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耦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3369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用来耦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来耦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包含复数个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以及一绝缘本体,第一端子包含一第一接触部与一第二接触部,各第二端子包含一第一抵接部与一第二抵接部,绝缘本体形成一第一插接口、一第二插接口、复数个第一组装槽、复数个第二组装槽、复数个第三组装槽与复数个第四组装槽。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经由第一组装槽伸入第一插接口内,第二端子的第一抵接部经由第三组装槽伸入第一插接口内,第二端子的第二抵接部经由第四组装槽伸入第二插接口内,第一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穿过第二组装槽且经由第四组装槽伸入第二插接口内。本电连接器拆卸地连接于两电路板之间,降低了电路板损毁的风险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专利说明】用来耦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拆卸地耦接于两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一般而言,板对板型(board-to-board)电连接器可用来将硬盘耦接于计算机主板,以使硬盘与计算机主板间进行数据传输。习知的板对板型电连接器是将其端子的一侧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计算机主机的一电路板上,当用户欲将硬盘里的数据传输于计算机主机时,便将硬盘上的接脚插入板对板型电连接器另一侧上的插接口,如此硬盘便可耦接计算机主板以进行数据传输。
[0003]然而,由于这种板对板型电连接器的端子的一侧是焊接并固定于计算机主机的电路板上,当计算机主机的电路板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对板对板型电连接器进行测试,而测试期间若发现板对板型电连接器功能不良或是在插拔过程中造成产品不良,则需对板对板型电连接器进行解焊以更换新的板对板型电连接器,其造成产品生产成本的提升,进而不利于产品于市场上的竞争力。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拆卸地耦接于两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拆卸地耦接于两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器。
[000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另一种可拆卸地耦接于两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器。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一种用来耦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连接接脚及第二连接接脚,所述第二电路板具有抵接接脚,所述电连接器包含有复数个第一端子、复数个第二端子及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端子包含有一第一接触部与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包含有一第一抵接部与一第二抵接部。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一第一插接口与一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电路板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二电路板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接口。所述绝缘本体包含有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三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三侧板形成有复数个第一组装槽与复数个第二组装槽;所述第四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且相对于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形成有复数个第三组装槽与复数个第四组装槽。
[0008]其中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经由对应的所述第一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一插接口内,以抵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所述第一连接接脚,各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一抵接部经由对应的所述第三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一插接口内,以抵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所述第二连接接脚,各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抵接部经由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二插接口内,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二组装槽而安装于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内,以经由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二插接口内,而与各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抵接部共同抵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所述抵接接脚。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连接器中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可经由对应的所述第一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一插接口内,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可经由对应的所述第二组装槽而安装于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内,并经由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二插接口内,各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一抵接部可经由所述第三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一插接口内,各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抵接部可经由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二插接口内,藉此当所述第一电路板经由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第一插接口与第二插接口插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时,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各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一抵接部可分别抵接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两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接脚与第二连接接脚,且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与各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抵接部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电路板同一侧,以抵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抵接接脚。
[0010]因此,当所述电连接器于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进行测试而其结果为功能不良或是电连接器于插拔过程中造成损坏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中各所述第一端子与各所述第二端子是以抵接的方式耦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故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连接器可直接由所述第一电路板或第二电路板拆卸以进行更换,亦即当所述电连接器发生上述功能不良或损坏时,可仅更换所述电连接器而无需对所述第一电路板或第二电路板进行其它动作(例如解焊等),以降低所述第一电路板或第二电路板损毁的风险。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便可大幅降低产品成本,进而有利于产品于市场上的竞争力。
[0011]较佳地,相邻两所述第一组装槽间具有第一槽距,相邻两所述第二组装槽间具有第二槽距,相邻两所述第三组装槽间具有第三槽距,相邻两所述第四组装槽间具有第四槽距,所述第一槽距大于所述第二槽距,且所述第三槽距大于所述第四槽距。
[0012]较佳地,所述第一组装槽与所述第三组装槽的数量和等于所述第四组装槽的数量。
[0013]较佳地,所述第一端子还包含有一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固定部一端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二端子还包含有一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一端延伸,所述第二抵接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另一端延伸。
[0014]具体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含有一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连接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基座定位各所述第一端子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还形成有一第一容置凹槽,所述第一基座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凹槽内,所述第一容置凹槽的内周壁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卡勾结构,所述第一卡勾结构卡扣所述第一基座,使所述第一基座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置凹槽内。
[0015]更具体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含有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连接于各所述第二端子之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基座定位各所述第二端子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上还形成有一第二容置凹槽,所述第二基座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凹槽内,所述第二容置凹槽的内周壁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卡勾结构,所述第二卡勾结构卡扣所述第二基座,使所述第二基座固定于所述第二容置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容置凹槽连通于所述第二容置凹槽。
[0016]较佳地,所述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设置有一卡嵌部,所述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边缘部,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一第一导槽及一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导槽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槽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侧板藉由所述第二导槽滑动卡合于所述第一边缘部与所述第二边缘部。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还包含有一卡合结构,所述卡合结构形成于所述第二导槽内,所述卡合结构卡合于所述卡嵌部,所述绝缘本体还形成有一穿孔,所述穿孔位于所述第二导槽与所述第一插接口之间且对应所述卡合结构。
[0017]较佳地,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共同围绕所
述第一插接口与所述第二插接口。
[0018]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另一种用来耦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连接接脚及第二连接接脚,所述第二电路板具有抵接接脚,所述电连接器包含有复数个第一端子、复数个第二端子及绝缘本体。
[0019]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一第一插接口、一第二插接口、复数个第一组装槽、复数个第二组装槽、复数个第三组装槽与复数个第四组装槽,所述第一组装槽与所述第二组装槽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一侧,所述第三组装槽与所述第四组装槽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另一侧。
[0020]所述第一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端子包含有第一固定部、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固定部一端延伸且经由对应的所述第一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一插接口内,以抵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所述第一连接接脚。所述第二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延伸且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二组装槽而安装于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内,以经由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二插接口内
[0021]所述第二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端子包含有第二固定部、第一抵接部及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一端延伸且经由对应的所述第三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一插接口内,以抵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所述第二连接接脚。所述第二抵接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另一端延伸且经由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二插接口内,以与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共同抵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所述抵接接脚。
[0022]较佳地,相邻两所述第一接触部间具有第一端距,相邻两所述第二接触部间具有第二端距,相邻两所述第一抵接部间具有第三端距,相邻两所述第二抵接部间具有第四端距,所述第一端距大于所述第二端距,且所述第三端距大于所述第四端距。
[0023]具体地,所述第一端子还包含有一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相邻两所述第一端子的间距经由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第一端距渐缩至所述第二端距,所述第二端子另包含有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相邻两所述第二端子的间距经由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三端距渐缩至所述第四端距。
[0024]更具体地,所述第一延伸部包含有垂直延伸部及水平延伸部,所述垂直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垂直延伸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且朝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方向延伸。所述水平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垂直延伸部之间,所述水平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共面且朝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子装置的组合示意图。
[00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子装置的爆炸示意图。[00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电连接器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00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电连接器于另一视角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0029]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0030]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0031]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示意图。
[0033]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处于未插接状态的爆炸剖面示意图。
[00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处于未插接状态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00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处于插接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子装置30包含有第一电路板32、第二电路板34以及数据储存装置36,第一电路板32安装于数据储存装置36,第二电路板34则安装于机箱体(未绘示)内。于此实施例中,机箱体可为一桌面计算机的机箱体或便携计算机的壳体,亦即第二电路板34可为桌面计算机的主板或为便携计算机的主板。另外,数据储存装置36可为一薄型硬盘,但不受此限,例如数据储存装置36亦可为一光盘。此外,电子装置30另包含有电连接器38,电连接器38用来耦接第一电路板32与第二电路板34。
[0037]如图3以及图4所示,电连接器38包含有绝缘本体40,绝缘本体40形成有第一插接口 401与第二插接口 403,第一电路板32插接于第一插接口 401,第二电路板34插接于第二插接口 403,绝缘本体40包含有第一侧板405、第二侧板407、第三侧板409以及第四侧板411,第二侧板407相对于第一侧板405,第三侧板409连接于第一侧板405与第二侧板407,第三侧板409形成有复数个第一组装槽413与复数个第二组装槽415,第四侧板411连接于第一侧板405与第二侧板407且相对于第三侧板409,第四侧板411形成有复数个第三组装槽417与复数个第四组装槽419。
[0038]承上所述,由于第四侧板411相对于第三侧板409,因此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组装槽413与第二组装槽415是位于绝缘本体40的一侧,且第三组装槽417与第四组装槽419是位于绝缘本体40的另一侧。此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绝缘本体40的第一侧板405、第二侧板407、第三侧板409与第四侧板411共同围绕形成第一插接口 401与第二插接口 403。除此之外,相邻两第一组装槽413间具有第一槽距Pl,相邻两第二组装槽415间具有第二槽距P2,相邻两第三组装槽417间具有第三槽距P3,相邻两第四组装槽419间具有第四槽距P4,第一槽距Pl大于第二槽距P2,且第三槽距P3大于第四槽距P4。
[0039]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槽距Pl与第三槽距P3可设计为0.8厘米,且第二槽距P2与第四槽距P4可设计为0.5厘米,亦即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槽距Pl可等于第三槽距P3,且第二槽距P2可等于第四槽距P4,此外第一槽距Pl与第三槽距P3可大于第二槽距P2与第四槽距P4。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槽距P1、第三槽距P3、第二槽距P2与第四槽距P4的距离可不局限于此实施例所述,端视实际需求而定。
[0040]另外,第一组装槽413与第三组装槽417的数量和可等于第四组装槽419的数量。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组装槽413、第二组装槽415与第三组装槽417的数量可根据实际产品规格设计为10个,而第四组装槽419的数量为第一组装槽413与第三组装槽417的数量和,亦即第四组装槽419的数量可设计为20个。而上述第一组装槽413、第二组装槽415、第三组装槽417与第四组装槽419的数量可不局限于此实施例图式所绘示。
[0041]如图3以及图4所示,绝缘本体40进一步形成有第一导槽410及第二导槽412,第一导槽410设置于第一侧板405远离第二侧板407的一侧,第二导槽412设置于第二侧板407远离第一侧板405的一侧。当第一电路板32与第二电路板34欲分别插接于绝缘本体40上的第一插接口 401与第二插接口 403时,第二导槽412可用来导引第二侧板407滑动卡合于第一电路板32的第一边缘部321与第二电路板34的第二边缘部341,以使第一电路板32与第二电路板34顺利地插接于绝缘本体40上的第一插接口 401与第二插接口 403。
[0042]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绝缘本体40可另包含有卡合结构414,其形成于第二导槽412内。当第一电路板32与第二电路板34欲由图4所示的位置相对电连接器38的绝缘本体40移动至如图1所示的位置时,卡合结构414可用来卡合于第一电路板32的第一边缘部321的卡嵌部323,以防止绝缘本体40脱离于第一电路板32。除此之外,绝缘本体40可进一步形成有穿孔416,穿孔416位于第二导槽412与第一插接口 401之间且对应卡合结构414,穿孔416可用来降低第二侧板407对应卡合结构414处的结构刚性,以使第二侧板407对应卡合结构414处更易于变形,进而有利于卡合结构414卡合卡嵌部323。
[0043]如图5以及图6所示,电连接器38另包含有复数个第一端子42以及复数个第二端子44。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端子42包含有第一固定部421、第一接触部423与第二接触部425,且第二端子44包含有第二固定部441、第一抵接部443与第二抵接部445。第一接触部423从第一固定部421 —端延伸,第二接触部425从第一固定部421另一端延伸;第一抵接部443从第二固定部441 一端延伸,第二抵接部445从第二固定部441另一端延伸。
[0044]如图4以及图6所示,电连接器38另包含有第一基座46,第一基座46连接各第一端子42的第一固定部421。于此实施例中,复数个第一端子42与第一基座46可以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的方式装置成型。绝缘本体40另形成有第一容置凹槽402,且第一容置凹槽402的内周壁设有至少一第一卡勾结构404,第一容置凹槽402用来容置第一基座46,且当第一基座46容置于第一容置凹槽402后,第一卡勾结构404可卡扣第一基座46,使第一基座46固定于第一容置凹槽402内,藉此第一基座46便可安装并定位各第一端子42于绝缘本体40上。
[0045]如图3以及图5所示,电连接器38另包含有第二基座48,第二基座48连接于各第二端子44的第二固定部441。于此实施例中,复数个第二端子44与第二基座48可以埋入射出的方式装置成型。绝缘本体40另形成有第二容置凹槽406,且第二容置凹槽406的内周壁设有至少一第二卡勾结构408,第二容置凹槽406用来容置第二基座48,且当第二基座48容置于第二容置凹槽406后,第二卡勾结构408可卡扣第二基座48,使第二基座48固定于第二容置凹槽406内,藉此第二基座48便可安装并定位各第二端子44于绝缘本体40上。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容置凹槽402连通于第二容置凹槽406,但本实用新型不受此限。
[0046]如图5至图7所示,复数个第一端子42中相邻两第一接触部423间具有第一端距R1,且相邻两第二接触部425间具有第二端距R2。复数个第二端子44中相邻两第一抵接部443间具有第三端距R3,且相邻两第二抵接部445间具有第四端距R4,第一端距Rl大于第二端距R2,且第三端距R3大于第四端距R4。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端距Rl与第三端距R3可设计为0.8厘米,且第二端距R2与第四端距R4可设计为0.5厘米,亦即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端距Rl可等于第三端距R3,且第二端距R2可等于第四端距R4,此外第一端距Rl与第三端距R3可大于第二端距R2与第四端距R4。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距R1、第三端距R3、第二端距R2与第四端距R4可不局限于此实施例所述。
[0047]此外,电连接器38的第一端子42另包含有第一延伸部427,第一延伸部427连接于第一固定部421与第二接触部425之间,相邻两第一端子42的间距经由第一延伸部427从第一端距Rl渐缩至第二端距R2,且电连接器38的第二端子44另包含有第二延伸部447,第二延伸部447连接于第二固定部441与第二抵接部445之间,相邻两第二端子44的间距经由第二延伸部447从第三端距R3渐缩至第四端距R4。此外,第一端子42的第一延伸部427包含有垂直延伸部429以及水平延伸部431,垂直延伸部429连接于第一端子42的第二接触部425,且水平延伸部431连接于第一端子42的第一固定部421与垂直延伸部429。如图7所示,垂直延伸部429沿实质上垂直于第一固定部421且朝靠近第二接触部425的方向延伸,且水平延伸部431与第一固定部421实质上共平面,且水平延伸部431朝远离第一固定部421的方向延伸。
[0048]于此实施例中,电连接器38包含有十个第一端子42,其中五个第一端子42的水平延伸部431朝远离第一固定部421的一侧的方向延伸,另五个第一端子42的水平延伸部431朝远离第一固定部421的另一侧的方向延伸。如此一来,上述十个第一端子42的第二接触部425便可被平均分配而位于第二端子44的第二抵接部445的两侧,而本实用新型位于第二端子44的两侧的第二接触部425的数量可不以此为限。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水平延伸部431的结构设计可不局限于此实施例图式所绘示。举例来说,如图8所示,第一端子42’的水平延伸部431’均朝远离第一固定部421的一侧的方向延伸,使第一端子42’的第二接触部425均位于第二端子44’的第二抵接部445的同一侧。
[0049]如图9、图10以及图11所示,当第一基座46由如图9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如图10所示的位置时,各第一端子42的第一接触部423由图9所示的位置随着第一基座46移动,并经由绝缘本体40上对应的第一组装槽413伸入第一插接口 401内,以使各第一端子42的第一接触部423位于如图10所示的位置;各第一端子42的第二接触部425由图9所示的位置随着第一基座46移动,穿过绝缘本体40上对应的第二组装槽415而安装于对应的第四组装槽419内,并经由对应的第四组装槽419伸入第二插接口 403内,以使各第一端子42的第二接触部425位于如图10所示的位置。
[0050]当第二基座48由如图9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如图10所示的位置时,各第二端子44的第一抵接部443由图9所示的位置随着第二基座48移动,并经由绝缘本体40上对应的第三组装槽417伸入第一插接口 401内,以使各第二端子44的第一抵接部443位于如图10所示的位置;各第二端子44的第二抵接部445由图9所示的位置随着第二基座48移动,并经由绝缘本体40上对应的第四组装槽419伸入第二插接口 403内,以使各第二端子44的第二抵接部445位于如图10所示的位置。
[0051]当第一电路板32经由第一插接口 401插接于绝缘本体40上时,亦即当第一电路板32由如图10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如图11所示的位置时,各第一端子42的第一接触部423便可用以抵接于第一电路板32的第一连接接脚接脚325,且各第二端子44的第一抵接部443便可用以抵接于第一电路板32的第二连接接脚接脚327,其中第一连接接脚325与第二连接接脚327位于第一电路板32的相反两侧;当第二电路板34经由第二插接口 403插接于绝缘本体40上时,亦即当第二电路板34由如图10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如图11所示的位置时,各第一端子42的第二接触部425与各第二端子44的第二抵接部445便可共同用以抵接于第二电路板34的抵接接脚343。如此一来,电连接器38便可用来耦接第一电路板32与第二电路板34,以使第一电路板32与第二电路板34间可进行讯号传递,例如数据传输等。
[005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38的第一端子42的第一接触部423可经由对应的第一组装槽413伸入第一插接口 401内,各第一端子42的第二接触部425可经由对应的第二组装槽415而安装于对应的第四组装槽419内,并经由对应的第四组装槽419伸入第二插接口 403内,各第二端子44的第一抵接部443可经由第三组装槽417伸入第一插接口 401内,各第二端子44的第二抵接部445可经由对应的第四组装槽419伸入第二插接403 口内,藉此当第一电路板32经由绝缘本体40的第一插接口 401与第二插接口 403插接于第二电路板34时,各第一端子42的第一接触部423与各第二端子44的第一抵接部443可分别抵接位于第一电路板32两侧的第一连接接脚325与第二连接接脚327,且各第一端子42的第二接触部425与各第二端子44的第二抵接部445可分别位于第二电路板34同一侧,以抵接于第二电路板34的抵接接脚343。
[0053]因此,当电连接器38于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进行测试而其结果为功能不良或是电连接器38于插拔过程中造成损坏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38的各第一端子42与各第二端子44是以抵接的方式耦接于第一电路板32与第二电路板34,故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38可直接由第一电路板32或第二电路板34拆卸以进行更换,亦即当电连接器38发生上述的功能不良或损坏时,可仅更换电连接器38而无需对第一电路板32或第二电路板34进行其它动作(例如解焊等),以降低第一电路板32或第二电路板34损毁的风险。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38便可大幅降低产品成本,进而有利于产品于市场上的竞争力。
[00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之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用来耦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连接接脚及第二连接接脚,所述第二电路板具有抵接接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含有: 复数个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含有一第一接触部与一第二接触部; 复数个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含有一第一抵接部与一第二抵接部;以及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一第一插接口与一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电路板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二电路板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接口,所述绝缘本体包含有: 第一侧板; 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 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三侧板形成有复数个第一组装槽与复数个第二组装槽;以及 第四侧板,所述第四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且相对于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形成有复数个第三组装槽与复数个第四组装槽; 其中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经由对应的所述第一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一插接口内,以抵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所述第一连接接脚,各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一抵接部经由对应的所述第三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一插接口内,以抵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所述第二连接接脚,各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抵接部经由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二插接口内,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二组装槽而安装于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内,以经由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二插接口内,而与各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抵接部共同抵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所述抵接接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第一组装槽间具有第一槽距,相邻两所述第二组装槽间具有第二槽距,相邻两所述第三组装槽间具有第三槽距,相邻两所述第四组装槽间具有第四槽距,所述第一槽距大于所述第二槽距,且所述第三槽距大于所述第四槽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装槽与所述第三组装槽的数量和等于所述第四组装槽的数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还包含有一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固定部一端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二端子还包含有一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一端延伸,所述第二抵接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另一端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含有一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连接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基座定位各所述第一端子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还形成有一第一容置凹槽,所述第一基座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凹槽内,所述第一容置凹槽的内周壁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卡勾结构,所述第一卡勾结构卡扣所述第一基座,使所述第一基座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置凹槽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含有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连接于各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基座定位各所述第二端子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上还形成有一第二容置凹槽,所述第二基座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凹槽内,所述第二容置凹槽的内周壁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卡勾结构,所述第二卡勾结构卡扣所述第二基座,使所述第二基座固定于所述第二容置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容置凹槽连通于所述第二容置凹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设置有一卡嵌部,所述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边缘部,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一第一导槽及一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导槽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槽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侧板藉由所述第二导槽滑动卡合于所述第一边缘部与所述第二边缘部; 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还包含有一卡合结构,所述卡合结构形成于所述第二导槽内,所述卡合结构卡合于所述卡嵌部,所述绝缘本体还形成有一穿孔,所述穿孔位于所述第二导槽与所述第一插接口之间且对应所述卡合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共同围绕所述第一插接口与所述第二插接口。
9.一种用来耦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连接接脚及第二连接接脚,所述第二电路板具有抵接接脚,所述电连接器包含有: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一第一插接口、一第二插接口、复数个第一组装槽、复数个第二组装槽、复数个第三组装槽与复数个第四组装槽,所述第一组装槽与所述第二组装槽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一侧,所述第三组装槽与所述第四组装槽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另一侧; 复数个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端子包含有第一固定部、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固定部一端延伸且经由对应的所述第一组装槽伸入所 述第一插接口内,以抵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所述第一连接接脚;所述第二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延伸且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二组装槽而安装于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内,以经由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二插接口内;以及 复数个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端子包含有第二固定部、第一抵接部及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一端延伸且经由对应的所述第三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一插接口内,以抵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所述第二连接接脚;所述第二抵接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另一端延伸且经由对应的所述第四组装槽伸入所述第二插接口内,以与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共同抵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所述抵接接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第一接触部间具有第一端距,相邻两所述第二接触部间具有第二端距,相邻两所述第一抵接部间具有第三端距,相邻两所述第二抵接部间具有第四端距,所述第一端距大于所述第二端距,且所述第三端距大于所述第四端距。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还包含有一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相邻两所述第一端子的间距经由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第一端距渐缩至所述第二端距,所述第二端子另包含有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相邻两所述第二端子的间距经由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三端距渐缩至所述第四端距。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包含有: 垂直延伸部,所述垂直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垂直延伸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且朝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方向延伸;以及 水平延伸部,所述水平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垂直延伸部之间,所述水平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共面且朝远离 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
【文档编号】H01R12/73GK203589255SQ201320834980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6日
【发明者】苏愉胜 申请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