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6351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转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有关一种转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随身携带的转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缆转接器由一根线缆将两连接器相连,两连接器分别位于线缆的两头,为了使用方便,线缆通常具有一定的长度,在商务或者旅行时,需要携带长长的线缆转接器,其体积庞大且易缠绕,在携带与使用上较为不便。

因此,确有必要对转接器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随身携带的传输电源及数据的转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转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及连接于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线缆,第一连接器外包覆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连接器位于第一套管内的前部区域,第一套管的后端面自后向前凹陷形成有一收容腔,所述第二连接器可收纳于第一套管内以将线缆形成闭环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转接器有如下有益效果:转接器的线缆两端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可收纳于同一套管,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转接器呈收纳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转接器展开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转接器在半收纳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转接器完成收纳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转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6是图4所示转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转接器100包括第一连接器1、第二连接器2、连接于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之间的线缆3。

请参照图2至图6所示,第一连接器1外套设有第一套管4,第二连接器2外装设有第二套管5,第一套管4与第二套管5均为金属材质。第一连接器1位于第一套管4内的前部区域,第一套管4后端的一侧被切除形成一矩形缺口41,该缺口41由两平面垂直相交形成,且一收容腔42自第一套管4的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也即,该收容腔42开口朝后且与缺口41相连通。第二连接器2的两侧面分别向内凹陷形成有凹槽21。

第二套管5包括靠近第二连接器2的对接端且外周面呈圆弧状的配合部51以及远离第二连接器2对接端的矩形外壳52,当不需要使用转接器100时,可将线缆3弯折,以使第二连接器2收纳起来,也即所述配合部51与第二连接器2的头部插入第一套管4后端的收容腔42内,外壳52突露在收容腔42外,且填充在第一套管4后端的缺口41处,此时,第一套管4的上、下表面分别与外壳52的上、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套管4的侧面与外壳52的侧面也共面,因此,第一套管4与第二套管5组装完成后的整体构型为矩形,较为简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缆3为扁平线缆,具有良好的柔性,使用时自由度更高,在其他实施例中,线缆3也可为其他形式的线材。该线缆3自第一套管4横向方向上的一侧延伸出,缺口41位于第一套管4相对的另一侧。

请参照图5至图6所示,转接器100还具有一位于第一套管4内的卡扣件6,该卡扣件6设置于收容腔42内,其为U形且开口朝后。所述卡扣件6包括横梁部61及位于横梁部61两端且分别与横梁部61垂直的臂部62,每一臂部62均具有弹性,且在靠近其末端的位置设有突起部621,两个臂部62的突起部621向着彼此弯曲靠近。当第二连接器2收纳进收容腔42内时,卡扣件6的一对突起部621分别卡入第二连接器2两侧的凹槽21内,以将第二连接器2定位在收容腔42内。

本发明的线缆3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转接器100在不使用时,第二连接器2可收纳于第一连接器1外包裹的第一套管4内形成环状结构,进而可以将线缆3穿入钥匙圈,以便随身携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