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523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宽可控的三频微带滤波器。
技术背景
随着各种无线通信标准的提出,例如从早期的GSM、CDMA、WCDMA到现在的 TD-SCDMA、WLAN、WiMAX等,能同时工作在多个频带的多频收发系统应运而生,极大地提高了 通信系统的集成化发展,而三频微带滤波器作为多频收发机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器件得到了 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它可以有效地滤除各种无用信号和噪声信号,降低各通信频道之间的 信号干扰,保障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实现高质量的信号传输。
现有的三频微带滤波器主流设计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利用多个滤波器组合 来设计三频带滤波器,其中包括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的组合、多个带通滤波器的组合 等。第二种是利用多模谐振器来设计三频滤波器,其中包括阶梯阻抗谐振器三频滤波器、加 载型三频滤波器等。第一种方法所设计的三频滤波器能独立的控制各个通带工作频率,并 且各通带带宽等通带特性也可以自由调节和设计,但是整体尺寸大、成本高,不利于多频通 信系统的小型化发展。第二种方法所设计的三频滤波器易控制,但只能基本达到三频滤波 器的各通带频率,并且由于三频滤波器的各通带带宽基本都是由相同的端耦合和谐振器间 耦合结构决定的,导致各通带带宽之间相互关联,因此各通带的带宽设计范围有限。
中国发明专利CN101699649A公布了一种平面紧凑型三通带滤波器,该滤波器是 一种利用中心加载的谐振器和内嵌的半波长谐振器来实现的三通带滤波器。中心加载的谐 振器由微带线和中心加载的T型结构组成,用于产生第一个和第三个通带;半波长谐振器 内嵌于中心加载的谐振器,用于产生第二个通带,交叉指式耦合结构用于实现级间电磁耦 合。该发明结构紧凑,结合传统的多组谐振器和多模谐振器的设计方法,使三频滤波器的三 个通带频率可以独立的自由调节,但因为该发明中存在端耦合以及谐振器间耦合的耦合自 由度少,所以无法设计大范围内独立调节各通带特性的三频滤波器。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整体尺寸小且各通带特性具有独立可控性的三频微带滤波ο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带宽可控三频微带 滤波器,其具有整体尺寸小、各通带特性独立可控的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包括输入端 口、输出端口、两个共用一个接地通孔的中心加载谐振器和两个呈镜像对称分布的U型开 口谐振器,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包括呈倒U型分布的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 线、对称中心处加载的第四微带线和接地通孔;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包括呈倒U型分布的 第六微带线、第七微带线、第八微带线、对称中心处加载的第五微带线和接地通孔;第一和 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共用一个接地通孔;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包括呈U型分布的第九微带线、第十微带线、第十一微带线,第二 U型开口谐振器与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呈镜像对称分 布,包括呈U型分布的第十二微带线、第十三微带线、第十四微带线;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的 第十一微带线和第十二微带线之间设有间距,用于实现通带级间信号耦合传输;输入端口 由第十五和十六微带线连接而成,第十五微带线与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的第十微带线直接 连接,形成抽头耦合;输出端口由第十七和十八微带线连接而成,第十七微带线与第二 U型 开口谐振器的第十三微带线直接连接,形成抽头耦合;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设于两个U型 开口谐振器的外围,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设于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的内侧,两个U型开口谐 振器内嵌在两个中心加载谐振器之间,各相邻微带线之间均设有间距。
所述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的长度之和 可调,用于独立控制第一通带的通带频率;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四微带线和接地通 孔用于控制第一通带下传输模式的耦合,独立控制第一通带特性。
所述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六微带线、第七微带线、第八微带线的长度之和 可调,用于独立控制第二通带的通带频率;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五微带线和接地通 孔用于控制第二通带下传输模式的耦合,独立控制第二通带特性。
所述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各自包含的三条微带线的长度之和可调,用于独立控制 第三通带的通带频率;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中的第十一微带线和第二 U型开口谐振器中的 第十二微带线之间的间距由给定的第三通带带宽指标决定,用来实现第三通带级间信号耦 合传输,通过该耦合间距独立控制第三通带特性。
所述的三频微带滤波器,第一通带下,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谐振工作,两个U型开 口谐振器不工作并作为端口馈线的一部分通过第九和第一微带线之间、第十四和第三微带 线之间的间距对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馈电,该馈电方式为缝隙耦合馈电;第一通带的馈电 由上述耦合间距以及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与U型谐振器的连接位置决定。
所述的三频微带滤波器,第二通带下,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谐振工作,两个U型开 口谐振器不工作并作为端口馈线的一部分通过第九和第六微带线之间、第十四和第八微带 线之间的间距对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馈电,该馈电方式为缝隙耦合馈电;第二通带的馈电 由上述耦合间距以及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与U型谐振器的连接位置决定。
所述的三频微带滤波器,第三通带下,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谐振工作,输入端口和 输出端口分别通过第十五微带线、第十七微带线与第一和第二 U型谐振器直接相连,该馈 电方式为抽头耦合馈电;第三通带的馈电由输入输出端口的抽头耦合位置决定。
所述输入端口中的第十六微带线和输出端口中的第十八微带线为阻抗为50Ω传 输线。
所述的三频微带滤波器,第一通带和第二通带下,U型开口谐振器不工作并作为输 入端口输出端口的一部分,通过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的第十一微带线和第二 U型开口谐振 器的第十二微带线间的耦合间距引入源-负载耦合,可以在第二第三通带两侧引入传输零 点,改善通带选择性及通带之间的阻带衰减;第三通带下,输入端口输出端口直接和U型开 口谐振器之间连接,形成抽头馈电,可以在通带两侧引入传输零点,有效改善第三通带的选 择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的三频微带滤波器采用内嵌式的结构,使得电路整体尺寸小,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采用三组谐振器,实现三频滤波器各通带的通带工作频率及通带带宽可 控。
2、本发明将传统的抽头耦合和缝隙耦合两种端口馈电方式相结合,增加了三频滤 波器端口设计的自由度,实现了三频滤波器各通带带宽的大范围可控设计。
3、本发明中将U型谐振器在非工作通带下作为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一部分,可 以形成源-负载耦合,引入传输零点,提高滤波器各通带的选择性。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发明的尺寸标注示意图3是本发明中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频率响应曲线图4是本发明中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频率响应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 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包括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两个共用 一个接地通孔的中心加载谐振器和两个呈镜像对称分布的U型开口谐振器,第一中心加载 谐振器包括呈倒U型分布的第一微带线1、第二微带线2、第三微带线3、对称中心处加载的 第四微带线4和接地通孔19 ;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包括呈倒U型分布的第六微带线6、第七 微带线7、第八微带线8、对称中心处加载的第五微带线5和接地通孔19 ;第一和第二中心 加载谐振器共用一个接地通孔19 ;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包括呈U型分布的第九微带线9、 第十微带线10、第十一微带线11,第二 U型开口谐振器与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呈镜像对称 分布,包括呈U型分布的第十二微带线12、第十三微带线13、第十四微带线14 ;两个U型开 口谐振器的第十一微带线11和第十二微带线12之间设有间距,用于实现通带级间信号耦 合传输;输入端口由第十五微带线15和十六微带线16连接而成,第十五微带线15与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的第十微带线10直接连接,形成抽头耦合;输出端口由第十七微带线17和 十八微带线18连接而成,第十七微带线17与第二 U型开口谐振器的第十三微带线13直接 连接,形成抽头耦合;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设于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的外围,第二中心加载 谐振器设于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的内侧,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内嵌在两个中心加载谐振器 之间,各相邻微带线之间均设有间距。
所述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二微带线2、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七微带 线7、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中的第十微带线10、第二 U型开口谐振器中的第十三微带线13、 输入端口中的第十六微带线16、输出端口中的第十八微带线18均平行设置,其中第十微带 线10和第十三微带线13在同一水平线上,第十六微带线16和第十八微带线18在同一水 平线上;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一微带线1和第一U型开口谐振器中的第九微带线9 相邻;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六微带线6和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中的第九微带线9相 邻。
所述第十五微带线15与第十六微带线16、第十七微带线17与第十八微带线18分 别构成直角弯曲状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
所述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一微带线1、第二微带线2、第三微带线3的长度 之和可调,用于独立控制第一通带的通带频率;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四微带线4和 接地通孔19用于控制第一通带下传输模式的耦合,独立控制第一通带特性。
所述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六微带线6、第七微带线7、第八微带线8的长度 之和可调,用于独立控制第二通带的通带频率;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五微带线5和 接地通孔19用于控制第二通带下传输模式的耦合,独立控制第二通带特性。
所述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各自包含的三条微带线的长度之和可调,用于独立控制 第三通带的通带频率;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中的第十一微带线11和第二 U型开口谐振器中 的第十二微带线12之间的间距由给定的第三通带带宽指标决定,用来实现第三通带级间 信号耦合传输,通过该耦合间距独立控制第三通带特性。
所述的三频微带滤波器,第一通带下,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谐振工作,两个U型开 口谐振器不工作并作为端口馈线的一部分通过第九微带线9和第一微带线1之间、第十四 微带线14和第三微带线3之间的间距对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馈电,该馈电方式为缝隙耦合 馈电;第一通带的馈电由上述耦合间距以及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与U型谐振器的连接位置决定。
所述的三频微带滤波器,第二通带下,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谐振工作,两个U型开 口谐振器不工作并作为端口馈线的一部分通过第九微带线9和第六微带线6之间、第十四 微带线14和第八微带线8之间的间距对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馈电,该馈电方式为缝隙耦合 馈电;第二通带的馈电由上述耦合间距以及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与U型谐振器的连接位置决定。
所述的三频微带滤波器,第三通带下,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谐振工作,输入端口和 输出端口分别通过第十五微带线15、第十七微带线17与第一和第二 U型谐振器直接相连, 该馈电方式为抽头耦合馈电;第三通带的馈电由输入输出端口的抽头耦合位置决定。
所述输入端口中的第十六微带线16和输出端口中的第十八微带线18为阻抗为 50 Ω传输线。
本实施例所述的三频滤波器,其各通带中心频率是可以控制的。采用三组谐振器 即第一中心谐振器、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U型开口谐振器分别实现三频滤波器的第一、第 二、第三通带。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均为中心加载半波长双模谐振 器;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的第一微带线1、第二微带线2、第三微带线3的总长度Lca在第一 通带下为半个波长长度,通过控制Lca的长度可以自由控制第一通带中心频率;同理,第二 中心加载谐振器的第六微带线6、第七微带线7、第八微带线8的总长度L。2在第二通带下为 半个波长长度,通过控制L。2的长度可以自由控制第二通带中心频率;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 均为半波长谐振器,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中的第九微带线9、第十微带线10、第十一微带线 11的总长度L。3和第二 U型开口谐振器中的第十二微带线12、第十三微带线13、第十四微 带线14的总长度L。4在第三通带下对应该通带频率的半个波长长度,通过控制L。3和L。4的 长度可以控制三频滤波器的第三通带的工作频率。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三频滤波器,各通带带宽是可以控制的。滤波器的通带带宽取决于外部品质因数和内部耦合系数。本实施例在第三通带工作时,内嵌的U型开 口谐振器工作,输入输出端口通过微带线和U型开口谐振器直接相连,形成抽头耦合,抽头 位置d决定了第三通带的外部品质因数d越大,第三通带的外部品质因数越大,能实现的 通带带宽越小,相反,d越小,第三通带的外部品质因数越小,能实现的通带带宽越大。第一、 第二通带下,U型开口谐振器不工作并作为输入输出端口线的一部分,分别通过第九微带线 9与第一微带线1、第十四微带线14与第三微带线3之间的间距&给第一通带谐振器馈电, 通过第九微带线9和第六微带线6、第八微带线8和第十四微带线14之间的间距&给第二 通带谐振器馈电。第一第二通带下的馈电方式均为缝隙耦合馈电;当缝隙间距&增大时, 第一通带的外部品质因数增大,通带带宽减小,相反&减小时,第一通带的外部品质因数减 小,通带带宽增大;当缝隙间距&增大时,第二通带的外部品质因数增大,通带带宽减小,相 反&减小时,第二通带的外部品质因数减小,通带带宽增大。另外,第一第二通带下,输入 输出端口的抽头位置d也会影响其通带内品质因数,通过抽头位置d、缝隙耦合间距&、缝 隙耦合间距&这三个设计自由度可以实现三频滤波器各通带带宽的大范围内可控设计。
对于本实施例中的三频滤波器的内耦合,由于采用三组谐振器分别实现三个通带 特性,因此各通带下的内部耦合系数相互独立。第一通带下,第一中心加载半波长双模谐 振器工作,加载的第四微带线及接地通孔大小控制其模式耦合,从而决定该通带的内部耦 合系数;同理,第二通带下,第二中心加载半波长双模谐振器工作,加载的第五微带线5及 接地通孔19大小控制其模式耦合,从而决定该通带的内部耦合系数;第三通带特性通过二 阶的U型半波长开口谐振器实现,通过第十一微带线11、第十二微带线12之间的耦合间距 实现级间信号耦合传输并控制第三通带内部耦合系数;这三个通带的内部耦合系数相互独 立,各自调节控制各通带带宽特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通带下,两个U型半波长开口谐振器不工作,并作为输入端 口输出端口线的一部分给两个通带的谐振器馈电,由于第十一微带线11、第十二微带线12 之间的间距引入源-负载耦合,从而在滤波器频率响应中弓I入传输零点;U型半波长谐振器 采用抽头馈电也可以引入传输零点,极大地改善了三频滤波器的选择性及通带之间的阻带 衰减。
在本实施例中,各参数具体如下带宽可控的三频滤波器的三个通带控制在 2. 4GHz,3. 5GHz、5. 2GHz,滤波器的衬底材料的介电常数为2. 2,厚度为0. 508mm。三频微带 滤波器的尺寸为输入端口第十六微带线16和输出端口第十八微带线18的线宽为2. 2mm, 对应着该介质材料下的50Ω微带线,其他微带线(不包括加载线)的线宽均为0.5mm,第 十五微带线15长度为2. 96mm,第一微带线1的长度L1为17. 51mm,第二微带线2的长度L2 为9. 98mm,第六微带线6、第七微带线7、第八微带线8的总长度Le2为31. 36mm,第九微带线 9、第十微带线10、第十一微带线11的总长度L。3* 24. ^mm,输入输出端口线的抽头耦合 位置d为10. 27mm,第一中心加载半波长谐振器与U型半波长开口谐振器的耦合间距&为 0. 23mm,第二中心加载半波长谐振器与U型半波长开口谐振器的耦合间距&为0. 23mm,两 U型半波长开口谐振器之间的平行耦合长度即第十二微带线12的长度L12为6. 68mm,平行 耦合间距S为0. 44mm,第一中心加载半波长谐振器的加载第四微带线4线长为0. 6mm,宽度 为0. 64mm,第二中心加载半波长谐振器的加载第五微带线5线长为0. 4mm,宽度为0. 72mm, 中心加载谐振器共用的接地通孔19半径为0. 3mm,两个U型半波长开口谐振器的内嵌深度h为2. 0mm。三频滤波器整体尺寸为0. 19 λ gX0. 11 λ g,λ g为该三频滤波器第一通带谐振 频率对应的波长。
如图3所示,为该实例的频率响应曲线图。图中包括两条曲线IS211、IS11I,曲线 S21是信号的传输特性曲线,曲线IS11I是端口的反射特性曲线。由图可知,该滤波器具有三频通带响应,其中第一通带的中心频率是2. 45GHz,通带内最小插入损耗为1. 3dB,回波 损耗大于15dB,其通带3dB带宽为8. 7% ;第二通带的中心频率是3. 53GHz,通带内最小插 入损耗为1. ldB,通带内回波损耗大于19. 6dB,其通带3(^带宽为8.9% ;第三通带的中心 频率是5. 22GHz,通带内最小插入损耗为1. 51dB,通带内回波损耗大于18. 6dB,其通带3dB 带宽为4.4% ;该三频滤波器的第一、第二、第三通带带宽之比为2 2 1;三个传输零点 分别位于2. OlGHz,5. 01GHz,6. 78GHz ;三频滤波器各通带之间的衰减均大于20dB,各通带 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除下述特征外其他特征同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各参数具体如下带 宽可控的三频滤波器的三个通带控制在2. 4GHz,3. 5GHz、5. 2GHz。三频微带滤波器的尺寸 为输入端口第十六微带线16和输出端口第十八微带线18的线宽为2. 2mm,对应着该介质 材料下的50 Ω微带线,其他微带线(不包括加载线)的线宽均为0. 5mm,第十五微带线15 长度为2. 96_,第一微带线1的长度L1为17. 96_,第二微带线2的长度L2为10. 22_,第 六微带线6、第七微带线7、第八微带线8的总长度L。2为31. 36mm,第九微带线9、第十微带线 10、第i^一微带线11的总长度Le3为24. 29mm,输入输出端口线的抽头耦合位置d为9. 23mm, 第一中心加载半波长谐振器与U型半波长开口谐振器的耦合间距&为0. 35mm,第二中心加 载半波长谐振器与U型半波长开口谐振器的耦合间距&为0. 24mm,两U型半波长开口谐振 器之间的平行耦合长度即第十二微带线12的长度L12为5. 87mm,平行耦合间距S为0. 21mm, 第一中心加载半波长谐振器的加载第四微带线4线长为0. 39mm,宽度为0. 78mm,第二中心 加载半波长谐振器的加载第五微带线5线长为0. 5mm,宽度为0. 44mm,中心加载谐振器共用 的接地通孔19半径为0. 3mm,两个U型半波长开口谐振器的内嵌深度h为1. ^mm。三频滤 波器整体尺寸为0. 19 λ gX0. 11 λ g,λ g为该三频滤波器第一通带谐振频率对应的波长。
如图4所示,为该实例的频率响应曲线图。图中包括两条曲线I S211、I Sn|,曲线 S21是信号的传输特性曲线,曲线IS11I是端口的反射特性曲线。由图可知,该滤波器具有三频通带响应,其中第一通带的中心频率是2. 45GHz,通带内最小插入损耗为1. 8dB,回 波损耗大于15dB,其通带3dB带宽为6% ;第二通带的中心频率是3. 53GHz,通带内最小插 入损耗为0. 9dB,通带内回波损耗大于14dB,其通带3dB带宽为12% ;第三通带的中心频 率是5. 22GHz,通带内最小插入损耗为0. 6dB,通带内回波损耗大于20dB,其通带3dB带宽 为12% ;三频滤波器各通带之间的衰减均大于_20db,各通带也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该三 频滤波器的第一、第二、第三通带带宽之比为1 2 2;三个传输零点分别位于2. 15GHz、 4.85GHz、8. 36GHz ;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 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 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两个共用一个接 地通孔的中心加载谐振器和两个呈镜像对称分布的U型开口谐振器,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 包括呈倒U型分布的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对称中心处加载的第四微带线 和接地通孔;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包括呈倒U型分布的第六微带线、第七微带线、第八微带 线、对称中心处加载的第五微带线和接地通孔;第一和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共用一个接地 通孔;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包括呈U型分布的第九微带线、第十微带线、第十一微带线,第 二 U型开口谐振器与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呈镜像对称分布,包括呈U型分布的第十二微带 线、第十三微带线、第十四微带线;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的第十一微带线和第十二微带线之 间设有间距,用于实现通带级间信号耦合传输;输入端口由第十五和十六微带线连接而成, 第十五微带线与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的第十微带线直接连接,形成抽头耦合;输出端口由 第十七和十八微带线连接而成,第十七微带线与第二 U型开口谐振器的第十三微带线直接 连接,形成抽头耦合;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设于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的外围,第二中心加载 谐振器设于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的内侧,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内嵌在两个中心加载谐振器 之间,各相邻微带线之间均设有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加载 谐振器中的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的长度之和可调,用于独立控制第一通带 的通带频率;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四微带线和接地通孔用于控制第一通带下传输模 式的耦合,独立控制第一通带特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通带下,第一中 心加载谐振器谐振工作,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不工作并作为端口馈线的一部分通过第九和 第一微带线之间、第十四和第三微带线之间的间距对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馈电,该馈电方 式为缝隙耦合馈电;第一通带的馈电由上述耦合间距以及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与U型谐振器 的连接位置决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心加载 谐振器中的第六微带线、第七微带线、第八微带线的长度之和可调,用于独立控制第二通带 的通带频率;第二中心加载谐振器中的第五微带线和接地通孔用于控制第二通带下传输模 式的耦合,独立控制第二通带特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第二通带下,第二中 心加载谐振器谐振工作,两个U型开口谐振器不工作并作为端口馈线的一部分通过第九和 第六微带线之间、第十四和第八微带线之间的间距对第一中心加载谐振器馈电,该馈电方 式为缝隙耦合馈电;第二通带的馈电由上述耦合间距以及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与U型谐振器 的连接位置决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U型开口 谐振器各自包含的三条微带线的长度之和可调,用于独立控制第三通带的通带频率;第一 U型开口谐振器中的第十一微带线和第二 U型开口谐振器中的第十二微带线之间的间距由 给定的第三通带带宽指标决定,用来实现第三通带级间信号耦合传输,通过该耦合间距独 立控制第三通带特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第三通带下,两个U 型开口谐振器谐振工作,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分别通过第十五微带线、第十七微带线与第一和第二 U型谐振器直接相连,该馈电方式为抽头耦合馈电;第三通带的馈电由输入输出 端口的抽头耦合位置决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宽可控三频微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口中的 第十六微带线和输出端口中的第十八微带线为阻抗为50Ω传输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宽可控的三频微带滤波器,该滤波器利用三组独立的谐振器即两组共用一个接地通孔的中心加载谐振器和一组U型半波长开口谐振器实现三频滤波器的三通带特性。中心加载谐振器是由半波长微带线及中心加载的短路微带线组成,其中外围中心加载谐振器用来产生第一通带,内嵌的中心加载谐振器用来产生第二通带;U型半波长谐振器内嵌在两个中心加载谐振器之间,用来产生第三通带;该结构对于第三通带采用抽头馈电;对于第一、第二通带,U型谐振器作为端口线一部分引入源-负载耦合,改善通带选择性,并且分别与中心加载谐振器耦合实现缝隙耦合馈电。本发明采用组合馈电,各通带特性独立可控,同时还具有尺寸小,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
文档编号H01P1/203GK102035057SQ201010526770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30日
发明者吴小虎, 褚庆昕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