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2030阅读:950来源:国知局
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组件,又被称为电路连接器,是用于将一个回路上的两个导体桥接起来,使得电流或者讯号可以从一个导体流向另一个导体的导体设备。其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气线路中,起着连接或断开电流或者信号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组件分为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一般装配在印刷电路板上,插头连接器装配在线端,插头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接合时,印刷电路板与线端接通。但是实际使用的过情况中,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容易出现斜插或反插等误插的情形,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斜插会造成插座连接器或插头连接器的端子与对方的金属外壳接通的情况,出现短接,影响电连接器组件的传输。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反插的话会导致信号不通,在插接的时候还可能会因用力过大而导致连接器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能够有效防止误插,减少对连接器的损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延伸的舌板,舌板的两侧壁分别上下延伸有至少四个凸台;

第一插头导电端子组,设置于舌板一侧;

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组,设置于舌板相对另一侧;

插头金属外壳,固定绝缘本体,插头金属外壳包括至少固定于一个凸台的插头加强部,插头加强部延伸至凸台的内侧面。

其中,插头金属外壳包括上壁、下壁和两侧壁,两侧壁的至少一个侧壁设置有固定于凸台外侧面的延伸部,插头加强部自延伸部朝向所述凸台内侧面弯折延伸,并贴于凸台的内侧面。

可选地,插头金属外壳包括两个插头加强部,舌板的同一侧壁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有两个凸台,两个插头加强部自插头金属外壳的同一侧壁的延伸部向相反的方向弯折延伸,并贴于两个凸台的内侧面。

其中,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延伸的第一舌板,第二绝缘本体包括第二基部及自第二基部延伸的第二舌板,第一插头导电端子组设于第一舌板上,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组设于第二舌板上;

第二舌板的两侧壁分别上下延伸有四个凸台,插头加强部固定于四个凸台中的一个或位于同一侧壁的两个凸台。

可选地,插头加强部自延伸部的一侧延伸覆盖至凸台后再朝向凸台的内侧面延伸,延伸部的前端未超过凸台的前端,延伸部的另外一侧与侧壁形成有固定孔,第二舌板的侧壁设置有与固定孔配合的固定部。

可选地,两个插头加强部自延伸部的两侧延伸覆盖至两个凸台后再朝向两个凸台的内侧面延伸,延伸部的前端未超过两个凸台的前端,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有前端开口的固定孔,第二舌板的侧壁的前端设置有与固定孔配合的固定部。

其中,第一舌板收容于第二舌板的朝同一方向延伸的两个凸台之间,第一基部的前端抵接于两个凸台。

其中,第一舌板设置有止挡块,止挡块紧贴于其中一个第一基部的前端抵接的两个凸台,插头加强部固定于与止挡块相对设置的凸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

插座绝缘本体,具有一收容空间,包括插座上壁、插座下壁、两插座侧壁,所述插座上壁内表面向收容空间延伸形成第一固持部,插座下壁内表面向收容空间延伸形成第二固持部,绝缘本体还设置有插座防呆部;

第一插座导电端子组,设置于第一固持部;

第二插座导电端子组,设置于第二固持部,第一固持部和第二固持部与两插座侧壁之间形成至少四个凸台收容槽;

插座金属外壳,固定绝缘本体,插座金属外壳包括固定于防呆部外侧面的插座加强部。

其中,插座金属外壳包括金属上壁、金属下壁、两金属侧壁,两金属侧壁向收容空间弯折延伸设置有弯折部,插座绝缘本体的两插座侧壁设置有收容弯折部的凹口部,弯折部末端抵接于插座侧壁;

其中,插座防呆部自插座下壁呈斜坡状延伸至插座侧壁,所述凹口部位于插座防呆部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设置有至少四个凸台和包括至少固定一个凸台的插头加强部,插座连接器设置有插座防呆部,包括至少四个凸台收容槽和固定于防呆部外侧面的插座加强部,在插接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防止误插,和减少对连接器的损伤。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方式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插头金属外壳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插头金属外壳的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插座绝缘本体的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插座金属外壳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图,图2示出该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示出该插头连接器的插头金属外壳的结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10包括:绝缘本体11,绝缘本体11包括基部11A和自基部延伸的舌板11B,舌板的两侧壁分别上下延伸有至少四个凸台,如图2所示的凸台111B、112B、113B、114B和115B;第一插头导电端子组12,设置于舌板11B一侧;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组13,设置于舌板11B相对另一侧;插头金属外壳14,固定绝缘本体11,插头金属外壳14包括至少固定一个凸台的插头加强部1432,插头加强部1432延伸至凸台的内侧面。

插头金属外壳14包括上壁141、下壁142、两侧壁143和144,两侧壁的至少一个侧壁设置有固定于凸台外侧面的延伸部,插头加强部自延伸部朝向凸台内侧面弯折延伸,并贴于凸台的内侧面。如图3所示,侧壁143设置有固定于凸台111B外侧面的延伸部1431,插头加强部1432自延伸部1431朝向凸台111B内侧面弯折延伸,并贴于凸台111B的内侧面。本实施例中,插头加强部向凸台内侧面延伸至舌板表面,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插头加强部对凸台的固定作用,也可以在插头加强部和凸台的内侧面之间设置常见的固定结构,如卡孔和卡部等。在实施应用中,绝缘本体通常为塑胶,为了减少反插或对插时对塑胶的损害,延伸部1431延伸至凸台111B的末端。

本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其绝缘本体11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为了便于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制备,该绝缘本体也可以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如图4所示,第一绝缘本体111包括第一基部1111及自第一基部延伸的第一舌板1112;如图5所示,第二绝缘本体112包括第二基部1121及自第二基部延伸的第二舌板1122,第一插头导电端子组12设于第一舌板1112上,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组13设于第二舌板1122上,第二舌板的两侧壁分别上下延伸有四个凸台1122A、1122B、1122C、1122D,插头加强部固定于四个凸台中的一个。

插头加强部1432固定于四个凸台中的1122A,插头加强部1432自延伸部1431的一侧延伸覆盖至凸台1122A后再朝向凸台1122A的内侧面延伸,延伸部1431的前端未超过凸台1122A的前端,延伸部的另外一侧与侧壁形成有固定孔1430,第二舌板的侧壁设置有与固定孔1430配合的固定部1122E,使得插头金属外壳和绝缘本体更好的固定。

第一绝缘本体111与第二绝缘本体112扣合连接在一起后,第一舌板1112收容于第二舌板1122的朝同一方向延伸的两个凸台之间,如图所示的1122A和1122C,第一基部1111的前端抵接于该两个凸台。

第一舌板1112设置有止挡块1112A,实际上,止挡块为第一舌板的侧壁延伸的一个凸台,止挡块1112A紧贴于其中一个第一基部的前端抵接的两个凸台后,和其相邻的凸台进一步形成止挡空间。其中,止挡块1112A的高度低于与其相邻的凸台的高度,或者与其相邻的凸台平齐。插头加强部1432固定于与该止挡块1112A相对设置的凸台,即插头加强部1432固定于与该止挡块1112A横向相对设置或竖向相对设置的凸台。

可选地,第一绝缘本体111上设有至少一卡扣孔1111A,第二绝缘本体上112设有与卡扣孔1111A配合的卡扣柱1121A,卡扣柱1121A扣入卡扣孔1111A中,将第一绝缘本体111与第二绝缘本体112固定一体,方便组装。第一绝缘本体111与第二绝缘本体112也可以采用热性粘贴或者其他方式固定一体。

可选地,第一基部1111和第二基部1112的中央位置分别设有三个上下贯通第一基部1111和第二基部1112的第一避位孔和第二避位孔,第一避位孔和第二避位孔的位置对应。第一插头导电端子组13与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组14中均包括多个高速信号端子,高速信号端子裸露于第一避位孔和第二避位孔中,可以改善高速信号端子的传输速度。

请参阅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图,该插头连接器20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插头金属外壳24包括两个插头加强部2432A和2432B,如图7所示,插头加强部固定于四个凸台中的两个凸台。本实施例中,舌板的同一侧壁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有两个凸台,两个插头加强部2432A和2432B自插头金属外壳的同一侧壁的延伸部向相反的方向弯折延伸,并贴于两个凸台的内侧面,使得插头金属外壳和绝缘本体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另一实施例中,两个插头加强部也可以不自同一侧壁的延伸部弯折延伸,如,可贴于舌板不同侧壁斜对设置的两个凸台的内侧面,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两个插头加强部2432A和2432B自延伸部的两侧延伸覆盖至两个凸台后再朝向两个凸台的内侧面延伸,延伸部的前端未超过两个凸台的前端,延伸部上设置有前端开口的固定孔2430,同样地,第二舌板的侧壁的前端设置有与固定孔2430配合的固定部2122E,如图8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如果插头加强部固定于四个凸台中的位于舌板不同侧壁斜对设置的两个凸台,固定孔和固定部的设置可参照第一实施例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与上述的插头连接器对接。请参阅图9至图12,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结构图,图10示出了该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1示出了该插座连接器的插座绝缘本体的结构图,图12示出了该插座连接器的插座金属外壳的结构图。该插座连接器30包括:插座绝缘本体31,具有一收容空间,包括插座上壁、插座下壁、两插座侧壁,插座上壁内表面向收容空间延伸形成第一固持部311,插座下壁内表面向收容空间延伸形成第二固持部312,绝缘本体还设置有插座防呆部313;第一插座导电端子组32,设置于第一固持部311;第二插座导电端子组33,设置于第二固持部312,第一固持部311和第二固持部312与两插座侧壁之间形成至少有四个凸台收容槽;插座金属外壳34,用于固定绝缘本体30,插座金属外壳包括固定于防呆部313外侧面的插座加强部341。

插座金属外壳34包括金属上壁、金属下壁、两金属侧壁,两金属侧壁向收容空间弯折延伸设置有弯折部342和343,插座绝缘本体31的两插座侧壁设置有收容弯折部的两个凹口部314(另一个未示出),弯折部342和343末端抵接于插座侧壁。通过在插座金属外壳设置弯折部,及在插座绝缘本体的侧壁设置凹口部,将弯折部和凹口部卡合固定,使得插座连接器的结构稳固,防止出现多次插拔后插座金属外壳和插座绝缘本体出现松动。在本实施例中,弯折部平行于金属侧壁设置,方便将插座绝缘本体固定于插座金属外壳中,在另一实施例中,弯折部也可以不平行于金属侧壁设置,或者弯折部和凹口部也可以只设置一处。

插座防呆部313自插座下壁呈斜坡状延伸至插座侧壁,凹口部314位于插座防呆部313的上方,因插座防呆部和插头连接器的止挡块对应设置,能有效地防止出现反插的情况。

插座金属壳体34的前端朝收容空间延伸有接地弹片344。其中,接地弹片344弯折扣合在插座绝缘本体31的插座上壁。插座绝缘本体31设置有收容接地弹片344的弹片收容槽315,其中,接地弹片344和收容槽315均为多个,并且一弹片收容槽344与一接地弹片315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和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合时,插头连接器的凸台收容于插座连接器的凸台槽内,其中,止挡块和其相邻的凸台共用一个凸台收容槽。当插入的方式有误时,由于插头连接器包括至少固定一个凸台的插头加强部,插座连接器设置有插座防呆部和固定于防呆部外侧面的插座加强部,能够有效地防止误插,减少对连接器的损伤。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设置有至少二凸台和包括至少固定一个凸台的插头加强部,插座连接器设置有插座防呆部,包括至少二凸台收容槽和固定于防呆部外侧面的插座加强部,在插接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防止误插,和减少对连接器的损伤。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