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1394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有良好抗跌性能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汽车、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工业控制的机电元 件。通常它由底座、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外壳等组成。为提高产品的环境适用性,要求继电 器(特别是汽车继电器)具有较好的抗跌性能。图1为现有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示意图,该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1'、接触部 分2'、外壳3'和底座23'。磁路部分1'采用卧式结构,即为卧式磁路;该卧式磁路1' 包括轭铁11'、衔铁12'、铁芯13'、线圈14'和拉簧15'。接触部分2'包括动簧组件 21'和静簧组件22'。铁芯13'的轴线131'与底座23'的板平面相平行,触点的反力由 拉簧15'产生。继电器沿铁芯13'的轴线131'方向跌落时,衔铁12'离开轭铁11'的刀 口 111',拉簧15'拉长,因拉簧15'的弹性较好,没有进入塑性变形。冲击消失后,拉簧 15'恢复,继电器反力没有发生变化,功能正常。但是,由于该种继电器使用拉簧结构,增加 了成本,而且工艺性较差。图2为现有的另一种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示意图,该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4'、接触 部分5'、外壳6'和底座53'。磁路部分4'采用卧式结构,即为卧式磁路;该卧式磁路 4'包括轭铁41'、衔铁42'、铁芯43'和线圈44'。接触部分5'包括动簧组件51'和 静簧组件52'。铁芯43'的轴线431'与底座53'的板平面相平行,触点的反力由动簧组 件51'的动簧片511'产生。继电器沿铁芯43'轴线431'方向跌落时,衔铁42'离开轭 铁41'的刀口 411',动簧片511'变形。如果跌落高度较高,动簧片511'产生塑性变形, 冲击消失后,动簧片511'变形无法恢复,继电器反力发生变化,衔铁42'与轭铁41'不接 触,功能出现异常。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通 过对底座和外壳结构的改进,使得该电磁继电器具有良好抗跌性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 成本低,工艺性较好的特点。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包 括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外壳和底座;外壳与底座之间相连接,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分别容 纳在由外壳与底座围成的腔内;磁路部分呈卧式安装在底座上;该磁路部分包括线圈、轭 铁、衔铁和铁芯;铁芯的轴线与底座的板面相平行;接触部分包括带有动触点的动簧和带 有静触点的静簧;动簧弯折连接在呈正交设置的轭铁和衔铁之间,动簧设有对应于轭铁与 衔铁正交处的第一弯折线和贴向衔铁的第二弯折线,第二弯折线外的动簧段贴靠并固定在 衔铁上并与衔铁组成能够移动的动簧衔铁组件;在底座上和与底座相对一侧的外壳内壁处分别设有一用来限制动簧衔铁组件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限位凸台。所述的底座上设有一用来限制动簧衔铁组件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第一限位凸台,所述的与底座相对一侧的外壳内壁处设有一用来限制动簧衔铁组件向远离铁芯方向运 动的第二限位凸台;在沿着铁芯的轴线的方向,第一限位凸台、第二限位凸台与动簧衔铁组 件或衔铁之间的距离小于动簧的第一弯折线与衔铁之间的距离。所述的底座的第一限位凸台和外壳的第二限位凸台中至少有一个是设在对应于 动簧的第一弯折线至动簧的第二弯折线之间的底座上或外壳内;在沿着铁芯的轴线的方 向,对应在动簧的第一弯折线至动簧的第二弯折线之间的第一限位凸台或第二限位凸台与 衔铁之间的距离小于动簧的第一弯折线与衔铁之间的距离。所述的底座的第一限位凸台和外壳的第二限位凸台分别设在对应于动簧的第一 弯折线至动簧的第二弯折线之间的底座上和外壳内;在沿着铁芯的轴线的方向,第一限位 凸台、第二限位凸台与衔铁之间的距离小于动簧的第一弯折线与衔铁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分别设在相对位置的底座上和外壳内。所述的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分别设在不相对位置的底座上和外壳内。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是在底座和外壳上均设有限位凸台 ’沿 铁芯轴线方向,限位凸台与动簧衔铁组件或衔铁的距离小于动簧的第一弯折线与衔铁之间 的距离;该限位凸台最好是位于动簧的第一弯折线至动簧的第二弯折线之间。触点的反力 由动簧产生。继电器沿铁芯轴线方向跌落时,衔铁离开轭铁刀口,由于底座的限位凸台在 靠近底座一侧限制衔铁向远离铁芯方向移动,外壳内壁的限位凸台在与底座相对一侧限制 衔铁向远离铁芯方向移动,通过两个位置的限位,因而衔铁位移较小,动簧不会产生塑性变 形。冲击消失后,动簧变形恢复,继电器反力没有发生变化,功能正常。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在底座上和与底座相对一侧的外壳内壁处 分别设有一用来限制动簧衔铁组件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限位凸台,该限位凸台能够在继 电器沿铁芯轴线方向跌落而使衔铁离开轭铁刀口时,从两侧去限制衔铁向远离铁芯方向移 动,使得继电器沿铁芯轴线方向跌落时,衔铁的位移较小,动簧不会产生塑性变形,在冲击 消失后,动簧能够变形恢复,继电器反力没有发生变化,从而保证了继电器的正常使用。由 于是将两个限位凸台分别设在底座上和外壳内,可以在底座和外壳制作成型时一块制作上 去,因此,不增加制作工序和增加制作成本。由于将底座的第一限位凸台和外壳的第二限位 凸台分别设在对应于动簧的第一弯折线至动簧的第二弯折线之间的底座上和外壳内,该位 置更靠近衔铁的尾部,可以更好地对动簧衔铁组件进行限位;再由于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 限位凸台分别设在相对位置的底座上和外壳内,可以起到平衡作用,更好地进行限位。该电 磁继电器具有良好抗跌性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工艺性较好的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 抗跌的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另一种电磁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轴侧图);[0018]图4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顶视图);图5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剖面图);图6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簧衔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轴侧图);图10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顶视图);图11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剖面图);图12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动簧衔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3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1、接触部分2、外壳3和底座4 ;外壳3与底座4之间相连接,磁路部分1和接触部分 2分别容纳在由外壳3与底座4围成的腔内;磁路部分1呈卧式安装在底座4上;该磁路部 分1包括线圈14、轭铁11、衔铁12和铁芯13 ;铁芯13的轴线131与底座4的板面相平行; 接触部分2包括带有动触点的动簧21和带有静触点的静簧22 ;动簧21弯折连接在呈正交 设置的轭铁11和衔铁12之间,且动簧21与衔铁12、轭铁11是铆接在一起,触点反力由动 簧21产生,动簧21设有对应于轭铁11与衔铁12正交处的第一弯折线211和贴向衔铁的 第二弯折线212,第二弯折线212外的动簧段213贴靠并固定在衔铁12上并与衔铁组成能 够移动的动簧衔铁组件210 ;在底座4上和与底座相对一侧的外壳3内壁处分别设有一用 来限制动簧衔铁组件210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限位凸台,S卩,在底座4上设有用来限制动 簧衔铁组件210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第一限位凸台41,在外壳3内壁处设有用来限制动 簧衔铁组件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第二限位凸台31 ;在沿着铁芯的轴线131的方向,第一 限位凸台41、第二限位凸台31与动簧衔铁组件210之间的距离小于动簧的第一弯折线211 与衔铁12之间的距离。在第一限位凸台41和第二限位凸台31能够产生限位作用的位置 处,若动簧段213没有覆盖在衔铁12上,则第一限位凸台41、第二限位凸台31是与衔铁12 之间的距离小于动簧的第一弯折线211与衔铁12之间的距离。第一限位凸台41和第二限位凸台31可以是分别设在相对位置的底座4上和外壳 3内;也可以是分别设在不相对位置的底座上和外壳内。当继电器不激励时,继电器常开触点断开,沿铁芯13轴线131方向,底座4的第一 限位凸台41、外壳3的第二限位凸台31与动簧衔铁组件210的距离均小于动簧21第一弯 折线211与衔铁12的距离。继电器沿铁芯13轴线131方向跌落时,衔铁12离开轭铁11 的刀口 111,由于底座的第一限位凸台41在靠近底座一侧即衔铁下侧122(设定底座是处在 衔铁的下侧来说)限制衔铁12向远离铁芯方向移动,外壳内壁的第二限位凸台31在与底 座相对一侧即衔铁上侧121 (设定底座是处在衔铁的下侧来说)限制衔铁12向远离铁芯方 向移动,即在衔铁的上、下两处对衔铁12向远离铁芯方向移动进行限位,使得衔铁12位移 较小,动簧21没有产生塑性变形。冲击消失后,动簧21变形恢复,继电器反力没有发生变化,继电器功能正常。实施例二,参见图9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5、接触部分6、外壳7和底座8 ;外壳7与底座8之间相连接,磁路部分5和接触部分 6分别容纳在由外壳7与底座8围成的腔内;磁路部分5呈卧式安装在底座8上;该磁路部 分5包括线圈54、轭铁51、衔铁52和铁芯53 ;铁芯53的轴线531与底座8的板面相平行; 接触部分6包括带有动触点的动簧61和带有静触点的静簧62 ;动簧61弯折连接在呈正交 设置的轭铁51和衔铁52之间,且动簧61与衔铁52、轭铁51是铆接在一起,触点反力由动 簧61产生,动簧61设有对应于轭铁51与衔铁52正交处的第一弯折线611和贴向衔铁的 第二弯折线612,第二弯折线612外的动簧段613贴靠并固定在衔铁52上并与衔铁组成能 够移动的动簧衔铁组件610 ;在底座8上和与底座相对一侧的外壳7内壁处分别设有一用 来限制动簧衔铁组件610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限位凸台,S卩,在底座8上设有用来限制动 簧衔铁组件610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第一限位凸台81,在外壳7内壁处设有用来限制动 簧衔铁组件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第二限位凸台71 ;底座的第一限位凸台81设在对应于 动簧的第一弯折线611至动簧的第二弯折线612之间的底座8上,外壳的第二限位凸台71 设在对应于动簧的第一弯折线611至动簧的第二弯折线612之间的外壳7内;在沿着铁芯 的轴线531的方向,第一限位凸台81、第二限位凸台71与衔铁52之间的距离小于动簧的第 一弯折线611与衔铁52之间的距离。第一限位凸台81和第二限位凸台71可以是分别设在相对位置的底座8上和外壳 7内;也可以是分别设在不相对位置的底座上和外壳内。当继电器不激励时,继电器常开触点断开,沿铁芯53轴线531方向,底座8的第一 限位凸台81、外壳7的第二限位凸台71与衔铁52的距离均小于动簧61第一弯折线611与 衔铁52的距离。继电器沿铁芯53轴线531方向跌落时,衔铁52离开轭铁51的刀口 511, 由于底座的第一限位凸台81在靠近底座一侧即衔铁下侧522 (设定底座是处在衔铁的下侧 来说)限制衔铁52向远离铁芯方向移动,外壳内壁的第二限位凸台71在与底座相对一侧 即衔铁上侧521 (设定底座是处在衔铁的下侧来说)限制衔铁52向远离铁芯方向移动,即 在衔铁的上、下两处对衔铁52向远离铁芯方向移动进行限位,使得衔铁52位移较小,动簧 61没有产生塑性变形。冲击消失后,动簧61变形恢复,继电器反力没有发生变化,继电器功 能正常。由于第一限位凸台81和第二限位凸台71分别处在动簧的第一弯折线611至动簧 的第二弯折线612之间,与衔铁52尾部523之间的距离更小,限位作用更好,衔铁52位移 更小。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但本实用 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 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外壳和底座;外壳与底座之间相连接,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分别容纳在由外壳与底座围成的腔内;磁路部分呈卧式安装在底座上;该磁路部分包括线圈、轭铁、衔铁和铁芯;铁芯的轴线与底座的板面相平行;接触部分包括带有动触点的动簧和带有静触点的静簧;动簧弯折连接在呈正交设置的轭铁和衔铁之间,动簧设有对应于轭铁与衔铁正交处的第一弯折线和贴向衔铁的第二弯折线,第二弯折线外的动簧段贴靠并固定在衔铁上并与衔铁组成能够移动的动簧衔铁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底座上和与底座相对一侧的外壳内壁处分别设有一用来限制动簧衔铁组件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限位凸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上设有一用 来限制动簧衔铁组件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第一限位凸台,所述的与底座相对一侧的外壳 内壁处设有一用来限制动簧衔铁组件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第二限位凸台;在沿着铁芯的 轴线的方向,第一限位凸台、第二限位凸台与动簧衔铁组件或衔铁之间的距离小于动簧的 第一弯折线与衔铁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的第一限位 凸台和外壳的第二限位凸台中至少有一个是设在对应于动簧的第一弯折线至动簧的第二 弯折线之间的底座上或外壳内;在沿着铁芯的轴线的方向,对应在动簧的第一弯折线至动 簧的第二弯折线之间的第一限位凸台或第二限位凸台与衔铁之间的距离小于动簧的第一 弯折线与衔铁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的第一限位 凸台和外壳的第二限位凸台分别设在对应于动簧的第一弯折线至动簧的第二弯折线之间 的底座上和外壳内;在沿着铁芯的轴线的方向,第一限位凸台、第二限位凸台与衔铁之间的 距离小于动簧的第一弯折线与衔铁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限 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分别设在相对位置的底座上和外壳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限 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分别设在不相对位置的底座上和外壳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抗跌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外壳和底座;磁路部分呈卧式安装在底座上;该磁路部分包括线圈、轭铁、衔铁和铁芯;铁芯的轴线与底座的板面相平行;接触部分包括带有动触点的动簧和带有静触点的静簧;动簧弯折连接在呈正交设置的轭铁和衔铁之间,动簧设有对应于轭铁与衔铁正交处的第一弯折线和贴向衔铁的第二弯折线,第二弯折线外的动簧段贴靠并固定在衔铁上并与衔铁组成能够移动的动簧衔铁组件;在底座上和与底座相对一侧的外壳内壁处分别设有一用来限制动簧衔铁组件向远离铁芯方向运动的限位凸台。该结构使得电磁继电器具有良好抗跌性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工艺性较好的特点。
文档编号H01H50/02GK201570448SQ20092027326
公开日2010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9日
发明者张仁义, 舒志刚 申请人: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