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797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电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对于关注计算机接口、消费者以及生产应用程序的个人计算机(pc)结构来说,通用串行总线(usb)是一种串行总线标准。现有的通用串行总线(usb)互连具有插头和播放的属性并且易于终端用户的使用。现在,随着技术的革新行进,各种新设备,媒体格式和大型廉价存储器正在聚合。这些设备需要更大的总线带宽,以保持用户所期望的互动体验。此外,在pc与日益复杂的外围设备之间的较高性能的需求不断增加。usb2.0的传输速率是不够的。因此,诸如usb3.0的更快的串行总线接口已被开发,其可以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以便满足各种设备的需要。

诸如个人移动设备、平板电脑等的电子设备趋向于更轻、更薄、更短以及更小。为了减小电子设备的尺寸,装配至电子设备的电插座连接器需小而精密。通常,电子设备具有标准的连接器接口,诸如,适于与微型usb电插头连接器配合的微型usb电插座连接器,以充电或传输信号。

传统的微型usb电插头连接器包括塑料芯、多个端子、上部外壳,以及下部外壳。塑料芯具有基体部分和从该基体部分延伸的凸舌部分。端子保持在基体部分,每个端子的一端部位于凸舌部分的表面处,并且每个端子的另一端部从基体部分突出并且与电路板焊接在一起。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彼此组合以封闭基体部分和电路板。然而,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仅提供了覆盖电路板的功能,但并没有将电路板定位。此外,下部外壳在两侧限定凹槽以装配电路板。当电路板装进凹槽中时,下部外壳可能易于变形或弯曲,这是因为下部外壳没有增强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如何改进现有的电插头连接器成为一个问题。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插头连接器。电插头连接器的示例性实施例包括绝缘壳体、多个导电端子,以及金属外壳。绝缘壳体包括基体部分、凸舌部分,以及多个凹进部分。凸舌部分从基体部分以从后向前的方向向前延伸。插入凹槽可以限定在凸舌部分的表面。凹进部分可以分别配置在基体部分的两侧。导电端子分别保持在基体部分和凸舌部分处。每个导电端子的两端部中的一个位于插入凹槽中,并且每个导电端子的另一端部可以在基体部分外延伸。金属外壳至少部分地包围绝缘壳体。金属外壳可包括本体外壳、两个止动件、两个保持部分,以及延伸片。本体外壳至少部分地包围基体部分。两个接合凹槽分别通过本体外壳的两侧限定。止动件分别在本体外壳的两个横向内表面外突出以与凹进部分接合。保持部分分别配置在本体外壳的两侧并且靠近接合凹槽。每个保持部分可包括弯曲片和向内凹陷部分。弯曲片可以连接在靠近于接合凹槽的两个相对内壁中的一个的本体外壳的一部分与靠近于接合凹槽的另一内壁的本体外壳的一部分之间。向内凹陷部分可以形成为弯曲片的内表面。延伸片可以从本体外壳的后面向外延伸。多个接合件可以从延伸片的两侧延伸并朝彼此弯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插头连接器还包括电路板。电路板的两个端部中的一个可插入本体外壳中,并且电路板的两侧的顶部表面和底部表面分别邻接抵靠接合凹槽的内壁。此外,电路板的两侧可以分别从两个接合凹槽突出并且由两个向内凹陷部分保持。而且,向内凹陷部分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本体外壳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合件可以分别与电路板的另一端部的两侧接合并且邻接抵靠电路板的顶部表面。此外,延伸片可以包括分别邻接抵靠电路板底部表面的多个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外壳包括外围外壳。外围外壳包括本体部分和从本体部分向外延伸的两个定位板。本体部分包围凸舌部分,并且定位板与基体部分接合。此外,电路板包括多个端子触点和接地触点。导电端子的其它端部可以配置成连接至端子触点。外围外壳可以包括从定位板中的一个延伸并且连接至接地触点的接地触脚。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外壳包括限定在延伸片的外表面处的突出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外壳包括电线夹紧构件和多个加强部分。电线夹 紧构件可以从延伸片向外延伸,并且加强部分可以形成在电线夹紧构件与延伸片之间。

基于上述,因为止动件在本体外壳的横向内表面外突出以与凹进部分接合,当基体部分组装在本体外壳中时,止动件提供止动作用并且分别与凹进部分接合,以便防止基体部分与本体外壳分开。此外,弯曲片允许连接由接合凹槽间隔的本体外壳的两部分,以便电路板组装至本体外壳时,防止本体外壳由电路板的推动导致的变形。而且,因为弯曲片保持电路板的两侧,所以其防止电路板在竖直或水平晃动之后与绝缘壳体分开,进而防止充电或数据传输失效。此外,接合件分别与电路板的另一端部的两侧接合并且邻接抵靠电路板的顶部表面,以便电路板的插入端部由保持部分定位,并且电路板的焊接端部由接合件定位,而且接合件邻接抵靠电路板的顶部表面以防止电路板向上偏移和与绝缘壳体分开。

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的详细描述在以下的实施例中示出。从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和实施应该对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参照本发明的内容、权利要求以及附图,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应该易于被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从下文给定的仅用于说明但不限制本发明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将被充分地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电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1);

图3示出了电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2);

图4示出了省略电路板的电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3);

图5示出了电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4);

图6示出了电插头连接器的侧剖面图;以及

图7示出了电插头连接器的前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插头连接器100。图1示出了电插头连接器100的立体图。这里的电插头连接器100表现为包 括用于微型usb连接器的互连接口的连接器,并且是usb2.0连接器,但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电插头连接器100可以提供为c型usb连接器。电插头连接器100包括绝缘壳体1、多个导电端子2,以及金属外壳4。

参照图2-图3,其分别显示了电插头连接器100的顶部和底部分解图。在本实施例中,所示的壳体1包括基体部分11、凸舌部分13,以及多个凹进部分15。在本实施例中,基体部分11和凸舌部分13可以经由注塑成型等方式制成。依照所需的互连接口,凸舌部分13可以从基体部分11以从后向前的方向上向前延伸。凸舌部分13具有上部表面和与该上部表面相对的下部表面。凸舌部分13还可包括插入凹槽131。插入凹槽131限定在凸舌部分13的顶部表面的前部分。凹进部分15分别限定在基体部分11的两侧。

参照图2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端子为5个,并且该导电端子2的配置满足微型usb标准规范。导电端子2可以分别保持在基体部分11和/或凸舌部分13。每个导电端子2的两端部中的一个可以位于插入凹槽131中,并且每个导电端子2的另一端部可以在基体部分11的外部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导电端子2包括冲压型柔性接触部分、连接部分,以及表面安装技术(smt)尾部部分。本体部分481可以保持在绝缘壳体1上。冲压型柔性接触部分从连接部分以从后向前的方向向前延伸以部分地朝插入凹槽131突出。smt尾部部分可以从连接部分以从前到后的方向向后延伸,并且从基体部分11突出。导电端子2形成一排smt尾部部分,其结构简单,从而在焊接过程中使品质一致。此外,绝缘壳体1和导电端子2可以通过压接(crimp)的方式彼此组装在一起,并且连接部分定位在绝缘壳体1处。当导电端子2的smt尾部部分与电路板6焊接时,用于布局导电端子2的电路板6的空间可有效地减小。

在可替代实施例中,例如,导电端子2可以提供为通过间隔等相对于彼此定位的束,该束位于绝缘壳体1中。

参照图2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电插头连接器100还包括多个卡扣构件3。卡扣构件3定位在绝缘壳体1中并且分别位于导电端子2的两侧。此外,钩部分形成在每个卡扣构件3的前面。钩部分从金属外壳4的外围外壳48凸出且适于与电插座连接器卡扣,以使得电插头连接器100可以与相应的电插座连接器牢固地配合。

参照图2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外壳4是中空外壳。例如,金属外壳4可由金属注塑成型来形成。金属外壳4至少部分地包围绝缘壳体1。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外壳4包括本体外壳41和外围外壳48。本体外壳41和外围外壳48表示为分离的构件,但也可以彼此组装在一起。外围外壳48包括本体部分481和从本体部分481向外延伸的两个定位板483。本体部分481部分地包围凸舌部分13,并且定位板483与基体部分11接合。换言之,基体部分11具有卡扣块,每个定位板483限定一卡扣洞。因此,卡扣块可以与卡扣洞组装在一起,以便外围外壳48牢固地包围绝缘壳体1。

参照图2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外壳4包括本体外壳41、两个止动件43、两个保持部分45,以及延伸片46。本体外壳41表示为一般的矩形中空外壳。本体外壳41形成的尺寸至少部分地包围基体部分11。当绝缘壳体1与本体外壳41组装在一起时,基体部分11可以用从本体外壳13突出的凸舌部分13定位在本体外壳41中。

参照图2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本体外壳41包括分别通过本体外壳41的两侧限定的两个接合凹槽411。换言之,接合凹槽411是形成在本体外壳41的两侧用于接收电路板6的两侧6a的凹槽。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6的插入端部6d插入本体外壳41中,并且电路板6的两侧6a的顶部表面6b和底部表面6c分别邻接抵靠接合凹槽411的内壁。

参照图2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止动件43表示为l形。两个止动件43分别在本体外壳41的两个横向内表面之外突出。当基体部分11组装在本体外壳41中时,止动件43提供止动作用,并且分别与凹进部分15相接合,以便基体部分11能够被本体外壳41牢固地保持。

参照图2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保持部分45分别配置在本体外壳41的两侧并且靠近于接合凹槽411。每个保持部分45包括弯曲片451和向内凹陷部分452。弯曲片451的横截面近似于c形。每个弯曲片451在靠近于对应的接合凹槽411的两个相对内壁中的一个的本体外壳41的一部分与靠近于同一接合凹槽411的另一内壁的本体外壳41的一部分之间延伸。弯曲片451允许连接由接合凹槽411隔离的本体外壳41的两部分,以便当电路板6组装至本体外壳41时,避免本体外壳41受到电路板6的推动而变形。

参照图2至图3以及图6至图7。图6示出了电插头连接器100的侧剖面图。图7示出了电插头连接器100的前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向内凹陷 部分452分别形成为弯曲片451的内表面。当电路板6组装至基体部分11的后面时,电路板6的两侧6a分别从两个接合凹槽411突出,并且由两个向内凹陷部分452保持。此外,向内凹陷部分452的内壁之间的距离d1大于本体外壳41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d2。向内凹陷部分452的内壁之间的距离d1与电路板6的两侧6a之间的宽度相匹配。因此,由于弯曲片451保持电路板6的两侧6a,所以其防止电路板6在竖直或水平晃动之后与绝缘壳体1分开,进而防止充电或数据传输失效。

参照图2至图3以及图6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延伸片46是伸长片。延伸片46从本体外壳41的后面向外延伸。多个接合件461从延伸片46的两侧延伸并且朝彼此弯曲。接合件461分别与电路板6的另一端部的两侧接合并且邻接抵靠电路板6的顶部表面6b。换言之,电路板6的两个端部中的一个,即,电路板6的插入端部6d由两个保持部分45来定位,而电路板6的另一端部,即,电路板6的焊接端部6e由接合件461来定位。接合件461邻接抵靠电路板6的顶部表面6b以防止电路板6向上偏移与绝缘壳体1分开。此外,接合件461还保持电路板6的两侧6a以防止电路板6横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延伸片46还包括分别邻接抵靠电路板6的底部表面6c的多个侧壁463,以便电路板6能够牢固地定位在绝缘壳体1中。

参见图2至图3以及图6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6包括多个端子触点61、接地触点63,以及焊线触点,并且电路板6还可以包括电子部件,诸如,led、处理/控制芯片,等等。导电端子2的另一端部连接至端子触点61。外围外壳48包括从两个定位板483中的一个延伸并连接至在此表示为接触触点63的电路板接地的接地触脚484。

参照图2至图5。图4和图5示出了电插头连接器100的分解图。在本实施例中,电插头连接器100的组装被描述如下。首先,外围外壳48与绝缘壳体1组装在一起,并且电路板6焊接在绝缘壳体1的后面并且连接至导电端子2。随后,外围外壳48、绝缘壳体1,以及电路板6的组装件以从后向前的方向插入本体外壳41中,并且部分组装件从本体外壳41突出,如图1所示。因此,本体外壳41的两个止动件43分别与凹进部分15接合,电路板6的两侧6a容纳在各自的接合凹槽411和各自的弯曲片451中,并且接合件461分别与电路板6的另一端部的两侧接合。

参照图3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外壳4还表示突出部分465的应 用,该突出部分465限定在延伸片46的外表面处,用于提高延伸片46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4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外壳4还表示电线夹紧构件49以及多个加强部分491。电线夹紧构件49从延伸片46向外延伸。电线夹紧构件49适于定位和紧固电线或电缆。此外,加强部分491形成在电线夹紧构件49与延伸片46之间。加强部分491位于电线夹紧构件49的两侧以增加电线夹紧构件49与延伸片46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了电线夹紧构件49与延伸片46之间的连接的结构强度。因此,当电插头连接器100与电插座连接器分开时,电插头连接器100的电线被拉出,拉力会递送至电线夹紧构件49与延伸片46之间的连接处。由于加强部分491提高了电线夹紧构件49与延伸片46之间的连接的结构强度,因此在被施加力的情况下,连接可以提高断裂阻力。

基于上述,因为止动件在本体外壳的横向内表面外突出以与凹进部分接合,当基体部分组装在本体外壳中时,止动件提供止动作用并且分别与凹进部分接合,以便防止基体部分与本体外壳分开。此外,弯曲片允许连接由接合凹槽间隔的本体外壳的两部分,以便电路板组装至本体外壳时,防止本体外壳由电路板的推动导致的变形。而且,因为弯曲片保持电路板的两侧,所以其防止电路板在竖直或水平晃动之后与绝缘壳体分开,进而防止充电或数据传输失效。此外,接合件分别与电路板的另一端部的两侧接合并且邻接抵靠电路板的顶部表面,以便电路板的插入端部由保持部分定位,并且电路板的焊接端部由接合件定位,而且接合件邻接抵靠电路板的顶部表面以防止电路板向上偏移和与绝缘壳体分开。

虽然本发明已经通过示例的方式并且按照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必限制于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反,其涵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构思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相似布置,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包括所有这样的修改和相似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