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8363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线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电话或其他无线终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将两个机壳连接为可打开且可闭合并且在一个机壳中具有内置天线的无线终端。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有第一机壳、第二机壳、以及将这些第一机壳和第二机壳枢转连接起来的铰链并且构造为两个机壳可以翻开的具有无线功能的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以及其他移动无线终端已经变得流行起来。然而,目前,无线通信终端需要智能设计。随着天线尺寸变小,已经提出了将伸出机壳的天线代替为布置在形成无线终端的第一机壳或第二机壳内部的天线(例如,见日本未审查实用新型公开No. 4-110007)。在日本未审查实用新型公开No. 4-110007中所公开的无线终端将内置天线布置在机壳上将两个机壳连接起来的连接构件相对一侧的端部,以便防止信号由于内置天线的位置而被阻隔。然而,例如,在如此结构的翻开式无线终端等中在闭合状态时两个机壳可以彼此重叠在一起,而在打开状态中两个机壳的相对表面可以暴露在外部,在打开状态中的天线特性难以获得与具有外部天线的无线终端的天线特性相同等级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终端的打开/闭合而引起的天线特性恶化的无线终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终端,包括内部均具有电路板的第一机壳和第二机壳,其中在所述电路板上形成了接地导电层;连接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机壳和第二机壳的端部彼此连接起来,从而机壳相对于彼此打开及闭合;内置天线,布置在一个机壳中,并且处于与所述连接构件相对一侧的端部;和接地导电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机壳和第二机壳中布置的电路板的接地导电层彼此电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连接构件的一部分包括导电构件,并且使所述接地导电构件与所述导电构件相接触。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机壳中布置了第一电声转换器,并且在所述第二机壳中布置了第二电声转换器。优选地,所述内置天线布置在所述第一机壳中,所述第一电声转换器包括麦克风, 并且所述第二电声转换器包括扬声器。优选地,所述接地导电构件由同轴电缆构成,并且使所述同轴电缆与所述导电构件相接触。优选地,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导电构件处于一个机壳中,并且电连接到所述这个机壳中布置的电路板的接地导电层。优选地,上述机壳中布置的电路板具有屏蔽外壳,并且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导电构件与所述接地导电构件通过所述屏蔽外壳连接在一起。优选地,所述第一机壳和所述第二机壳枢转连接,从而机壳打开及闭合,并且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导电构件形成支撑机壳的枢转操作的枢转轴。优选地,所述接地导电构件由同轴电缆构成,在构成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枢转轴上形成引导沟槽,并且所述同轴电缆布置在所述弓I导沟槽中。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由于无线终端的打开/闭合引起的天线特性恶化。


参考附图,从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他目的和特征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移动电话在打开状态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状态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解释当在连接构件处提供导电构件并且使由细同轴电流构成的接地导电构件与该导电构件接触时的高频流的概念图;图4是用于解释当在连接构件处提供导电构件并且使由细同轴电流构成的接地导电构件与该导电构件不接触时的高频流的概念图;图5是示意性示出了其中在连接构件处提供导电构件并且使由细同轴电流构成的接地导电构件与该导电构件接触的配置的第一示例的图;图6是示意性示出了其中在连接构件处提供导电构件并且使由细同轴电流构成的接地导电构件与该导电构件接触的配置的第二一示例的图;图7是示意性示出了其中在连接构件处提供导电构件并且使由细同轴电流构成的接地导电构件与该导电构件接触的配置的第三示例的图;图8是示出了图1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状态时的内部配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9是图8是示出了图1的移动电话的第一机壳在闭合状态时的内部配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了图1的移动电话的连接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示出了图1的移动电话的连接构件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了图1的移动电话的第二铰链部件与第二铰链部分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以及图13是示出了从图12的状态局部拆开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和图2是由移动电话构成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外观立体图。图1示出了打开状态,并且图2示出了闭合状态。移动电话1具有第一机壳2和第二机壳3,并且如此构成通过利用连接构件(铰链)4将第一机壳2的端部加与第二机壳3的端部3a枢转连接,可以打开/闭合该移动电话。第一机壳2和第二机壳3在闭合状态中彼此面对的表面(正面)上具有正面外壳 2c和3c,并且在它们的背面上具有背面外壳2d和3d。这些正面外壳2c和3c是如此形成的在闭合状态中当从一个机壳向另一机壳观察时,彼此面对的表面的轮廓实质上一致。在第一机壳2与第二机壳3的相连接一侧(打开/闭合侧)的相对一侧的端部2b和北的位置在闭合状态中彼此一致。第一机壳2在正面具有操作单元5。在操作单元5中,排列了用于操作移动电话1 的各种类型按钮,例如十位键按钮5a。另外,第一机壳2具有由内置麦克风构成的第一电声转换器,而第一机壳2的正面在十位键按钮fe的排列区域中具有开口 6,用于将用户等的语音收集到麦克风中。注意,开口 6可以具有保护膜,用于防止灰尘进入第一机壳2等。第二机壳3在正面具有显示图像等的主显示器(第一显示器)7,并且在背面具有显示图像的副显示器(第二显示器)8。在背面外壳3d中形成圆形开放窗口,以便露出副显示器8。主显示器7和副显示器8例如由透射类型或反射类型液晶显示器构成。注意,对于显示器,也可以使用诸如有机EL之类的其他器件。另外,第二机壳3的背面具有按钮(按动构件)9,用于控制副显示器8的操作。按钮9例如由塑料或硬橡胶构成,并且被布置为能够沿着与背面外壳3d(其中布置了副显示器8)垂直的方向移动。在如此构成的本实施例的移动电话中,通过以这种方式利用连接构件(铰链)4来枢转连接第一机壳2的端部加以及第二机壳3的端部3a,可以打开/闭合该移动电话,发射/接收天线10内置在第一机壳2的端部2b —侧。另外,作为第二电声转换器的扬声器 11内置在第二机壳3的端部北中。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机壳2和第二机壳3处于闭合状态时,天线10面向第二机壳3的端部北中所布置的作为电声转换器的扬声器11的附近,而当处于打开状态时,天线10远离扬声器11。如上所述,第一机壳2和第二机壳3由连接构件4连接起来,从而它们可以打开/ 闭合。如后面将详细解释的那样,本实施例的第一机壳2和第二机壳3具有电路板,这些电路板在内部形成有接地导电层。第一机壳2和第二机壳3中所布置的电路板的接地导电层由穿过连接构件4的接地导电构件(具体地说,由涂覆有绝缘体的信号线组成的同轴电缆) 将彼此连接在一起。如图3示意性示出的那样,本实施例的连接构件4在一个部分中包括导电构件4a,并且如此构成由细的同轴电缆12形成的接地导电构件接触导电构件如。将参考图3和图4解释以这种方式在连接构件4中提供导电构件如并且使由细同轴电缆12形成的接地导电构件与该导电构件如相接触的原因。通常,在由移动电话构成的翻开式无线终端中,利用柔性线路板以及细同轴电缆来连接第一机壳2和第二机壳3。当如本实施例一样天线10内置于第一机壳2中时,在打开状态中,天线增益根据高频电流是否在第一机壳2与第二机壳3之间平稳流动而剧烈改变。当没有象本实施例中一样在连接构件4中提供导电构件如并且使由细同轴电缆12形成的接地导电构件接触该导电构件如时,从天线10看,高频电流如图4中箭头所示一样流动。例如,高频电流从第一机壳2—侧的连接体CNTl流到电路板D的上端。这防止电流进入第二机壳3。这一部分变为损耗,并且引起天线增益的下降。与此相反,当如本实施例中一样在连接构件4中提供导电构件如并且使由细同轴电缆12形成的接地导电构件接触该导电构件如时,如图3所示,电缆12在高频时表现为从连接构件4的上端开始,并且高频电流在第二机壳3中平稳流动,这与图4的情形不同。 这样,认为天线增益由于高频电流的平稳流动而改进。连接构件4和电缆12不需要直接连接起来(细同轴电缆12的外涂层是绝缘体)。只要它们紧密接触,高频电流就流动,并且可以提高天线增益。当示意性地示出上述配置时,例如可以采用图5、图6以及图7所示的配置。在图5的配置中,作为导电构件如的金属构件用于连接构件4,电缆12穿过该金属构件,并且金属构件如和屏蔽外壳32 (连接到电路板31的接地导电层)连接为导通。在这种情形中,还可以使用片簧(leaf spring)等,用于确保连接构件4与屏蔽外壳32之间的导通。在图6的配置中,与电路板31的接地导电层连接的屏蔽外壳32延伸到连接构件 4的内部,电缆12沿着延伸部分通过,并且电缆12与延伸的屏蔽外壳32接触。在图7的配置中,通过接地导电层与屏蔽外壳32连接的电路板31延伸到连接构件4中,从而在延伸板的端部提供的接地导电层接触电缆12。上面参考示意性附图解释了在本实施例的移动电话中用于抑制由于终端的打开/ 闭合而引起的天线特性恶化的措施。下面,将参考附图解释用于减小由于终端的打开/闭合而引起的天线特性的改变的具体结构。图8是示出了移动电话1在闭合状态时的内部配置的立体图,而图9是示出了第一机壳2的内部配置的立体图。注意,所示出的图8和图8都省略了某些部件。第一机壳2在其内部具有电路板31 (上面布置了高频电路和各种其他类型的电路)、用于阻挡从电路板31上的电路释放或从外部进入的电磁波的屏蔽外壳(屏蔽体)32 (参考图9)、以及用于发射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发射/接收天线10。天线单元10处于电路板31端部,并且位于第一机壳2的端部2b内部。电路板31例如由多层印刷电路板(通过将图案层、绝缘层、接地层、以及电源层堆叠在一起形成)构成。电路板31连接到用于供电的电池(未示出)。通过在基底(例如由塑料形成)表面上进行电镀形成屏蔽外壳32,因此在其外表面是导电的。另外,屏蔽外壳32的一个表面与电路板31平行,并且具有多个壁从该平行表面延伸到电路板31 —侧, 并且将该平行表面划分为多个部分。这些壁与电路板31邻接。电路板31上的电子元件都容纳在这些壁之间。电路板31和屏蔽外壳32如此布置当从正面观察第一机壳2时,几乎延伸到第一机壳2的整个面积。电路板31和屏蔽外壳32彼此紧固在一起,同时,屏蔽外壳32和电路板31的接地层通过如下方式电连接在一起例如,将插入到电路板31中所具备的通孔中的导电螺钉与屏蔽外壳32中的螺孔凸台(screw boss)拧紧在一起(都未示出)。随着将正面外壳2c与背面外壳2d紧固在一起,电路板31和屏蔽外壳32被紧固在第一机壳2中。即,通过将穿透背面外壳2d的螺钉501与正面外壳2c的背侧所具备的螺孔凸台2e和51a拧紧在一起,将正面外壳2c和背面外壳2d紧固在一起,同时,在电路板 31和屏蔽外壳32中提供凹槽31b和32e以及孔32f,并且螺孔凸台2e和51a安装到这些凹槽及孔中,以将电路板31和屏蔽外壳32紧固到第一机壳2。注意,随着这样紧固到第一机壳2,电路板31和屏蔽外壳32被进一步紧密固定在一起。屏蔽外壳32具有铰链部件紧固部分32g(稍后解释的铰链部件53和M固定到该部分),这一部分突出到铰链4 一侧。 孔32f处于铰链部件紧固部分32g中。第二机壳3在其内部具有主显示器7 (参考图1)、用于执行预定控制(例如,主显示器7的电源控制)的电路板44、副显示器8、用于执行预定控制(例如,副显示器8的电源控制)的驱动单元42、以及按动开关43 (连接到驱动单元42,并且根据按动操作来打开 /闭合接触)。注意,主显示器7、电路板44、副显示器8、驱动单元42、以及按动开关43都充当本发明的第二机壳3中所具备的电子元件。电路板44例如与电路板31—样由多层印刷电路板构成。驱动单元42例如由IC构成。在按动开关43上布置了按钮9 (参考图2)。 通过按钮9的操作,按下按动开关43。图10是示出了拆开的铰链4的立体图,而图11是示出了从图10的状态开始进行了部分装配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连接构件4具有第一铰链部分51 (与第一机壳2为一体)、第二铰链部分52 (与第二机壳3为一体)、以及第一铰链部件53和第二铰链部件M,作为连接构件。由于将第一机壳2的正面外壳2c和背面外壳2d彼此紧固在一起而接合起来正面外壳2c和背面外壳2d的端部形成了第一铰链部分51。注意,所示出的图10和图11省略了背面外壳2d。第一铰链部分51在第一机壳2的连接端部中部所形成的凹槽2f(用于容纳第二铰链部分5 两侧从该连接端部突出。第一铰链部分51的这两个部件对应于第一铰链部件53和第二铰链部件M。安装铰链部件53和M的孔51d处于凹槽2f周围的壁中与第一机壳2和第二机壳3的枢转轴相垂直的壁51c中。另外,从正面外壳2c向背面外壳2d—侧(图中向上方向)突出的螺孔凸台51a和51b实质上处于沿着几乎垂直于枢转轴的方向的直线上。第二铰链部分52与第二机壳3的正面外壳3c为一体。第二铰链部分52从正面外壳32c向正面一侧(图中向下方向)突出,并且形成为实质上以第一机壳2和第二机壳 3的枢转轴为轴的圆筒。第二铰链部分52具有中空52a、位于圆筒两个端面从中空52a向机壳外部打开的孔52c、以及位于圆筒侧面从中空52a向机壳内部打开的孔52d。第一铰链部件53具有固定到第一机壳2的第一机壳部件55以及以第一机壳部件 55为轴转动并且紧固到第二机壳3的铰链模块56。第一机壳部件55例如通过金属的整体成形形成,而作为铰链模块56的第二机壳部件由塑料等形成,并且可旋转地紧固到第一机壳部件55。第一机壳部件55具有第一紧固部分5 (具有通孔55c)和第二紧固部分5 (具有通孔55d,并且其在通孔方向的高度大于第一紧固部分55a)。第一紧固部分5 和第二紧固部分5 形成为向正面外壳2c —侧开口的盒状,并且内部中空。将第二紧固部分5 的高度设置为实质上等于相应的螺孔凸台51a的高度加上第二紧固部分^b的厚度。当如图6所示第二紧固部分5 与正面外壳2c邻接时,螺孔凸台 51b与通孔55d的背面邻接。将插入到通孔55d中的螺钉502与螺孔凸台51b拧紧,由此将第二紧固部分5 紧固到正面外壳2c。螺孔凸台51a装配在第一紧固部分55a的通孔55c中。螺孔凸台51a从通孔55c 中突出的部分又装配在铰链部件紧固部分32g(参考图9)的孔32f中。然后,如上所述,将穿过背面外壳2d的螺孔501与螺孔凸台51a拧紧。第一紧固部分沿通孔55c方向的高度与铰链部件紧固部分32g的厚度加在一起的厚度实质上等于第一机壳2的正面外壳2c与背面外壳2d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因此,第一紧固部分5 和铰链部件紧固部分32g通过螺钉501与第一机壳2紧固在一起,并且彼此紧固在一起。注意,螺钉501例如由金属形成, 并且导电。第一机壳部件55还具有滑动部分55e,该滑动部分5 具有面向第二铰链部分52 的轴方向打开的孔(未示出)。滑动部分5 形成为中空形状。滑动部分55e的孔中插入铰链模块56,从而其可以沿着该孔的圆周方向(即,第一机壳2和第二机壳3的枢转方向) 滑动。注意,铰链模块56具有各种部件,例如偏置部件或凸轮机制,用于在打开/闭合移动电话1时提供“咔哒”的感觉。铰链模块56具有插入部分56a,该插入部分56a通过孔52c插入到第二铰链部分 52的中空52a。沿第二铰链部分52的轴方向插入的插入部分56a的长度被设置为第二铰链部分52的一半长度或者略短于一半长度。插入部分56a实质上形成为圆柱状。插入部分56a具有沿着第二铰链部分52的轴方向延伸的沟槽(未示出)。该沟槽与第二铰链部分52的脊(突出到中空52中,并且沿轴方向延伸)啮合,由此限制了铰链模块56沿圆周方向相对于第二铰链部分52的运动。第二铰链部件M具有基座57以及基座57中装配的滑动部分58。基座57由金属形成,而滑动部分58由塑料或硬橡胶形成。与第一铰链部件53的第一机壳部件55相同,基座57具有第一紧固部分57a(具有通孔57c)以及第二紧固部分57b (具有通孔57d,并且其沿通孔方向的高度大于第一紧固部分57a的高度)。基座57通过如下方式紧固到第一机壳2 将穿过通孔57c和57d的螺钉501和502与螺孔凸台51a和51b拧紧。第一紧固部分57a和第二紧固部分57b的高度以及通过利用螺钉501与第一机壳2紧固在一起而紧固在一起的第一紧固部分57a与屏蔽外壳32的铰链部件紧固部分32g的设置与第一机壳部件55相同。图12是示出了第二铰链部分52与第二铰链部件M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而图13 是示出了从图12的状态局部拆开的分解立体图。基座57还具有插入部分57e,该插入部分57e从第二铰链部分52的孔52c插入到中空52a中。基座57上的插入部分57e装配在滑动部分58的孔58a中,并且通过滑动部分58插入到孔52c中。在沿第一机壳2的外边缘一侧从插入部分57e到第二紧固部分 57b形成沟槽57f。滑动部分58在插入部分57e —侧的位置上具有突出到孔58a并且与沟槽57f的边缘相配的脊58b。通过将该脊58b与沟槽57f的边缘装配在一起,限制了滑动部分58沿孔58a的圆周方向相对于基座57的运动。滑动部分58可以装配在第二铰链部分 55的孔52c中,并且沿第二铰链部分52的圆周方向(即,第一机壳2和第二机壳3的枢转方向)滑动。注意,插入部分57e和滑动部分58插入到第二铰链部分52中的长度是第二铰链部分52的轴向长度的大约1/10。通过沟槽57f或者通过沟槽57f和滑动部分58的孔58a,在铰链部件M内部形成了将第一机壳2内部和第二机壳3内部连通的通道59。通道59具有多根信号线(连接构件)61,用于将第一机壳2的电路板31电连接到第二机壳3中布置的诸如驱动单元42之类的电子元件。注意,信号线61插入到第二铰链部分52的孔52c和52d以及滑动部分58的孔58a。另外,基座57中形成的通道59由沟槽57f构成,因此,在装配移动电话1时,如图 13所示,甚至可以在将信号线61连接到电路板31以及第二机壳3的电子元件之后来附着基座57。信号线61例如由细同轴电缆12(由覆盖了绝缘体的金属线构成)组成。如上所述,第二铰链部件M的基座57等由金属形成。由细同轴电缆12形成的信号线61如此布置它们的外涂层(由绝缘体构成)接触充当导电构件如的基座57。因此, 如参考图3所解释的那样,例如信号线61 (电缆12)在高频时表现为从铰链4的上端开始, 因此高频电流平稳流到第二机壳3中,这与图4的情形不同。这样,由于高频电流的平稳流动,改进了天线增益。连接构件4以及信号线61 (电缆12)的导线不需要直接连接。高频电流流动,并且只要它们紧密接触,就可以提高天线增益。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多个方面进行修改。例如,本发明不限于移动电话,而是可以应用于各种其他电子设备,例如PHS电话、PDA、以及游戏设备。可以打开 /闭合的电子设备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翻开式。它们可以通过连接构件如此连接机壳相对于彼此可以在闭合状态(其中,两个或多个机壳彼此重叠)和打开状态(其中,在这种闭合状态中彼此面对的部分中至少一部分暴露出来)之间运动。因此,例如,本发明包括所谓的水平旋转式,其中旋转第一机壳和第二机壳,从而沿着相对表面滑动。信号线61可以将第一机壳的电路板31与第二机壳内部的电子元件电连接起来, 并且例如可以是柔性电路板。导电构件只需要具备导电率。其不限于是金属网或金属的穿孔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基于设计需求以及其他因素,可以做出许多修改、组合、部分组合、以及替换。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线终端,包括第一机壳; 第二机壳;铰链,用于将所述第一机壳和第二机壳的端部彼此连接起来,从而机壳相对于彼此打开及闭合;内置天线,布置在所述第一机壳中,并且处于与所述铰链相对一侧的端部; 第一电路板,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形成了第一接地导电层,所述第一电路板布置在所述第一机壳中;第二电路板,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形成了第二接地导电层,所述第二电路板布置在所述第二机壳中;信号线,用于将所述第一接地导电层和第二接地导电层电连接在一起; 其中,所述铰链包括导电构件和非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构件与所述第一接地导电层接触,并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地导电层,并且不接触所述第二接地导电层,以及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导电构件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在所述第一机壳中布置了第一电声转换器,并且在所述第二机壳中布置了第二电声转换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第一电声转换器包括麦克风,并且所述第二电声转换器包括扬声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接地导电构件由同轴电缆构成,并且使所述同轴电缆与所述导电构件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接地导电构件由同轴电缆构成,并且使所述同轴电缆与所述导电构件相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所述第一机壳和所述第二机壳中的一个机壳中布置的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中的一个电路板具有屏蔽外壳,并且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导电构件与所述接地导电构件通过所述屏蔽外壳连接在一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所述第一机壳和所述第二机壳枢转连接,从而所述第一机壳和所述第二机壳打开及闭合,并且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导电构件形成支撑所述第一机壳和所述第二机壳的枢转操作的枢转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接地导电构件由同轴电缆构成,在构成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枢转轴上形成引导沟槽,并且所述同轴电缆布置在所述弓I导沟槽中。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所述铰链的所述导电构件处于一个机壳中,并且电连接到所述这个机壳中布置的电路板的接地导电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所述这个机壳中布置的电路板具有屏蔽外壳,并且所述铰链的所述导电构件与所述接地导电构件通过所述屏蔽外壳连接在一起。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所述第一机壳和所述第二机壳枢转连接,从而机壳打开及闭合,并且所述铰链的所述导电构件形成支撑机壳的枢转操作的枢转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接地导电构件由同轴电缆构成,在构成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枢转轴上形成引导沟槽,并且所述同轴电缆布置在所述弓I导沟槽中。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种能够抑制由于终端的打开/闭合而引起的天线特性恶化的无线终端,即,无线终端包括内部均具有电路板的第一机壳和第二机壳,其中在所述电路板上形成了接地导电层;连接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机壳和第二机壳的端部彼此连接起来,从而可以打开或闭合机壳;内置天线,布置在第一机壳和第二机壳中的一个机壳中,并且处于与所述连接构件相对一侧的端部;和接地导电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机壳和第二机壳中布置的电路板的接地导电层彼此电连接在一起,该无线终端如此构造所述连接构件的一部分包括导电构件,并且使所述接地导电构件与所述导电构件相接触。
文档编号H01Q1/48GK102572035SQ2012100859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6日
发明者高桥真 申请人:京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