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端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2914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铜端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缆电线端部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铜端头。



背景技术:

铜端头,也称作接线端子,作为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工业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精确以及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铜端头的用量逐渐上涨,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现有市场上的大多数铜端头包括U型进线部和平板型出线部,由于导线在U型进线部内是通过加紧U型进线部的两侧壁并紧压导线而形成的连接,因此,在长时间使用中,U型进线部的侧壁难免会出现松动等现象,导致导线从U型进线部位置脱落,极大的影响了生产、作业的进程。

为了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铜端头[申请号:CN201320126091.4],具有U型进线部和平板型出线部,其中所述平板型出线部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U型进线部具有弧形底板和从所述弧形底板两侧、呈大致垂直于该弧形底板延伸的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具有一次冲压成型的V型凸缘,该V型凸缘具有凸尖部,并且所述凸尖部朝向所述U型进线部的横向对称线。

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但是导线容易松动脱落,整体设计还不够合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能够灵活压紧导线,避免导线松动脱离的铜端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铜端头包括U型进线部和平板型出线部,所述的平板型出线部上开有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型进线部包括弧形底板,所述的弧形底板的两侧分别铰接有第一弧形侧板和第二弧形侧板,所述的第一弧形侧板和第二弧形侧板的上端之间形成卡入口,所述的第一弧形侧板和弧形底板之间设有第一扭簧,所述的第一扭簧对第一弧形侧板具有向卡入口方向的预紧力,所述的第二弧形侧板和弧形底板之间设有第二扭簧,所述的第二扭簧对第二弧形侧板具有向卡入口方向的预紧力。第一弧形侧板和第二弧形侧板对导线进行压紧,避免因松动而导致导线脱落的情况,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整体设计合理。

在上述的铜端头中,所述的第一弧形侧板的上端内壁凸起形成第一限位凸条,所述的第二弧形侧板的上端内壁凸起形成第二限位凸条。第一限位凸条、第二限位凸条和限位半环配合使用使得第一弧形侧板和第二弧形侧板在一定范围内压紧导线,避免过松或是过紧的情况,通过也对第一弧形侧板和第二弧形侧板具有加固作用。

在上述的铜端头中,所述的平板型出线部上设有限位半环,所述的限位半环上设有与第一限位凸条端部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和与第二限位凸条端部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

在上述的铜端头中,所述的限位半环的一端与平板型出线部相铰接,限位半环的另一端为灵活端。

在上述的铜端头中,所述的弧形底板和第一弧形侧板之间通过铰接轴相铰接,所述的第一扭簧套接在铰接轴上,第一扭簧的一端扭簧臂贴于第一弧形侧板上,第一扭簧的另一端扭簧臂贴于弧形底板上。

在上述的铜端头中,所述的弧形底板和第二弧形侧板之间通过铰接轴相铰接,所述的第二扭簧套接在铰接轴上,第二扭簧的一端扭簧臂贴于第二弧形侧板上,第二扭簧的另一端扭簧臂贴于弧形底板上。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铜端头的优点在于:第一弧形侧板和第二弧形侧板对导线进行压紧,避免因松动而导致导线脱落的情况,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整体设计合理。第一限位凸条、第二限位凸条和限位半环配合使用使得第一弧形侧板和第二弧形侧板在一定范围内压紧导线,避免过松或是过紧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剖视图。

图中,1U型进线部、2平板型出线部、3安装孔、4弧形底板、5第一弧形侧板、6第二弧形侧板、7卡入口、8第一扭簧、9第二扭簧、10第一限位凸条、11第二限位凸条、12限位半环、13第一限位槽、14第二限位槽、15扭簧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处于说明性目的,而不是想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铜端头包括U型进线部1和平板型出线部2,平板型出线部2上开有安装孔3,其特征在于,U型进线部1包括弧形底板4,弧形底板4的两侧分别铰接有第一弧形侧板5和第二弧形侧板6,第一弧形侧板5和第二弧形侧板6的上端之间形成卡入口7,第一弧形侧板5和弧形底板4之间设有第一扭簧8,第一扭簧8对第一弧形侧板5具有向卡入口7方向的预紧力,第二弧形侧板6和弧形底板4之间设有第二扭簧9,第二扭簧9对第二弧形侧板6具有向卡入口7方向的预紧力。第一弧形侧板5和第二弧形侧板6对导线进行压紧,避免因松动而导致导线脱落的情况,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整体设计合理。

其中,第一弧形侧板5的上端内壁凸起形成第一限位凸条10,第二弧形侧板6的上端内壁凸起形成第二限位凸条11。第一限位凸条10、第二限位凸条11和限位半环12配合使用使得第一弧形侧板5和第二弧形侧板6在一定范围内压紧导线,避免过松或是过紧的情况,通过也对第一弧形侧板5和第二弧形侧板6具有加固作用。平板型出线部2上设有限位半环12,限位半环12上设有与第一限位凸条10端部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13和与第二限位凸条11端部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14。限位半环12的一端与平板型出线部2相铰接,限位半环12的另一端为灵活端。

其中,弧形底板4和第一弧形侧板5之间通过铰接轴相铰接,第一扭簧8套接在铰接轴上,第一扭簧8的一端扭簧臂15贴于第一弧形侧板5上,第一扭簧8的另一端扭簧臂15贴于弧形底板4上。弧形底板4和第二弧形侧板6之间通过铰接轴相铰接,第二扭簧9套接在铰接轴上,第二扭簧9的一端扭簧臂15贴于第二弧形侧板6上,第二扭簧9的另一端扭簧臂15贴于弧形底板4上。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U型进线部1、平板型出线部2、安装孔3、弧形底板4、第一弧形侧板5、第二弧形侧板6、卡入口7、第一扭簧8、第二扭簧9、第一限位凸条10、第二限位凸条11、限位半环12、第一限位槽13、第二限位槽14、扭簧臂1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