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插座及带有音频插座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1267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音频插座及带有音频插座的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频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音频插座及带有音频插座的设备。



背景技术:

大多数的通讯设备、移动终端、穿戴设备等多媒体设备,都具有音频功能,通过与外部音箱、耳机等音频输出设备连接,以使这些设备能够播放音频信号。

一般的,在多媒体设备与音频输出设备连接时,常常采用有线连接的方式,例如,音频输出设备的音频插头插入多媒体设备的音频插座以形成连接,用于传输音频信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音频插座及带有音频插座的设备,能够使音频插头插入/拔出音频插座更加容易,并保证两者之间的良好接触,延长音频插座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音频插座,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的连接器,其中,该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包括:固定部,设置于壳体的内侧面;缓冲部,缓冲部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弯折结构与固定部连接;接触部,通过第二弯折结构与缓冲部的第二端连接,用于与插入音频插座的音频插头接触。

其中,第一弯折结构和第二弯折机构为U型结构。

其中,接触部包括凸出机构,凸出机构向远离壳体的方向凸出,以与插入音频插座的音频插头接触。

其中,固定部、缓冲部以及接触部一体成型。

其中,第一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用于与插入音频插座的音频插头的第一声道端子接触连接;连接器还包括:第二连接端子,用于与插入音频插座的音频插头的第二声道端子接触连接;第三连接端子,用于与插入音频插座的音频插头的接地端子接触连接。

其中,连接器还包括第四连接端子,用于与插入音频插座的音频插头的MIC端子接触连接。

其中,第二连接端子、第三连接端子以及第四连接端子的结构与第一连接端子的结构相同。

其中,壳体的内侧面设置有安装槽,用于容置并固定第一连接端子的固定部。

其中,第一连接端子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端子相对设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带有音频插座的设备,其中,该设备包括如上的音频插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音频插座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的连接器,其中,该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包括:固定部,设置于壳体的内侧面;缓冲部,缓冲部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弯折结构与固定部连接;接触部,通过第二弯折结构与缓冲部的第二端连接,用于与插入音频插座的音频插头接触。通过上述方式,音频插头与音频插座之间的接触更加具有弹性,能够使音频插头插入/拔出音频插座更加容易,并保证两者之间的良好接触,延长音频插座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带有音频插座的设备一实施方式中手机的侧视结 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音频插座10包括壳体11以及设置于壳体11内部的连接器12。

具体地,当音频插头20插入音频插座10时,音频插头20与连接器12接触,以使音频信号传递。

同时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2即为第一连接端子12,第一连接端子2包括:固定部121,设置于壳体11的内侧面;缓冲部122,缓冲部12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弯折结构124与固定部121连接;接触部123,通过第二弯折结构125与缓冲部122的第二端连接,用于与插入音频插座10的音频插头20接触。

可选的,第一弯折结构124和第二弯折机构125为U型结构。

可选的,接触部123包括凸出机构126,凸出机构126向远离壳体11的方向凸出,以与插入音频插座10的音频插头20接触。

其中,第一连接端子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端子12相对设置。

可选的,固定部121、缓冲部122以及接触部123一体成型。即固定部121、缓冲部122、接触部123以及将其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弯折结构124和第二弯折机构125均是一体成型。

在具体实现中,当音频插头20未插入音频插座10时,第一连接端子12的状态如图2所示,固定部121和缓冲部122之间除了第一弯折机构124连接外,其他部分自然分开,保持一定的缓冲距离;缓冲部122和接触部123之间除了第二弯折机构125连接外,其他部分也自然分开,保持一定的缓冲距离。

当音频插头20插入音频插座10时,第一连接端子12的状态如图1所示,由于音频插头20的挤压,固定部121和缓冲部122靠近,缓冲部122和接触部123靠近。但由于有第一弯折结构124和第二弯折结构 125的弹性作用,第一连接端子12具有恢复到如图2所示的状态的弹力,以夹持音频插头20以便紧固音频插头20。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方式的音频插座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的连接器,其中,该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包括:固定部,设置于壳体的内侧面;缓冲部,缓冲部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弯折结构与固定部连接;接触部,通过第二弯折结构与缓冲部的第二端连接,用于与插入音频插座的音频插头接触。通过上述方式,音频插头与音频插座之间的接触更加具有弹性,能够使音频插头插入/拔出音频插座更加容易,并保证两者之间的良好接触,延长音频插座的使用寿命。

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音频插座30包括壳体31以及设置于壳体31内部的连接器32。

具体地,当音频插头40插入音频插座30时,音频插头40与连接器32接触,以使音频信号传递。

其中,连接器32包括第一连接端子321、第二连接端子322以及第三连接端子323,音频插头40包括第一声道端子41、第二声道端子42以及接地端子43。

其中,壳体31的内侧面设置有安装槽,用于容置第一连接端子321、第二连接端子322以及第三连接端子323,具体地,安装槽用于容置并固定第一连接端子321的固定部。

具体地,第一连接端子321的接触部(可参阅图2)用于与插入音频插座30的音频插头40的第一声道端子41接触连接;第二连接端子322用于与插入音频插座30的音频插头40的第二声道端子42接触连接;第三连接端子323用于与插入音频插座30的音频插头40的接地端子43接触连接。

可选的,第一声道端子41为左声道端子,第二声道端子42为右声道端子。

具体地,第一连接端子321是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端子,其具体的结构和实施原理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连接器32还可以包括第四连接端子(图未示),用于与插 入音频插座30的音频插头40的MIC端子(图未示)接触连接。

可以理解的,第二连接端子322、第三连接端子323以及第四连接端子的结构可以与第一连接端子321的结构相同,其大小可以根据音频插头40的直径以及音频插座30的剩余空间大小来设置。另外,第二连接端子322、第三连接端子323以及第四连接端子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与现有技术中相同的结构,即仅仅第一连接端子321采用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带有音频插座的设备一实施方式中手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该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MP3、MP4等移动终端,也可以是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头盔等智能穿戴设备,还可以是PC机、笔记本等设备或者电视机、收音机、DVD等多媒体设备。

具体地的,图4以手机为例,该手机40包括音频插座41,具体地,该音频插座41为耳机插孔,该音频插座41的具体结构以及其实施原理参照上述音频插座第一、第二实施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