音频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175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音频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音频连接器,尤其是关于该音频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照中国大陆2005年3月2日公告的专利号为200420001885.9的专利。该专利揭示了一种音频连接器,该音频连接器包括一个绝缘本体、收容于该绝缘本体内的电讯端子、开关端子及一后盖,该绝缘本体设有供对接连接器插接的收容空间。
然而,这种设计缺陷在于其对接连接器主要通过导电端子接的抵接作用而保持在收容空间内,而导电端子间的抵接正压力不能超过预定大小,否则会影响连接器的使用寿命,但是保持在该预定正压力时,对接连接器在收容空间内的保持力过小,无法保证对接连接器稳固地连接于既定位置,从而影响其与外设的电性连接,进而影响信号的传输效果。
中国大陆2001年10月17日公布的专利号为00263011.7的专利。该专利揭示了一种插座连接器,该连接器设有与语音插头摩擦接触以将插头稳固收容在插头孔内的承接构件。
然而,这种设计的缺陷在于承接构件在一个方向对插头有力的作用,因此,容易使插头产生偏斜,进而影响插头与导电片的电性连接,不利于信号的传输,而且该承接构件是一种板材冲压形成的,制造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与对接连接器稳定连接的音频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音频连接器采取如下技术方案音频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收容空间以及用于收容对应导电端子的收容槽;该音频连接器还包括可与插入所述收容空间的对接连接器仅作机械干涉配合的配合结构,其可从收容空间的相对两侧夹持插入该收容空间的对接连接器。
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音频连接器在绝缘本体上安装了一个仅与对接连接器干涉配合的配合结构,这样就可以保证夹持对接连接器所需要的夹持力,达到很好的信号传输效果,并且延长了音频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音频连接器所采用的配合结构是从相对方向同时夹持对接连接器的,因此,可以让对接连接器更加稳定地处于收容空间的正确位置,从而保证对接连接器与导电端子的良好接触,可以获得更好的音频效果,而且该配合结构是由弹性金属棒弯折形成,相比于板材冲压,其具有加工成本低、容易成形和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音频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音频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组装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音频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音频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音频连接器的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音频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包覆在绝缘本体1外部的屏蔽壳体3、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导电端子5、6、7、8以及夹持环9。
该绝缘本体1略呈长方体,其前端设有一圆柱形的对接头10及用以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的收容空间101。绝缘本体1设有顶壁11、与顶壁11平行的底壁13、垂直于顶壁11及底壁13的右侧壁15、与右侧壁15平行相对的左侧壁17、远离对接头10一端且垂直连接于右侧壁15及左侧壁17的后壁19,与两侧壁15、17相对应的内侧壁16,在内侧壁16靠近底壁13处设有凸块18。右侧壁15及左侧壁17的外侧的中间部分分别设有右卡扣151及左卡扣171。右侧壁15及左侧壁17的下缘还分别设有右侧凸缘153及左侧凸缘173。
顶壁11靠近左侧壁17的边缘处设有狭长的第一收容槽122,第一收容槽122自靠近对接头10一端延伸至后壁19。顶壁11上靠近右侧壁15的一侧设有第二收容槽124。第二收容槽124自顶壁11的中间段延伸至后壁19。在顶壁11上靠近对接头10的两侧还设有与右侧壁15呈一定角度的第一贯通槽126及与左侧壁17呈一定角度的第二贯通槽128。
在底壁13靠近右侧壁15的一端设有狭长的第三收容槽142,在靠近左侧壁17的一端设有第四收容槽144,在远离对接头10且位于第三收容槽142和第四收容槽144的中间设有凹槽146,凹槽146的底部为基壁148。
第一导电端子5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22,其设有接触部51、自接触部51一端弯折延伸的弯折部55,弯折部55上有与接触部51垂直且向下延伸的部分(未标示)及用于焊接到电路板上(未图示)的接脚57。弯折部55在靠近接触部51及接脚57的部分分别设有若干用于将第一导电端子5固持于第一收容槽122中的倒刺53。第二导电端子6收容于第二收容槽124内,其设有弧形接触部61、自弧形接触部61一端延伸出去的略呈L形的弹片63,在L形弹片末端设有水平向外弯折的用于焊接到电路板(未图示)上的接脚65。第三导电端子7收容于第三收容槽142内,其设有弧形接触部71、自弧形接触部71一端延伸出去的弹片72,在弹片72的中部设有用于固持第三导电端子7的倒刺73,在弹片72的末端是向外弯折的用来焊接到电路板上的接脚75。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在对接的过程中首先与第一导电端子5的接触部51产生干涉,接触部51受力且与第三导电端子7的弧形接触部71产生干涉以达到电性连接。第四导电端子8收容于第四收容槽144内,其设有接触部81、自接触部81一端延伸出去的弹片82,在弹片82中部设有用于固持第四导电端子8的倒刺83,在弹片82末端有向外弯折的用来焊接到电路板上的接脚85。
图5是各元件装入到绝缘本体体后沿着图1所示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可以看到夹持环9装在绝缘本体1中详细的配合关系和位置关系,夹持环9大体呈U型,U形的底部为抵挡部93,自抵挡部93的两端分别向上竖直延伸出的一对弹性臂91,弹性臂91末端分别向U形内延伸形成抵压部95,从一对抵压部95的末端分别向外弯曲延伸形成一过渡结构97,自前述一对过渡结构97的末端分别斜向下且向外延伸出的导引部99,导引部99的末端为抵触部98。夹持环9自绝缘本体1的底壁13上的凹槽146开始插入,抵挡部93抵于凹槽146的基壁148,自弹性臂91向后的部分一直延伸到绝缘本体1内,一对抵触部98分别抵触于绝缘本体1的相对内侧壁16上相应的凸台18的上侧。当对接连接器插入后该U形部分将会被撑开,从而产生一恒定的弹性夹紧力,因此就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从而获得稳定的信号传输。
接地端子3具有一个呈长方形片体的顶壁35,顶壁35左右两侧分别朝同一方向延伸有左侧壁33及右侧壁31,顶壁35的一端与绝缘本体1的后壁19平齐,顶壁35的另一端靠近绝缘本体1的前部,左、右侧壁33、31均延伸至绝缘本体1的前部。左、右侧壁31、33相互对称设计且均与顶壁35垂直使得该接地端子3呈ㄇ状,从而将绝缘本体1包覆以达到很好的电磁遮蔽效果,还可以有效提高连接器的结构强度。接地端子3两侧壁31、33的中间部分分别设有相应右卡扣151的右卡孔317及相应左卡扣171的左卡孔337。
从两个侧壁31、33上侧边缘向对接头10一方延伸还分别设有一个右弹性臂311与左弹性臂331。两个侧壁31、33的下侧边缘延伸的右接触臂313与左接触臂333。两个弹性臂331及311分别向左、右侧壁33、31所形成的范围内弯曲且分别对应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第一插接槽126及第二插接槽128内。组装接地端子3和绝缘本体1的时候,两个接触臂313、333前端的内侧分别与绝缘本体1干涉,从两个方向将接地端子3固持在绝缘本体1上。
两个接触臂313、333的下缘分别向外侧垂直延伸有第一接脚315及第二接脚335。两侧壁31、33远离接触臂313、333的一端的下缘分别向内侧垂直延伸有第三接脚319及第四接脚339。第一至第四接脚315、335、319及339用于将连接器安装到电路板上,并通过与绝缘本体1上的右侧凸缘153及左侧凸缘173相配合,从而进一步保证接地端子3稳定固持在绝缘本体1上。
权利要求1.一种音频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收容空间以及用于收容对应导电端子的收容槽,该音频连接器还包括可与插入所述收容空间的对接连接器仅作机械干涉配合的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结构为一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可从收容空间的相对两侧夹持插入该收容空间的对接连接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夹持装置是由弹性金属棒弯折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夹持装置大体呈U形,其底部为抵挡部,自抵挡部两端向上延伸的为弹性臂,绝缘本体下部还设有收容该夹持装置的凹槽,该凹槽的底部为基壁,夹持装置的抵挡部抵靠于基壁,弹形臂从基壁的两侧伸入收容空间,并在弹性臂末端形成可抵压于插入收容空间的对接连接器的抵压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抵压部是自所述弹性臂末端向U形内侧倾斜延伸的,其处于收容空间的上部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接触部末端分别向U形外侧弯曲延伸出的为过渡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过渡结构呈圆弧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过渡结构的末端分别斜向外且向下延伸出一对导引部,导引部的末端为抵触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相对的内侧壁上还分别设有向内凸出的凸台,夹持装置上的抵触部抵接在凸台的上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上的收容空间大致为一圆柱形孔,所述U形所在平面与所述圆柱形孔的轴线大致垂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音频连接器,该音频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收容空间及用于收容对应导电端子的收容槽,该音频连接器还包括组装于绝缘本体内仅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干涉配合的配合结构,其可从收容空间的相对两侧夹持插入该收容空间的对接连接器。通过该结构,可以使对接连接器稳固地收容在绝缘本体内,有利于信号的稳定传输,从而获得良好的音频效果。
文档编号H01R24/58GK2831493SQ20052007529
公开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5日
发明者钟永谦, 陈坤华, 郭韦男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