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532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多个电介质层与电极层而形成的层叠带通滤波器。
背景技术
以往,适合小型、低成本化的高频带通滤波器,是通过在层叠电介质层与电极层而 成的层叠体内设置多个LC谐振器来构成的。作为这种层叠带通滤波器,已揭示有专利文献1。参照图1说明专利文献1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结构。图1是专利文献1的层叠型带通滤波器的电路图。该层叠型带通滤波器1包括 不平衡输入端2、平衡输出端3A、3B、及设置于不平衡输入端2与平衡输出端3A、3B之间的 带通滤波器部4。带通滤波器部4具有排列配置的3个谐振器40,这3个谐振器40都是由 两端开路的1/2波长谐振器41构成。3个谐振器40中,配置于最靠近不平衡输入端2的位 置的谐振器40是输入谐振器401。在输入谐振器401上直接连接不平衡输入端2。又,配 置于最靠近平衡输出端3A、3B的位置的谐振器40是平衡输出用1/2波长谐振器41A。在平 衡输出用1/2波长谐振器41A上直接连接平衡输出端3A、3B。输入谐振器401与中间的谐 振器40M形成电磁耦合,中间的谐振器40M与平衡输出用1/2波长谐振器41A也形成电磁 耦合。又,在3个谐振器40的各开路端与接地之间设置有电容器C。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5-45447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层叠带通滤波器中,通过将两端开路的λ/2谐振器配置于同一基板 面上,从而使谐振器耦合以获得滤波器特性。但,在此专利文献1的层叠带通滤波器中,会发生如下问题各谐振器间的耦合量 的调整,只能藉由规定其基板面内的谐振器间隔来加以控制,在想要获得较强的耦合等情 况下,必须把谐振器间隔作得狭窄,会因电极形成偏差等而产生耦合量偏差,无法获得所要 的滤波器特性。又,由于谐振器的形状由通频带的频率决定,因此滤波器的小型化亦有限度。又,平衡型端子侧大多以平衡型与输入输出信号的IC等连接,但此时,在不平衡 型端子与平衡型端子之间,必须转换阻抗。但,专利文献1所示的构造中,在两端子间用来 进行适当的阻抗转换的设定及调整并不容易。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叠带通滤波器,能解决上述问题,抑制因电极 形成偏差等所造成的滤波器特性的偏差,容易小型化,且能在输入输出间进行预定的阻抗 转换。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构成如下。(1) 一种层叠带通滤波器,以由多个电介质层、及包含电容器电极和/或电感器电 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在内的多个电极层所形成的层叠体为坯体,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电容器电极和所述电感器电极,来构成在相邻的LC并联谐振器之间耦 合的2个以上的多个LC并联谐振器,所述层叠带通滤波器包括与所述多个LC并联谐振器中、配置于所述层叠体的一 个端部的第ILC并联谐振器耦合而成为所述层叠带通滤波器的输入部的输入输出端子引 出电极;及与配置于所述层叠体的另一端部的第2LC并联谐振器耦合而成为所述层叠带通 滤波器的输出部的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所述多个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电极,是由在所述层叠体的表面和/或内部且在 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线路电极、及与所述线路电极的至少一个端部导通 且在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上延伸的过孔电极所构成的,分别形成电感器电极,使得以所述过孔电极与所述电容器电极的连接点为起点且 包含所述线路电极而构成的环路的环路面在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在沿 所述电感器电极的排列方向观察由相互耦合的所述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电极所形成的 环路的面时,所述环路的面之间至少有一部分重叠,所述线路电极的线路长度,从第ILC并联谐振器侧朝第2LC并联谐振器侧逐渐变 化,以转换所述输入部和所述输出部的阻抗。(2)又,视需要,将所述线路电极的线路宽度构成为从第ILC并联谐振器侧朝第 2LC并联谐振器侧逐渐变化。藉此,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输入输出间的阻抗转换。(3)又,使所述线路电极中至少1个线路电极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与相邻的另一 线路电极接近。藉此,相邻的谐振器间的耦合自由度提高。(4)视需要,将所述线路电极中至少1个线路电极形成于与另一线路电极不同的 电介质层上。藉此,不必变更电介质层上的图案便能容易变更环路面的面积。(5)又,所述电容器电极至少包括第1和第2公共电极,第1公共电极与接地电极 导通,第2公共电极未与所述接地电极导通,与所述第ILC并联谐振器耦合的输入输出端子 引出电极是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与所述第2LC并联谐振器耦合的输入输出端子 引出电极是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藉由此结构,也能具备平衡_不平衡转换功能。(6)所述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分别配置于离所述第2LC并联谐振器的线路 电极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大致相等的距离处。藉由此结构,平衡特性变得良好。(7)又,将所述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和所述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 形成于不同的电介质层上。藉此,能在高自由度下设定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8)将所述第1和第2公共电极形成于互不相同的电介质层。藉此,不必变更电介质层上的图案,便能容易变更环路面的面积。(9)所述电容器电极至少包括第1和第2公共电极,第1公共电极与接地电极导 通,第2公共电极未与所述接地电极导通,且所述层叠带通滤波器包括使所述第2LC并联谐
5振器的线路电极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与所述第2公共电极导通的过孔电极。(10)又,所述供电端子形成于所述第2公共电极。藉由此结构,不必使用特别的电介质层,便能容易设置用于DC馈电的供电端子。(11)在所述层叠体的侧面,配置有与所述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及所述平 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连接的输入输出端子、及与所述接地电极连接的接地端子。藉此,能构成可表面安装的具有平衡和不平衡转换功能的带通滤波器。(12)所述电介质层是低温烧结陶瓷。藉此,能增大每单位面积的电容,且能谋求整体小型化。(13)所述电介质层是树脂。藉此,能将构成层叠体的电介质低介电常数化,且可谋求高频化。根据本发明,能构成可抑制因电极形成偏差等所造成的滤波器特性的偏差,容易 小型化,且能在输入输出间进行预定的阻抗转换的层叠带通滤波器。


图1是专利文献1的层叠型带通滤波器的电路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图2和图3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图5是表示从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都为50 Q时的一个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观察 到的插入损耗IL和反射损耗RL的特性图。图6 (Al)、(A2)、(A3)是将LC并联谐振器的电容器CI、C2的电容、电感器LI、L2 的电感及耦合系数M保持一定的状态下使输出阻抗变化的例子;图6(C1)、(C2)、(C3)是将 耦合系数M设定成与图6 (Al)、(A2)、(A3)不同的值而使输出阻抗变化时的例子;图6(B1)、 (B2)、(B3)是将输出侧LC并联谐振器的电容器C2的电容及电感器L2的电感设定成与图 6 (Al)、(A2)、(A3)不同的值而使输出阻抗变化时的例子。图7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9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图10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12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图13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15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图16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标号说明11 14:层叠带通滤波器21、22:接地端子
23、24 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25、26 平衡输入输出端子27、28:DC 馈电端子100 105:电介质层109 第1公共电极(公共电极)110:第2公共电极111 115 电容器电极116 118:线路电极131 137:过孔电极201、202 接地端子引出电极203、204: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5、206 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7、208 :DC馈电端子引出电极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2 图6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其外观立体 图。如图2所示,该层叠带通滤波器是层叠分别形成有预定的电极图案的多个电介质 层101 105所构成的。在电介质层101形成有公共电极109,在电介质层102形成有电容器电极111、 112,在电介质层103形成有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3,在电介质层104形成有输入输出端 子引出电极204,在电介质层105形成有线路电极116、117。又,形成有使形成于多个电介 质层的各电极图案彼此在层叠方向上导通的过孔电极131 134。此外,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3、204朝电介质层的一个端部和与其相对的另一 端部引出。过孔电极131的一端与电容器电极111导通,另一端与线路电极116的一端导通。 又,此过孔电极131的预定位置与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3导通。过孔电极132的一端与线路电极116的另一端导通,另一端与公共电极109导通。过孔电极133的一端与公共电极109导通,另一端与线路电极117的一端导通。过孔电极134的一端与线路电极117的另一端导通,另一端与电容器电极112导 通。又,该导通电极134的预定位置与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4导通。又,在公共电极109形成有2个接地端子引出电极201、202。如图2所示,以过孔电极131与电容器电极111的连接点为起点,利用过孔电极 131、132及线路电极116,在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上构成第1环路。同样地,以过孔电极134 与电容器电极112的连接点为起点,利用过孔电极133、134及线路电极117,在电介质层的 层叠方向上构成第2环路。沿电感器电极的排列方向观察以此方式藉由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电极所形成
7的环路的面时,即从与线路电极的长边方向正交且与电介质层的层叠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观察时,环路的面之间至少有一部分重叠,第1和第2环路彼此磁场耦合。又,线路电极116、 117的线路长度互不相同,以起到转换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的作用。构成形成有所述各种电极图案的电介质层101 105的层叠体,并且如图3所示, 在其4个侧面中相对的2个侧面(端面)设置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23、24,在剩余的2个侧 面设置接地端子21、22,从而构成层叠带通滤波器。所述电介质层101 105的电介质部分,其相对介电常数是在6以上80以下的范 围内。特别是产生电容的电介质层102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0以上。各电介质层是使用低 温烧结陶瓷(LTCC)来形成的,该低温烧结陶瓷(LTCC)是由例如氧化钛、氧化钡、氧化铝等 成分中至少一种以上的成分和玻璃成分所形成的。或者使用液晶聚合物(LCP)或聚酰亚胺 等树脂来形成各电介质层。 形成各电介质层的材料,对于以下所示的其它实施方式也同样。图4是图2和图3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图4中,电感器L1,是将 由图2所示的过孔电极131、132及线路电极116构成的电感器电极所产生的电感分量加以 编号而成的。同样地,电感器L2,是将由过孔电极133、134及线路电极117构成的电感器电极所 产生的电感分量加以编号而成的。又,电容器C1,是将电容器电极111与公共电极109间所产生的电容加以编号而成 的。同样地,电容器C2,是将电容器电极112与公共电极109间所产生的电容加以编号而成 的。电容器C12,是将过孔电极131、132与133、134之间、及线路电极116与117之间 所产生的杂散电容加以编号而成的。利用图4所示的电感器L1及电容器C1来构成第1LC并联谐振器,利用电感器L2 及电容器C2来构成第2LC并联谐振器。接着,参照图5及图6说明所述阻抗转换的作用效果及设计方法。首先,图5表示将图4所示的电容器C1、C2的电容设为8pF,将电感器L1、L2的电 感设为0. 5nH,将这2个LC并联谐振器的耦合系数Ml设为0. 1,并从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 都为50 Q时的一个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输入侧端子)观察到的插入损耗IL与反射损耗 RL的特性。但,这样在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相等的情况下,与图2的例子不同,电路的输入 输出成为对称形。图6(A1)、(A2)、(A3)是分别将该电容器CI、C2的电容、电感器L1、L2的电感及2 个LC并联谐振器的耦合系数M保持一定的状态下使输出阻抗变化时的例子。又,图6(C1)、 (C2)、(C3)是将2个LC并联谐振器的耦合系数M设定成与图6 (Al)、(A2)、(A3)不同的值 而使输出阻抗变化时的例子。又,图6出1)、(82)、出3)是将输出侧LC并联谐振器的电容器 C2的电容及电感器L2的电感设定成与图6(A1)、(A2)、(A3)不同的值而使输出阻抗变化时 的例子。此外,在图6的所有图中,纵轴表示损耗[dB]。(A1)、(B1)、(C1)是表示输入阻抗 Zin = 50Q,输出阻抗 Zout = 100 Q 又,(A2)、 (B2)、(C2)是表示 Zin = 50 Q , Zout = 50-J50 Q (l/wC(电抗)=50 Q ), (A3)、(B3)、(C3) 是表示Zin = 50 Q, Zout = 100-J50 Q (1/"((电抗)=50 Q )时的插入损耗IL及反射损耗RL的变化图。比较图5与图6 (Al) (A3)可知,若与以Zin = 50 Ω,Zout = 50 Ω设计的滤波 器的输出连接的电路阻抗偏离,则反射损耗RL会增大。以往,为配合与这种滤波器的输出级连接的电路所要求的阻抗以谋求阻抗匹配, 而调整LC并联谐振器间的耦合系数Μ。图6 (Cl) (C3)都是M = 0. 12的例子。虽然以此种方式调整耦合度M能取得某种程度的匹配,但如图6(C2)所示,反射损 耗RL特性因输出阻抗Zout的虚部值而无法改善。与此不同的是,本发明是通过适当规定LC并联谐振器的阻抗,从而来进行输入输 出间的阻抗转换。图6的(Bi) (B3)是设输出侧LC并联谐振器的电容器C2的电容为 IOpF,电感器L2的电感为0. 4nH,并将耦合系数固定为M = 0. 1时的例子。图6中,若分别对比(A2)、(B2)、(C2)则可知,依照电容器C2及电感器L2的比例 来规定输出侧谐振器的阻抗,从而能大幅改善反射损耗RL特性。因此,通过配合进行此谐 振器的阻抗设定与以往的谐振间的耦合系数的设定,从而能进一步构成具备阻抗匹配特性 优异的阻抗转换功能的带通滤波器。(第2实施方式)参照图7 图9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使用2个LC并联谐振器进行不平衡输入输出的层叠带通滤 波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3个LC并联谐振器进行前述的阻抗转换,并且还进行平衡不平 衡转换。图7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其外观立体 图。如图7所示,此层叠带通滤波器是层叠分别形成有预定的电极图案的多个电介质 层101 105所构成的。在电介质层101形成有第1公共电极109及第2公共电极110,在电介质层102 形成有电容器电极111、112、113、114,在电介质层103形成有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3, 在电介质层104形成有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5、206,在电介质层105形成有线路电极 116、117、118。又,形成有使形成于多个电介质层的各电极图案彼此在层叠方向上导通的过 孔电极131 136。过孔电极131的一端与电容器电极111导通,另一端与线路电极116的一端导通。 又,此过孔电极131的预定位置与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3导通。过孔电极132的一端与线路电极116的另一端导通,另一端与公共电极109导通。过孔电极133的一端与公共电极109导通,另一端与线路电极117的一端导通。过孔电极134的一端与线路电极117的另一端导通,另一端与电容器电极112导
ο过孔电极135的一端与线路电极118的一端导通,另一端与电容器电极113导通。 又,此过孔电极135的预定位置与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5导通。过孔电极136的一端与线路电极118的另一端导通,另一端与电容器电极114导 通。又,此过孔电极136的预定位置与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6导通。而且,在公共电极109引出2个接地端子引出电极201、202。
9
如图7所示,以过孔电极131与电容器电极111的连接点为起点,利用过孔电极 131、132及线路电极116,在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上构成第1环路。同样地,以过孔电极134 与电容器电极112的连接点为起点,利用过孔电极133、134及线路电极117,在电介质层的 层叠方向上构成第2环路。而且,以过孔电极135与电容器电极113的连接点为起点,利用 过孔电极135、136及线路电极118,在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上构成第3环路。沿电感器电极的排列方向观察以此方式藉由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电极所形成 的环路的面时,即从与线路电极的长边方向正交且与电介质层的层叠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观察时,环路的面之间至少有一部分重叠,第1、第2、第3环路彼此磁场耦合。又,线路电极 116、117、118的线路长度互不相同,以起到转换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的作用。而且,如后所 述,还进行平衡_不平衡的转换。构成形成有所述各种电极图案的电介质层101 105的层叠体,并且如图8所示, 在其4个侧面中相对的2个侧面(端面)的一方设置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23,在另一方设 置平衡输入输出端子25、26,在剩余的2个侧面设置接地端子21、22,从而构成层叠带通滤 波器12。图9是图7和图8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图9中,电感器Li,是将 由图7所示的过孔电极131、132及线路电极116构成的电感器电极所产生的电感分量加以 编号而成的。同样地,电感器L2,是将由过孔电极133、134及线路电极117构成的电感器电 极所产生的电感分量加以编号而成的。电感器L3,是将依照由过孔电极135、136及线路电极118构成的电感器电极所产 生的电感分量加以编号而成的。又,电容器Cl,是将电容器电极111与第1公共电极109间所产生的电容加以编号 而成的。同样地,电容器C2,是将电容器电极112与第1公共电极109间所产生的电容加以 编号而成的。电容器C3、C4,是将电容器电极113、114与第2公共电极110间所产生的电容加 以编号而成的。电容器C12是将过孔电极131、132与133、134之间、及线路电极116与117间所 产生的杂散电容加以编号而成的。同样地,电容器C23是将过孔电极133、134与135、136 之间、及线路电极117与118间所产生的杂散电容加以编号而成的。利用图9所示的电感器Ll及电容器Cl来构成第ILC并联谐振器,利用电感器L3 及电容器C3、C4来构成第2LC并联谐振器。电感器L2及电容器C2构成存在于第ILC并联 谐振器与第2LC并联谐振器之间的LC并联谐振器。第ILC并联谐振器与中间的LC并联谐振器如Ml所示进行磁场耦合,第2LC并联 谐振器与中间的LC并联谐振器如M2所示进行磁场耦合。以此方式使线路电极116、117、118的各线路长度从第ILC并联谐振器侧向第2LC 并联谐振器侧逐渐变化,从而,能消除相邻的LC并联谐振器间的较大的阻抗变化,并减少 反射损耗。此外,图7所示的例子中,虽将线路电极116、117、118的电极宽度设为大致一定, 但也可从第ILC并联谐振器的线路电极116向第2LC并联谐振器的线路电极118使电极宽 度逐渐变化。藉此,能使电感器电极的电感分量逐渐变化,缓和相邻的LC并联谐振器的阻抗变化,从而进一步减少反射损耗。又,从形成以过孔电极131与电容器电极111的连接点为起点的环路的电感器电 极的中途引出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3,又,从形成以过孔电极135与电容器电极 113的连接点为起点的环路的电感器电极的中途引出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5,同 样地,从形成以过孔电极136与电容器电极114的连接点为终点的环路的电感器电极的中 途引出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6,藉此能适当规定从第ILC并联谐振器的输入输出 端子观察到的阻抗。这样能进行输入输出间的阻抗转换,并且能构成还具备不平衡_平衡转换功能的 层叠带通滤波器。(第3实施方式)参照图10 图12说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第3实施方式中,使用3个LC并联谐振器进行前述的阻抗转换,并且还进行平衡 不平衡转换,而且设置DC馈电用的供电端子(以下,称为DC馈电端子)。图10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其外观立 体图。与第2实施方式中图7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构造的不同点在于,利用过孔电 极137将线路电极118的中央与第2公共电极110加以连接,并且在公共电极110设置DC 馈电端子引出电极207。如图11所示,在其4个侧面中相对的2个侧面(端面)的一方设 置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23,在另一方设置平衡输入输出端子25、26及DC馈电端子27,在剩 余的2个侧面设置接地端子21、22,从而构成层叠带通滤波器。图12是图10和图11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与图9所示的电路 的不同点在于,将电感器L3的中央连接于电容器C3、C4的连接点,并且从其连接位置取出 DC馈电端子27。这样能进行输入输出间的阻抗转换,并且能构成还具备不平衡_平衡转换功能的 层叠带通滤波器,此外,能对与平衡输入输出端子25、26连接的差动放大电路(IC芯片),从 DC馈电端子27施加偏置电压。(第4实施方式)参照图13 图15说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3个LC并联谐振器进行阻抗转换,并且还进行平衡不平衡 转换,而且在DC馈电端子与接地之间设置电容器。图13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其外观立 体图。与第3实施方式中图10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构造不同,图13所示的例子中, 设置形成有电容器电极115及DC馈电端子引出电极208的电介质层100,通过过孔电极,使 此电容器电极115与第2公共电极110导通。如图14所示,在4个侧面中相对的2个侧面(端面)的一方设置不平衡输入输出 端子23及DC馈电端子28,在另一方设置平衡输入输出端子25、26,在剩余的2个侧面设置 接地端子21、22,从而构成层叠带通滤波器14。图15中,电容器C5是在图13所示的电容器电极115与第1公共电极109之间所
11产生的电容。以此方式在DC馈电端子与接地之间设置电容器C5,从而能防止高频信号被输入 至DC馈电端子28。(第5实施方式)图16中,在电介质层105a形成有线路电极116,在电介质层105b形成有线路电极 117,在电介质层105c形成有线路电极118。以此方式将3个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电极 的一部分即线路电极的形成层分别形成于不同的电介质层。其他的构成与第4实施方式的
情形一样。利用该结构,能适当规定由各LC并联谐振器的过孔电极与线路电极所形成的电 感器电极的环路面积,因此能在更高的自由度下设定所要的阻抗。而且,使各线路电极116、 117,118的图案本身保持相同,而仅使形成的电介质层不同(变更),仅变更插入于各电介 质层间的电介质层的数量或厚度,便能任意设定环路面积。因此,不必对不同特性的每一滤 波器形成不同的电极图案,能将电介质片共用化,可大幅削减制造成本。(第6实施方式)图17是第6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与第2实施方式中图7所 示的例子不同,使线路电极117的一部分弯曲,并使其一部分与相邻的线路电极118接近。 利用此构造,能提高包括由过孔电极133、134及线路电极117所形成的电感器电极的LC并 联谐振器、与包括由过孔电极135、136及线路电极118所形成的电感器电极的LC并联谐振 器之间的耦合度。以此种方式规定各谐振器的阻抗,并且规定谐振器间的耦合系数,从而能进一步 减少反射损耗。此外,以上所示的各实施方式,虽将多个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电极的一部分即 线路电极形成于层叠体的表面,但也可将所有这些电感器电极设置于层叠体的内部。又,在所述电介质层中,也可将第1和第2公共电极形成于互不相同的电介质层, 从而将电感器电极所形成的电感规定在预定值。
权利要求
一种层叠带通滤波器,以由多个电介质层、及包含电容器电极和/或电感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在内的多个电极层所形成的层叠体为坯体,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电容器电极和所述电感器电极,来构成在相邻的LC并联谐振器之间耦合的2个以上的多个LC并联谐振器,所述层叠带通滤波器包括与所述多个LC并联谐振器中、配置于所述层叠体的一个端部的第1LC并联谐振器耦合而成为所述层叠带通滤波器的输入部的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及与配置于所述层叠体的另一端部的第2LC并联谐振器耦合而成为所述层叠带通滤波器的输出部的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所述多个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电极,是由在所述层叠体的表面和/或内部且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线路电极、及与所述线路电极的至少一个端部导通且在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上延伸的过孔电极所构成的,分别形成电感器电极,使得以所述过孔电极与所述电容器电极的连接点为起点且包含所述线路电极而构成的环路的环路面在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在沿所述电感器电极的排列方向观察由相互耦合的所述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电极所形成的环路的面时,所述环路的面之间至少有一部分重叠,所述线路电极的线路长度,从第1LC并联谐振器侧朝第2LC并联谐振器侧逐渐变化,以转换所述输入部和所述输出部的阻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电极的线路宽度从第ILC并联谐振器侧朝第2LC并联谐振器侧逐渐变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线路电极中至少1个线路电极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与相邻的另一线路电极接近。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线路电极中至少1个线路电极形成在与另一线路电极不同的电介质层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电极至少包括第1和第2公共电极,第1公共电极与接地电极导通,第2公 共电极未与所述接地电极导通,与所述第ILC并联谐振器耦合的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是 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与所述第2LC并联谐振器耦合的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是 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分别配置于离所述第2LC并联谐振器的线路电极的 长边方向的中央大致相等的距离处。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和所述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形成于不同 的电介质层上。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和第2公共电极形成于互不相同的电介质层。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电极至少包括第1和2公共电极,第1公共电极与接地电极导通,第2公共电极未与所述接地电极导通,且所述层叠带通滤波器包括使所述第2LC并联谐振器的线路 电极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与所述第2公共电极导通的过孔电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公共电极形成有供电端子引出电极。
11.如权利要求5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层叠体的侧面,配置有与所述不平衡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及所述平衡输入输 出端子引出电极连接的输入输出端子、及与所述接地电极连接的接地端子。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层是低温烧结陶瓷。
13.如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层是树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带通滤波器,能抑制因电极形成偏差等所造成的滤波器特性的偏差,容易小型化,且能在输入输出间进行预定的阻抗转换。在电介质层(101)形成有第1公共电极(109)及第2公共电极(110),在电介质层(102)形成有电容器电极(111、112、113、114),在电介质层(103)形成有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3),在电介质层(104)形成有输入输出端子引出电极(205、206),在电介质层(105)形成有线路电极(116、117、118)。形成有使形成于多个电介质层的各电极图案彼此在层叠方向上导通的过孔电极(131~136)。藉此,构成3个LC并联谐振器,并且使线路电极(116、117、118)的线路长度逐渐变化,以转换输入和输出的阻抗。
文档编号H01P1/203GK101946364SQ20098010541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3日
发明者谷口哲夫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