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21358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包括绕线筒,绕线筒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板,在第一挡板上分别装有第一引出脚、第二引出脚和第三引出脚;在绕线筒与第二引出脚之间的第一挡板的内侧一面还设有用来导引漆包线的凹槽,凹槽的一端连至绕线筒,凹槽的另一端通至第二引出脚。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线圈架的绕线筒一端的挡板的特殊设计,能够有效地将漆包线的首圈线与漆包线的末圈线隔离开来,消除了现有技术中漆包线的首圈线与漆包线的末圈线搭在一起所造成的弊端。
【专利说明】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
【背景技术】
[0002]继电器是具有隔离功能的自动开关元件,广泛应用于通讯、汽车、自动控制、家用电器等领域,是最重要的控制元件之一。
[0003]现有技术的一种双线圈继电器,是在线圈架的绕线筒上缠绕有内圈漆包线和外圈漆包线,这种结构的线圈架通常设有三个引出脚,第一引出脚和第二引出脚用来缠绕内圈漆包线,第二引出脚和第三引出脚用来缠绕外圈漆包线,绕制漆包线时,如果其首圈线与末圈线直接搭在一起(或者靠在一起),则由于搭在一起的漆包线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形成摩擦,容易将漆包线表面的绝缘漆膜破坏,形成漆包线首圈线与末圈线之间直接短路;并且由于漆包线首圈线与末圈线之间的电压差实际上几乎等于加在漆包线绕组上的电压,故当加在漆包线绕组上的电压比较大,且漆包线绕组首圈线与末圈线直接搭在一起时,则很容易在漆包线绕组的首圈线与末圈线之间直接形成电压击穿,造成设备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通过对线圈架的绕线筒一端的挡板的特殊设计,能够有效地将漆包线的首圈线与漆包线的末圈线隔离开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漆包线的首圈线与漆包线的末圈线搭在一起所造成的弊端。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包括绕线筒,绕线筒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板,在第一挡板上分别装有第一引出脚、第二引出脚和第三引出脚;在绕线筒与第二引出脚之间的第一挡板的内侧一面还设有用来导引漆包线的凹槽,凹槽的一端连至绕线筒,凹槽的另一端通至第二引出脚。
[0006]在第一挡板的内侧一面设有由绕线筒延伸向第二引出脚的凸台,在凸台的一侧边设有一托墙,由托墙和凸台围成所述用来导引漆包线的凹槽。
[0007]在第一挡板的内侧一面设有斜板,该斜板由绕线筒向第二引出脚方向呈渐次向外倾斜;所述凸台和托墙分别设在斜板的中间和斜板的一侧。
[0008]在第一引出脚与绕线筒之间的第一挡板的内侧一面还装有能够卡压漆包线的第
一盖板。
[0009]所述凸台的上端面和托墙的上端面不高于第一盖板的上端面。
[0010]在第三引出脚与绕线筒之间的第一挡板的内侧一面还装有能够卡压漆包线的第
二盖板。
[0011]所述凸台的上端面和托墙的上端面不高于第二盖板的上端面。
[001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绕漆包线时,先绕制内圈,漆包线先在第一引出脚上缠绕后,从第一盖板下方穿过,在绕线筒上逆时针缠绕所需圈数后,经由凹槽引出到第二引出脚,在第二引出脚上缠绕后,完成内圈绕制。绕制外圈时,漆包线在第二引出脚上缠绕后,经由凹槽引到绕线筒上,在绕线筒上顺时针缠绕所需圈数后,经由凸台,托墙引到第二盖板下方,穿过第二盖板下方,在第三引出脚上缠绕后,完成外圈的绕制。由于凸台与托墙围成一条能够导引漆包线的凹槽,凹槽的槽底为斜板,凹槽的一端连至绕线筒,凹槽的另一端通至第二引出脚,这样在绕制外圈漆包线的首圈时,漆包线是搭在凹槽内的斜板上的,绕制到其外圈漆包线的末圈时,由于有凸台与托墙的作用,可以将末圈的漆包线托起,在首圈线与末圈线之间形成空气间隙,从而避免外圈绕组的首圈线与末圈线直接搭在一起而形成的种种不利情况。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4]由于采用了在绕线筒与第二引出脚之间的第一挡板的内侧一面还设有用来导引漆包线的凹槽,凹槽的一端连至绕线筒,凹槽的另一端通至第二引出脚。上述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将漆包线的首圈线与漆包线的末圈线隔离开来,消除了现有技术中漆包线的首圈线与漆包线的末圈线搭在一起所造成的弊端。
[0015]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不局限于实施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绕制内圈漆包线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绕制外圈漆包线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绕制外圈漆包线时的侧视图;
[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绕制有内、外圈漆包线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例,
[0022]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包括绕线筒1,绕线筒I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板2,绕线筒I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挡板4,在第一挡板2上分别装有第一引出脚31、第二引出脚32和第三引出脚33 ;在绕线筒I与第二引出脚32之间的第一挡板2的内侧一面还设有用来导引漆包线的凹槽24,凹槽24的一端连至绕线筒I,凹槽的一端通至第二引出脚32 ;在第一挡板2的内侧一面设有斜板21,斜板21的位置处在绕线筒I与第二引出脚32之间,该斜板21由绕线筒向第二引出脚方向呈渐次向外倾斜;在斜板21的中间设有由绕线筒延伸向第二引出脚的凸台22,即凸台22是设在斜板21上,且凸台22为平面凸台,在斜板21的一侧设有一托墙23,即托墙23也是设在斜板21上,托墙23的上端面也为平面,该托墙23和所述凸台22围成所述能够导引漆包线的凹槽24,凹槽24的槽底为斜板。
[0023]所述凸台22的高度尺寸和托墙23的高度尺寸相同,当然,两者的高度也可以是不相同。
[0024]在第一引出脚31与绕线筒I之间的第一挡板2的内侧一面还装有能够卡压漆包线的第一盖板25,即第一盖板25是设在第一挡板2的内侧一面,且第一盖板25的位置处在绕线筒I与第一引出脚31之间。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25的上端面和凸台22的上端面、托墙23的上端面共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当然,第一盖板25的上端面也可以是设计成高于凸台22的上端面和托墙23的上端面。
[0026]在第三引出脚33与绕线筒I之间的第一挡板2的内侧一面还装有能够卡压漆包线的第二盖板26,即第二盖板26是设在第一挡板2的内侧一面,且第二盖板26的位置处在绕线筒I与第三引出脚33之间。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板26的上端面和凸台22的上端面、托墙23的上端面共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当然,第二盖板26的上端面也可以是设计成高于凸台22的上端面和托墙23的上端面。
[0028]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绕漆包线时,先绕制内圈,漆包线51先在第一引出脚31上缠绕后,从第一盖板25下方穿过,在绕线筒I上逆时针缠绕所需圈数后,经由凹槽24引出到第二引出脚32,在第二引出脚32上缠绕后,完成内圈绕制。绕制外圈时,漆包线在第二引出脚32上缠绕后,漆包线首圈52经由凹槽24引到绕线筒I上,在绕线筒I上顺时针缠绕所需圈数后,漆包线末圈53圈经由凸台22,托墙23引到第二盖板26下方,穿过第二盖板26下方,在第三引出脚33上缠绕后,完成外圈的绕制。由于凸台22与托墙23围成一条能够导引漆包线的凹槽24,凹槽的槽底为斜板,凹槽的一端连至绕线筒,凹槽的一端通至第二引出脚,这样在绕制外圈的漆包线首圈52时,漆包线是搭在斜板21上的,绕制到其外圈的漆包线末圈53时,由于有凸台22与托墙23的作用,可以将漆包线末圈53托起,在漆包线首圈52与漆包线末圈53之间形成空气间隙54,从而避免外圈绕组的首圈线与末圈线直接搭在一起而形成的种种不利情况。
[0029]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包括绕线筒,绕线筒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板,在第一挡板上分别装有第一引出脚、第二引出脚和第三引出脚;其特征在于:在绕线筒与第二引出脚之间的第一挡板的内侧一面还设有用来导引漆包线的凹槽,凹槽的一端连至绕线筒,凹槽的另一端通至第二引出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挡板的内侧一面设有由绕线筒延伸向第二引出脚的凸台,在凸台的一侧边设有一托墙,由托墙和凸台围成所述用来导引漆包线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挡板的内侧一面设有斜板,该斜板由绕线筒向第二引出脚方向呈渐次向外倾斜;所述凸台和托墙分别设在斜板的中间和斜板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引出脚与绕线筒之间的第一挡板的内侧一面还装有能够卡压漆包线的第一盖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的上端面和托墙的上端面不高于第一盖板的上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在第三引出脚与绕线筒之间的第一挡板的内侧一面还装有能够卡压漆包线的第二盖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线圈继电器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的上端面和托墙的上端面不高于第二盖板的上端面。
【文档编号】H01H50/44GK203406235SQ201320504743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6日
【发明者】蔡文智, 谭忠华, 刘金枪, 曹宏江 申请人: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