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的温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1363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密封的温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控器,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豆浆机的温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豆浆机一般包括机头、杯体以及加热部件。其中一部分豆浆机的加热部件设置在杯体的侧壁或者底部。对于这类豆浆机,如果加热部件或者其控制电路出现异常,加热部件可能会持续不断地对杯体进行加热,导致杯体温度异常上升,将损坏杯体,甚至出现安全事故。为了预防上述情况的发生,人们在杯体上装设温控器,当所述温控器感应到的杯体温度超过某一预定温度时,所述温控器自动将加热电路断开,从而使加热部件停止加热。目前,一般豆浆机厂商采用的温控器的两个接线端是裸露的。将这种温控器安装到豆浆机的杯体上,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密封的温控器。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的温控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有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所述温控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接线部连接的第一导线以及与所述第二接线部连接的第二导线,其中,所述温控器还包括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所述第二接线部的密封部件。优选地,所述密封部件为外壳。优选地,所述密封部件为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所述第二接线部的密封层;或者所述密封部件为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所述第二接线部的密封胶。优选地,所述本体包括侧壁、设有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的第一端面以及用于感应被测物温度的第二端面,所述外壳遮盖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面以及所述本体的侧壁。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顶壁以及侧壁,所述外壳的侧壁设有一个供所述第一导线以及所述第二导线穿过的通孔。优选地,所述通孔处设有密封所述外壳、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之间间隙的密封部。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顶壁以及侧壁,所述外壳的侧壁设有供所述第一导线穿过的第一通孔以及供所述第二导线穿过的第二通孔。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处设有密封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外壳之间间隙的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二通孔处设有密封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外壳之间间隙的第二密封部。优选地,所述本体包括第一端面、设有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的侧壁以及用于感应被测物温度的第二端面,所述外壳遮盖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面以及所述本体的侧壁。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顶壁以及侧壁,所述外壳的侧壁设有一个供所述第一导线以及所述第二导线穿过的通孔。[0015]优选地,所述通孔处设有密封所述外壳、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之间间隙的密封部。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顶壁以及侧壁,所述外壳的侧壁设有供所述第一导线穿过的第一通孔以及供所述第二导线穿过的第二通孔。通过设置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的外壳,避免用于电连接的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裸露在外,从而提高了温控器的安全性能。通过将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从所述外壳的侧壁伸出,与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从外壳的顶壁伸出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小温控器的整体高度,进而可以节省温控器的安装空间。通过在外壳的通孔处设置密封部,可以进一步提高温控器的密封性能。通过将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设置成从所述外壳的侧壁伸出,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减小压线风险,例如,当所述温控器安装在豆浆机杯体的底部时,可以防止底座挤压所述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的温控器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的温控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的温控器,包括本体100,所述本体设有第一接线部101以及第二接线部102,所述温控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接线部101连接的第一导线301 以及与所述第二接线部102连接的第二导线302,其中,所述温控器还包括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101以及所述第二接线部102的外壳2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00包括侧壁106、设有第一接线部101以及第二接线部 102的第一端面107以及用于感应被测物温度的第二端面108,所述外壳200遮盖所述本体 100的第一端面107以及所述本体100的侧壁106。所述外壳200包括顶壁201以及侧壁 202,所述外壳200的侧壁202设有一个供所述第一导线301以及所述第二导线302穿过的通孔(图中未示出)。所述通孔处设有密封所述外壳200、第一导线301以及第二导线302 之间间隙的密封部(图中未示出)。所述外壳200可以按以下方式制成先将呈管状的酚醛树脂制成的塑料套套设在所述本体100上,塑料套的侧壁设有供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穿过的通孔,并且该塑料套的上端面高于本体100的上端面,再往塑料套内浇灌液态的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将填充塑料套与本体100之间的间隙,环氧树脂冷却后,即形成外壳200,同时所述通孔处由液态的环氧树脂凝固形成密封所述外壳200、第一导线301以及第二导线302之间间隙的密封部。 当然,所述外壳200还可以由其它材料以及其它方式形成,所述外壳200还可以设计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只要达到预定的密封效果即可。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温控器的本体100可以包括如下结构包括支架1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1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常态下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保持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温控器还包括当其感应到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驱动所述第一连接部以解除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的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接线部101 连接的弹性接线片501以及设置在所述弹性接线片501前端的动触点520,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二接线部102连接的静触点521。当被测物温度未超过预定温度时,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保持接触,从而使温控器处于导通状态。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双金属片503、 推杆505以及推杆505的导向支架506。所述本体100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温控器的安装部507。当双金属片503感应到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双金属片503发生变形,推动推杆 505运动,推杆505推动弹性接线片501运动,从而使动触点与静触点脱离接触,进而使温控器呈断开状态。当温度下降时,温控器可恢复成闭合状态。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外壳包括顶壁以及侧壁,所述外壳的侧壁设有供所述第一导线穿过的第一通孔以及供所述第二导线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处设有密封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外壳之间间隙的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二通孔处设有密封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外壳之间间隙的第二密封部。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设置在所述本体100的侧壁。通过设置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的外壳,避免用于电连接的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裸露在外,从而提高了温控器的安全性能。通过将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从所述外壳的侧壁伸出,与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从外壳的顶壁伸出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小温控器的整体高度,进而可以节省温控器的安装空间。通过在外壳的通孔处设置密封部,可以进一步提高温控器的密封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密封部件可以替换为为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所述第二接线部的密封层;或者所述密封部件可以替换为为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所述第二接线部的密封胶。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含但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密封的温控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有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所述温控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接线部连接的第一导线以及与所述第二接线部连接的第二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还包括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所述第二接线部的密封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件为外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侧壁、设有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的第一端面以及用于感应被测物温度的第二端面,所述外壳遮盖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面以及所述本体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顶壁以及侧壁,所述外壳的侧壁设有一个供所述第一导线以及所述第二导线穿过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密封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处设有密封所述外壳、 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之间间隙的密封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顶壁以及侧壁,所述外壳的侧壁设有供所述第一导线穿过的第一通孔以及供所述第二导线穿过的第二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密封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处设有密封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外壳之间间隙的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二通孔处设有密封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外壳之间间隙的第二密封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第一端面、设有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的侧壁以及用于感应被测物温度的第二端面,所述外壳遮盖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面以及所述本体的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密封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顶壁以及侧壁,所述外壳的侧壁设有一个供所述第一导线以及所述第二导线穿过的通孔;或者所述外壳包括顶壁以及侧壁,所述外壳的侧壁设有供所述第一导线穿过的第一通孔以及供所述第二导线穿过的第二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件为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所述第二接线部的密封层;或者所述密封部件为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所述第二接线部的密封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的温控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有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所述温控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接线部连接的第一导线以及与所述第二接线部连接的第二导线,其中,所述温控器还包括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所述第二接线部的外壳。通过设置遮盖所述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的外壳,避免用于电连接的第一接线部以及第二接线部裸露在外,从而提高了温控器的安全性能。
文档编号H01H37/04GK201966134SQ20112001065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4日
发明者王旭宁, 王毓吉 申请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