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注液排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6799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注液排液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电解液注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注液排液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对人工成本控制和智能的需求,现有的注液机在转型过程中仍然需要操作人员进行手动完成。而为了实现后续的自动转型,排液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技术中,通常采用同一个废液桶收集主储液桶和副储液桶处的废液,这就需要频繁地挪动废液桶,导致劳动强度较大。

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注液排液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自动注液排液系统,其包括主储液桶、副储液桶、注液泵、注液针头、废液桶,以及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其中所述第一管路用于将所述主储液桶与所述副储液桶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用于将所述副储液桶与所述注液泵连通;所述第三管路用于将所述注液泵与所述注液针头连通,

还包括第一废液管和第二废液管,所述第一废液管的一端与所述主储液桶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废液桶所在位置处,所述第二废液管的一端与所述副储液桶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废液桶所在位置处。

优选地,还包括漏斗桶和第三废液管,所述第一废液管和所述第二废液管与所述漏斗桶的进口连通,所述漏斗桶的出口通过第三废液管与所述废液桶的进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漏斗桶为带有顶盖的密闭结构,在所述漏斗桶上设有液位感应器以监测所述漏斗桶内的液位。

优选地,还包括第四管路和连接件,所述第四管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至少一个所述注液针头连通,所述第四管路的下游接所述漏斗桶。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内置密封圈,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密封圈与所述注液针头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四管路为多个,各所述第四管路与多个所述注液针头一一连通,各所述第四管路的下游均接所述漏斗桶。

优选地,所述第一废液管上设置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废液管的通断。

优选地,所述第二废液管上设置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废液管的通断。

优选地,所述第三废液管上设置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废液管的通断。

优选地,所述第四管路上设置第四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路的通断。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本申请的自动注液排液系统,能够自动进行注液和排液,将主储液桶、副储液桶和管路中的电解液直接排入废液桶。解决在排液过程中需要人工移动废液桶的问题,为后续实现自动注液做准备。

在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中,采用内置密封件的连接件代替现有技术中的托液残杯。在注液时,连接件移开,注液针头实现电解液的注液。在排液时,注液针头与连接件之间形成密封,漏斗桶在真空负压的条件下收集电解液。当漏斗桶内的液位到达设定的最高液位时,连接漏斗桶和废液桶的第三电磁阀自动开启,将漏斗桶内的电解液排到废液桶,从而解决人工排液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注液排液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注液排液系统中连接件示意图。

其中,101-第一管路,102-第二管路,103-第三管路,104-第四管路,105-第一废液管,106-第二废液管,107-第三废液管;

1011-第一电磁阀,1012-第二电磁阀,1013-第三电磁阀,1014-第四电磁阀,1015-第五电磁阀,1016-第六电磁阀;

21-主储液桶,22-副储液桶,23-废液桶,24-漏斗桶,241-液位感应器;

31-注液泵;

41-注液针头;

51-连接件,511-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申请。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本实施例的自动注液排液系统如图1所示,其包括主储液桶21、副储液桶22、注液泵31、注液针头41和废液桶23,以及第一管路101、第二管路102和第三管路103;其中第一管路101用于将主储液桶21与副储液桶22连通,实现电解液在主储液桶21和副储液桶22之间的流动;第二管路102用于将副储液桶22与注液泵31连通,通过注液泵31将电解液从副储液桶22中抽出;第三管路103用于将注液泵31与注液针头41连通,将电解液引入注液针头41以完成注液;该自动注液排液系统还包括第一废液管105和第二废液管106,第一废液管105的一端与主储液桶21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废液桶23所在位置处,用于将主储液桶21中的电解液排入废液桶23中;第二废液管106的一端与副储液桶22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废液桶23所在位置处,用于将副储液桶22中的电解液排入废液桶23中。

具体地,在主储液桶21上安装了真空泵和搅拌器,用于在搅拌条件下对主储液桶21中的电解液进行抽气,以获得纯净的电解液。主储液桶21通过第一管路101与副储液桶22连接,待注液的电解液先在主储液桶21中排净空气,通过第一管路101再进入副储液桶22。优选地,第一管路101在接入主储液桶21的位置尽量位于主储液桶21的底部,以使主储液桶21中的电解液尽量多的进入副储液桶22。副储液桶22通过第二管路102与注液泵31连接,在第二管路102上可安装多个三通阀,三通阀的每个分支分别连接注液针头41,以实现电解液在第三管路103中的分流,完成多个注液针头41的同时注液。

该系统还包括漏斗桶24和第三废液管107,上述第一废液管105和第二废液管106与漏斗桶24的进口连通,漏斗桶24的出口通过第三废液管107与废液桶23的进口相连通,该漏斗桶24上平下尖的形状有利于集液,从主储液桶21和副储液桶22中排出的电解液分别通过第一废液管105和第二废液管106进入漏斗桶24,再经过第三废液管107进入废液桶23内。

该系统还包括第四管路104和连接件51,第四管路104通过连接件51与至少一个注液针头41连通。第四管路104的下游接漏斗桶24,用于将第三管路103及注液针头41中的电解液排入漏斗桶24中。在实际中可以设置多个第四管路104,各第四管路104与多个注液针头41一一连通,各第四管路104的下游均接漏斗桶24,以实现多个注液针头41的同时集液,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依靠人工手动在各注液针头41下依次接液的缺陷。

该连接件51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连接件51中内置密封圈511,以实现连接件51与注液针头41连接位置的密封。在注液时注液针头41上升,连接件51与注液针头41分离,将电芯置于连接件51和注液针头41之间完成注液。在排液时注液针头41下降,注液针头41的注液端进入连接件51的密封圈511内,第三管路103和注液针头41通过连接件51与第四管路104连通,第三管路103中的电解液依次通过注液针头41、连接件51和第四管路104排入漏斗桶24中。该连接件51实际起到了现有技术中托液残杯的作用,可以方便地实现注液和接液过程的自动切换。

为了便于控制,该系统还包括第一电磁阀1011和第二电磁阀1012。其中第一电磁阀1011位于第一废液管105上,用于控制第一废液管105的通断,当第一电磁阀1011开启时,第一废液管105为通路,主储液桶21内的电解液经过第一废液管105进入漏斗桶24内。第二电磁阀1012位于第二废液管106上,用于控制第二废液管106的通断,当第二电磁阀1012开启时,第二废液管106为通路,副储液桶22内的电解液经过第二废液管106进入漏斗桶24内。

同理地,该系统还包括第三电磁阀1013,其位于第三废液管107上,用于控制第三废液管107的通断。漏斗桶24底部通过第三废液管107与废液桶23连接,当第三电磁阀1013开启时,第三废液管107为通路,漏斗桶24内的电解液经过第三废液管107进入废液桶23内。具体地,漏斗桶24为带有顶盖的密闭结构,在漏斗桶24上设有液位感应器241以监测漏斗桶24内液位,当漏斗桶24内液位达到设定的最高液位时,液位感应器241将该监测信号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输出信号控制第三电磁阀1013开启。当漏斗桶24内的液位达到设定的最低液位时,液位感应器241再将该监测信号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输出信号控制第三电磁阀1013关闭,漏斗桶24停止排液。该漏斗桶24上还设有抽气泵,可对漏斗桶24抽真空,保证漏斗桶24内的电解液不被空气污染。

同理地,该系统还包括第四电磁阀1014,其位于第四管路104上,用于控制第四管路104的通断,当第四电磁阀1014开启时,第四管路104为通路,第三管路103内的电解液经过第四管路104进入漏斗桶24内。

与上述技术方案同理,优选地,该系统还包括第五电磁阀1015和第六电磁阀1016,其中第五电磁阀1015位于第三管路103上的注液针头41上游,以控制电解液是否进入注液针头41;第六电磁阀1016位于第一管路上,以控制主储液桶21与副储液桶22之间是否导通。

其中,第一电磁阀1011至第六电磁阀1016均可选用气动隔膜阀,实现了所有阀门的自动控制。注液泵31设有四个接口,其中两个接口与副储液桶22连通,两个接口与第三管路103连通,注液泵31正向工作时将副储液桶22中的电解液导入注液针头41,反向工作使将第三管路103中的电解液导入副储液桶22中。

优选地,在注液针头41上装有限位汽缸(图中未示出),通过限位汽缸的充气和排气控制注液针头41的升降。在排液时通过控制系统使汽缸充气,此时注液针头41下降进入连接件51内的密封圈511,第三管路103与第四管路104连通,在第三管路103、注液针头41和第四管路104内形成电解液的通路。在注液时控制汽缸排气,此时注液针头41上升离开连接件51,第三管路103与第四管路104断开。

在排液时,首先关闭第一电磁阀1011、第二电磁阀1012、第四电磁阀1014和第六电磁阀1016,开启第三电磁阀1013,再开启注液泵31使注液泵31反向工作,将第三管路103中的电解液回收到副储液桶22中。一段时间后开启第一电磁阀1011和第二电磁阀1012,对漏斗桶24抽真空,将主储液桶21和副储液桶22中的电解液排入漏斗桶24中。当注液针头41上装有限位汽缸时,在限位气缸作用下,注液针头41根据信号控制自动下降,插入内置密封圈511的连接件51内,漏斗桶24开始抽真空,程序控制打开对应的气动隔膜阀,对注液泵31发出正转信号进行排液,真空条件下电解液被回收到漏斗桶24内。当漏斗桶24上安装的液位感应器241感应到漏斗桶24内电解液已满时,第三电磁阀1013开启,漏斗桶24排液到废液桶23,待漏斗桶24内液面下降到设定值时控制第三电磁阀1013关闭,自动排液收集完成。

在注液时,先通过控制限位汽缸使注液针头41与连接件51分离,然后关闭第一电磁阀1011和第二电磁阀1012,接着开启或闭合第六电磁阀1016,使副储液桶22中的电解液处于合适的液位。然后将电芯置于连接件51上,操作注液针头41上升,移动连接件51至注液针头41下方,使注液针头41正对待注液的电芯,开启第五电磁阀1015,再开启注液泵31使注液泵31正向工作,完成电芯的注液。

本申请通过对现有的注液机进行重新设计,实现注液机的自动注液排液,解决了目前人工操作排液的问题。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出若干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