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断路器及其变速箱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2264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型断路器及其变速箱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型断路器,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结构更紧凑的微型断路器的变速箱组件。



背景技术:

微型断路器是建筑电气终端配电装置引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终端保护电器。微型断路器由分合闸机构、触点、保护装置、灭弧系统等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利用保护装置(脱扣器)和电流热组件实现过载和短路保护,当电流热组件中的线圈通过的电流大于设定的电流值时,电磁脱扣器的动铁芯动作,推动打击杆撞击操作机构,使操作机构解锁,使断路器分闸进而断开电路,从而实现对电路的过载和短路保护。当电路故障排出后,再通过分合闸机构进行合闸操作从而接通电路。目前,我国现今使用的最多的微型断路器为手动分合闸式,通过手动拨动分合闸机构就可以对电路进行通断操作。手动分合闸式微型断路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且不需要额外的电能,因而可以在无电能的情况下进行分合闸操作,被广泛应用于旧电网中。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家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保护电器的普通微型断路器,也急需加装智能控制系统。为了与广泛应用的手动分合闸式的普通微型断路器相匹配,现在,主要在普通微型断路器一侧新增一个可以远程控制的智能微型断路器,智能型微型断路器根据输入控制信号来驱动其他普通微型断路器进行分合闸操作。

《电能表外置断路器技术规范》中对断路器的外形尺寸进行了严格的规范限定,其中,限定智能微型断路器与普通微型断路器的外形形状及尺寸相一致,以保证外观的一致性,并且方便进行大规模的断路器终端设备更换。

但是,现有技术的智能微型断路器的尺寸一般比普通微型断路器尺寸大,外形上也不一致,无法直接使用,使用前需先对放置微型断路器的基础设备进行适应性改造,前期投入大、工期长,不利于智能电网推进进程。

现有技术中智能微型断路器的变速箱组件的轴向尺寸一般均较大,例如公告号为CN205211619U以及公告号为CN205028865U的中国专利,其均采用电机直接与蜗杆连接,蜗杆驱动联动组件的技术方案,轴向尺寸直接叠加,进而造成智能微型断路器的外形尺寸无法满足规范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的智能微型断路器的变速箱组件尺寸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变速箱组件以及包括该变速箱组件的微型智能断路器,体积小,传动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组件包括输出蜗杆,连接在一微型断路器上,所述微型断路器包括电机,所述输出蜗杆包括蜗杆轴,所述电机包括电机输出轴,其中,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电机输出轴和蜗杆轴之间的齿轮组,通过所述齿轮组所述电机输出轴与蜗杆轴之间相互平行且相邻一间隔设置。

上述的变速箱组件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输出轴与蜗杆轴上下设置或左右设置。

上述的变速箱组件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包括:

电机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机输出轴上;

第一齿轮,周向活动连接在所述蜗杆轴上;

第二齿轮,周向活动连接在所述电机输出轴上;以及

第三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蜗杆轴上;

其中,所述电机输出轴带动所述电机齿轮转动,所述电机齿轮带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所述第一齿轮带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所述第二齿轮带动所述第三齿轮转动,所述第三齿轮带动所述蜗杆轴转动。

上述的变速箱组件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蜗杆具有螺旋齿。

上述的变速箱组件的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变速箱壳,所述变速箱壳包括第一变速箱壳和第二变速箱壳,所述第一变速箱壳和第二变速箱壳相连接以将所述电机齿轮、第一至第三齿轮以及输出蜗杆置于其中。

上述的变速箱组件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箱壳具有供所述电机输出轴穿入的通过孔。

上述的变速箱组件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箱壳具有放置所述输出蜗杆的凸起部。

上述的变速箱组件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部对应于所述螺旋齿的位置具有露出孔。

上述的变速箱组件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蜗杆轴之间、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电机输出轴之间是间隙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包括外壳、电机、变速箱组件和传动连接组件,所述电机、变速箱组件和传动连接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其中,所述变速箱组件为上述的变速箱组件,所述输出蜗杆驱动所述传动连接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采用的变速箱组件,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保证微型断路器整体尺寸合乎规范规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变速箱组件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变速箱组件的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变速箱组件去除变速箱壳的组合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 电机

111 电机输出轴

200 变速箱组件

210 输出蜗杆

211 蜗杆轴

212 螺旋齿

220 齿轮组

221 电机齿轮

222 第一齿轮

223 第二齿轮

224 第三齿轮

230 销连接件

240 变速箱壳

241 第一变速箱壳

242 第二变速箱壳

243 通过孔

244 凸起部

245 露出孔

250 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组件应用于微型断路器中,变速箱为三级变速,设计在两个轴上。如图1至图3所示,变速箱组件200包括输出蜗杆210和齿轮组220,输出蜗杆210包括蜗杆轴211。微型断路器包括电机100,电机100包括电机输出轴111。齿轮组220连接在电机100的电机输出轴111和输出蜗杆210的蜗杆轴211之间,以通过齿轮组220将电机100的输出动力传递至输出蜗杆210。通过齿轮组220,电机100的电机输出轴111与输出蜗杆210的蜗杆轴211之间相互平行且相邻一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相对于输出蜗杆的蜗杆轴直接与电机的电机输出轴相连的结构形式,缩小了轴向距离,使微型断路器外形尺寸得以减小。

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电机100的电机输出轴111与输出蜗杆210的蜗杆轴211可以上下设置,或者也可以左右设置。

具体地,齿轮组220包括电机齿轮221、第一齿轮222、第二齿轮223和第三齿轮224。电机齿轮221固定连接在电机100的电机输出轴111上。第一齿轮222周向活动连接在输出蜗杆220的蜗杆轴211上。第二齿轮223周向活动连接在电机100的电机输出轴111上。第三齿轮224固定连接在输出蜗杆220的蜗杆轴211上。

第一齿轮222和蜗杆轴211之间、第二齿轮223和电机输出轴111之间可采用间隙配合。

其中,电机100的电机输出轴111带动电机齿轮221转动,电机100转动并不带动第二齿轮223转动。电机齿轮221与第一齿轮222配合,从而电机齿轮221带动第一齿轮222转动,第一齿轮222转动并不带动蜗杆轴211转动。第一齿轮222与第二齿轮223配合,从而第一齿轮222带动第二齿轮223转动。第二齿轮223与第三齿轮224配合,从而第二齿轮223带动第三齿轮224转动。第三齿轮223通过销连接件230固定在蜗杆轴211上,从而第三齿轮224带动输出蜗杆210的蜗杆轴211转动。输出蜗杆210转动带动其他结构(传动连接组件)转动或移动,起到合闸(跳闸)的目的。

如图3所示,输出蜗杆210具有设于蜗杆轴211上的螺旋齿212,输出螺杆210通过螺旋齿212带动其他结构转动或移动。

如图1和图2所示,变速箱组件200还包括变速箱壳240,变速箱壳240包括第一变速箱壳241和第二变速箱壳242,第一变速箱壳241和第二变速箱壳242相连接以将齿轮组220的电机齿轮221、第一齿轮222、第二齿轮223、第三齿轮224以及输出蜗杆210置于其中。其中,第一变速箱壳241和第二变速箱壳242例如可通过铆钉250铆接,也可采用其它熟知的方式连接。

具体地,变速箱壳240具有供电机100的电机输出轴111穿入的通过孔243,通过孔243可设置于第一变速箱壳241,也可设置于第二变速箱壳242,本实施例中,通过孔243设置于第一变速箱壳241上。

变速箱壳240具有放置输出蜗杆210的凸起部244,输出蜗杆210隐藏在凸起部244内。凸起部244可设置于第一变速箱壳241,也可设置于第二变速箱壳242,本实施例中,凸起部244设置于第一变速箱壳241上。

其中,通过孔243和凸起部244设置于变速箱壳240的同一侧。

如图2和图3所示,变速箱壳240的凸起部244对应于输出螺杆210的螺旋齿212的位置具有露出孔245。输出蜗杆210的螺旋齿212通过露出孔245与外部齿轮配合,带动外部齿轮转动或移动。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