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插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4075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卡插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卡插件。其包括:壳体,插入卡状体或载置卡状体的盘,具有能收纳卡状体或盘的扁平的收纳空间;板簧状的第一触头,一端侧固定在壳体,另一端侧因与插入收纳空间的卡状体或盘相接而挠曲;缝隙,另一端开放,从第一触头的另一端侧向着一端侧形成,因在第一触头的板面方向施加的力,该缝隙宽度变狭;以及板状的第二触头,一端侧固定在壳体。通过第一触头被赋能,第一触头的另一端侧的端面朝板面方向挠曲,与第二触头接触,进行滑动。使得卡插件低高度化,使得触头接触可靠,避免第一触头扭曲等危险。
【专利说明】卡插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卡插件(card connector),其安装在携带式电话机、PDA (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携带式数字音响唱机、游戏机装置、数码照相机、信息终端设备等各种电子设备中使用的IC卡,进行IC卡和设备间的电连接。
【背景技术】
[0002]IC卡是在卡中埋入IC(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作为IC卡的种类,使用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卡得到广泛使用。存储卡例如SD存储卡作为可移动记录介质,在携带式数字音响唱机、数码照相机等使用。再有,在携带式电话机中,使用记录利用者的固有ID号的SIM卡(用户身份模块卡,或智能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card)。
[0003]IC卡相对卡插件设为插入/拔取自如。例如,收纳IC卡的卡盘等的IC卡通过操作推压销能从壳体取出,或通过所谓推入/推出方式将IC卡或安装在附加器(adapter)的IC卡相对壳体插入/拔取等,这为人们所公知。
[0004]在卡插件中,设有用于检测IC卡是否相对卡插件安装的开关。即,通过与IC卡的插入/拔取的移动连动进行切换的开关,检测IC卡的插入/拔取状态,这样的卡插件为人们所公知(参照专利文献I)。开关的检测结果用于对于卡的信号传递端子的信号传递用触头的带电导线/非带电导线状态的切换控制等。
[0005]关于专利文献I记 载的开关,参照图18、图19、以及图20说明。开关10包括分别由导电板构成的第一触头I和第二触头2,互相形成截面L字形状,配置为使得其板面形成直角。第一触头I包括平板状具有弹性的第一弹簧部11,在第一弹簧部11从一端侧向着上方成为凸地弯曲延伸的操作部12,从操作部12前端平坦地延伸的接触基部13,从接触基部13 —侧部向着上方倾斜的倾斜部14,以及从倾斜部14前端进一步向着上方折曲的由平面构成的接触片15。接触片15和第一弹簧部11形成为各平面互相正交。通过与接触基部13连接的倾斜部14和接触片15构成第一接触部。
[0006]开关10的第二触头2包括配置为第二触头2的平面与第一触头I的平板面正交的第二弹簧部21,作为第二弹簧部21的前端的平面部22,以及从平面部22的上端朝外方折曲的导向片23。形成为倾斜部14的面和导向片23的面大致平行。通过平面部22和导向片23构成第二接触部。
[0007]若参照图19以及图20说明上述开关10的动作,则因IC卡插入,第一触头I的操作部12如箭头所示,朝着Y方向被推压。在推压以前状态下,第一触头I和第二触头2为非接触的常开状态(开关断开状态)。
[0008]由于推压,第一触头I的倾斜部14和接触片15与第二触头2的导向片23接触,将第二触头2朝与推压方向Y大致正交方向推压,使其变位。X方向成为卡插件的壳体的厚度方向。随着第一触头I朝Y方向变位,第一触头I的接触部沿着导向片23的斜面逐渐朝下方移动,成为第一触头I的接触片15与第二触头2的平面部22面接触的状态(即,开关完全接通的状态)。[0009]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开关中,第二触头2的变位方向X相对推压方向Y正交,不管第一触头I的变位量,第二触头2能保持一定的变位量。因此,即使第一触头I的变位量大场合,也能抑制第二触头2的变位量少。再有,第二触头2不会变位到一定变位量以上,能保持稳定的接触。
[0010][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3635398号公报
[0011]在专利文献I记 载的开关中,第二触头2的变位方向X是卡插件的厚度方向,第二触头2的变位量成为与卡插件的壳体厚度相对应。因此,使得壳体厚度薄场合,变位量变少,产生不能充分确保第一触头I和第二触头2需要的接触压力的问题。因此,卡插件的低高度化存在限度。再有,第一触头I的弹簧跨距的方向和第二触头2的弹簧跨距的方向在同一场所大致平行,因此,难以使得导向片23的倾斜面的长度长,当第一触头I相对第二触头2登上时,第二触头2的负荷相对第一触头I急剧施加。其结果,因第一触头I和第二触头2的摩擦力产生第一触头I不回复到原来位置,或第一触头I产生扭曲,存在压弯的危险。

【发明内容】

[0012]本发明就是鉴于这种以往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解决以往开关具有的上述问题的卡插件。
[0013]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卡插件包括:
[0014]壳体,插入卡状体或载置卡状体的盘,具有能收纳卡状体或盘的扁平的收纳空间;
[0015]板簧状的第一触头,一端侧固定在壳体,另一端侧因与插入收纳空间的卡状体或盘相接而挠曲;
[0016]缝隙,另一端开放,从第一触头的另一端侧向着一端侧形成,因在第一触头的板面方向施加的力,该缝隙宽度变狭;以及
[0017]板状的第二触头,一端侧固定在壳体;
[0018]其中,通过第一触头被赋能,第一触头的另一端侧的端面朝板面方向挠曲,与第二触头接触,进行滑动。
[0019]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0020]按照本发明,在卡收纳空间内第一触头能挠曲,因此,即使卡插件的壳体低高度化场合,也能确保必要的载荷。再有,能使得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接触后的摩擦力伴随第一触头移动逐渐变大,能避免如以往构成那样第二触头的载荷对于第一触头急剧施加而引起的问题。即,能避免因第一触头与第二触头的摩擦力不能回复到原位置的问题,以及第一触头产生扭曲引起弯曲等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卡插件的局部截面立体图。
[0022]图2是除去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卡插件的屏蔽罩状态的立体图。
[0023]图3是除去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卡插件的屏蔽罩状态的立体图。
[0024]图4是在除去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卡插件的屏蔽罩状态下,插入IC卡状态的平面图。
[0025]图5是在除去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卡插件的屏蔽罩状态下,IC卡安装结束状态的平面图。
[0026]图6是在除去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卡插件的屏蔽罩状态下,IC卡安装结束状态的立体图。
[0027]图7是用于说明心形凸轮的平面图。
[0028]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开关的局部立体图
[0029]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开关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30]图1OA和图1OB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开关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31]图1IA和图1lB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开关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0032]图12A和图12B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开关的局部的动作说明使用的平面图及侧面图。
[0033]图13A和图13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开关的变形例的侧面图及平面图。
[0034]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开关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35]图15A和图15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卡插件的插入IC卡状态的开关的局部放大平面图及卡插件的平面图。
[0036]图16A和图16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卡插件的IC卡安装结束状态的开关的局部放大平面图及卡插件的平面图。
[0037]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卡插件的IC卡安装结束状态的卡插件的立体图。
[0038]图18是表不以往开关一例的立体图。
[0039]图19是用于说明以往开关一例动作的立体图。
[0040]图20是用于说明以往开关一例动作的立体图。
[0041]符号说明如下:
[0042]I, 52,72 一第一触头
[0043]2,53,73 一第二触头
[0044]10, 51, 71 —开关
[0045]31,81—绝缘板
[0046]32 一屏蔽罩
[0047]33—卡插入口
[0048]35,82 —触头
[0049]41,85 —滑块
[0050]42,84—螺旋弹簧
[0051]43,88 —导向销
[0052]44,87 —销导向槽
[0053]45,86 —心形凸轮
[0054]50, 70 — IC 卡
[0055]55,75 一动作部[0056]56,76 —缝隙
[0057]57,77a, 77b —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58]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以下说明的第一实施形态和第二实施形态是本发明的合适的具体例子,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技术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0059][1.第一实施形态]
[0060]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卡插件。
[0061]图1是在与IC卡的插入/拔取方向一致的面切断卡插件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卡插件包括绝缘板31,以及与绝缘板31对向设置的屏蔽罩(shield cover)32。由绝缘板31和屏蔽罩32构成壳体。绝缘板31是例如液晶聚合物的成型品。屏蔽罩32是将金属例如不锈钢折曲加工而成。从壳体的一端面的卡插入口 33,将IC卡例如SIM卡插入形成在壳体内部的卡收纳凹部。在本说明书中,将卡插入口 33侧称为前或前面,卡插入口的相反侧称为后或背面,从卡插入口看,将右侧的面称为右或右侧面,左侧的面称为左或左侧面。
[0062]作为SM卡,有比标准SM卡小的形状的微SM卡,或比微SM卡小的毫微SM卡。所述SM卡尺寸不同,但插脚配置等物理特性互相相同。本发明对于任何SM卡均能适用。再有,对于SD存储卡等其它IC卡也能适用。再有,即使将尺寸不同的IC卡安装在附加器、与标准IC卡同样使用场合也能适用本发明。再有,即使卡插件设有盘、将IC卡载置在盘上使用场合也能适用本发明。卡状体意味IC卡或附加器。
[0063]图2和图3是除去屏蔽罩32状态的绝缘板31的立体图。如图2及图3所示,绝缘板31 —体形成右侧壁34a、左侧壁34b、后壁34c、以及与卡插入口 33邻接的前壁34d,形成能收纳IC卡的收纳空间。屏蔽罩32安装在绝缘板31上,用焊接等固定。
[0064]在SM卡上,通过镀金形成8个插脚(也称为电极,端子,焊接点(pad)),各插脚分配为数据输入/输出端子,接地端子,电源输入端子等。例如,在携带式电话机用的SIM卡场合,实际上在8个插脚内使用6个插脚。与SIM卡的插脚配置对应,在绝缘板31上,分别设有6个触头35a,35b, 35c, 35d, 35e, 35f。当没有必要个别区分触头场合,简称为触头35。
[0065]触头35是例如由磷青铜构成的弹簧接点,从壳体底面切起,前端设为与SIM卡的插脚的接触面。触头35的另一端导出到绝缘板31的下侧,面对形成在绝缘板31的开口 36。触头35的另一端与壳体设置的印制配线基板上的配线图形锡焊,插入到卡插件的IC卡和印制配线基板之间电连接。触头35通过例如镶嵌成型设在绝缘板31。触头35以外的其它金属零件也同样通过镶嵌成型相对绝缘板31插入。但是,后述滑块41,螺旋弹簧42,导向销43等零件设为与绝缘板31不同的另外零件。
[0066]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通过推入/推出方式插入/拔取IC卡。即,在推入/推出方式中,通过反复同一方向的操作力,实行压入动作和拉出动作。具体地说,使用心形凸轮式的推入/推出机构。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推入/推出方式,即使对于插入IC卡锁定、操作锁定销使得IC卡从卡插件脱离结构的卡插件,也能适用。
[0067]如图2至图6所示,与IC卡一起往复移动的金属制、例如不锈钢制的滑块41配置在卡收纳空间内。滑块41的卡插入口侧的一端由螺旋弹簧42常时朝推出方向赋能。螺旋弹簧42配置在绝缘板31的沿右侧壁34a配设的金属制的弹簧收纳套内。滑块41的另一端大致弯曲成直角,使得IC卡的前端的相接部与滑块41的前端相接。若IC卡插入卡插入空间,则反抗螺旋弹簧42的赋能方向,滑块41和IC卡一体朝后方滑动。
[0068]相对形成在滑块41的孔,导向销43的一端回转自如地插入。即,导向销43 —端形成弯曲,一端插入滑块41的支持孔,构成导向销43的回转中心轴。导向销43的回转自如的另一端弯曲,弯曲的另一端的前端插入销导向槽44内。销导向槽44形成在绝缘板31上。
[0069]如图7所示,销导向槽44在呈心形的心形凸轮45的两侧设有去路导向槽部46和回路导向槽部47,在该去路导向槽部46和回路导向槽部47的合流部,设有去回共有槽部48。
[0070]导向销43的端部插入销导向槽44,沿着去路导向槽部46和回路导向槽部47,端部循环。由销导向槽44以及导向销43的端部构成推入/推出机构。在去路导向槽部46、回路导向槽部47、以及去回共有槽部48的底面,设有移动方向限制用的段部49a, 49b, 49c, 49d,使得导向销43的端部沿着上述去路导向槽部46、回路导向槽部47、以及去回共有槽部48在循环中不逆向返回。
[0071]设置段部49a,使得到达去路导向槽部46的末端侧的导向销43的端部不回到去路导向槽部46侧,而向着心形凸轮45的作为凹部的制止返回停止位置C。设置段部49b,使得端部不从制止返回停止位置c回到段部49a侧。设置段部49c,使得从制止返回停止位置c朝回路导向槽部47前进的导向销43的端部不回到制止返回停止位置C。设置段部49d,使得从回路导向槽部47的末端进入去路导向槽部46和去回共有槽部48的导向销43的端部不回到回路导向 槽部47。
[0072]如图4所示,在IC卡50推出状态,即,IC卡50朝拉出方向移动状态下,导向销43的端部位于推出停止位置a。接着,若实行卡压入动作,即,推入动作,则端部通过去路导向槽部46,到达推入压入动作末端停止位置b,若在该位置解除压入操作力,则因螺旋弹簧42的弹簧力,端部到达制止返回停止位置C。图5和图6表示推入动作后的状态。
[0073]接着,通过用于解除卡合的再次的存储卡压入动作,即,推出动作,导向销43的端部到达推出压入动作末端停止位置d。接着,通过解除压入操作力,因螺旋弹簧42的弹簧力,端部通过回路导向槽部47回到推出停止位置a。
[0074]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中,用于检测IC卡50相对卡插件是否处于推入状态的开关51设在卡收纳空间内。即,通过与IC卡的插入/拔取方向的移动连动而切换的开关51,检测IC卡50的插入/拔取状态,检测结果使用于信号传递用触头35的带电/非带电状态的切换控制等。
[0075]参照图8、图9、图10A、以及图1OB详细说明开关51。开关51由第一触头52以及第二触头53构成。第一触头52和第二触头53都是由磷青铜构成的弹簧接点,通过镶嵌成型设在绝缘板31的卡收纳凹部的后方。与第一触头52电连接的端子以及与第二触头53电连接的端子导出到绝缘板31的侧面或底面,与外部的印制配线基板连接。
[0076]第一触头52是具有与IC卡50的插入/拔取方向大致正交的板面的板簧,其基部在卡收纳凹部的后壁34c的附近通过镶嵌成型固定在绝缘板31。延长第一触头52的板状的弹簧部54的前端,向着卡插入口侧弹性隆起,设有半圆状的突出部。再有,弯曲成使得前端与卡插入/拔取方向平行。半圆状的突出部是与IC卡50的前端面相接的动作部55。
[0077]第一触头52包括细带状的缝隙56,其另一端开放,从第一触头52的另一端侧向一端侧延伸。例如,缝隙56形成为从开放端直到超过动作部55程度的位置。缝隙56形成在第一触头52的宽度的中间位置,设为从第一触头52的另一端侧向着一端侧开口宽度逐渐变小的形状。第一触头52的另一端的下侧端面设为与第二触头53接触的接触部57。接触部57具有沿着第二触头53的倾斜接触面的倾斜。
[0078]与绝缘板31的后壁34c相接,形成窗部58,设有板状弹簧,其具有与卡的插入/拔取方向平行的板面,从后壁34c向着窗部58突出。板状弹簧的中央部切起,设为第二触头53。形成从第一触头52的弹簧部54的下端面朝下方突出的突起59,突起59与窗部58的角部60相接,限制使得第一触头52不打开到必要以上。
[0079]第二触头53是具有倾斜面的切起片,所述倾斜面从卡插入口侧的基部向着后壁34c侧的自由端上升。第一触头52的接触部57设为能相对倾斜面接触。再有,倾斜不同,使得第二触头53的自由端附近更向上侧。这是为了在第一触头52的接触部57沿第二触头53的倾斜面滑动场合,在第二触头53的倾斜面的前端附近,使其产生更大的接触压力,使得第一触头52和第二触头53的接触稳定。
[0080]换句话说,板状的第二触头53的一端侧(后壁34c侧)固定在上述壳体。第二触头53具有倾斜面,从上述第二触头的另一端侧向着上述一端侧上升,第一触头52的另一端侧的端面朝板 面方向挠曲,与该倾斜面接触,进行滑动。
[0081]图1lA放大表示IC卡50的安装没有结束的状态,即,卡推出状态。在卡推出状态下,第一触头52和第二触头53是非接触状态,为开关断开状态(常开)。接着,若推入IC卡50,成为安装结束状态,则如图1lB所示,IC卡50的相接部推压第一触头52的动作部,第一触头52和第二触头53接触,成为开关接通状态。即,第一触头52的接触部57与第二触头53的倾斜面弹性接触。
[0082]插入IC卡50,由IC卡50推压第一触头52场合的开关51的状态变化过程表示在图12A及图12B。图12A及图12B表示由IC卡50的相接部推压第一触头52的动作部、顺序变化为状态Sa、Sb、Sc的状态。
[0083]状态Sa是没有发生IC卡50的推压动作的状态,表示第一触头52和第二触头53非接触的状态。状态Sb表示虽然IC卡50的相接部推压第一触头52的动作部,但第一触头52和第二触头53还是非接触状态。状态Sc表示推入IC卡50安装结束、第一触头52和第二触头53接触的接触状态。在状态Sa及状态Sb中,开关51断开,在状态Sc中,开关51接通。
[0084]在状态Sc中,第一触头52的弹簧跨距方向和第二触头53的弹簧跨距方向交叉成大致直角。所谓弹簧跨距是指板簧的载荷支持点间的距离,弹簧跨距方向是指连接载荷支持点间的方向。在第一触头52场合,连接基部的固定位置和可动的前端的方向成为弹簧跨距方向。在第二触头53场合,连接切起的基部和切起片的前端的方向成为弹簧跨距方向。
[0085]在上述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图12B表示第一触头52的动作。在状态Sa及状态Sb中,第一触头52和第二触头53非接触,因此,包含第一触头52的缝隙56的前端部不变化。在从状态Sb向状态Sc的变化过程中,第一触头52的接触部57与第二触头53的倾斜面接触,将第二触头53的倾斜面逐渐朝下侧压入。这种场合,对于第一触头52的接触部57施加朝上方向推压的力,由夹着缝隙56的下侧片和上侧片构成的弹簧动作,使得缝隙56宽度变小。
[0086]由第一触头52的夹着缝隙56的下侧片和上侧片构成的弹簧的回复力在第一触头52与第二触头53接触后沿倾斜面滑动的过程中逐渐变强。因此,第一触头52和第二触头53的接触后的接触压力(摩擦力)伴随第一触头52的移动逐渐变大。通过这样的作用,能防止如上述以往开关那样的触头的接触不良或扭曲引起弯曲。
[0087]再有,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中,能通过缝隙56的下侧的板簧部分的宽度或缝隙56的长方向的长度设定所希望的接触压力。即,下侧的板簧部分的宽度越大,弹簧发生的载荷越大,缝隙56的长度越短,弹簧发生的载荷越大。
[0088][2.第一实施形态的变形例]
[0089]图13A及图13B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变形例。在第一触头52的缝隙56的上侧的动作部55a和下侧的动作部55b之间,设有插入/拔取方向的阶梯差61。例如,与第二触头53接触的下侧的动作部55b设为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的动作部55的位置相同。通过弯曲第一触头52,上侧的动作部55a设为更靠近IC卡的插入口侧的位置,形成阶梯差61。 [0090]即,上述第一触头52的位于上述缝隙56的上下的部分在与弹簧跨距大致垂直的方向具有阶梯差,在上述位于上下的部分中,没有与上述第二触头53接触的部分与上述卡状体50或上述盘相接。
[0091]在该变形例中,能通过阶梯差61的大小调整开关51的接通/断开的时间。即,若增大阶梯差61,则当插入IC卡50时,第一触头52的开始动作的时间变早,能提早开关接通时间。当拔取IC卡50场合,若增大阶梯差61,则第一触头52的开始动作的时间变迟,能推迟开关断开时间。
[0092][3.第二实施形态]
[0093]参照图14至图17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第二实施形态的开关71如图14所示,由第一触头72及第二触头73构成。第一触头72是具有与IC卡70的插入/拔取方向大致正交的板面的板簧,其基部在卡收纳凹部的后壁附近通过镶嵌成型固定在绝缘板31。第一触头72设为使得板面与插入/拔取方向正交的板簧的弹簧部74的自由端朝着卡插入口侧的相反侧大致180°弯曲返回的形状。
[0094]弯曲部的弹簧部74侧的平面设为动作部75,如图16A、图16B、以及图17所示,IC卡70的前端的相接部与动作部75相接,推压第一触头72。在弯曲返回的自由端附近形成缝隙76。缝隙76的下侧片以及上侧片各自大致成直角朝下方延长,通过延长端朝内侧弯曲,形成能与第二触头73接触的接触部77a及77b。这样,通过使得板簧弯曲返回,形成双层的前端部,可以在一前端部设有与IC卡70的前端相接的动作部75,在另一前端部,形成夹着缝隙76的二个接触部77a及77b。
[0095]第二触头73是通过镶嵌成型一端固定在绝缘板31的板簧。第二触头73的自由端朝下方折曲所设定的角度,形成倾斜面79。第一触头72的弹簧跨距方向和第二触头73的弹簧跨距方向交叉成大致直角。
[0096]图15A至图17表示的卡插件是推入/推出方式的卡插件,但是IC卡70使用与第一实施形态不同种类的IC卡,例如,SD存储卡。IC卡70在背面配列外部连接用的插脚。与IC卡70的插脚配置对应,在卡插件的绝缘板81的底面,通过镶嵌成型设有8根细长带状触头82及外部连接用端子83。外部连接用端子83与外部的印制配线基板连接。触头82是例如由磷青铜构成的弹簧接点。绝缘板81是例如液晶聚合物的成型品。
[0097]图15B表示相对卡插件的卡收纳凹部插入IC卡70,没有安装结束阶段,或推出IC卡70的阶段,图16B及图17表示IC卡70安装结束阶段。上述图表示卸下屏蔽罩的状态。由绝缘板81和屏蔽罩形成壳体。在卡插件设有由螺旋弹簧84常时朝排出方向赋能的滑块85。
[0098]对于滑块85形成心形凸轮86的销导向槽87。导向销88的前端部相对销导向槽87滑动自如地插入。导向销88的基部回转自如地插入形成在绝缘板81的凹部。通过心形凸轮86构成锁定机构,构成推入/推出方式的卡插件。
[0099]再有,在滑块85的卡插入侧设有板簧89。板簧89前端部弯曲成U字状,使得板簧89的凸部朝卡收纳凹部突出。板簧89的凸部进入形成在IC卡70的侧面的卡合用凹部90。
[0100]开关71设在上述卡插件的卡收纳空间内。开关71在IC卡70非插入状态或IC卡70没有推入的弹出状态(图15B)下,第一触头72和第二触头73不接触,为开关断开状态。如图16B和图17所示,若IC卡70相对卡插件推入,安装结束,则第一触头72和第二触头73接触,为开关接通状态。这样,检测IC卡70的插入/拔取状态,根据检测结果使用于信号传递用触头82的带电线/非带电线状态的切换控制等。第二实施形态能具有与第一实施形态同样的效果。并且,第二实施形态具有二个接触部77a和77b,因此,能实现可靠的触头接触,且能提高触头的自身清洁效果。
[0101][4.变形例]
[0102]上述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形态,能根据本发明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开关设在壳体里侧,第一触头设为在与卡状体或盘的插入/拔取方向大致正交方向具有板面。但是,也可以配设为在壳体侧壁附近第一触头的板面具有与插入/拔取方向大致相同方向,当卡状体或盘插入场合,第一触头朝着与插入/拔取方向大致正交方向挠曲。
[0103]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及第二实施形态中,说明常开式的开关,但是,开关也可以是常闭式。再有,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推入/推出方式以外的卡插件。具体地说,即使对于不使用由心形凸轮所构成的锁定机构的卡插件也能适用本发明。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列举的构成、方法、工序、形状、材料、以及数值等都不过是举例,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与其不同的构成、方法、工序、形状、材料、以及数值等。
【权利要求】
1.一种卡插件,包括: 壳体,插入卡状体或载置卡状体的盘,具有能收纳上述卡状体或上述盘的扁平的收纳空间; 板簧状的第一触头,一端侧固定在上述壳体,另一端侧因与插入上述收纳空间的上述卡状体或上述盘相接而挠曲; 缝隙,另一端开放,从上述第一触头的上述另一端侧向着上述一端侧形成,因在上述第一触头的板面方向施加的力,该缝隙宽度变狭;以及板状的第二触头,一端侧固定在上述壳体; 其中,通过上述第一触头被赋能,上述第一触头的另一端侧的端面朝板面方向挠曲,与上述第二触头接触,进行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卡插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触头具有与上述第一触头的弹簧跨距方向交叉的弹簧跨距方向,且板面与上述第一触头的板面大致正交。
3.根据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卡插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触头具有倾斜面,从上述第二触头的另一端侧向着上述一端侧上升,上述第一触头的另一端侧的端面朝板面方向挠曲,与该倾斜面接触,进行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卡插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触头的位于上述缝隙的上下的部分在与弹簧跨距大致垂直的方向具有阶梯差,在上述位于上下的部分中,没有与上述第二触头接触的部分与上述卡状体或上述盘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卡插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触头的另一端朝着弹簧跨距方向以大致180°弯曲返回; 使得弯曲部的插入侧的平面与上述卡状体或上述盘相接; 延长夹着上述缝隙、位于上下的二个部分的前端设为与上述第二触头的接触部。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个记载的卡插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缝隙至少局部具有宽度变化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个记载的卡插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触头的上述另一端侧的前端的上述端面设为具有沿着上述倾斜面倾斜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个记载的卡插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触头和上述第二触头相对上述壳体用镶嵌成型一起装入。
9.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个记载的卡插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触头切起一个板簧形成。
【文档编号】H01R12/71GK104022410SQ201410028814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8日
【发明者】江尻孝一郎 申请人:Sm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