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807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转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连接于插头与插座间的转接器。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电子产品如个人数字助理、行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影机、台式电脑 及笔记本电脑等,大多数皆具有通用USB接口,这些电子产品深受大众喜爱且便于使用,再 搭配同样具有USB接口的电子产品使用,可以扩大该电子产品的功能。现今对于具有USB接口的电子产品互相连接大多采用转接器的方式连接,将插头 与插座设计成转角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90324号所揭示的一种转接器,该转接器的插 头与插座内的导电端子之间通过与电路板焊接建立电性连接,此方案需要在转接器内部设 置容纳电路板的空间及固定电路板的结构,导致转接器体积增大、结构复杂。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转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转接器。为达成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接器,其包括插 头及插座,插头包括第一本体及设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端子组,插座包括第二本体及设于 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端子组,所述转接器还包括电性连接于第一端子组的至少一导电端子与 第二端子组的其中一导电端子之间的软导线,使第一、第二端子组之间形成电性连接。所述软导线包括金属丝及包覆金属丝的绝缘皮。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分别与第二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使用软导线一一连接。所述转接器内设有填充体,填充体由液体胶固化后形成,填充体将软导线固定。所述插头还包括设于第一本体上的一预留端子,预留端子与第一、第二端子组隔 开设置,第一、第二端子组分别包括电源端子、接地端子及位于电源端子与接地端子之间的 一对差分信号端子,预留端子位于第一端子组的电源端子与差分信号端子之间,预留端子 与软导线断开设置。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每个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固持部、自第一固 持部一端延伸的第一接触部及自第一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第一尾部,第二端子组的每个导 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第二本体上的第二固持部、自第二固持部向一端延伸的第二接触部及自 第二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第二尾部,软导线设置为四根,每一根软导线的一端焊接在第一 端子组的第一尾部上,另一端焊接在第二端子组的第二尾部上。所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为分体设置,软导线位于第一、第二本体之间,第一本体 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凸伸的对接部,对接部的表面设有凹陷部,第一端子组与预留端子 排设于凹陷部内,第二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伸的舌板,第二端子组排设于舌板上。所述转接器包括金属的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第一外壳包覆在第一本体外侧与对 接部形成第一插接孔,第一端子组与预留端子暴露于第一插接孔内,第一本体、第一端子组、预留端子及第一外壳共同构成所述插头,第二外壳包覆在第二本体外侧与舌板形成第 二插接孔,第二端子组暴露于第二插接孔内,第二本体、第二端子组及第二外壳共同构成所 述插座,第一、第二插接孔的开口方向相垂直。所述金属外壳还包括一金属盖片,第二外壳包括顶壁、与顶壁相对的底壁及分别 连接在顶壁与底壁之间的第一、第二侧壁,顶壁、底壁及两侧壁围设形成一收容空间,软导 线位于收容空间内,第一外壳外侧设有若干卡槽及自卡槽向下延伸入收容空间的底端部, 顶壁后端设有缺口,缺口的内侧缘与卡槽沿上下方向相卡合,盖片包括后端壁、自后端壁两 侧向前垂直弯折延伸的一对凸耳及自后端壁顶端向前垂直弯折延伸的凸片,凸片固定收容 在缺口内,凸片设有位于缺口内的凹陷,凹陷的内侧缘与卡槽沿上下方向相卡扣,凸耳收容 于收容空间内并分别抵压在第一、第二侧壁上,填充体与第一外壳的后端部、第二外壳、凸 耳及软导线相固定。所述插座为标准USB A型插座,所述插头为标准Mini USB插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效果由于转接器第一、第二端子组之间使用 软导线连接,使转接器结构简单,从而方便制造。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1的部分分解图。图3为图2的进一步部分分解图。图4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图4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100的一端为标准USB A型插座,另一 端为标准Mini USB插头,所以该转接器100可用以连接在标准USB A型插头(未图示)与 标准Mini USB插座(未图示)之间,其包括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导电端子3、金属外壳 4、软导线5及绝缘填充体6,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组成绝缘本体,金属外壳4包括第一 外壳41、第二外壳42及盖片43。第一本体1包括主体部10及自主体部10向一侧延伸的U形对接部11,第一本体 1的主体部10内设有若干前后贯通的第一固持槽103,对接部11的上表面设有凹陷部111, 凹陷部111内底壁上并排设置有与第一固持槽103相连通的若干第一收容槽115,第一外壳 41包覆在第一本体1外侧,第一外壳41与对接部11之间形成第一插接孔101,用以收容标 准Mini USB插座的舌片。第二本体2与第一本体1相隔开设置,其包括基部20及自基部20向前延伸的舌 板21,舌板21具有上表面22及与上表面22相对的下表面23。第二本体2的基部20内设 有若干向前后贯穿的第二固持槽213,舌板21下表面23设有平行排列且与第二固持槽213 相连通的若干第二收容槽212,第二外壳42包覆在第二本体2外侧,第二外壳42与舌板21 之间形成第二插接孔201,用以收容标准USB A型插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本体 为一体式设计。
4[0025]导电端子3包括第一端子组31、第二端子组32及一预留端子33,第一端子组31 包括四个并行排列的端子,分别为电源端子316、接地端子318及位于电源端子316与接地 端子318之间的一对差分信号端子317,第一端子组31的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第一本 体1主体部10内第一固持槽103的第一固持部312、由第一固持部312向前延伸排布于凹 陷部111上的第一接触部311及由第一固持部312向后延伸出主体部10的第一尾部313, 且四根端子的结构基本相同,第一端子组31由第一固持部312与第一接触部311连接处开 始收缩使得第一接触部311的宽度小于第一固持部312,第一固持部312固定于第一本体1 的主体部10内的第一固持槽103,第一接触部311收容于凹陷部111的第一收容槽115上 并向上暴露于第一插接孔101内,用于与标准Mini USB插座对接。第二端子组32包括四个并行排列端子,分别为电源端子326、接地端子328及位于 电源端子326与接地端子328之间的一对差分信号端子327,第二端子组32的每一导电端 子包括固持于第二本体2基部20内第二固持槽213的第二固持部322、由第二固持部322 向前延伸排布于舌板21上的第二接触部321及由第二固持部322向后延伸出基部20的第 二尾部323,且四根端子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中第二接触部321为弧型弹性结构,第二固持 部322固定于第二本体2的基部20内的第二固持槽213,第二接触部321收容于舌板21上 表面22上的第二收容槽212上并向上暴露于第二插接孔201,用于与标准USB A型插头对 接,第一插接孔101开口向上,第二插接孔201开口向前,第一、第二插接孔101、201的开口 方向相互垂直设置。预留端子33是在第一端子组31成型时从第一端子组31的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 部321与第一固持部312连接处裁切下来,该预留端子33位于第一端子组31的电源端子 316与差分信号端子317之间,并与第一端子组31的电源端子316和差分信号端子317相 间隔开,预留端子33只设有第三接触部331,而未与其他端子电性连接,该第三接触部331 与第一端子组31的第一接触部311排成一排,并收容于凹陷部111的第一收容槽115上并 向上暴露于第一插接孔101内。第一端子组31的第一尾部313与第二端子组32的第二尾部323使用四根软导线 5 一一对应焊接连接,使得第一端子组31与第二端子组32形成良好的电性连接,即第一端 子组31的电源端子316的第一尾部313与第二端子组32的电源端子326的第二尾部323 用软导线5焊接连接,第一端子组31的接地端子318的第一尾部313与第二端子组32的 接地端子328的第二尾部323用软导线5焊接连接,第一端子组31的差分信号端子317的 第一尾部313与第二端子组32的差分信号端子327的第二尾部323用软导线5焊接连接, 所述软导线5包括金属丝(未图示)及包覆金属丝的绝缘皮51。第一外壳41环绕包覆第一本体1,第一外壳41外侧设有若干卡槽411及自卡槽 411向下的底端部412。第二外壳42成一矩形中空状,其包括顶壁421、与顶壁421相对的底壁422及分别 连接在顶壁421与底壁422之间的第一、第二侧壁423、424,顶壁421、底壁422及第一、第 二壁423、424围设形成一收容空间420,软导线5位于收容空间420内,顶壁421后端设有 “凸”字型的缺口 4210。盖片43为一长方形条状,其包括后端壁430、自后端壁430两侧向前垂直弯折延 伸的一对凸耳431及自后端壁430顶端向前垂直弯折延伸的凸片432,凸片432设有一凹
5陷433,凸片432固定收容在缺口 4210内,凹陷432位于缺口 4210内,缺口 4210的内侧缘 及凹陷432的内侧缘分别与第一壳体41的卡槽411沿上下方向卡合,限制第一壳体41上 下移动,底端部412延伸入收容空间420内,一对凸耳431收容于收容空间420内并分别抵 压在第一、第二侧壁423、424上,将液体胶(未图示)倒入收容空间420,再加入催化剂(未 图示)加快液体胶固化形成填充体6,填充体6可将软导线5相对隔离固定在收容空间420 内并分别与第一外壳41、第二外壳42、凸耳431及软导线5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转接器100中导电端子3中的第一端子组31与第二端子组32之间使 用软导5建立电性连接,使转接器100结构简单,从而方便制造,容易携带。
权利要求1.一种转接器,其包括插头及插座,插头包括第一本体及设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端子 组,插座包括第二本体及设于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还包括电 性连接于第一端子组的至少一导电端子与第二端子组的其中一导电端子之间的软导线,使 第一、第二端子组形成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导线包括金属丝及包覆金属丝 的绝缘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分别与第 二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使用软导线一一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内设有填充体,填充体由液 体胶固化后形成,填充体将软导线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还包括设于第一本体上的一 预留端子,预留端子与第一、第二端子组隔开设置,第一、第二端子组分别包括电源端子、接 地端子及位于电源端子与接地端子之间的一对差分信号端子,预留端子位于第一端子组的 电源端子与差分信号端子之间,预留端子与软导线断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每个导电端子包括 固定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固持部、自第一固持部一端延伸的第一接触部及自第一固持部另 一端延伸的第一尾部,第二端子组的每个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第二本体上的第二固持部、 自第二固持部向一端延伸的第二接触部及自第二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第二尾部,软导线设 置为四根,每一根软导线的一端焊接在第一端子组的第一尾部上,另一端焊接在第二端子 组的第二尾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为分体设置, 软导线位于第一、第二本体之间,第一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凸伸的对接部,对接部的 表面设有凹陷部,第一端子组与预留端子排设于凹陷部内,第二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 伸的舌板,第二端子组排设于舌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包括金属的第一外壳及第 二外壳,第一外壳包覆在第一本体外侧与对接部形成第一插接孔,第一端子组与预留端子 暴露于第一插接孔内,第一本体、第一端子组、预留端子及第一外壳共同构成所述插头,第 二外壳包覆在第二本体外侧与舌板形成第二插接孔,第二端子组暴露于第二插接孔内,第 二本体、第二端子组及第二外壳共同构成所述插座,第一、第二插接孔的开口方向相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还包括一金属盖片,第二 外壳包括顶壁、与顶壁相对的底壁及分别连接在顶壁与底壁之间的第一、第二侧壁,顶壁、 底壁及两侧壁围设形成一收容空间,软导线位于收容空间内,第一外壳外侧设有若干卡槽 及自卡槽向下延伸入收容空间的底端部,顶壁后端设有缺口,缺口的内侧缘与卡槽沿上下 方向相卡合,盖片包括后端壁、自后端壁两侧向前垂直弯折延伸的一对凸耳及自后端壁顶 端向前垂直弯折延伸的凸片,凸片固定收容在缺口内,凸片设有位于缺口内的凹陷,凹陷的 内侧缘与卡槽沿上下方向相卡扣,凸耳收容于收容空间内并分别抵压在第一、第二侧壁上, 填充体与第一外壳的后端部、第二外壳、凸耳及软导线相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其中一项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为标准USBA 型插座,所述插头为标准Mini USB插头。
专利摘要一种转接器,其包括插头及插座,插头包括第一本体及设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端子组,插座包括第二本体及设于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端子组,所述转接器还包括电性连接于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之间的软导线,使第一、第二端子组之间形成电性连接,转接器结构简单,从而方便制造。
文档编号H01R31/06GK201868713SQ20102055859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3日
发明者孟令杰, 朱志文, 胡金奎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