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96978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飞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磁性元件的零组件,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磁性元件的飞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供应器(power supply)的内部一般会包括有磁性元件及主电路板等构造。在此,为了要将磁性元件所延伸出的飞线(fly line)插接至主电路板,传统的做法皆是先将磁性元件的飞线与飞线端子压合及焊接,然后再将含有飞线的飞线端子插接至主电路板。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一种公知技术的飞线端子I主要包括有一飞线承载部10及两压合部20。在此,两压合部20是连接于飞线承载部10。在一飞线(未显示)经由两压合部20穿过飞线承载部10之后,两压合部20即可相向且朝下被压合于飞线之上,如此即可将飞线固定于飞线承载部10之中。然而,公知技术的飞线端子I会具有以下的缺点。首先,每一个飞线端子I仅能承载一条飞线。因此,当一装置或一磁性元件的多条飞线必须使用飞线端子I时,此多条飞线就必须使用对应数量的飞线端子1,而无法被整合在一起,因而会增加制造上的不便与成本。其次,压合部20的压合运作需要使用到额外的压合治具,并且不同尺寸的飞线端子I或压合部20需要使用不同的压合治具。再者,每一 款式的飞线端子I仅能适用于一特定线径范围内的飞线。换言之,当装置或磁性元件的多条飞线具有不同的线径时,不同款式的飞线端子I就必须被使用,因而也会增加制造上的不便与成本。此外,飞线端子I的结构脆弱而易于发生断裂。另外,飞线端子I无法被重复使用。换言之,倘若含有飞线的飞线端子I需要重工时,则飞线及飞线端子I就必须被报废,因而会大幅增加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同时固定多条不限规格的飞线,还能重复使用的飞线连接器,基本上采用如下所详述的特征。本实用新型的飞线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及至少二插脚。本体具有一上表面、一相对上表面的下表面及一连接于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前表面,且本体包括至少一开孔、至少一穿越通道及至少二导槽。开孔设置于本体的上表面。穿越通道位于本体当中并连通开孔。至少二导槽设置并连通于本体的下表面与穿越通道之间。至少二插脚,设置于本体的下表面且分别对应于至少二导槽。在上述实施例中,本体的下表面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与上表面的间距,大于第二区域与上表面的间距,其中至少二导槽包括一第一导槽和一第二导槽,第一导槽设置并连通于第一区域与穿越通道之间,且第二导槽设置并连通于第二区域与穿越通道之间。在上述实施例中,本体的前表面设置有一镂空部,穿越通道及至少二导槽连通于镂空部。穿越通道的一内壁面相对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导槽的一内壁面相对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在上述实施例中,穿越通道包括一第一内壁面和一第二内壁面,第一内壁面垂直于本体的上表面,第二内壁面连接导槽的一内壁面,其中第二内壁面与第一内壁面之间夹设一夹角,且第一内壁面相对于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第二内壁面相对于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在上述实施例中,导槽包括一连接穿越通道的内壁面的第一内壁面、及一连接本体的下表面的第二内壁面,其中第二内壁面与第一内壁面之间夹设一夹角,且第一内壁面相对于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第二内壁面相对于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在上述实施例中,飞线连接器更包括一支撑件,其中本体包括一相对前表面的后表面,支撑件设置于后表面并实质沿平行于插脚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
上述实施例的飞线连接器供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二导线穿设,至少二导线分别由至少一开孔穿入飞线连接器,且依序经过穿越通道及至少二导槽而电性连接于至少二插脚。上述磁性元件可为一磁性元件、或为一电感、或为一滤波器。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飞线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具有一上表面、一相对上表面的下表面及一连接于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前表面,其中下表面包括两第一区域及两第二区域,两第一区域与两第二区域交错地配置于本体的下表面。本体包括二开孔、二穿越通道及多个导槽。二开孔分别设置于本体的上表面。二穿越通道位于本体当中并分别对应连通二开孔。多个导槽设置并连通于本体的下表面与二穿越通道之间。多个插脚,设置于本体的下表面且分别对应于导槽。在上述实施例中,本体的下表面的两第一区域与上表面的间距,大于两第二区域与上表面的间距,其中导槽包括两第一导槽和两第二导槽,两第一导槽分别设置并连通于对应的两第一区域与对应的二穿越通道之间,且两第二导槽分别设置并连通于对应的两第二区域与对应的二穿越通道之间。在上述实施例中,本体的前表面设置有一镂空部,二穿越通道及导槽连通于镂空部。在上述实施例中,二穿越通道分别具有一内壁面,导槽也分别具有一内壁面,二穿越通道的内壁面相对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或于导槽的内壁面相对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在上述实施例中,二穿越通道分别包括一第一内壁面和一第二内壁面,第一内壁面垂直于本体的上表面,第二内壁面分别连接于导槽的一内壁面,其中第二内壁面与第一内壁面之间夹设一夹角,且第一内壁面相对于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第二内壁面相对于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在上述实施例中,导槽分别包括一连接二穿越通道其中之一者的第一内壁面、及一连接本体的下表面的第二内壁面,其中第二内壁面与第一内壁面之间分别夹设一夹角,且第一内壁面相对于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第二内壁面相对于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上述实施例的飞线连接器供一磁性元件的多个飞线穿设,飞线分别由二开孔穿入飞线连接器,且依序经过二穿越通道及导槽而电性连接于插脚。上述磁性元件可为一磁性元件、或为一电感(inductor)、或为一滤波器。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I)由于单一个飞线连接器即可以同时固持多条飞线(也即,多条飞线可以被整合于单一个飞线连接器之中),故飞线连接器的使用数量可以被减少,因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2)在飞线连接器固持飞线的过程中不需使用到任何的压合治具。(3)飞线连接器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线径的飞线。(4)飞线连接器的结构坚固而不易于发生损坏。(5)飞线连接器可以被重复使用。换言之,倘若含有飞线的飞线连接器需要重工时,则仅需将原本缠绕于插脚上的飞线取下即可,接着可将另一飞线再缠绕于插脚之上。(6)由于飞线连接器的插脚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故飞线连接器与主电路板之间的插接运作会相当简易顺畅。

图1显示一种公知技术的飞线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飞线连接器的应用状态示意图。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飞线连接器于一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飞线连接器的前视图。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飞线连接器的侧视图。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飞线连接器于一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 飞线·承载部;20 压合部;100、100’ 飞线连接器;110 本体;111、111, 上表面;113、113, 下表面;113a 第一区域;113b 第二区域; 115、115’ 前表面;117 后表面;120 开孔;130 镂空部;140 穿越通道;141 第一内壁面;143 第二内壁面;150 导槽(第一导槽);151 > 161 第一内壁面;153、163 第二内壁面;155 突出部;160 导槽(第二导槽);[0053]161 第一内壁面;163 第二内壁面;170 插脚;170a 末端;180 支撑件;A 磁性元件;Al 飞线;S 中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图1至图6,做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提供不同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其中,实施例中的各元件的配置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且实施例中图式标号的部分重复,为了简化说明,并非意指不同实施例之间的关联性。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2,本实 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飞线连接器100可以是适用于与一磁性元件A所延伸出的多条飞线Al接合。然后,含有飞线Al的飞线连接器100可以被插接至一主电路板(图未示)。同时参阅图3,上述飞线Al依序通过飞线连接器100并分别经由飞线连接器100上的开孔120穿入飞线连接器,且依序经过设置于飞线连接器100中的穿越通道140及导槽150、160其中之一而电性连接于插脚170。本实施例的飞线连接器100的结构特征说明如下。飞线连接器100包括一本体110、四插脚170及一支撑件180。本体110具有一上表面111、一相对上表面111的下表面113、一连接于上表面111及下表面113的前表面115及一相对前表面115的后表面117,其中本体110的下表面113包括两第一区域113a及两第二区域113b,该两第一区域113a与该两第二区域113b交错地配置于该本体110的下表面113,且该两第一区域113a与该上表面111的间距,大于该两第二区域113b与该上表面111的间距。在此实施例中,本体110包括二开孔120、二镂空部130、二穿越通道140及二对导槽150、160。上述元件的结构特征将于下方进行详述。如图3所示般,二开孔120相邻设置于本体110的上表面111,二镂空部130相邻设置于本体110的前表面115。二穿越通道140位于本体110当中并分别连通二开孔120,且二对导槽150、160分别设置并连通于本体110的下表面113与二个穿越通道140其中之一者之间,其中二穿越通道140及二对导槽150、160皆连通于镂空部130。换言之,二穿越通道140及二对导槽150、160通过本体110的前表面115暴露于外部。如图4所示般,本实施例的飞线连接器100位于中轴线S两侧的二开孔120、二镂空部130、二穿越通道140及二对导槽150、160实质上具有相同的特征,为简化说明,以下说明中将只针对位于中轴线S —侧的开孔120、镂空部130、穿越通道140及导槽150、160的特征进行详述。另外,为清楚说明,以下以第一导槽150取代导槽之一,且以第二导槽160取代导槽的另一。在此实施例中,穿越通道140包括一第一内壁面141及一第二内壁面143,且第一、二导槽150、160分别包括一第一内壁面151、161及一第二内壁面153、163。穿越通道140的第一内壁面141垂直于本体110的上表面111,穿越通道140的第二内壁面143连接第一、二导槽150、160的第一内壁面151、161。穿越通道140的第一内壁面141与第二内壁面143之间夹设一夹角,是以穿越通道140的第一内壁面141相对于本体110的前表面115的深度大于第二内壁面143相对于本体110的前表面115的深度。另一方面,导槽150的第一内壁面151连接穿越通道140的第二内壁面143,且第一导槽150的第二内壁面153连接本体110的下表面113的第一区域113a与导槽150的第一内壁面151之间。第一导槽150的第一内壁面151与第二内壁面153之间夹设一夹角,是以第一导槽150的第一内壁面151相对于本体110的前表面115的深度大于第二内壁面153相对于本体110的前表面115的深度。整体观之,穿越通道140的内壁面141、143相对本体110的前表面115的深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导槽150的第一、二内壁面151、153相对本体110的前表面111的深度,以利于飞线(未图示于图4)穿过。相似地,第二导槽160的第一内壁面161连接穿越通道140的第二内壁面143,且第二导槽160的第二内壁面163连接本体110的下表面113的第二区域113b与导槽160的第一内壁面161之间。第二导槽160的第一内壁面161与第二内壁面163之间夹设一夹角,是以第二导槽160的第一内壁面161相对于本体110的前表面115的深度大于第二内壁面163相对于本体110的前表面115的深度。整体观之,穿越通道140的内壁面141、143相对本体110的前表面115的深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导槽160的第一、二内壁面163相对本体110的前表面111的深度,以利于飞线(未图示于图4)穿过。
如图4所示般,由于本体110的下表面113的第一区域113a与上表面11的间距,大于本体110的下表面113的第二区域113b与上表面11的间距,因此设置并连通于第一区域113a与穿越通道140之间的第一导槽150的长度大于设置并连通于第二区域113b与穿越通道140之间的第二导槽160的长度。另外,由于两第一区域113a与该两第二区域113b交错地配置于该本体110的下表面113,故第一、二导槽150、160也交错地设置于本体110上,其中多个突出部155分别设置于相邻的第一导槽150与第二导槽160之间,第一、二导槽150、160并未连通。四插脚170分别设置于本体110的下表面113的二个第二区域113a以及二个第二区域113b上,并分别对应于该等第一、二导槽150、160之一。在此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一导槽150的插脚170的长度小于对应于第二导槽160的插脚170的长度,其中四插脚170的末端170a与本体110的上表面111的距离相等,但并不限制于此。另外,如图5所示般,支撑件180设置于本体110的后表面117并实质沿平行于插脚170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飞线连接器100设置于电路板(未图示于图5)时,支撑件180抵靠电路板,以增加飞线连接器100的稳定度。应当理解的是,虽然上述飞线连接器100位于中轴线S两侧的二开孔120、二镂空部130、二穿越通道140及二对第一、二导槽150、160实质上具有相同的特征,但并不应限制于此。飞线连接器100位于中轴线S两侧也可具有相异的配置。飞线连接器的开孔120、镂空部130、穿越通道140及第一、二导槽150、160,可依照需求加以增加或减少。举例而言,参照图6,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飞线连接器100’的另一实施例,图6中与图3所显示的飞线连接器100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将施予相同的标号,且其特征将不再说明。在此实施例中,用于连接较少数量的飞线(未图示于图6)的飞线连接器100’包括一开孔120、一镂空部130、一穿越通道140及二第一、二导槽150、160。开孔120设置于本体110’的上表面111’。镂空部130设置于本体110’的前表面115’。穿越通道140位于本体110’当中并连通开孔120。第一、二导槽150、160设置并连通于本体110’的下表面113’与穿越通道140之间,并且二个插脚170设置于本体110’的下表面113’且分别对应于二导槽 150、16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飞线连接器100可以具有以下的诸多优点:(I)由于单一个飞线连接器100即可以同时固持多条飞线(也即,多条飞线可以被整合于单一个飞线连接器100之中),故飞线连接器100的使用数量可以被减少,因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2)在飞线连接器100固持飞线的过程中不需使用到任何的压合治具。(3)飞线连接器100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线径的飞线。(4)飞线连接器100的结构坚固而不易于发生损坏。(5)飞线连接器100可以被重复使用。换言之,倘若含有飞线的飞线连接器100需要重工时,则仅需将原本缠绕于插脚170上的飞线取下即可,接着可将另一飞线再缠绕于插脚170之上。(6)由于飞线连接器100的插脚170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故飞线连接器100与主电路板之间的插接运作会相当简易顺畅。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于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项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 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具有一上表面、一相对该上表面的下表面及一连接于该上表面及该下表面的前表面,该本体包括: 至少一开孔,设置于该本体的上表面; 至少一穿越通道,位于该本体当中并连通该开孔;以及 至少二导槽,设置并连通于该本体的下表面与该穿越通道之间;以及 至少二插脚,设置于该本体的下表面且分别对应于该至少二导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下表面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该第一区域与该上表面的间距,大于该第二区域与该上表面的间距,其中该至少二导槽包括一第一导槽和一第二导槽,该第一导槽设置并连通于该第一区域与该穿越通道之间,且该第二导槽设置并连通于该第二区域与该穿越通道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前表面设置有一镂空部,该穿越通道及该至少二导槽连通于该镂空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穿越通道的一内壁面相对该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或等于该导槽的一内壁面相对该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穿越通道包括一第一内壁面和一第二内壁面,该第一内壁面垂直于该本体的上表面,该第二内壁面连接该导槽的一内壁面,其中该第二内壁面与该第一内壁面之间夹设一夹角,且该第一内壁面相对于该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该第二内壁面相对于该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槽包括一连接该穿越通道的内壁面的第一内壁面、及一连接该本体的下表面的第二内壁面,其中该第二内壁面与该第一内壁面之间夹设一夹角,且该第一内壁面相对于该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该第二内壁面相对于该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支撑件,其中该本体包括一相对该前表面的后表面,该支撑件设置于该后表面并沿平行于该插脚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供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二飞线穿设,该至少二飞线分别由该至少一开孔穿入该飞线连接器,且依序经过该穿越通道及该至少二导槽而电性连接于该至少二插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磁性元件为一磁性元件、一电感或一滤波器。
10.一种飞线连接器,包括: 一本体,具有一上表面、一相对该上表面的下表面及一连接于该上表面及该下表面的前表面,该本体包括: 二开孔,分别设置于该本体的上表面; 二穿越通道,位于该本体当中并分别对应连通该二开孔;以及 多个导槽,设置并连通于该本体的下表面与该二穿越通道之间;以及 多个插脚,设置于该本体的下表面且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导槽。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下表面包括两第一区域及两第二区域,该两第一区域与该两第二区域交错地配置于该本体的下表面,且该两第一区域与该上表面的间距,大于该两第二区域与该上表面的间距,其中所述多个导槽包括两第一导槽和两第二导槽,该两第一导槽分别设置并连通于对应的该两第一区域与对应的该二穿越通道之间,且该两第二导槽分别设置并连通于对应的该两第二区域与对应的该二穿越通道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前表面设置有一镂空部,该二穿越通道及所述多个导槽连通于该镂空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二穿越通道分别具有一内壁面,所述多个导槽也分别具有一内壁面,该二穿越通道的所述多个内壁面相对该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多个导槽的所述多个内壁面相对该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二穿越通道分别包括一第一内壁面和一第二内 壁面,所述多个第一内壁面垂直于该本体的上表面,所述多个第二内壁面分别连接于所述多个导槽的一内壁面,其中该第二内壁面与该第一内壁面之间夹设一夹角,且该第一内壁面相对于该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该第二内壁面相对于该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槽分别包括一连接该二穿越通道其中一个的第一内壁面、及一连接该本体的下表面的第二内壁面,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内壁面与所述多个第一内壁面之间分别夹设一夹角,且所述多个第一内壁面相对于该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所述多个第二内壁面相对于该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支撑件,其中该本体包括一相对该前表面的后表面,该支撑件设置于该后表面并沿平行于该插脚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
17.如权利要求10至16任一项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供一磁性元件之多个飞线穿设,所述多个飞线分别由该二开孔穿入该飞线连接器,且依序经过该二穿越通道及所述多个导槽而电性连接于所述多个插脚。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飞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磁性元件为一磁性元件、一电感或一滤波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露一飞线连接器,其包括一本体及至少二插脚。本体包括至少一开孔、至少一穿越通道及至少二导槽。开孔设置于该本体的上表面。穿越通道位于该本体当中并连通该开孔。至少二导槽设置并连通于该本体的下表面与该穿越通道之间。至少二插脚设置于该本体的下表面且分别对应于该至少二导槽。提供了一种能同时固定多条不限规格的飞线,还能重复使用的飞线连接器。
文档编号H01R27/00GK203135160SQ20132013723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2日
发明者蔡辛卫, 傅思玮, 李铭成 申请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