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1641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笔记本电脑,尤其涉及该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笔记本电脑由于便携性的要求,其本身通常配有用来控制屏幕游标的装置, 例如,市场上较常见的触控按键板和指点杆,其中,指点杆在IBM公司的笔记本电脑上更为 多见,较早的笔记本电脑则配备轨迹球作为游标控制装置。但是,无论触控按键板还是指点 杆,为操作简便,通常在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前部安装相当于鼠标左右键的按键,电脑内部于 按键下方则设有产生电信号的电性按钮。诸如,可以将一对触控按键结构锁固于主机上壳, 当按压键板的相应位置时,因键板产生形变而使两个触控按键结构之一触发对应的控制开 关,从而形成电信号以方便用户执行类似于鼠标左键或右键的操作。典型地,图1说明了现有技术中笔记本电脑的该结构固定于主机上壳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触控按键结构包括触控本体10和多个热熔孔20,当按压该触控本体10时, 产生相应的电信号以控制显示屏上光标的移动或点击操作。其中,为了将该按键结构可靠 地锁固于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上壳,在对应于热熔孔20的位置上,于主机上壳一方适配性地 设置多个热熔柱,将热熔孔20套接于热熔柱中,在热熔工艺完成后,该触控按键结构就可 以紧密结合主机上壳。然而,这种热熔工艺的要求较高,热熔不良时按压该触控按键结构的 手感较差,此外,热熔完成后,各组件无法拆卸重工,一旦外观不符合要求还可能导致整个 主机上壳报废,成本很高。有鉴于此,如何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触控按键结构,以有效地避免或消除上述存在 的缺陷,是业内技术人员需研究的一项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在安装和使用时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一种新型的、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该结构包 括一触控本体;一第一弧形弹性臂,位于触控本体的一侧,具有至少一第一螺孔;以及一第二弧形弹性臂,位于触控本体的另一侧,具有至少一第二螺孔,该第二螺孔与 第一螺孔相对设置;其中,触控本体、第一弧形弹性臂和第二弧形弹性臂采用一体成型。优选地,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弧形弹性臂和第二弧形弹性臂 的中部。优选地,第一螺孔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弹性臂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螺孔位于所述 第二弧形弹性臂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一螺孔与第二螺孔在同一对角线上。[0013]优选地,该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上壳包括一第一内螺纹盲孔和一第二内螺纹盲孔, 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进一步,触控按键结构通过所述第一弧形弹性臂的 第一螺孔以及所述第二弧形弹性臂的第二螺孔锁固于所述主机上壳。此外,触控按键结构 的上方还包括一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也通过所述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锁固于所述 主机上壳。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按键结构,通过在该结构的两侧设置两个弧形弹臂,利用 各自弧形弹臂的螺孔以螺丝锁固的方式连接于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上壳,而不必使用传统的 热熔工艺,简化了组装工序。此外,还可利用该螺孔将控制电路板、按键结构和主机上壳一 起锁附,减小该按键结构与控制电路板之间的累计公差,节约成本。

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各个方面。其中,图1说明了现有技术中笔记本电脑的该结构固定于主机上壳的示意图;图2示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按键结构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简图;以及图3示出如图2所示的触控按键结构固定于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上壳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描述。如前所述,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当前传统的触控按键结构一般采用热熔方式固 定于主机上壳。具体来说,在该按键结构的触控本体周边设置多个热熔孔,并对应地在主机 上壳设置多个热熔柱,将这些热熔孔套接于相应的热熔柱中,以初步定位该触控按键结构。 接着,使用热熔工艺将热熔柱与热熔孔熔接在一起,从而将该触控按键结构可靠地固定在 主机上壳。但是,该热熔工艺的精度要求比较高,一旦热熔不良就会造成按压该触控按键结 构时人的手感较差。另外,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热熔完成后,相关的触控 按键结构和主机上壳都不能拆卸并重工,一旦触控面板的外观不符合要求,极有可能导致 整个主机上壳报废,而成本高昂的主机上壳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是十分不利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图2示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按键结构的优 选实施例的结构简图。参照图2,该触控按键结构包括触控本体30、第一弧形弹性臂32和 第二弧形弹性臂;34。其中,弧形弹性臂32位于触控本体30的一侧,弧形弹性臂34位于触 控本体30的另一侧,并且触控本体30、弧形弹性臂32和弧形弹性臂34采用一体成型。与 图1中的触控按键结构不同,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并未设置多个热熔孔,取而代之的是, 在弧形弹性臂32和34各自设置螺孔,例如,在弧形弹性臂32的中部设置第一螺孔322,在 弧形弹性臂34的中部设置第二螺孔342,并且第二螺孔342与第一螺孔322相对设置。然 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只局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螺孔322可以设置于第一弧形弹性 臂32的一端,第二螺孔342可以设置于第二弧形弹性臂34的一端,并且第一螺孔322与第 二螺孔342在同一对角线上。在又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弧形弹性臂32和34的两端均对 应地设置两个第一螺孔322和两个第二螺孔342,同样可以通过螺丝锁固的方式将触控按 键结构锁附于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上壳。[0022]如此一来,在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按键结构中,通过在其触控本体的两侧设置两个 弧形弹性臂,以螺丝锁固方式连接于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上壳,取代传统的热熔方式,极大地 简化了组装工序,而且还可以实现按键结构和主机上壳的拆卸重工。图3示出如图2所示的触控按键结构固定于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上壳的示意图。参 照图3,例如,左侧的触控按键结构40用于实现类似于鼠标左键的控制功能,右侧的触控按 键结构42用于实现类似于鼠标右键的控制功能。以左侧的触控按键结构40为例,如上所 述,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按键结构于其触控本体两侧分别设置一弧形弹性臂,并且每一弧形 弹性臂上设有螺孔。不难理解,通过螺丝锁固方式将该触控按键结构锁附于主机上壳时,还 应当在主机上壳中于对应到螺孔322和342的位置形成多个螺孔,例如,在笔记本电脑的主 机上壳,于靠近第一弹性臂32 —侧的第一螺孔322处,设置第一内螺纹盲孔;于靠近第二弹 性臂34 —侧的第二螺孔342处,设置第二内螺纹盲孔。因此,该触控按键结构通过第一弧 形弹性臂32的第一螺孔322以及第二弧形弹性臂34的第二螺孔342,将螺丝旋入对应的内 螺纹盲孔,以便采用螺丝锁固方式将触控按键结构可靠地固定在主机上壳。在一实施例中,笔记本电脑还包括一控制电路板,用于将触控按键按压后形成的 电信号转换为控制信号。如此一来,可以通过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的锁固连接,将该控制电 路板也连同触控按键结构一起锁附于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上壳。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按键结构,通过在该结构的两侧设置两个弧形弹臂,利用 各自弧形弹臂的螺孔以螺丝锁固的方式连接于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上壳,而不必使用传统的 热熔工艺,简化了组装工序。此外,还可利用该螺孔将控制电路板、按键结构和主机上壳一 起锁附,减小该按键结构与控制电路板之间的累计公差,节约成本。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 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 实施方式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内。
权利要求1.一种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按键结构包括一触控本体;一第一弧形弹性臂,位于所述触控本体的一侧,具有至少一第一螺孔;以及一第二弧形弹性臂,位于所述触控本体的另一侧,具有至少一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 与第一螺孔相对设置;其中,所述触控本体、所述第一弧形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弧形弹性臂采用一体成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孔和第 二螺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弧形弹性臂和第二弧形弹性臂的中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孔位于 所述第一弧形弹性臂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螺孔位于所述第二弧形弹性臂的一端,并且所 述第一螺孔与第二螺孔在同一对角线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笔记本电脑的 主机上壳包括一第一内螺纹盲孔和一第二内螺纹盲孔,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螺孔和第二螺 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按键结构 通过所述第一弧形弹性臂的第一螺孔以及所述第二弧形弹性臂的第二螺孔锁固于所述主 机上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按键结构 的上方还包括一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也通过所述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锁固于所述 主机上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按键结构,该结构包括触控本体;第一弧形弹性臂,位于触控本体的一侧,具有至少一第一螺孔;以及第二弧形弹性臂,位于触控本体的另一侧,具有至少一第二螺孔,该第二螺孔与第一螺孔相对设置;其中,触控本体、第一弧形弹性臂和第二弧形弹性臂采用一体成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按键结构,通过在该结构的两侧设置两个弧形弹臂,利用各自弧形弹臂的螺孔以螺丝锁固方式连接于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上壳,而不必使用传统的热熔工艺,简化了组装工序。
文档编号H01H13/26GK201853619SQ201020622960
公开日2011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8日
发明者杨永吉, 聂斐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