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411872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作为与布线基板上的电气布线连接的开关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与布线基板上的电气布线连接的开关,使用电磁继电器。现有的电磁继电器具有固定端子部,该固定端子部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另外,现有的电磁继电器具有能够使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与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的可动端子部。这种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被公开。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806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上述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中,没有设置能够检测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的动作不良、例如能够检测有无产生可动端子部与固定端子部的熔敷的辅助端子部。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检测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的动作不良的辅助端子部的电磁继电器。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有:固定端子部,其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能够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可动端子部,其能够使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与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辅助固定端子部,其是具有与所述固定端子部不同的形态的端子部,且具有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能够与所述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电连接的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辅助可动端子部,其是具有与所述可动端子部不同的形态的端子部,且能够使所述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与所述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以及衔铁,其使所述可动端子部和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移动,以使得在切换所述可动端子部是否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电连接的情况下,切换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是否与所述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电连接。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有分隔壁部,该分隔壁部设置在所述可动端子部以及所述固定端子部与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以及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之间。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有辅助驱动部,该辅助驱动部在与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接触的同时使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移动,以切换是否将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与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电连接,所述辅助驱动部安装在所述衔铁上。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所述衔铁由导电性的构件形成,所述辅助驱动部由绝缘性的构件形成。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所述衔铁包括辅助驱动部,该辅助驱动部在与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接触的同时使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移动,以切换是否将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与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电连接。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直接安装在所述衔铁上。在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所述衔铁使所述可动端子部和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分别移动,以使得在所述固定端子部与所述可动端子部电连接时,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与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未电连接。在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通过朝向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从下方向上方推起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使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与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电连接。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有电磁铁部,该电磁铁部产生对所述衔铁进行驱动的电磁力,以使所述可动端子部和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移动,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和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分别被所述电磁铁部的卷绕有绕线的骨架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有:电磁铁部,其产生对所述衔铁进行驱动的电磁力,以使所述可动端子部和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移动;以及基体,其是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所述固定端子部、所述可动端子部、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所述衔铁以及所述电磁铁部的基座部,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前端部、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所述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前端部以及所述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分别向所述基体的外部突出。在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被所述基体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有罩,该罩以内包所述固定端子部、所述可动端子部、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所述衔铁、以及所述电磁铁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基体上。在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所述罩具有实质上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在俯视观察下,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设置在所述罩的四个角部中的比所述可动端子部靠近所述电磁铁部的角部与所述电磁铁部之间的空间内。在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所述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和所述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分别具有如下的外观:即,能够分别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和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通过视觉来识别的外观。在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所述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的截面面积,所述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的截面面积。在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连接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和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的假想直线实质上平行于连接所述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和所述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的假想直线。本发明的第17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有:固定端子部,其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能够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可动端子部,其能够使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与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其他的固定端子部,其具有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能够与所述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的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其他的可动端子部,其能够使所述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与所述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辅助固定端子部,其是具有与所述固定端子部以及所述其他的固定端子部不同的形态的端子部,且具有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能够与所述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电连接的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辅助可动端子部,其是具有与所述可动端子部以及所述其他的可动端子部不同的形态的端子部,且能够使所述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与所述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以及衔铁,其使所述可动端子部、所述其他的可动端子部、以及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移动,以使得在切换所述可动端子部是否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电连接、且切换所述其他的可动端子部是否与所述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电连接的情况下,切换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是否与所述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电连接。本发明的第18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有:电磁铁部,其产生对所述衔铁进行驱动的电磁力,以使所述可动端子部、所述其他的可动端子部、以及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移动;基体,其是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所述固定端子部、所述可动端子部、所述其他的固定端子部、所述其他的可动端子部、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所述衔铁、以及所述电磁铁部的基座部,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前端部、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所述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前端部、所述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所述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前端部、以及所述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分别向所述基体的外部突出;以及罩,其以内包所述固定端子部、所述其他的固定端子部、所述可动端子部、所述其他的可动端子部、所述辅助固定端子部、所述辅助可动端子部、所述衔铁、以及所述电磁铁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基体上,所述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和所述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分别具有如下的外观:即,能够分别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所述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以及所述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所述前端部通过视觉来识别的外观。在本发明的第19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在俯视观察下,所述可动端子部和所述其他的可动端子部设置为在假想直线上排成实质上一列,且能够在横穿所述假想直线的方向上移动。发明效果根据上述本发明,得到具有能够检测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的动作不良的辅助端子部的电磁继电器。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继电器被分解为罩和继电器主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继电器主体的侧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继电器主体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基体的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绕线、线圈端子和骨架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部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的主视图。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继电器主体的主视图。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的特征的第1示意图。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的特征的第2示意图。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的特征的第3示意图。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端子部的立体图。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端子部的俯视图。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端子部的仰视图。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继电器主体的平面剖视图,但是,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1和2的电磁继电器双方而假想地描绘了设置辅助固定端子部的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位置的图。图19是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底面时的立体图。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视图。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图。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仰视图。图23是搭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印刷布线基板的局部示意图。图24是搭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印刷布线基板中的布线图案的示意图。图25是搭载了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印刷布线基板中的第1比较例的布线图案示意图。图26是搭载了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印刷布线基板中的第2比较例的布线图案示意图。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未接触的状态(断开)的立体图。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接触的状态(接通)的立体图。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继电器主体的立体图,是用于说明第1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和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图。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继电器主体的立体图,是示出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前端部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的立体图。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和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分解立体图。图32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的可动触点和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固定触点接触的状态放大示出的局部立体图。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继电器主体的侧视图。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继电器主体的后视图。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继电器主体的俯视图。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2例的继电器主体的立体图,是用于说明第2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和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图。图3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3例的继电器主体的立体图,是用于说明第3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和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图。图3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4例的继电器主体的立体图,是用于说明第4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和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图。图3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5例的继电器主体的立体图,是用于说明第5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和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图。图4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6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和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图。图4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第6例的继电器主体的仰视图。图4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向外部露出的多种端子部的电路图。图4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未接触的状态(OFF)的立体图。图4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接触的状态(ON)的立体图。图4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熔敷的状态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关于附图的参照符号,有时连续记载有未加括弧记载的参照符号和在括弧内记载的参照符号。该情况下,未加括弧记载的参照符号彼此对应,并且,在括弧内记载的参照符号彼此对应。(实施方式1)参照图1~图2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100进行说明。假设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与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交流电路电连接。如图1所示,假设连接了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具有接收太阳能进行发电的太阳能发电板70。太阳能发电板70将通过太阳能进行发电的直流电流经由直流继电器80输送到直流/交流转换器90。在直流/交流转换器90中,所述直流电流被转换为交流电流。该交流电流经由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输送到负载110。在这种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电磁继电器100作为用于选择使交流电流流过的状态和不使交流电流流过的状态中的任意一方的开关发挥功能。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不限于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电路中使用,也可以在其他的任意系统中使用。另外,电磁继电器100只要作为开关发挥功能,则也可以与直流电路电连接。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进行具体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具有实质上长方体形状的外侧表面。但是,电磁继电器100的外侧表面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具有继电器主体2和作为覆盖继电器主体2的盖构件的罩1。罩1具有实质上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罩1由树脂形成。需要说明的是,罩1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不透明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实质上长方体”意味着,即使存在些许凹凸,沿着占据其外表面的大部分的面描绘的假想的六面体整体也呈长方体形状。如图4和图5所示,继电器主体2具有作为基座部的基体10。如图4和图5所示,基体10直接或间接地支承电磁铁部20、复位弹簧30、可动部40和一组固定端子部50。下面,在本说明书中,“直接地支承”意味着进行支承的构件与被支承的构件接触。另外,“间接地支承”意味着在进行支承的构件与被支承的构件之间隔着其他构件。电磁铁部20产生电磁力。通过电磁铁部20产生的电磁力拉近可动部40以使其靠近电磁铁部20。在可动部40中,如图4所示,作为一例,在构成可动部40的可动端子部47的前端部的附近设置有可动触点45a。当朝向电磁铁部20拉近可动部40时,可动触点45a(45b、46a、46b)克服复位弹簧30的复原力而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与设置在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上端部的附近的固定触点52b(51b、54b、53b)接触。另一方面,在电磁铁部20的电磁力消失的情况下,可动部40通过金属制的复位弹簧30的复原力而返回到图4所示的位置。这些部分的结构和动作在后面详细叙述。如图6所示,基体10是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一体成形的成形品。因此,从基体10的底板部9的内侧面立起的部分构成绝缘壁部11、12、13。另外,在与绝缘壁部11、12、13实质上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且从基体10的底板部9的内侧面立起的部分构成分隔壁部14。这些壁的功能在后面叙述。如图7和图8所示,电磁铁部20具有铁心26、供铁心26插入的骨架21、卷绕在骨架21上的绕线25、安装在骨架21上的跟片27。骨架21具有上凸缘部22、下凸缘部23、以及连接上凸缘部22和下凸缘部23的圆柱部24。上凸缘部22具有用于设置后述实施方式2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5和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支承部21a1、21a2。下凸缘部23固定在基体10的底板部9的上表面上。在圆柱部24上卷绕有绕线25。在骨架21的下凸缘部23中设置有一对贯通孔,在一对贯通孔中插入一对线圈端子部25a1、25a2。一对线圈端子部25a1和25a2分别与绕线25的两端部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骨架21是树脂制的成形品。另外,如图7所示,跟片27具有用于构成收纳后述衔铁41的凹部的突出部27a、27b。衔铁41将由跟片27的突出部27a、27b形成的凹部的底面27c作为杠杆的支点,通过电磁铁部20产生的电磁力,如跷跷板那样进行转动。这些部分的功能在后面详细叙述。参照图9~图14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可动端子部47(48)进行说明。如图9和图10所示,可动部40具有衔铁41、保持架42以及可动端子部47、48。接着,分别对可动部40的衔铁41、保持架42以及可动端子部47、48进行具体说明。衔铁41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衔铁41定位在电磁铁部20的上方。衔铁41具有通过电磁铁部20产生的电磁力而将跟片27的凹部的底面27c作为支点进行转动的水平部41b。衔铁41具有从水平部41b向下方延伸的垂直部41c。另外,衔铁41具有供复位弹簧30插入的贯通孔41d。保持架42是绝缘性的树脂成形品。在保持架42中形成有使上下空间连通的插入孔42a。插入孔42a在其内部被分成分别独立的2个贯通孔。衔铁41的垂直部41c从上方向下方插入到保持架42的插入孔42a内的一个贯通孔中。可动端子部47和可动端子部48各自的上端部从下方朝向上方插入到保持架42的插入孔42a内的另一个贯通孔中。因此,在保持架42内,衔铁41的垂直部41c以及可动端子部47和可动端子部48各自的上端部被存在于它们之间的保持架42的一部分绝缘。参照图9和图10对可动端子部47进行详细说明。可动端子部47具有导电性的可动弹簧43a以及设置成与可动弹簧43a的前面接触的导电性的接触件43b。可动弹簧43a整体形成为大致板状,相对于由纯铜形成的接触件43b,该可动弹簧43a由弹性系数相对较大的铜合金形成。接触件43b整体形成为大致板状,相对于由铜合金形成的可动弹簧43a,该接触件43b由导电率相对较高的纯铜形成。因此,可动端子部47成为兼具高弹簧性能和高导电性双方的双层(多层)的合成构造体。在本说明书中,“整体为大致板状”包括严格的长方体的板构件、以及虽然对严格的长方体的板构件的角部进行圆角加工、但能够通过延长其大部分的平面来描绘长方体的形状。可动弹簧43a具有板状的第1悬臂梁部43a1和板状的第2悬臂梁部43a2。第1悬臂梁部43a1和第2悬臂梁部43a2相互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第1悬臂梁部43a1和第2悬臂梁部43a2分别相对于保持架42延伸的方向实质上垂直地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实质上平行”或“实质上垂直”意味着,在设计上预定了沿着假想线延伸的部件彼此在设计上相互“平行”或“垂直”配置。换言之,在本说明书中,“实质上平行”或“实质上垂直”意味着,由于各部件的制造误差,沿着假想线延伸的部件彼此也可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和“垂直”配置。第1悬臂梁部43a1的一个端部和第2悬臂梁部43a2的一个端部通过板状的第1梁-第2梁连接部43a3物理地连接。由此,第1梁-第2梁连接部43a3使第1悬臂梁部43a1与第2悬臂梁部43a2电连接。第1梁-第2梁连接部43a3的整体收纳在保持架42内。接触件43b具有板状的第3悬臂梁部43b1和板状的第4悬臂梁部43b2。第3悬臂梁部43b1和第4悬臂梁部43b2相互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第3悬臂梁部43b1和第4悬臂梁部43b2分别相对于保持架42延伸的方向实质上垂直地延伸。第3悬臂梁部43b1的一个端部和第4悬臂梁部43b2的一个端部通过板状的第3梁-第4梁连接部43b3物理地连接。由此,第3梁-第4梁连接部43b3使第3悬臂梁部43b1与第4悬臂梁部43b2电连接。通过上述第1悬臂梁部43a1和第3悬臂梁部43b1形成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通过上述第2悬臂梁部43a2和第4悬臂梁部43b2形成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在可动弹簧43a的第1悬臂梁部43a1的前端部和第2悬臂梁部43a2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贯通孔401a和402a。在接触件43b的第3悬臂梁部43b1的前端部和第4悬臂梁部43b2的前端部设置有贯通孔401b和402b。在一对贯通孔401a和401b中插入有可动触点45a。在一对贯通孔402a和402b中插入有可动触点45b。由此,可动弹簧43a和接触件43b在相互接触的同时形成一体构造部。参照图9和图10对可动端子部48进行详细说明。可动端子部48具有导电性的可动弹簧44a以及设置成与可动弹簧44a的前面接触的导电性的接触件44b。可动弹簧44a整体形成为大致板状,相对于由纯铜形成的接触件44b,该可动弹簧44a由弹性系数相对较大的铜合金形成。接触件44b整体形成为大致板状,相对于由铜合金形成的可动弹簧44a,该接触件44b由导电率相对较高的纯铜形成。因此,可动端子部48成为兼具高弹簧性能和高导电性双方的双层(多层)的合成构造体。可动弹簧44a具有板状的第1悬臂梁部44a1和板状的第2悬臂梁部44a2。第1悬臂梁部44a1和第2悬臂梁部44a2相互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第1悬臂梁部44a1和第2悬臂梁部44a2分别相对于保持架42延伸的方向实质上垂直地延伸。第1悬臂梁部44a1的一个端部和第2悬臂梁部44a2的一个端部通过板状的第1梁-第2梁连接部44a3物理地连接。由此,第1梁-第2梁连接部44a3使第1悬臂梁部44a1与第2悬臂梁部44a2电连接。第1梁-第2梁连接部44a3的整体收纳在保持架42内。接触件44b具有板状的第3悬臂梁部44b1和板状的第4悬臂梁部44b2。第3悬臂梁部44b1和第4悬臂梁部44b2相互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第3悬臂梁部44b1和第4悬臂梁部44b2分别相对于保持架42延伸的方向实质上垂直地延伸。第3悬臂梁部44b1的一个端部和第4悬臂梁部44b2的一个端部通过板状的第3梁-第4梁连接部44b3物理地连接。由此,第3梁-第4梁连接部44b3使第3悬臂梁部44b1与第4悬臂梁部44b2电连接。通过上述第1悬臂梁部44a1和第3悬臂梁部44b1形成第1合成悬臂梁部44ab1。通过第2悬臂梁部44a2和第3悬臂梁部44b2形成第2合成悬臂梁部44ab2。在可动弹簧44a的第1悬臂梁部44a1的前端部和第2悬臂梁部44a2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贯通孔403a和404a。在接触件44b的第3悬臂梁部44b1的前端部和第4悬臂梁部44b2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贯通孔403b和404b。在一对贯通孔403a和403b中插入有可动触点46a。在一对贯通孔404a和404b中插入有可动触点46b。由此,可动弹簧44a和接触件44b在相互接触的同时形成一体构造部。如图11所示,在可动端子部47与可动端子部48之间插入有基体10的绝缘壁部13。在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与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之间插入有绝缘壁部11。在第1合成悬臂梁部44ab1与第2合成悬臂梁部44ab2之间插入有绝缘壁部12。绝缘壁部11、12和13相互与基体10的底板部9垂直且相互平行地延伸。使用图12~图15对可动端子部47(48)的动作进行说明。当衔铁41从电磁铁部20受到电磁力时,如上所述,可动部40将跟片27的凹部的底面27c作为支点进行转动,由此来变更其姿势。此时,可动触点45a、45b、46a、46b在图12和图1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上移动,以使得分别与固定触点52b、51b、54b、53b接触。其结果是,如图12所示,可动端子部47(48)将保持架42作为悬臂梁的固定端进行挠曲。此时,由于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和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均是相互独立的悬臂梁,所以如图14所示,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因此,可动触点45a、45b、46a、46b能够分别与图15所示的固定触点52b、51b、54b、53b接触。即,防止产生可动触点45a、45b、46a、46b中的任意一方无法与固定触点52b、51b、54b、53b中的对应的触点接触这样的不良情况。可动触点45a、45b、46a、46b和固定触点52b、51b、54b、53b分别由具有与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固定端子部512(534)的导电性相同或比它们高的导电性的金属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9中,从组合弹簧性能较高的构件和导电性较高的构件的观点来看,使用可动弹簧43a(44a)和接触件43b(44b)的双层构造的可动端子部47(48)。然而,如果使用弹簧性能和导电性双方较高的构件,则例如也可以在电磁继电器100中使用仅将可动弹簧43a(44a)固定在保持架42上的可动端子部。由此,多个可动触点也能够分别安装在独立的悬臂梁部的前端部上。根据上述结构,在绕可动端子部47(48)延伸的方向的轴而在可动端子部中产生扭转力的情况下具有优点。该优点在于,在所述情况下,能够防止产生2个可动触点45a、45b(46a、46b)中的任意一方在应该和与其对应的固定触点52b、51b(54b、53b)接触时却未接触这样的不良情况。接着,参照图15~图19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固定端子部512(534)进行说明。如图15~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具有两对固定端子部512和534。两对固定端子部512和534均由具有与上述可动端子部47(48)相同程度的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对固定端子部的一例,示出具有两对固定端子部的电磁继电器100。然而,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具有三对以上的固定端子部的电磁继电器。即,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具有多对固定端子部的电磁继电器。如图16和图17所示,固定端子部512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能够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以相互分离独立的状态进行配置,以使得构成一对端子部。可动端子部47能够使相互成对儿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与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电连接。如图16和图17所示,固定端子部534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以及能够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可动端子部48能够使相互成对儿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与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电连接。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以相互分离独立的状态进行配置,以使得构成一对端子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意味着通过可动端子部电连接的一对端子部(固定端子部)。在某种情况下,一对端子部中的一方成为外部输入端子部,另一方成为外部输出端子部。另外,在另一种情况下,一对端子部中的所述一方成为外部输出端子,另一方成为外部输入端子部。无论电磁继电器100与交流和直流中的哪一种电路连接,同一外部端子部既作为外部输入端子部发挥功能,也作为外部输出端子部发挥功能。如图15~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端子部512中,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构成能够电连接的一对端子部。另外,在固定端子部534中,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构成能够电连接的一对端子部。如图15~图17所示,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具有沿着直线延伸的水平部51d以及从水平部51d的一个端部的一个侧面(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一个外侧面)朝向下方延伸的前端部51a。另外,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具有从水平部51d的另一个端部的另一个侧面(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一个内侧面)朝向上方延伸且在其表面设置有固定触点51b的立起部51c。如图15~图17所示,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具有水平部52d以及从水平部52d的一个侧面(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另一个外侧面)朝向下方延伸的前端部52a。另外,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具有从水平部52d的另一个侧面(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另一个内侧面)朝向上方延伸且在其表面设置有固定触点52b的立起部52c。水平部51d沿着固定触点51b、54b、53b排列的方向延伸,但是,水平部52d仅设置在与固定触点52b对应的位置。根据图16和图17可知,立起部51c和立起部52c沿着假想直线II延伸。水平部51d和水平部52d沿着假想直线IV延伸。前端部51a和前端部52a沿着假想直线VI延伸。这些假想直线II、IV和VI分别与对固定触点52b、51b、54b、52b排列的方向进行规定的图18所示的假想直线I平行或实质上平行。另外,假想直线II与后述假想直线III存在于同一直线上。如图15~图17所示,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具有水平部53d以及从水平部53d的一个侧面朝向下方延伸的前端部53a。另外,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具有从水平部53d的另一个侧面朝向上方延伸且在其表面设置有固定触点53b的立起部53c。如图15~图17所示,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水平部54d以及从水平部54d的一个端部的一个侧面向下方延伸的前端部54a。另外,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具有从水平部54d的另一个端部的另一个侧面向上方延伸且在其表面设置有固定触点54b的立起部54c。水平部54d沿着固定触点54b、51b、52b排列的方向延伸,但是,水平部53d仅设置在与固定触点53b对应的位置。根据图16和图17可知,立起部53c和立起部54c沿着假想直线III延伸。水平部53d和水平部54d沿着假想直线V延伸。前端部53a和前端部54a沿着假想直线VII延伸。这些假想直线III、V和VII分别与对固定触点52b、51b、54b、53b排列的方向进行规定的图18所示的假想直线I平行或实质上平行。另外,假想直线III与所述假想直线II存在于同一直线上。需要说明的是,水平部51d、52d的一个侧面和水平部53d、54d的另一个侧面分别构成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一个外侧面和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另一个外侧面。因此,在沿着包含所述假想直线II和假想直线III在内的直线观察固定端子部512和534的情况下,在中央位置配置有立起部51c、52c、53c、54c。该情况下,在中央位置的一侧的位置配置有成对儿的前端部51a、52a。另外,在中央位置的另一侧的位置配置有成对儿的前端部53a、54a。另外,根据图15~图17可知,立起部51c、52c、53c、54c如下那样构成。立起部52c和53c在沿着第2和第3假想直线II和III的方向上配置在相对外侧的位置。立起部51c和54c在沿着第2和第3假想直线II和III的方向上配置在相对内侧的位置。即,在同一直线上排成一列的立起部51c和54c配置于在同一直线上排成一列的立起部52c与立起部53c之间。立起部53c、立起部54c、立起部51c以及立起部52c按照该顺序排成一列。在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中,在俯视观察下,立起部51c和前端部51a在固定触点53b、54b、51b以及52b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进行配置。在俯视观察下,立起部51c和前端部51a在与固定触点53b、54b、51b以及52b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特定距离进行配置。另外,在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中,在俯视观察下,立起部54c和前端部54a在固定触点53b、54b、51b以及52b排列的方向上隔开与所述规定距离相同的距离进行配置。在俯视观察下,立起部54c和前端部54a在与固定触点53b、54b、51b以及52b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与所述特定距离相同的特定距离进行配置。但是,所述规定距离彼此相同以及所述特定距离彼此相同不是本发明必须的结构要件,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也包括这些距离彼此不同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中,在俯视观察下,立起部52c和前端部52a在固定触点53b、54b、51b以及52b排列的方向上不隔开距离进行配置。即,在俯视观察下,立起部52c和前端部52a配置成在与固定触点53b、54b、51b、52b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另外,在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中,在俯视观察下,立起部53c和前端部53a在固定触点53b、54b、51b以及52b排列的方向上不隔开距离进行配置。即,在俯视观察下,立起部53c和前端部53a配置成在与固定触点53b、54b、51b、52b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前端部51a将假想线VI上的与立起部51c和54c对置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在假想线VI上配置在一个外侧的位置。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前端部52a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前端部51a成对儿。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前端部52a将假想线VI上的与立起部51c和54c对置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在假想线VI上配置在与所述一个外侧的位置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个外侧的位置。另外,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前端部53a将假想线VII上的与立起部51c和54c对置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在假想线VII上配置在一个外侧的位置。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前端部54a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前端部53a成对儿。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前端部54a将假想线VII上的与立起部51c和54c对置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在假想线VII上配置在与所述一个外侧的位置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个外侧的位置。根据图16和图17可知,在俯视观察和仰视观察下,固定端子部512和534分别具有点对称的形状。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点对称地配置,且具有相同的形状。另外,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和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点对称地配置,且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能够利用两种模具来制造四个部位的端子部。根据图18可知,在电磁继电器100断开的状态下,可动触点45a、45b、46a、46b分别与固定触点52b、51b、54b、53b对置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中,假想地描绘了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100的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和辅助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1中,未设置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如图19~图22所示,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53的前端部51a和53a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和54的前端部52a和前端部54a从基体10的底板部9的底面即下表面突出。另外,如图19~图22所示,线圈端子部25a1、25a2也贯穿基体10的底板部9并从基体10的下表面突出。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前端部51a、52a、53a、54a从基体10的底面朝向与底面垂直的方向(下方)突出。如图23所示,在供所述电磁继电器100搭载的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设置有插入孔250a1、250a2。插入孔250a1、250a2分别设置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的与线圈端子部25a1、25a2对应的位置。因此,在电磁继电器100搭载于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情况下,在插入孔250a1、250a2中分别插入线圈端子部25a1、25a2。另外,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设置有插入孔510a、520a、530a、540a。插入孔510a、520a、530a、540a分别设置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的与固定端子部51、52、53、54的前端部51a、52a、53a、54a对应的位置。因此,在插入孔510a、520a、530a、540a中分别插入前端部51a、52a、53a、54a。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固定端子部512(534)具有图15~图24所示的构造。因此,能够按照以下叙述的方式配置前端部51a、52a、53a、54a。其结果是,具有此后叙述的优点。如图16和图17所示,前端部51a和前端部52a配置在假想直线VI上,与构成基体10的矩形的底面的轮廓的一对儿对置的边分别平行配置。另外,如图16和图17所示,前端部53a和前端部54a配置在与之前叙述的假想直线VI平行的假想直线VII上。另外,前端部53a和前端部54a与构成基体10的矩形的底面的轮廓的一对儿对置的边分别平行配置。这样,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俯视观察下,成对儿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的前端部51a、53a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的前端部52a、54a配置成,沿着在与假想直线(第2、第3假想直线II、III)实质上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第6假想直线VI、第7假想直线VII)排成一列。在俯视观察下,配置有成对儿的前端部51a、52a的直线VI和配置有成对儿的前端部53a、54a的直线VII在与假想直线II、III正交的方向上错开。如图24所示,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前端部51a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前端部52a构成相互能够电连接的一对外部端子。另外,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前端部53a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前端部54a构成相互能够电连接的一对外部端子。各个外部端子能够通过整体收纳在罩1内(不突出到罩1的外部)的可动端子部47、48相互电连接。根据以上的前端部51a、52a、53a、54a的配置,如图24所示,能够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设置输入/输出布线510b、530b和输出/输入布线520b、540b。在图24中,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输入/输出布线510b和输出/输入布线520b配置成沿着假想直线VIII延伸。另外,输入/输出布线530b和输出/输入布线540b配置成沿着与之前叙述的假想直线平行的假想直线IX延伸。一对输入/输出布线510b和输入/输出布线530b以及一对输出/输入布线520b和输出/输入布线540b配置成相互平行地延伸。即,在图24中,假想直线VIII和假想直线IX相互平行地或实质上平行地配置。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如图24所示,能够沿着印刷布线基板1000的短边方向相互平行地配置多个输入/输出布线(输出/输入布线)。根据上述的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布线的配置,能够整齐地配置包含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其他布线在内的所有布线。例如,在图24中,能够与一对输入/输出布线510b(530b)和输出/输入布线520b(540b)分别平行地配置与线圈端子部25a1、25a2分别连接的一对布线。该情况下,由于电磁继电器100附近的布线全部平行地配置,所以,能够实现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极其整齐的输入/输出布线和输出/输入布线的配置。其结果是,由于能够减小布线所需要的空间,所以,能够实现布线图案的省空间化(减少布线图案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的表面占据的比例)。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如图24所示,前端部51a和前端部52a设置在电磁继电器100的基体10的实质上矩形的底面的一对儿对置的边各自的附近。另外,前端部53a和前端部54a设置在电磁继电器100的基体10的实质上矩形的底面的一对儿对置的边各自的附近。因此,作为电磁继电器100的底层的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输入/输出布线和输出/输入布线的长度较短。因此,能够降低输入/输出布线和输出/输入布线的断线的可能性。对图24和图25所示的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及其印刷布线基板上的布线图案进行研讨。认为该比较例的从基体10的底面突出的固定端子部的四个前端部如下所述那样形成。这四个前端部52a、51a、54a、53a分别从接近图18所示的对应的固定触点52b、51b、54b、53b的一侧的构成基体10的底面的边的附近位置贯穿基体10的底板部9并从基体10突出。对将图25和图26所示的比较例的具有四个前端部52a、51a、54a、53a的电磁继电器搭载于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情况下的布线进行研时。该情况下,如图25或图26所示,认为一对输入/输出布线510b(530b)和输出/输入布线520b(540b)配置成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的长边方向上延伸。显而易见,与图24所示的输入/输出布线510b、530b和输出/输入布线520b(540b)的配置相比,这种一对输入/输出布线510b(530b)和输出/输入布线520b(540b)的配置不整齐。根据以上,可知上述前端部51a、52a、53a、54a的配置具有优点。接着,参照图18、图24、图27和图28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当在一对线圈端子部25a1、25a2中流过交流电流时,在电磁铁部20的绕线25中流过交流电流。其结果是,电磁继电器100从图27所示的断开状态变化为图28所示的接通状态。在断开状态下,如图18所示,可动端子部47和48的可动触点45a、45b、46a、46b分别不与固定端子部512和534的固定触点52b、51b、54b、53b接触。该情况下,根据图24可知,在固定端子部512的前端部51a与前端部52a之间不流过电流,另外,在固定端子部534的前端部53a与前端部54a之间不流过电流。另一方面,在接通状态下,可动端子部47和48的可动触点45a、45b、46a、46b分别与固定端子部512和534的固定触点52b、51b、54b、53b接触。由此,根据图24可知,在固定端子部512的前端部51a与前端部52a之间流过电流,另外,在固定端子部534的前端部53a与前端部54a之间流过电流。(I)下述中,总结说明上述实施方式1的第1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结构和效果。(1)电磁继电器100具有以下结构(i)~(x)。(i)固定端子部512,其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能够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ii)可动端子部47,其能够使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与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电连接(iii)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其具有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和能够与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电连接的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iv)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其能够使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与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电连接(v)衔铁41,其能够使可动端子部47和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分别移动,以使得切换可动端子部47是否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分别电连接,并且切换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是否与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以及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分别电连接(vi)电磁铁部20,其产生对衔铁41进行驱动的电磁力,以使可动端子部47和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移动(vii)基体10,其具有直接或间接地支承衔铁41和电磁铁部20的底板部9,并且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前端部51a、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前端部52a、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前端部53a以及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前端部54a向该基体10的外部突出(viii)在俯视观察下,可动端子部47的可动触点45a、45b和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的可动触点46a、46b设置成沿着第1假想直线I(参照图18)排成一列,并且能够在横穿第1假想直线I的方向上移动(ix)在俯视观察下,固定端子部512的设置有一个固定触点51b的立起部51c和固定端子部512的设置有另一个固定触点52b的立起部52c分别沿着在与第1假想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2假想直线II(参照图16、图17、图18)延伸(x)在俯视观察下,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的设置有一个固定触点54b的立起部54c和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的设置有另一个固定触点53b的立起部53c分别沿着在与第1假想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3假想直线III(参照图16、图17、图18)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第2假想直线II和第3假想直线III存在于同一直线上。(xi)在俯视观察下,固定端子部512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水平部51d和固定端子部512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水平部52d分别沿着在与第1假想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4假想直线IV(参照图16、图17)、且从立起部51c和立起部52c起与基体10的底面平行地延伸(xii)在俯视观察下,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水平部53d和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水平部54d分别沿着在与第1假想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5假想直线V(参照图16、图17)、且从立起部53c和立起部54c起沿着基体10的底面延伸(xiii)在俯视观察下,固定端子部512的前端部51a和前端部52a分别在沿着与第1假想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6假想直线VI(参照图16、图17)的直线上相互隔开规定距离进行配置,并且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水平部51d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水平部52d朝向下方延伸(xiv)在俯视观察下,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的前端部53a和前端部54a分别在沿着与第1假想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7假想直线VII(参照图16、图17)上相互隔开特定(或规定)距离进行配置,并且从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水平部53d和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水平部54d朝向下方延伸根据上述这种结构,如后所述,能够整齐地配置印刷布线基板上的布线。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前端部51a、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前端部52a、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前端部53a以及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前端部54a分别配置在假想的长方形的四个角部。由此,多个前端部51a、52a、53a、54a被整齐地配置。另外,在基体10的底面(下表面)具有实质上长方形的轮廓的情况下,优选前端部51a和前端部52a分别设置在基体10的底面的构成长方形的对置的一个边和另一个边的附近。另外,优选前端部53a和54a也分别设置在基体10的构成实质上长方形的对置的一个边和另一个边的附近。由此,由于能够缩短作为电磁继电器100的底层的布线的长度,所以,能够极力抑制输入/输出布线和输出/输入布线的断线。需要说明的是,实质上长方形意味着包括严格意义上的长方形的角部稍微为圆角的形状等、通过延长构成一边的大部分的线段而能够整体识别为长方形的形状。(2)在俯视观察下,优选固定端子部512和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具有点对称的形状,在与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具有相同厚度。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用同一模具制造固定端子部512和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需要说明的是,固定端子部和其他的固定端子部只要在其设计时意图形成为点对称形状和相同厚度即可,由于制造上必然产生的形状和厚度的误差,也可以不形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点对称形状和相同厚度。(3)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体具有供电磁继电器100搭载的印刷布线基板1000。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设置有以下的布线(i)~(iv)。(i)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电连接的输入/输出布线510b(ii)电连接有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输出/输入布线520b(iii)电连接有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其他的输入/输出布线530b(iv)电连接有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其他的输出/输入布线540b以上述为前提,输入/输出布线510b和输出/输入布线520b分别沿着与第1假想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第8假想直线VIII(参照图24)延伸。其他的输入/输出布线530b和其他的输出/输入布线540b分别沿着与第1假想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第9假想直线IX(参照图24)延伸。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整齐地配置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输入/输出布线510b、530b和输出/输入布线520b、540b。(II)下述中,总结说明上述实施方式1的第2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结构和效果。(1)电磁继电器100具有以下结构(i)~(viii)。(i)固定端子部512(534),其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和能够与外部端子部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ii)可动端子部47(48),其能够使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与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电连接(iii)衔铁41,其使可动端子部47(48)移动,以使得切换可动端子部47(48)是否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分别电连接(iv)电磁铁部20,其产生对衔铁41进行驱动的电磁力,以使可动端子部47(48)移动(v)在衔铁41上固定可动端子部47(48)的保持架42(vi)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其在衔铁41的作用下进行移动,由此在将保持架42作为固定端而挠曲的同时,能够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电连接(vii)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第2悬臂梁部43a2(44a2),其能够与第1悬臂梁部43a1(44a1)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在衔铁41的作用下进行移动,由此在将保持架42作为固定端而挠曲的同时,能够与外部输出/输入端子电连接(viii)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第1-第2梁连接部43a3(44a3),其是将第1悬臂梁部43a1(44a1)的固定端侧的端部与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的固定端侧的端部物理地连接的部分,并且将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与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电连接根据上述结构,在俯视观察下,在可动端子部47(48)中产生扭转时,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和第2悬臂梁部43a2(44a2)分别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可动端子部47(48)的俯视观察下的扭转而引起的可动端子部47(48)与固定端子部512(534)的接触不良。具体而言,能够防止产生虽然电磁继电器100处于接通状态、但是可动触点45a、45b、46a、46b分别无法与固定触点52b、51b、54b、53b中的对应的触点接触这样的不良情况。(2)优选电磁继电器100具有设置在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与第2悬臂梁部43a2(44a2)之间的绝缘壁部11(12)。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与第2悬臂梁部43a2(44a2)之间的电磁方面的相互干扰。因此,能够使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和第2悬臂梁部43a2(44a2)更加接近。其结果是,不增大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和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的整体的占有宽度,也能够增大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和第2悬臂梁部43a2(44a2)各自的宽度。(III)下述中,总结说明上述实施方式1的第3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结构和效果。(1)电磁继电器100具有以下结构(i)~(x)。(i)固定端子部512(534),其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和能够与外部端子部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ii)可动端子部47(48),其能够使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与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电连接(iii)衔铁41,其使可动端子部47(48)移动,以使得切换可动端子部47(48)是否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分别电连接(iv)电磁铁部20,其产生对衔铁41进行驱动的电磁力,以使可动端子部47(48)移动(v)在衔铁41上固定可动端子部47(48)的保持架42(vi)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其在衔铁41的作用下进行移动,由此能够将保持架42作为固定端而挠曲(vii)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第2悬臂梁部43a2(44a2),其能够与第1悬臂梁部43a1(44a1)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在衔铁41的作用下进行移动,由此能够将保持架42作为固定端而挠曲(viii)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第3悬臂梁部43b1(44b1),其与第1悬臂梁部43a1(44a1)接触,且沿着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延伸(ix)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第4悬臂梁部43b2(44b2),其与第2悬臂梁部43a2(44a2)接触,且沿着第2悬臂梁部43a2(44a2)延伸(x)第3梁-第4梁连接部43b3(44b3),其是将第3悬臂梁部43b1(44b1)的固定端侧的端部与第4悬臂梁部43b2(44b2)的固定端侧的端部物理地连接的部分,并且将第3悬臂梁部43b1(44b1)与第4悬臂梁部43b2(44b2)电连接根据上述结构,形成由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和第3悬臂梁部43b1(44b1)构成的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另外,形成由第2悬臂梁部43a2(44a2)和第4悬臂梁部43b2(44b2)构成的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在俯视观察下,在可动端子部47(48)中产生扭转时,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和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俯视观察下的可动端子部47(48)的扭转而引起的可动端子部47(48)与固定端子部512(534)的接触不良。(2)与第3悬臂梁部43b1(44b1)、第4悬臂梁部43b2(44b2)以及第3梁-第4梁连接部43b3(44b3)相比,优选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以及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的弹性系数相对较高。由此,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和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能够灵活地改变相对于保持架42的姿势。(3)与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以及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相比,优选第3悬臂梁部43b1(44b1)、第4悬臂梁部43b2(44b2)以及第3梁-第4梁连接部43b3(44b3)的导电率相对较高。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和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整体的导电性。(4)在兼具上述(2)和(3)的情况下,与利用一个构件形成悬臂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兼具高弹性系数和高导电率双方的可动端子部47(48)。(5)优选电磁继电器100具有第1梁-第2梁连接部43a3(44a3),该第1梁-第2梁连接部43a3(44a3)是将第1悬臂梁部43a1(44a1)的固定端侧的端部与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的固定端侧的端部物理地连接的部分,并且将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与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电连接。根据上述结构,存在由第1悬臂梁部43a1(44a1)、第2悬臂梁部43a2(44a2)以及第1梁-第2梁连接部43a3(44a3)构成的第1导电路径。另外,存在由第3悬臂梁部43b1(44b1)、第4悬臂梁部43b2(44b2)以及第3梁-第4梁连接部43b3(44b3)构成的第2导电路径。即,形成第1导电路径和第2导电路径进行合体而得到的合成导电路径。因此,由于导电路径的截面面积增大,所以,能够提高可动端子部47(48)的导电性。(6)电磁继电器100具有由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和第3悬臂梁部43b1(44b1)构成的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另外,电磁继电器100具有由第2悬臂梁部43a2(44a2)和第4悬臂梁部43b2(44b2)构成的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优选在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与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之间具有绝缘壁部11(12)。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与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之间的电磁方面的相互干扰。因此,能够使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和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更加接近。其结果是,能够增大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和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各自的宽度。该情况下,根据上述结构,存在也可以不增大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和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的整体的占有宽度这样的优点。(7)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在第3悬臂梁部43b1(44b1)上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