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8210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插座,尤其涉及一种移动插接固定机构。
背景技术
插座,又称电源插座和开关插座。通过它可插入各种接线,便于与其他电路接通。电源插座是为家用电器提供电源接口的电气设备,也是住宅电气设计中使用较多的电气附件,它与人们生活有着十密切的关系。使用时插座位置固定不变的称为固定插座,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移动的为移动插座。在中国专利号为2010206562334、授权公告日为2011年7月6日、名称为“一种带保护门防水的移动插座”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移动插座。通常使用情况下,移动插座为直接放置在地面、台面上或在插座本体上设计挂孔,利用挂孔悬挂在墙面上,实际中在很多情况下,移动插座不方便放置在地面或台面上,如固定在墙面上且使用电源的电器离墙较远,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特别在办公室或会议室及其它公共场所,以上问题尤其·凸出。还有的移动插座利用磁铁吸附的方式进行固定。在中国专利好为200920102936X、授权公告日为2010年6月9日、名称为“磁吸式移动插座”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移动插座,该专利文献中的插座包括插座本体、插座本体的底面上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磁铁。使用时通过磁铁的吸附作用来实现移动插座的固定。磁铁吸附的方式存在使用环境受限制即适应性差等不足。为此需要一种能将移动插座方便地固定到电器使用地附近且适应性强的连接机构,以给使用带来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方便地将移动插座固定到电器使用地附近且适应性好的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解决了现有的移动插座不能方便地固定到电器使用地附近给使用带来不便的问题。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包括插座本体和一端连接在插座本体上的折叠式抱臂,所述折叠式抱臂包括至少两段沿抱臂长度方向分布的夹持段,相邻的夹持段铰接在一起,相邻的夹持段之间设有使相邻的夹持段叠合在一起并使夹持段对被夹持物体产生夹持力的夹持弹簧。非使用状态时,在夹持弹簧的作用下,夹持段叠接在一起而使得抱臂以转绕的方式折叠在一起,且抱臂的自由端折叠在最内部。需要将移动插座固定住时,根据用于安装移动插座的附着体的大小,使抱臂从同插座本体连接一端开始而克服夹持弹簧的弹力打开相应段数的夹持段,然后使抱臂靠拢在附着体(供移动插座固定附着的物体)上,松开对夹持段的掰开作用,在夹持弹簧的作用下,各段夹持段夹持在附着体上而实现将插座本体的固定。固定的过程中,当夹持段只有两段时,则需要插座本体配合夹持段一起来实现插座本体以夹持的方式固定在附着体上;如果夹持段的段数为3段或以上时,则除了上述方式以外,还可以仅通过抱臂以环绕夹持的方式固定在附着体上而实现插座本体的固定,对于附着体为圆柱形物体的情况使用3段或以上的夹持段来夹紧十分方便。[0006]作为优选,所述折叠式抱臂同所述插座本体铰接在一起,所述折叠式抱臂同所述插座本体之间设有使折叠式抱臂合拢到插座本体上的合拢弹簧。在不需要通过抱臂去固定移动插座时,抱臂能够折叠在一起并平置贴合在插座本体上,使得移动插座可以以现有的搁置的方式放置在桌面或台面上,不但储运移动插座时方便、且本实用新型的增加不会干涉移动插座以现有的方式进行使用。作为优选,所述插座本体上设有插接孔,抱臂同插座本体相连接的一端上铰接有插接头,所述抱臂通过所述插接头插接在所述插接孔内进行连接,所述合拢弹簧设置在抱臂和插接头之间。抱臂可方便地安装到插座本体上。抱臂和插座本体之间能够分开存放,抱臂能够选择性地安装,提高了使用时的方便性、不会破坏插座本体外观的平整性(如果通过螺钉、扣位等外接则会破坏插座本体外观的平整性)。插接头和插接孔之间可以通过紧配合或其它方式进行固定。作为优选,所述插接孔内固接有弹性扣,所述插接头设有扣孔,所述弹性扣扣在所述扣孔内。将抱臂安装到插座本体上时方便且省力。作为优选,所述插接孔为扁平孔,所述插接头为片状结构 。结构紧凑性好。作为优选,所述夹持弹簧为扭簧,夹持弹簧套设在将相邻夹持段铰接在一起的夹持段铰轴上。结构紧凑性好,使用过程中夹持弹簧不会同附着体产生干涉,提高了使用时的方便性。作为优选,夹持段铰轴一端同夹持段固接在一起、另一端悬空。将相邻的夹持段固定在一起时,使夹持弹簧从夹持段铰轴悬空的一端套设到夹持段铰轴上,然后使夹持弹簧两端固定在相邻的两段夹持段上来实现夹持段之间的铰接。将相邻的夹持段组装在一起时方便。夹持弹簧可以以焊接、插接等方式同夹持段固定。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连接外壳,相邻夹持段之间的所述夹持弹簧和夹持段铰轴通过所述连接外壳固定在相邻的两个夹持段中的一个夹持段上。设置连接外壳一方面能够起到对相邻夹持段进行固定的作用,同时夹持弹簧等连接部件不会外露、使得夹持段外表美观且安全性好。作为优选,所述夹持段为通过一根杆体弯折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夹持段铰轴和所述夹持段为一体结构。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制作。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外壳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一端铰接在一起、另一端通过扣位连接在一起,相邻夹持段之间的所述夹持弹黃、夹持段绞轴和相邻的两个夹持段中的一个夹持段通过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夹持在一起,相邻的两个夹持段中的另一个夹持段同夹持弹簧抵接在一起。分开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时则相邻的骨架之间即被分开。一方面能进一步提高相邻的夹持段之间连接和拆卸时的方便性,另一方面抱臂可以自由地通过对应段数的夹持段拼接在一起而到达所需的长度,改变调整抱臂的长度时方便。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能根据附着体的大小来决定打开的夹持段的段数的多少,附着体的形状不影响通过本实用新型将移动插座固定在附着体上,如附着体为板、方形柱、圆形柱及异形柱等都可以,故连接时方便且适应性好;抱臂采用模块化设计,抱臂可以灵活地安装在任一移动插座的插座本体上和自由地改变抱臂的长度;固定时的可靠性好和灵活性好。
图1为抱臂处于伸开状态时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U1]。图3为实施例一的去除了插座本体、插接头、弹性扣及连接壳后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一中通过第三连接壳对第四夹持段和第三夹持段进行连接时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一中通过第二连接壳对第三夹持段和第二夹持段进行连接时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一中通过第一连接壳对第二夹持段和第一夹持段进行连接时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一中插接头连接到抱臂上准备插接时的示意图。图8为抱臂处于折叠状态时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0为抱臂处于伸开状态时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示意图。图11为抱臂处于伸开状态时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立体示意图。图12为抱臂处于伸开状态时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立体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示意图。图中插座本体1、底壳11、面壳12、插接孔13、防滑条14、挂孔15、电源线进入孔16、折叠式抱臂2、第一夹持段21、第二夹持段22、第三夹持段23、第四夹持段24、第一连接壳25、第一连接壳第一盖板251、第一连接壳第二盖板252、第二连接壳26、第一盖板261、第二连接壳第二盖板262、第三连接壳27、第三连接壳第一盖板271、第三连接壳第二盖板272、第四夹持段24、抱臂铰轴3、合拢弹簧31、第一夹持段铰轴41、第一夹持弹簧42、第二夹持段铰轴43、第二夹持弹簧44、第三夹持段铰轴45、第三夹持弹簧46、插接头5、卷边51、扣孔52、弹性扣53、第一扣位61、第一卡接头611、第一卡接孔612、第二扣位62、第二卡接头621、第二卡接孔622、第三扣位63、第三卡接头631、第三卡接孔632、附着体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1, 一种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包括插座本体I和折叠式抱臂2。插座本体I由底壳11和面壳12合围而成。底壳11和面壳2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插座本体I上的插座孔位于面壳12的正面即插座本体处于图中状态时的下表面上,插座孔在图中看不见。插座本体I的底壳11上设有插接孔13。插接孔13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扁平孔。插座本体I的底面上设有两条防滑条14。两条防滑条14位于折叠式抱臂2的左右两侧。插座本体I的左右两端各设有 一个挂孔15。插座本体I的左端设有电源线进入孔16。折叠式抱臂2的下端插接在插座本体I的插接孔13内。折叠式抱臂2包括沿抱臂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一夹持段21、第二夹持段22、第三夹持段23和第四夹持段24。第一夹持段21上设有第一连接壳25。第二夹持段22同第一夹持段21铰接在一起。第二夹持段22上设有第二连接壳26。第三夹持段23同第二夹持段22铰接在一起。第三夹持段23上设有第三连接壳27。第四夹持段24同第三夹持段23铰接在一起。参见图2,第一夹持段21、第二夹持段22、第三夹持段23和第四夹持段24都为通过一根杆体弯折而成的框架结构。第一夹持段21的两端向内弯折而形成两段同轴的抱臂铰轴3。每一段抱臂铰轴3上各套设有一根合拢弹簧31。合拢弹簧31为扭簧。第二夹持段22的两端向内弯折而形成两段同轴的第一夹持段铰轴41。每一段第一夹持段铰轴41上各套设有一根第一夹持弹簧42。两根第一夹持弹簧42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另一端抵接在第二夹持段22上。第一夹持弹簧42为扭簧。第一夹持弹簧42的作用为使第二夹持段22以第一夹持段铰轴41为轴按照图中A向转动到同第一夹持段21叠合在一起。第三夹持段23的两端向外弯折而形成两段同轴的第二夹持段铰轴43。每一段第二夹持段铰轴43上各套设有一根第二夹持弹簧44。两根第二夹持弹簧44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并抵接在第三夹持段23上、两根第二夹持弹簧44的另一端抵接在第二夹持段22上。第二夹持弹簧42为扭簧。第二夹持弹簧44的作用为使第三夹持段23以第二夹持段铰轴43为轴按照图中A向转动到同第二夹持段22叠合在一起。第四夹持段24的两端向外弯折而形成两段同轴的第三夹持段铰轴45。每一段第三夹持段铰轴45上各套设有一根第三夹持弹簧46。两根第三夹持弹黃46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并抵接在弟四夹持段24上、两根弟二夹持弹黃46的另一端抵接在第三夹持段23上。第三夹持弹簧46为扭簧。第三夹持弹簧46的作用为使第四夹持段24以第三夹持段铰轴45为轴按照图中A向转动到同第三夹持段23叠合在一起。
参见图3,第一夹持段21的下端设有插接头5。插接头5为片状结构。插接头5的上端翻转而形成包裹在抱臂转轴3上的卷边51。合拢弹簧31的一端抵接在第一夹持段21上、另一端抵接在插接头5上。合拢弹簧31的作用为使第一夹持段21以抱臂转轴3为轴按照图中A向转动到同连接头5叠合在一起。插接头5上设有两个扣孔52。扣孔52沿连接头5的厚度方向贯通连接头。扣孔52上扣接有弹性扣53。当抱臂连接在插座本体上时,弹性扣53远离插接头5的一端是固定在插接孔13 (参见图1)内的。抱臂通过插接头5插接在插接孔内而实现同插座本体的铰接。将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组装在一起的方法为参见图4,第三连接壳27包括一块第三连接壳第一盖板271和两块第三连接壳第二盖板272。第三连接壳第二盖板272的一端同第三连接壳第一盖板271 —端铰接在一起。第三连接壳第二盖板272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卡接头611。第三连接壳第一盖板271的另一端上设有有第一卡接孔612。第一卡接头611和第一卡接孔612构成第一扣位61。使第三连接壳第二盖板272和第三连接壳第一盖板271分开,将第三夹持段23同第四夹持段相连接的一端、两根第三夹持弹簧46、两段第三夹持段转轴45搁置在第三连接壳第一盖板271上,再按照图中B向转动两个第三连接壳第二盖板272到两个第三连接壳第二盖板27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扣位61固定到第三连接壳第一盖板271的另一端上,使得两个第三连接壳第二盖板272配合第三连接壳第一盖板271分别将两根第三夹持弹簧46和两段第三夹持段铰轴45夹持固定在第三夹持段23上,从而实现将第四夹持段24和第三夹持段23铰接在一起。参见图5,第二连接壳26包括一块第二连接壳第一盖板261和两块第二连接壳第二盖板262。第二连接壳第二盖板262的一端同第二连接壳第一盖板261的一端铰接在一起。第二连接壳第二盖板262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二卡接头621。第二连接壳第一盖板261的另一端上设有有第二卡接孔622。第二卡接头621和第二卡接孔622构成第二扣位62。使第二连接壳第二盖板262和第二连接壳第一盖板261分开,将第二夹持段22同第三夹持段相连接的一端、两根第二夹持弹簧44、两段第二夹持段转轴43搁置在第二连接壳第一盖板261上,再按照图中B向转动两个第二连接壳第二盖板262到两个第二连接壳第二盖板26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扣位61固定到第二连接壳第一盖板261的另一端上、使得两个第二连接壳第二盖板262配合第二连接壳第一盖板261分别将两根第二夹持弹簧44和两段第二夹持段铰轴43夹持固定在第二夹持段22上,从而实现将第三夹持段23和第二夹持段22铰接在一起。第四夹持段24在第三夹持弹簧(第三夹持弹簧被第三连接壳27包裹着看不见)的作用下叠合在第三夹持段23上,第三夹持段23在第二夹持弹簧44的作用下叠合在第二夹持段22上,使得第四夹持段24、第三夹持段23和第二夹持段22三者折叠在一起。参见图6,第一连接壳25包括一块第一连接壳第一盖板251和两块第一连接壳第二盖板252。第一连接壳第二盖板252的一端同第一连接壳第一盖板251的一端铰接在一起。第一连接壳第二盖板252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三卡接头631。第一连接壳第一盖板251的另一端上设有有第三卡接孔632。第三卡接头631和第三卡接孔632构成第三扣位63。使第一连接壳第二盖板252和第一连接壳第一盖板251分开,将第一夹持段21同第三夹持段相连接的一端、两根第一夹持弹簧42、两段第一夹持段转轴41搁置在第一连接壳第一盖板251上,再按照图中B向转动两个第一连接壳第二盖板252到两个第一连接壳第二盖板252的另一端通过第三扣位63固 定到第一连接壳第一盖板251的另一端上、使得两个第一连接壳第二盖板252配合第一连接壳第一盖板251分别将两根第一夹持弹簧42和两段第一夹持段铰轴41夹持固定在第一夹持段21上,从而实现将第二夹持段22和第一夹持段21铰接在一起,至此即完成了抱臂的组装。第四夹持段24在第三夹持弹簧(第三夹持弹簧被第三连接壳27包裹着看不见)的作用下叠合在第三夹持段23上,第三夹持段23在第二夹持弹簧(第二夹持弹簧被第二连接壳26包裹着看不见)的作用下叠合在第二夹持段22上,第二夹持段22在第一夹持弹簧42的作用下叠合在第一夹持段21上,使得第四夹持段24、第三夹持段23、第二夹持段22和第一夹持段21四者折叠在一起,也即抱臂自动保持在折叠状态。参见图7,再将插接头5装配到抱臂2上。参见图8,再将插接头5插到插座本体I上的插接孔13内而实现抱臂2同插座本体I的固定。在初始状态时,抱臂2处于折叠状态且贴合在插座本体I上。插接头同插座本体之间的固定方式在前面已经说过,具体见图3,不作重复说明。参见图9,通过抱臂固定移动插座的方法为将第一夹持段21、第二夹持段22、第三夹持段23和第四夹持段24展开且使抱臂2同插座本体I分开,然后将附着体7搁置在插座本体I上,松开对抱臂2的展开作用,在夹持弹簧和合拢弹簧的作用,抱臂2配合插座本体I抱紧在附着体7上,起到将插座本体I固定到附着体7上的作用。如果附着体7的高度较小,则不需要将所有的夹持段都展开,只要展开夹持段的段数能够使抱臂2配合插座本体I抱紧在附着体7上即可。实施例二,参见图10,同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抱臂2由第一夹持段21、第三夹持段23和第四夹持段24连接而成。对应地只保留第一连接壳25和第三连接壳27。第一连接壳25由两块第一连接壳第一盖板251和两块第一连接壳第二盖板252构成,使得第一连接壳25变成不连接在一起的左右两个部分。对第三连接壳27作了同第一连接壳25 —样的改变。[0044]实施例三,参见图11,同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为抱臂2由第一夹持段21和第四夹持段24连接而成。对应地只保留第一连接壳25。实施例四,参见图12,同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第一夹持段21及第一连接壳第一盖板251都粘结在插座本体1上而实现抱臂同插座本体的连接。该技术方案较之实施例
一而言,紧凑性明显变差。实施例五,参见图13,抱臂2由第一夹持段21和第二夹持段22构成。第一夹持段21和第二夹持段22都为杆状结构。插座本体I的端面上设有连接耳朵17。第一夹持段21一端通过抱臂铰轴5铰接在连接耳朵17上、第一夹持段21另一端通过第一夹持段铰轴41铰接在第二夹持段22的一端。第一夹持弹簧41和合拢弹簧31都为拉簧。
权利要求1.一种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包括插座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端连接在插座本体上的折叠式抱臂,所述折叠式抱臂包括至少两段沿抱臂长度方向分布的夹持段,相邻的夹持段铰接在一起,相邻的夹持段之间设有使相邻的夹持段叠合在一起并使夹持段对被夹持物体产生夹持力的夹持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抱臂同所述插座本体铰接在一起,所述折叠式抱臂同所述插座本体之间设有使折叠式抱臂合拢到插座本体上的合拢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本体上设有插接孔,抱臂同插座本体相连接的一端上铰接有插接头,所述抱臂通过所述插接头插接在所述插接孔内进行连接,所述合拢弹簧设置在抱臂和插接头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孔内固接有弹性扣,所述插接头设有扣孔,所述弹性扣扣在所述扣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孔为扁平孔,所述插接头为片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弹簧为扭簧,夹持弹簧套设在将相邻夹持段铰接在一起的夹持段铰轴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夹持段铰轴一端同夹持段固接在一起、另一端悬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外壳,相邻夹持段之间的所述夹持弹簧和夹持段铰轴通过所述连接外壳固定在相邻的两个夹持段中的一个夹持段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段为通过一根杆体弯折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夹持段铰轴和所述夹持段为一体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外壳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一端铰接在一起、另一端通过扣位连接在一起,相邻夹持段之间的所述夹持弹簧、夹持段铰轴和相邻的两个夹持段中的一个夹持段通过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夹持在一起,相邻的两个夹持段中的另一个夹持段同夹持弹黃抵接在一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插座。一种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包括插座本体和一端连接在插座本体上的折叠式抱臂,所述折叠式抱臂包括至少两段沿抱臂长度方向分布的夹持段,相邻的夹持段铰接在一起,相邻的夹持段之间设有使相邻的夹持段叠合在一起并使夹持段对被夹持物体产生夹持力的夹持弹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方便地将移动插座固定到电器使用地附近且连接适应性好的移动插座折叠式弹性夹紧固定机构,解决了现有的移动插座不能方便地固定到电器使用地附近给使用带来不便的问题。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2906145SQ20122059380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3日
发明者田瞻民, 蔡映峰 申请人:公牛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