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1362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将太阳光转换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特别是背接触硅太阳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已经商业化的常规硅太阳电池,发射区和发射区电极均位于电池正面。但此 种结构有其局限性尽管栅线电极所占面积仅约为总面积的8%,可依然阻挡了部分阳光, 使电池有效受光面积降低,从而降低了光生电流的密度,不利于太阳电池效率的提高;同 时,常规硅太阳电池正负电极分别在电池的两边,组件封装时,需要用涂锡带从一块电池的 正面焊接到另一块电池的背面,不但涂锡带的距离较长,而且这种连接方式加工的难度大, 需要复杂的自动化生产设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前述常规硅太阳电池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依靠导电小孔
来收集载流子,并传递到背面的发射区电极上的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本发明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的英文縮写为EWT(Emitter Wr即Through)硅太
阳电池。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该太阳电池正面发射区(2)和背面局部发射区(3)通过重磷扩散的激光穿孔(1) 相互连接,电池背面(6)间隔排列与p型电极区域连接的正电极(5)和与n型电极区域连 接的负电极(4)。 所述的电池在n型电极区域进行磷扩散,在p型电极区域进行硼扩散,以降低接触复合。 所述的电池为双极性晶体管(n/p/n)结构,正面n扩散区是发射极,p型基体是基 极,背面n扩散区是集电极。 所述的电池的穿孔(1)的密度为lhole/l-2mm2。 所述的电池背面(6)的n型区域和p型区域的比例为2 : 1。所述的电池的正负栅线排列在电池的背面(6),p型细栅宽度为120iim-200iim,n
型细栅宽度为120 ii m-300 ii m,细栅间距为2. 5mm,主栅宽度为1. 8mm-4mm。 本发明电池采用背接触方式,完全去除了正表面的栅线电极,依靠电池中的激光
穿孔来收集载流子,并传递到电池背面局部发射区电极上,把正面发射区和背面局部发射
区连接在一起,成为正负电极全部交叉排列在背面的硅太阳电池。电池正面仍然采用优良
的金字塔结构和减反射膜以提高光吸收效率。 与传统太阳电池相比,本发明太阳电池有如下优点 (1)显著地提高了光生电流密度。这是因为本发明电池的正面不做金属电极,没有 任何遮挡,增加了电池的受光面积。此外,将正面发射区与背面局部发射区连接在一起的激 光穿孔所形成的圆柱面进一步增大了电池的受光面积;
3
(2)正电极和负电极均排列在电池背面,既简化了光伏组件的封装,可以采用全新 的组件封装模式进行共面连接,优化了制作工艺,又减小了电池片间的间隔,提高了封装密 度,降低了封装难度,更容易实现自动化工业生产; (3) —定密度的通过重磷扩散的n型硅穿孔能够同时从电池的前n扩散区和后n 扩散区收集电荷,使得电池具有很高的电荷收集率,能够利用低品质的硅材料制备隐蔽性 发射极穿孔硅太阳电池; (4)电池背面采用定域合金制背场的方法,既产生了内建电场,同时减少金属电极
与半导体界面的接触面积,使金属电极与半导体界面的高复合速率区面积减少,降低了电
池背面的表面复合,有利于注入电子向后n扩散区扩散,提高电池功率; (5)电池的正面平整匀称、外型美观,提高了电池的美学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这里所列举的实施例并不限制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l-激光穿孔,2-正面发射区,3-背面局部发射区,4-负电极,5-正电 极,6_电池背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 电池正面发射区2和背面局部发射区3通过重磷扩散的激光穿孔1相互连接,激 光穿孔1的密度为lhole/mm2 ;电池背面6间隔排列p型电极区域和n型电极区域,在n型 电极区域进行磷扩散,在P型电极区域进行硼扩散;正面n扩散区是发射极,p型基体是基 极,背面n扩散区是集电极;p型细栅200 ii m, n型细栅300 y m,细栅间距为2. 5mm,主栅宽 度为1.8mm;电池背面6的n型区域和p型区域的比例为2 : 1 ;p型电极区域与正电极5 连接,n型电极区域与负电极4连接;电池正面为金字塔结构并覆盖减反射膜,以提高光吸 收效率。 实施例2 : 电池正面发射区2和背面局部发射区3通过重磷扩散的激光穿孔1相互连接,激 光穿孔1的密度为lhole/2mm2 ;电池背面6间隔排列p型电极区域和n型电极区域,p型电 极区域与正电极5连接,n型电极区域与负电极4连接。在n型电极区域进行磷扩散,在p 型电极区域进行硼扩散;正面n扩散区是发射极,p型基体是基极,背面n扩散区是集电极; P型细栅200 ii m, n型细栅300 y m,细栅间距为2. 5mm,主栅宽度为4mm ;电池背面6的n型 区域和p型区域的比例为2 : 1 ;电池正面为金字塔结构并覆盖减反射膜,以提高光吸收效 率。
权利要求
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其特征是正面发射区(2)和背面局部发射区(3)通过重磷扩散的激光穿孔(1)相互连接,电池背面(6)间隔排列与p型电极区域连接的正电极(5)和与n型电极区域连接的负电极(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其特征是该电池在n型电极区域 进行磷扩散,在P型电极区域进行硼扩散,以降低接触复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其特征是该电池为双极性晶体 管(n/p/n)结构,正面n扩散区是发射极,p型基体是基极,背面n扩散区是集电极。
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其特征是该电池的穿孔(1)的 密度为lhole/l-2mm2。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其特征是该电池的穿孔(1)的密 度为lhole/l-2mm2。
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其特征是该电池背面(6)的n 型区域和p型区域的比例为2 : 1。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其特征是该电池背面(6)的n型 区域和p型区域的比例为2 : 1。
8.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其特征是该电池的正负栅线排 列在电池的背面(6), p型细栅宽度为120iim-200iim, n型细栅宽度为120 y m_300 y m,细 栅间距为2. 5mm,主栅宽度为1. 8mm-4mm。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其特征是该电池的正负栅线排列 在电池的背面(6), p型细栅宽度为120iim-200iim, n型细栅宽度为120 y m_300 y m,细栅 间距为2. 5mm,主栅宽度为1. 8mm-4mm。
全文摘要
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属于将太阳光转换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特别是背接触硅太阳电池。本发明提供了该太阳电池的结构采用双极性晶体管(n/p/n)结构,正面n扩散区是发射极,p型基体是基极,背面n扩散区是集电极。该电池完全去除了正表面的栅线电极,依靠电池中的无数导电小孔来收集载流子,并传递到背面的发射区电极上,提高了光生电流的密度,从而提高了电池的效率。由于正负电极都安装在电池背面,简化了光伏组件的封装,使自动化生产更容易实现。
文档编号H01L31/0224GK101740646SQ200910218298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8日
发明者刘祖明, 廖华, 李景天, 杨培志, 涂洁磊, 申兰先, 赵恒利, 马逊, 龙维绪 申请人:云南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