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0304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插。



背景技术:

电源排插是为家用电器提供电源接口的电气设备,也是住宅电气设计中使用较多的电气附件,它与人们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居民搬进新居后,普遍反映电源排插数量太少,,使用极不方便,造成住户私拉乱接电源线和加装排插接线板,常常引起人身电击和电气火灾事故,给人身财产安全带来重大隐患。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电源排插最容易发生的触电状况是,插头接通排插电源,但是插头并未完全进入排插,此时极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并且,由于儿童的好奇心较强、安全意识弱,很可能会用手指或金属物去插入插孔中,引起触电事故。

因此,现有的排插的缺陷是:(1)不能在插头未完全插入插孔时,防止触电的发生;(2)不能预防手指或除插头以外其他金属物插入插孔时触电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触电的排插。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排插,包括:排插外壳、两相排插组件和三相排插组件,所述两相排插组件和三相排插组件均位于所述排插外壳内;所述三相排插组件包括:三相绝缘本体,设置有第一三相收容空间、第二三相收容空间、第三三相收容空间、第一三相安装孔、第二三相安装孔和第三三相安装孔,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二三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二三相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三三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三三相收容空间连通;三相防水圈,包括第一三相防水圈孔、第二三相防水圈孔和第三三相防水圈孔,所述三相防水圈嵌入所述三相防水圈收容槽内,并且所述第一三相防水圈孔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对应,第二三相防水圈孔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对应,第三三相防水圈孔与第三三相收容空间对应;三相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并且可在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中滑动,一端位于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内;三相连接件,一端抵接于所述三相滑块的另一端,并且所述三相连接件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三相安装部和第二三相安装部;三相防水垫,套设于所述三相滑块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三相滑块和三相连接件之间,并且覆盖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第一三相滑片,嵌入所述第一三相安装部,并可上下滑动;第二三相滑片,嵌入所述第二三相安装部,并可上下滑动;第一三相夹片,设置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内,与所述三相滑块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三相夹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第二三相夹片,设置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内;第三三相夹片,设置于第三三相收容空间内;第一三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第一三相滑片靠近第一三相夹片的一端;第二三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第一三相滑片靠近第一三相夹片的一端;第三三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第一三相滑片的另一端;第四三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第四三相滑片的另一端;第一三相静触点,位于所述第一三相动触点的正下方,并且与第二三相夹片电性连接;第二三相静触点,位于所述第二三相动触点的正下方,并且与第三三相夹片电性连接;第三三相静触点,位于所述第三三相动触点的正下方,并且与电源电性连接;第四三相静触点,位于所述第四三相动触点的正下方,并且与电源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相插座组件包括:两相绝缘本体,设置有第一两相收容空间、第二两相收容空间、第一两相安装孔、第二两相安装孔、第三两相安装孔和第四两相安装孔,所述第一两相安装孔和第三两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一两相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二两相安装孔和第四两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二两相收容空间连通;第一两相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一两相安装孔,并且可在所述第一两相安装孔中滑动,一端位于第一两相收容空间内;第二两相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二两相安装孔,并且可在所述第二两相安装孔中滑动,一端位于第二两相收容空间内;第三两相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三两相安装孔,并且可在所述第三两相安装孔中滑动,一端位于第一两相收容空间内;第四两相滑块,安装于所述第四两相安装孔,并且可在所述第四两相安装孔中滑动,一端位于第二两相收容空间内;第一两相夹片,设置于第一两相收容空间内,并且位于第一两相滑块和第三两相滑块之间;第二两相夹片,设置于第二两相收容空间内,并且位于第二两相滑块和第四两相滑块之间;第一两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第一两相滑块的另一端,并且与所述第一两相夹片电性连接;第二两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第二两相滑块的另一端;第三两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第三两相滑块的另一端;第四两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第四两相滑块的另一端,并且与所述第二两相夹片电性连接;第一两相静触点,位于与所述第一两相动触点相对应位置,并且与第二两相动触点电性连接;第二两相静触点,位于与所述第二两相动触点相对应位置,并且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第三两相静触点,位于与所述第三两相动触点相对应位置,并且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第四两相静触点,位于与所述第四两相动触点相对应位置,并且与第三两相动触点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相排插组件还包括:第一三相弹片,一端与所述第二三相夹片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相静触点固定连接;第二三相弹片,一端与所述第三三相夹片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相静触点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三相弹片包括第一三相弹片水平部和第一三相弹片竖直部,所述第一三相弹片水平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三相弹片竖直部的一端,所述第一三相弹片水平部的另一端与第一三相静触点固定连接,第一三相弹片竖直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相夹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三相弹片包括第二三相弹片水平部和第二三相弹片竖直部,所述第二三相弹片水平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三相弹片竖直部的一端,所述第二三相弹片水平部的另一端与第二三相静触点固定连接,第二三相弹片竖直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相夹片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相排插组件还包括第三三相静触点安装件和第四三相静触点安装件,并且二者均为导体,所述第三三相静触点安装件的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三三相静触点固定连接;所述第四三相静触点安装件的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三相静触点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相排插组件还包括两个螺栓,其中一个螺栓的一端穿过第二三相安装孔将所述第二三相夹片固定于所述第二三相收容空间的底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相弹片固定连接;另一个螺柱的一端穿过第三三相安装孔将所述第三三相夹片固定于所述第三三相收容空间的底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相弹片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相绝缘本体中远离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的一侧壁上设置有导线连接孔,并且所述导线连接孔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一三相夹片的两端由第一三相夹片的中部向同一方向延伸而成,所述第一三相夹片远离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三相夹片通孔,并且所述第一三相夹片通孔与所述导线连接孔的位置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相排插组件还包括导电片,所述导电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三相绝缘本体中远离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的一侧壁的外表面,并且与所述第一三相夹片电性连接,另一端于外部电源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三相夹片到所述三相绝缘本体底壁的距离等于第三三相夹片到所述三相绝缘本体底壁的距离,所述第一三相夹片到所述三相绝缘本体底壁的距离大于第二三相夹片和第三三相夹片到所述三相绝缘本体底壁的距离。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排插,包括:排插外壳、两相排插组件和三相排插组件,所述两相排插组件和三相排插组件均位于所述排插外壳内;所述三相排插组件包括:三相绝缘本体,设置有第一三相收容空间、第二三相收容空间、第三三相收容空间、第一三相安装孔、第二三相安装孔和第三三相安装孔,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二三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二三相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三三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三三相收容空间连通;三相防水圈包括第一三相防水圈孔、第二三相防水圈孔和第三三相防水圈孔,所述三相防水圈嵌入所述三相防水圈收容槽内,并且所述第一三相防水圈孔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对应,第二三相防水圈孔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对应,第三三相防水圈孔与第三三相收容空间对应;三相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并且可在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中滑动,一端位于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内;三相连接件一端抵接于所述三相滑块的另一端,并且所述三相连接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第一三相夹片,设置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内,与所述三相滑块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三相夹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第二三相夹片设置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内;第三三相夹片设置于第三三相收容空间内;第一三相弹片,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凸台相对应;第二三相弹片,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凸台相对应;第一三相静触点安装件,一端与第二三相夹片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三相弹片的另一端相对应;第二三相静触点安装件的一端与第三三相夹片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三相弹片额另一端相对应;第一三相动触点,安装于第一三相弹片的另一端;第二三相动触点安装于第二三相弹片的另一端;第一三相静触点安装于第一三相静触点安装件的另一端,并且与第一三相动触点相对应,所述第一三相静触点与所述第一三相动触点之间具有间隙,并且在所述三相连接件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一三相静触点与第一三相动触点接触;第二三相静触点安装于第二三相静触点安装件的另一端,并且与第二三相动触点相对应,所述第二三相静触点与所述第二三相动触点之间具有间隙,并且在所述三相连接件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二三相静触点与第二三相动触点接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实施方式通过将三相滑块设于所述第一三相夹片的下端,并且三相滑块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内部,另一端抵接于所述三相连接件,四个三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三相连接件,四个三相静触点分别位于四个三相动触点的正向方。由于三相动触点和三相静触点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在没有插头和排插配合的情况下,手指或除插头以外其他金属物插入插孔时,可以防止触电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排插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排插内部两相排插组件和三相排插组件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两相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两相绝缘本体的另一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两相绝缘本体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两相排插组件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相排插组件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相绝缘本体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相绝缘本体的仰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相绝缘本体的另一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相排插组件的另一立体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相排插组件的分解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相连接件、第一三相滑片和第二三相滑片组合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三相排插组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内”、“外”、“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排插包括:排插外壳100、两相排插组件200和三相排插组件300,其中,两相排插组件200和三相排插组件300均位于所述排插外壳100内部。

排插外壳100包括:上壳110和下壳(图未示),其中,所述上壳110设有上壳开口(图未示),所述上壳110包括上壳本体111、两相插孔112、三相插孔113、usb接口114和显示屏115,其中两相插孔112、三相插孔113、usb接口114和显示屏115均位于所述上壳本体111的上表面。所述下壳设有下壳开口(图未标示),所述上壳开口与所述下壳开口对齐并贴紧固定,使所述上壳110和所述下壳扣合在一起。

如图2和6所示,两相排插组件200包括:两相绝缘本体210、两相滑块、两相防水圈、两相防水垫240、两相夹片、两相弹片、两相固定板、两相触点。其中,所述两相触点包括两相动触点和两相静触点。

如图3-5所示,两相绝缘本体210设有两相收容空间,并且两相收容空间共有两个,分别是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和第二收容空间2112,所述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和第二收容空间2112一左一右并列排布。两相绝缘本体210的侧壁上设有两相安装孔。具体的,所述两相安装孔共有四个,分别是第一两相安装孔2121、第二两相安装孔2122、第三两相安装孔2123和第四两相安装孔2124。所述第一两相安装孔2121设置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前侧壁2101,并且与所述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连通。所述第二两相安装孔2122设置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前侧壁2101,并且与所述第二两相收容空间2112连通。所述第三两相安装孔2123设置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后侧壁2102,并且与所述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连通。所述第四两相安装孔2124设置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后侧壁2102,并且与所述第二两相收容空间2112连通。两相绝缘本体210的底壁2103上设有两相通孔213,所述两相通孔213共有两个,分别与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和第二两相收容空间2112连通。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前后侧壁外侧设置有四个两相凹槽,所述两相凹槽与所述两相安装孔一一对应,并且所述两相凹槽设于所述两相安装孔的周围。具体的,所述两相凹槽的形状为环形,共有四个,分别是第一两相凹槽2141、第二两相凹槽2142、第三两相凹槽2143和第四两相凹槽2144。所述第一两相凹槽2141设置于所述前侧壁2101的外表面,并且环绕于所述第一两相安装孔2121。所述第二两相凹槽2142设置于所述前侧壁2101的外表面,并且环绕于所述第二两相安装孔2122。所述第三两相凹槽2143设置于所述后侧壁2102的外表面,并且环绕于所述第三两相安装孔2123。所述第四两相凹槽2144设置于所述后侧壁2102的外表面,并且环绕于所述第四两相安装孔2124。

两相防水圈230包括第一两相防水圈孔231和第二两相防水圈孔232。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上表面设置有两相防水圈收容槽216,所述两相防水圈收容槽216环绕于所述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和第二收容空间2112的开口处。所述两相防水圈230和所述两相防水圈收容槽216的形状相同,所述两相防水圈230嵌入所述两相防水圈收容槽216内,并且所述第一两相防水圈孔231与所述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对应,第二两相防水圈孔232与第二两相收容空间2112对应。

两相滑块为绝缘体,安装于所述两相安装孔,并且可在两相安装孔中滑动。所述两相滑块一端设有斜面,并且位于所述两相收容空间内;另一端固定有两相动触点,位于所述两相收容空间外部。所述两相安装孔的上下方各设有一个滑槽2125,所述两相滑块的上下表面各设有凸块(图未标示),所述凸块(图未标示)嵌入所述滑槽2125中,并且所述滑槽2125靠近所述两相收容空间的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使得所述两相滑块可以从敞开的另一端安装到所述两相安装孔,并且所述两相滑块会被封闭的一端阻挡住,以防止所述两相滑块完全进入所述两相收容空间内。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当插头与本排插对接后,所述两相滑块在所述两相安装孔内向远离于所述两相收容空间的方向滑动,所述凸块嵌入所述滑槽2125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当插头与本排插脱离后,所述两相滑块受到两相弹片的压力,在所述两相安装孔内向靠近于所述两相收容空间的方向滑动,由于滑槽2125靠近所述两相收容空间的一端封闭,使得所述滑槽2125阻挡住所述两相滑块进一步向所述两相收容空间内移动,以防止所述两相滑块完全进入所述两相收容空间内。具体的,所述两相滑块共有四个,分别是第一两相滑块221、第二两相滑块222、第三两相滑块223和第四两相滑块224。所述第一两相滑块221安装于所述第一两相安装孔2121,并且可在第一两相安装孔2121中滑动。所述第二两相滑块222安装于所述第二两相安装孔2122,并且可在第二两相安装孔2122中滑动。所述第三两相滑块223安装于所述第三两相安装孔2123,并且可在第三两相安装孔2123中滑动。所述第四两相滑块224安装于所述第四两相安装孔2124,并且可在第四两相安装孔2124中滑动。

所述两相夹片具有导电性能,设置于两个所述两相收容空间内,并且固定于所述两相收容空间的底部。所述两相夹片位于设置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前侧壁的两相滑块和后侧壁的两相滑块之间。所述两相排插组件200还包括螺柱(图未标示),所述螺柱穿过所述两相通孔213,并且将所述两相夹片固定于所述两相收容空间211的内部。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还包括两相卡块215,所述两相卡块215位于所述两相收容空间211的内部,并设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侧壁上,用于卡住所述两相夹片,防止所述两相夹片脱离出所述两相收容空间211。具体的,所述两相夹片共有两个,分别是第一两相夹片251和第二两相夹片252。所述第一两相夹片251设置于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内,并位于第一两相滑块221和第三两相滑块223之间。所述第二两相夹片252设置于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2内,并位于第二两相滑块222和第四两相滑块224之间。

所述两相防水垫240设置有凸起部(图未示)和两相防水垫通孔2401,其中,所述凸起部环绕所述两相防水垫通孔2401,凸起部嵌入所述两相凹槽内。所述两相防水垫通过所述两相防水垫通孔(图未示)套设于所述两相滑块,并且所述两相防水垫可以向所述两相滑块提供弹力,并且也可以防止外部的水由所述两相收容空间穿过所述两相安装孔渗透到外壳内的其它位置。具体的,所述两相防水垫共有四个,分别是第一两相防水垫241、第二两相防水垫242、第三两相防水垫243和第四两相防水垫244,所述第一两相防水垫241的凸起部嵌入所述第一两相凹槽2141内,并且套设于所述第一两相滑块221;所述第二两相防水垫242的凸起部嵌入所述第二两相凹槽2142内,并且套设于所述第二两相滑块222;所述第三两相防水垫243的凸起部嵌入所述第三两相凹槽2143内,并且套设于所述第三两相滑块223;所述第四两相防水垫244的凸起部嵌入所述第一两相凹槽2144内,并且套设于所述第四两相滑块224。

所述两相固定板为绝缘体,固定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上,所述两相防水垫的凸起部嵌入所述两相凹槽,并且所述两相防水垫位于所述两相固定板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侧壁之间。所述两相固定板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固定连接,并且共同挤压所述所述两相防水垫,使得所述两相防水垫对所述两相安装孔的密封效果更好。具体的,所述两相固定板共有两个,分别是第一两相固定板271和第二两相固定板272。所述第一两相固定板27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板通孔2711和第二固定板通孔2712,所述第一两相固定板271固定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前侧壁2101,并且所述第一固定板通孔2711与第一两相安装孔2121对齐,所述第一两相滑块221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通孔2711;所述第二固定板通孔2712与第二两相安装孔2122对齐,所述第二两相滑块222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712。所述第二两相固定板272上设置有第三固定板通孔2721和第四固定板通孔2722,所述第二两相固定板272固定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后侧壁2102,并且所述第三固定板通孔2721与第三两相安装孔2123对齐,所述第三两相滑块223穿过所述第三固定板通孔2721;所述第四固定板通孔2722与第四两相安装孔2124对齐,所述第四两相滑块224穿过所述第四固定板通孔2722。

两相动触点为导体,共有四个,分别是第一两相动触点2811、第二两相动触点2812、第三两相动触点2813和第四两相动触点2814;两相静触点为导体,共有四个,分别是第一两相静触点2821、第二两相静触点2822、第三两相静触点2823和第四两相静触点2824。两相弹片为导体,共有四个,分别是第一两相弹片261、第二两相弹片262、第三两相弹片263和第四两相弹片264。

以下将结合四个两相动触点和四个两相静触点,分别对第一两相弹片261、第二两相弹片262、第三两相弹片263和第四两相弹片264进行详细的描述。

所述第一两相弹片261包括第一两相弹片水平部(图未标示)和第一两相弹片竖直部(图未标示),所述第一两相弹片水平部一端与螺柱固定连接,进而与所述第一两相夹片25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两相弹片竖直部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两相弹片竖直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两相滑块22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动触点2811固定于所述第一两相滑块221的另一端。

所述第二两相弹片262包括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第二两相弹片中部2622、第二两相弹片悬空部2623和第二两相弹片固定部2624,所述第二两相弹片中部2622的一端与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悬空部2623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两相滑块22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悬空部262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两相静触点28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两相弹片固定部2624固定于所述所述第二两相弹片中部2622的侧边上,用于将所述第二两相弹片262固定于所述第一两相固定板271的一侧。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的一端设置有折弯区,其向远离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方向折弯,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与所述第二两相弹片中部2622在同一平面,所述第二两相弹片中部2622贴近所述第一安装板271,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贴近所述第二两相防水垫242。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的另一端,在受到来自第二两相滑块222的压力时,向靠近所述第二两相静触点2822的方向运动,由于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的一端设置有折弯区,使得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的另一端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始终与第二两相滑块222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无此折弯区的存在,则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的另一端的运动轨迹将是以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和所述第二两相弹片中部2622的连接处为圆心的圆弧,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的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与第二两相滑块222运动轨迹不同,使得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的另一端对第二两相滑块222产生一个向一侧的拉力,使得第二两相滑块222与两相绝缘本体210的第二两相安装孔2122产生的摩擦力增大,进而导致其运动不顺畅,甚至有可能导致第二两相滑块222在某处卡住,使整个运动机构失灵)。进一步的,由于设置有该折弯区,增大了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活动部2621的另一端对第二两相滑块222的弹力,即增大了整个第二两相弹片262的弹力。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悬空部2623的一端设置有弯曲区域,使得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悬空部2623与第二两相弹片中部2622不在同一平面内,并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悬空部2623的另一端悬空,并且所述第一两相静触点2821固定于所述第二两相弹片悬空部2623的另一端,进而使得所述第一两相静触点2821与固定于第一两相滑块221上的第一两相动触点2811对齐,并且二者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即二者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三两相弹片263包括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第三两相弹片中部2632、第三两相弹片悬空部2633和第三两相弹片固定部2634,所述第三两相弹片中部2632的一端与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悬空部2633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两相滑块22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悬空部26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两相静触点28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两相弹片固定部2634固定于所述所述第三两相弹片中部2632的侧边上,用于将所述第三两相弹片362固定于所述第二两相固定板272的一侧。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的一端设置有折弯区,其向远离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方向折弯,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与所述第三两相弹片中部2632在同一平面,所述第三两相弹片中部2632贴近所述第二安装板272,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贴近所述第三两相防水垫243。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的另一端,在受到来自第三两相滑块223的压力时,向靠近所述第三两相静触点2823的方向运动,由于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的一端设置有折弯区,使得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的另一端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始终与第三两相滑块223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无此折弯区的存在,则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的另一端的运动轨迹将是以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和所述第三两相弹片中部2632的连接处为圆心的圆弧,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的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与第三两相滑块223运动轨迹不同,使得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的另一端对第三两相滑块223产生一个向一侧的拉力,使得第三两相滑块223与两相绝缘本体210的第三两相安装孔2123产生的摩擦力增大,进而导致其运动不顺畅,甚至有可能导致第三两相滑块223在某处卡住,使整个运动机构失灵)。进一步的,由于设置有该折弯区,增大了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活动部2631的另一端对第三两相滑块223的弹力,即增大了整个第三两相弹片263的弹力。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悬空部2633的一端设置有弯曲区域,使得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悬空部2633与第三两相弹片中部2632不在同一平面内,并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悬空部2633的另一端悬空,并且所述第四两相静触点2824固定于所述第三两相弹片悬空部2633的另一端,进而使得所述第四两相静触点2824与固定于第四两相滑块224上的第四两相动触点2814对齐,并且二者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即二者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四两相弹片264包括第四两相弹片水平部(图未标示)和第四两相弹片竖直部(图未标示),所述第四两相弹片水平部一端与所述螺柱固定连接,进而与所述第二两相夹片25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两相弹片竖直部的一端固定;所述第四两相弹片竖直部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两相滑块22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四动触点2814固定于所述第四两相滑块224的另一端。

所述两相排插组件200还包括第二两相静触点固定件291和第三两相静触点固定件292。所述第二两相静触点固定件291的一端与第二两相静触点2822固定,另一端固定于排插外壳100内。所述第三两相静触点固定件292的一端与第三两相静触点2823固定,另一端固定于排插外壳100内。所述第二两相静触点2822与固定于第二两相滑块222上的第二两相动触点2812对齐,并且二者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即二者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两相静触点2822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第三两相静触点2823与固定于第三两相滑块223上的第三两相动触点2813对齐,并且二者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即二者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两相静触点2823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还包括两相卡块218,所述两相卡块218分别位于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和第二两相收容空间2112的内部,并设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侧壁上,分别用于卡住所述第一两相夹片251和第二两相夹片352,防止一两相夹片251和第二两相夹片352分别从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和第二两相收容空间2112脱离出来。

当两相插头插入排插中时,插头的第一两相金属片进入所述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内,第一两相金属片分别与所述第一两相滑块221和第三两相滑块223一端的斜面接触,通过向斜面施加压力,使所述第一两相滑块221和第三两相滑块223分别向远离于所述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的方向移动。当第一两相金属片完全插入所述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时,第一两相金属片被所述第一两相夹片251夹持住,所述第一两相滑块221和第三两相滑块223分别移动到距离所述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最远的位置,此时第一两相动触点2811和第一两相静触点2821接触,第三两相动触点2813和第三两相静触点2823接触。外部电源的电流从第三两相静触点2823传送给第三两相动触点2813,经过第三两相弹片263到达所述第四两相静触点2824。

插头的第二两相金属片进入所述第二两相收容空间2112内,第二两相金属片分别与所述第二两相滑块222和第四两相滑块224一端的斜面接触,通过向斜面施加压力,使所述第二两相滑块222和第四两相滑块224分别向远离于所述第二两相收容空间2112的方向移动。当第二两相金属片完全插入所述第二两相收容空间2112时,第二两相金属片被所述第二两相夹片252夹持住,所述第二两相滑块222和第四两相滑块224分别移动到距离所述第二两相收容空间2112最远的位置,此时第二两相动触点2812和第二两相静触点2822接触,第四两相动触点2814和第四两相静触点2824接触。外部电源的电流从第二两相静触点2822传送给第二两相动触点2812,经过第二两相弹片262到达所述第一两相静触点2821。由于第一两相动触点2811与所述第一两相静触点2821接触,因此来自于第二两相静触点2822的电流可以依次经过第一两相动触点2811和第一两相弹片261,进而到达第一两相夹片251,最后经第一两相金属片,到达插头。由于第四两相动触点2814和第四两相静触点2824接触,因此来自于第三两相静触点2823的电流可以从四两相静触点2824经过第四两相动触点2814和第四两相弹片264,进而到达第二两相夹片252,最后经第二两相金属片,到达插头。由两相排插的常规知识可知,只有当第一两相金属片和第二两相金属片均与电源接通时,(即第一两相金属片和第二两相金属片分别与电源的火线和零线接通时),电路才能接通,并通过插头向用电设备供电。若四个两相滑块220中任一个未产生滑动,则会导致有一个两相动触点281和与其相对应的两相静触点282未接触,进而导致电路未能接通,则不会导电。若在插头未完全插入插孔,则所述两相动触点281与所述两相静触点282不接触,因而不会导致触电的发生。在没有插头和排插配合的情况下,手指或除插头以外其他金属物插入任一个两相收容空间211内时,也不会导致触电的发生。

如图2和7所示,三相排插组件300包括:三相绝缘本体310、三相滑块320、三相防水圈330、三相防水垫340、三相夹片、三相弹片、三相固定板370、三相触点和弹簧391。其中,所述三相触点380包括三相动触点和三相静触点。

如图8-10所示,三相绝缘本体310包括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其位置关系和所述排插的上壳110中三相插孔的位置关系相对应。位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下方的所述三相绝缘本体310的三相底壁312设置有三相安装孔。所述三相安装孔共有三个,分别是第一三相安装孔3141、第二三相安装孔3142和第三三相安装孔3143。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3141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连通,所述第二三相安装孔3142与所述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连通,所述第三三相安装孔3143与所述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连通。所述三相底壁312远离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的一面设有三相凹槽317,所述三相凹槽317环绕于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3141。所述三相绝缘本体310中远离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一侧壁上设置有导线连接孔319,所述导线连接孔319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连通。所述导线连接孔319在导线穿过后,由防水材料进行密封,以防止防止进入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的水从所述导线连接孔319渗透至排插外壳100内的其它位置。

三相防水圈330设置有第一三相防水圈孔(图未标示)、第二三相防水圈孔(图未标示)和第三三相防水圈孔(图未标示)。所述三相绝缘本体310的上表面设置有三相防水圈收容槽316,所述三相防水圈收容槽316环绕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开口处。所述三相防水圈330和所述三相防水圈收容槽316的形状相同,所述三相防水圈330嵌入所述三相防水圈收容槽316内,并且所述第一三相防水圈孔(图未标示)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对应,第二三相防水圈孔(图未标示)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对应,第三三相防水圈孔(图未标示)与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对应。

三相滑块320为绝缘体,安装于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3141内,并且可以在第一三相安装孔3141中滑动。所述三相滑块320的一端与所述三相夹片350固定连接。

所述三相防水垫340为圆形薄膜,其中央设置有三相防水垫孔341,所述三相滑块320的下端嵌入所述三相防水垫通孔341,使得所述三相防水垫340套设于所述三相滑块320上,并且所述三相防水垫340嵌入所述三相凹槽315中。所述三相防水垫340可以向所述三相滑块320提供弹力,并且也可以防止进入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的水通过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3141渗透到外壳内的其它位置。

所述三相固定板370为绝缘体,其中央处设有三相固定板通孔371,所述三相固定板370固定于所述三相底壁312远离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的一面,并且三相固定板通孔371与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3141对齐。所述三相滑块320穿过所述三相固定板通孔371,并且三相滑块320可以在所述三相固定板通孔371中滑动。所述三相防水垫340固定于所述三相底壁312和所述三相固定板370之间,所述三相固定板370与所述三相底壁312固定连接,并且共同挤压所述所述三相防水垫340,使得所述三相防水垫340对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3141的密封效果更好。

三相夹片具有导电性,包括第一三相夹片351、第二三相夹片352和第三三相夹片353,所述第一三相夹片351设置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内,并且与所述三相滑块320的一端固定连接,进而可以与所述三相滑块320一起滑动。所述第一三相夹片351呈u形,即所述第一三相夹片351的两端由第一三相夹片351的中部向同一方向延伸而成。所述第一三相夹片351远离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三相夹片通孔3511,并且所述第一三相夹片通孔3511与所述导线连接孔319的位置对齐。所述三相排插组件300还包括导电片392,所述导电片39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三相绝缘本体310中远离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一侧壁的外表面,另一端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导电片392的一端设有导电片通孔3921,所述导电片通孔3921的位置与所述导线连接孔319的位置对应。导线穿过所述导线连接孔319,一端通过导电片通孔3921与所述导电片392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三相夹片通孔3511与所述第一三相夹片351远离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相夹片352设置于所述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内,并且被螺栓固定于所述三相底壁312上,该螺栓穿过第二三相安装孔3142,其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的外部。所述第三三相夹片353设置于所述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内,并且被螺栓固定于所述三相底壁312上,该螺栓穿过第三三相安装孔3143,其一端位于所述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外部。第二三相夹片352到所述三相底壁312的距离等于第三三相夹片353到所述三相底壁312的距离。所述第一三相夹片351到所述三相底壁312的距离大于第二三相夹片352和第三三相夹片353到所述三相底壁312的距离。(所述第一三相夹片351的高度大于第二三相夹片352和第三三相夹片353的高度)。

如图7和11所示,三相弹片为导体,共有两个,分别是第一三相弹片361和第二三相弹片362。所述第一三相弹片361包括第一三相弹片水平部(图未标示)和第一三相弹片竖直部(图未标示),所述第一三相弹片水平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三相弹片竖直部的一端。所述三相动触点共有四个,分别是第一三相动触点3811、第二三相动触点3812、第三三相动触点3813和第四三相动触点3814。所述三相静触点共有四个,分别是第一三相静触点3821、第二三相静触点3822、第三三相静触点3823和第四三相静触点3824。所述第一三相弹片水平部的另一端与第一三相静触点38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三相弹片水平部的另一端与第二三相静触点3822固定连接。第一三相弹片竖直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相夹片352固定连接,第二三相弹片竖直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相夹片353固定连接。所述三相绝缘本体还包括第三三相静触点安装件393和第四三相静触点安装件394,并且二者均为导体。所述第三三相静触点安装件393的一端与外部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三三相静触点3823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三三相静触点3823位于所述第三三相动触点3813的正下方。所述第四三相静触点安装件394的一端与外部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三相静触点3824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四三相静触点3824位于所述第四三相动触点3814的正下方。

如图11-13所示所述三相排插组件300还包括三相连接件395、第一三相弹性部件396、第二三相弹性部件397、第一三相滑片398和第二三相滑片399。其中,所述三相连接件395为绝缘体,所述第一三相滑片398和第二三相滑片399为导体,具有导电性能。所述三相连接件395的下端设置有弹簧固定部3951,所述弹簧391一端套设于所述弹簧固定部3951。所述三相连接件395的上端设置有滑动部3952,所述滑动部3952插入所述三相固定板通孔371内,并可在所述三相固定板通孔371内上下滑动。所述三相滑块320的下端端面抵压所述滑动部3952上端端面,并且所述三相防水垫340位于所述三相滑块320和三相连接件395之间。所述三相连接件395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三相安装部3955和第二三相安装部3956。所述第一三相安装部3955的下端设有第一开口,大体呈倒u型,所述第一三相滑片398嵌入第一开口处,并可上下滑动,所述第一三相弹性部件396上端抵压第一三相安装部3955的上端,下端与所述第一三相滑片39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三相安装部3956的下端设有第二开口,大体呈倒u型,所述第二三相滑片399嵌入第二开口处,并可上下滑动,所述第二三相弹性部件397上端抵压第二三相安装部3956的上端,下端与所述第二三相滑片399固定连接。所述三相连接件395还包括第一引导部3953和第二引导部3954,所述第一引导部3953固定于第一三相安装部3955的上方,所述第二引导部3954固定于第二三相安装部3956的上方;所述三相绝缘本体310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三相卡槽(图未标示)和第二三相卡槽(图未标示),所述第一引导部3953嵌入第一三相卡槽,并在第一三相卡槽内上下滑动,第二引导部3954嵌入第二三相卡槽,并在第二三相卡槽内上下滑动。所述第一三相滑片398靠近第一三相弹片361(即靠近第二三相夹片352)的一端与第一三相动触点38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三相动触点381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三相滑片399靠近第二三相弹片362(即靠近第三三相夹片353)的一端与第二三相动触点38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三相动触点3814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三相动触点3811位于所述第一三相静触点3821的正上方,并且两者之间有间距;所述第二三相动触点3812位于所述第二三相静触点3822的正上方,并且两者之间有间距;所述第三三相动触点3813位于所述第三三相静触点3823的正上方,并且两者之间有间距;所述第四三相动触点3814位于所述第四三相静触点3824的正上方,并且两者之间有间距。设计成这样结构的原因是:所述三相连接件395向下移动的距离会大于所述三相动触点与三相静触点之间的间距。所述三相动触点与三相静触点接触后,三相静触点会向三相动触点提供向上的压力,使得所述第一三相滑片398和第二三相滑片399向上移动,此时第一三相弹性部件396和第二三相弹性部件397被压缩后,会分别持续向第一三相滑片398和第二三相滑片399提供压力,以使得四个三相动触点紧紧的分别与四个三相静触点贴在一起,以保证四个三相动触点与四个三相静触点充分接触,进而保持排插内的电性连接通畅,并且不会中断。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用的三相插头有标准产品也有非标准产品,非标准的三相插头上的金属插片的长度与标准的三相插头中的金属插片的长度不相等,即,有的非标准的三相插头上的金属插片的长度大于标准的三相插头中金属插片的长度;也有的小于标准的三相插头中金属插片的长度。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三相滑片可以相对于三相滑块上下移动,进而使得若插入的金属插片长度较长时,三相滑片向上滑动的距离大一些;若插入的金属插片长度较短时,三相滑片向上滑动的距离小一些,从而使得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排插能够适用于各种规格或型号的插头。

所述三相绝缘本体310还包括三相卡块315,所述三相卡块315分别位于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内部,并设于所述三相绝缘本体310的侧壁上,分别用于卡住所述第一三相夹片351、第二三相夹片352和第三三相夹片353,防止第一三相夹片351、第二三相夹片352和第三三相夹片353分别从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脱离出来。

当三相插头插入排插中时,三相插头上设置有第一三相金属片、第二三相金属片和第三三相金属片分别进入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内部。由于第一三相金属片、第二三相金属片和第三三相金属片的长度相同,所述在插入的过程中,首先第一三相金属片与第一三相夹片351接触,并被其夹持住,第一三相金属片向第一三相夹片351施加压力,使得所述第一三相夹片351和三相滑块320共同向下滑动,所述三相滑块320又同时向所述三相连接件395施加向下的压力,使得所述第一三相滑片398和第二三相滑片399向下移动,并且最终第一三相动触点3811、第二三相动触点3812、第三三相动触点3813和第四三相动触点3814分别与第一三相静触点3821、第二三相静触点3822接触、第三三相静触点3823和第四三相静触点3824接触并完成电性连接。当所述第一三相夹片351的高度等于第二三相夹片352和第三三相夹片353的高度时,第一三相滑片398和第二三相滑片399会因受到向上的压力而稍微向上移动,以保证四个动触点与四个静触点充分接触。由于所述第三三相静触点安装件393和第四三相静触点安装件394分别与外部电源连接。因此所述第二三相夹片352和第三三相夹片353分别与外部电源完成连接,并且第一三相夹片351始终通过导线与导电片392连接。最终当三相插头完全插入排插中时,电路接通,使得电流经排插和三相插头向用电设备供电。当三相插头从所述排插中拔出时,固定于所述三相滑块320另一端的弹簧391,将所述三相滑块320向上弹起,进而使得第一三相动触点3811、第二三相动触点3812、第三三相动触点3813和第四三相动触点3814分别与第一三相静触点3821、第二三相静触点3822、第三三相静触点3823和第四三相静触点3824分离,使电路断开。此时,接触第一三相夹片351、第二三相夹片352和第三三相夹片353均不会发生触电。

以下将对排插整体的防水防触电功能进行详细的描述,

若外部的水从所述两相插孔111进入所述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和第二收容空间2112内部,由于此时两相动触点281和两相静触点282未接触,因此所述第一两相夹片251和第二两相夹片252均未与电源接通,不会发生漏电现象。设置于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上表面的两相防水圈230,被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和上壳110共同挤压,达到密封效果,使得进入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和第二收容空间2112的水,不能从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和第二收容空间2112的开口处,由所述两相绝缘本体210的上表面和上壳110的内表面之间渗透至排插外壳100内的其它位置。所述两相安装孔212由两相防水垫240进行密封,可以防止进入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和第二收容空间2112的水从两相安装孔212渗透至排插外壳100内的其它位置。两相绝缘本体210的底壁2103上设有的两相通孔213由旋入两相通孔213内的螺栓进行密封,可以防止进入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和第二收容空间2112的水从两相通孔213渗透至排插外壳100内的其它位置。由此可见,进入第一两相收容空间2111和第二收容空间2112的水无法再进一步渗透至排插外壳100内的其它位置,进而防止其它位置的电路及电子元件接触到外部的水。

若外部的水从所述三相插孔112进入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内部,由于此时三相动触点381和三相静触点382未接触,因此所述第二三相夹片352和第三三相夹片353均未与电源接通,不会发生漏电现象。设置于所述三相绝缘本体310的上表面的两相防水圈330,被所述三相绝缘本体310和上壳110共同挤压,达到密封效果,使得进入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水,不能从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开口处,由所述三相绝缘本体310的上表面和上壳110的内表面之间渗透至排插外壳100内的其它位置。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3141由三相防水垫340进行密封,可以防止进入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的水从第一三相安装孔3141渗透至排插外壳100内的其它位置。第二三相安装孔3142和第三三相安装孔3143由旋入其中的螺栓进行密封,可以防止进入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水从第二三相安装孔3142和第三三相安装孔3143渗透至排插外壳100内的其它位置。所述导线连接孔319在导线穿过后,由防水材料进行密封,以防止防止进入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的水从所述导线连接孔319渗透至排插外壳100内的其它位置。由此可见,进入第一三相收容空间3111、第二三相收容空间3112和第三三相收容空间3113的水无法再进一步渗透至排插外壳100内的其它位置,进而防止其它位置的电路及电子元件接触到外部的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两相排插组件不包括第一、二、三、四两相弹片。第一两相动触点与所述第一两相夹片电性连接,第四两相动触点,与所述第二两相夹片电性连接,第一两相静触点与第二两相动触点电性连接,第四两相静触点,与第三两相动触点电性连接。由第一、二、三、四两相防水垫向所述第一、二、三、四两相滑块提供复位的弹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两相排插组件中的第一、二、三、四两相弹片,还可以是弹簧等其它的弹性部件,向所述第一、二、三、四两相滑块提供复位的弹力;并且第一两相动触点与所述第一两相夹片电性连接,第四两相动触点,与所述第二两相夹片电性连接,第一两相静触点与第二两相动触点电性连接,第四两相静触点,与第三两相动触点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两相动触点与所述第一两相夹片电性连接,第四两相动触点,与所述第二两相夹片电性连接,第一两相静触点与第二两相动触点电性连接,第四两相静触点,与第三两相动触点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二、三、四两相滑块即使无弹性部件向其提供弹力,仍然可以完成防触电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相排插组件包括:三相绝缘本体,设置有第一三相收容空间、第二三相收容空间、第三三相收容空间、第一三相安装孔、第二三相安装孔和第三三相安装孔,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二三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二三相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三三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三三相收容空间连通;三相防水圈,包括第一三相防水圈孔、第二三相防水圈孔和第三三相防水圈孔,所述三相防水圈嵌入所述三相防水圈收容槽内,并且所述第一三相防水圈孔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对应,第二三相防水圈孔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对应,第三三相防水圈孔与第三三相收容空间对应;三相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并且可在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中滑动,一端位于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内;三相连接件,一端抵接于所述三相滑块的另一端,并且所述三相连接件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三相安装部和第二三相安装部;三相防水垫,套设于所述三相滑块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三相滑块和三相连接件之间,并且覆盖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第一三相滑片,嵌入所述第一三相安装部,并可上下滑动;第二三相滑片,嵌入所述第二三相安装部,并可上下滑动;第一三相夹片,设置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内,与所述三相滑块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三相夹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第二三相夹片,设置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内;第三三相夹片,设置于第三三相收容空间内;第一三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第一三相滑片靠近第一三相夹片的一端;第二三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第一三相滑片靠近第一三相夹片的一端;第三三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第一三相滑片的另一端;第四三相动触点,固定于所述第四三相滑片的另一端;第一三相静触点,位于所述第一三相动触点的正下方,并且与第二三相夹片电性连接;第二三相静触点,位于所述第二三相动触点的正下方,并且与第三三相夹片电性连接;第三三相静触点,位于所述第三三相动触点的正下方,并且与电源电性连接;第四三相静触点,位于所述第四三相动触点的正下方,并且与电源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三相滑块即使无弹性部件向其提供弹力,仍然可以完成防触电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插可以仅包括排插外壳和两相排插组件,或者仅包括排插外壳和三相排插组件,或者包括至少一个两相排插组件和至少一个三相排插组件。以上所述的排插的多种形式均应视为本发明说明书所记载的范围。

为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另一实施例,一种排插包括包括:排插外壳、两相排插组件和三相排插组件,所述两相排插组件和三相排插组件均位于所述排插外壳内。

如图14所示,所述三相排插组件300包括:三相绝缘本体、三相防水圈、三相滑块、三相连接件395、第一三相夹片351、第二三相夹片352、第三三相夹片353、第一三相弹片361、第二三相弹片362、第一三相静触点安装件391和第二三相静触点安装件392。

三相绝缘本体设置有第一三相收容空间、第二三相收容空间、第三三相收容空间、第一三相安装孔、第二三相安装孔和第三三相安装孔,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二三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二三相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三三相安装孔与所述第三三相收容空间连通。三相防水圈包括第一三相防水圈孔、第二三相防水圈孔和第三三相防水圈孔,所述三相防水圈嵌入所述三相防水圈收容槽内,并且所述第一三相防水圈孔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对应,第二三相防水圈孔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对应,第三三相防水圈孔与第三三相收容空间对应;三相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并且可在所述第一三相安装孔中滑动,一端位于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内。

三相连接件395一端抵接于所述三相滑块的另一端,并且所述三相连接件395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凸台3951和第二凸台3952。第一三相夹片351设置于所述第一三相收容空间内,与所述三相滑块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三相夹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第二三相夹片352设置于第二三相收容空间内;第三三相夹片353设置于第三三相收容空间内。

第一三相弹片361的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凸台3951相对应,第二三相弹片362的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凸台3952相对应。所述第一三相弹片361的中部设有折弯部(图未标示),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三相弹片361的一端与另一端处于两个平面上,并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三相弹片361的一端相较于另一端靠近所述三相连接件395,所述第一三相弹片361的另一端贴近所述第一凸台3951。当所述三相连接件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一凸台3951向下移动,挤压所述第一三相弹片361的折弯部,使得宿舍第一三相弹片361的另一端向远离于三相连接件395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三相动触点和第一三相静触点接触。所述第一三相弹片361和第二三相弹片362结构相同,因此以第一三相弹片361说明其结构特征,对于第二三相弹片362不做赘述。此结构的优点是:相比于单纯长条状的弹片,在三相连接件对第一三相弹片和第二三相弹片挤压时,第一三相弹片和第二三相弹片的另一端在远离于三相连接件的方向的位移处于较为固定的范围内,即,不会随着三相连接件的向下移动而一直移动。并且,由于设有折弯区域,在三相连接件向下移动的距离较大时,第一三相弹片和第二三相弹片的另一端也更容易发生一定地回弹,以防止第一三相弹片和第二三相弹片的另一端给予第一三相静触点安装件和第二三相静触点安装件的压力过大,发生塑性变形。

第一三相静触点安装件391的一端与第二三相夹片352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三相弹片361的另一端相对应;第二三相静触点安装件392的一端与第三三相夹片353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三相弹片362额另一端相对应。第一三相动触点3811安装于第一三相弹片361的另一端,第二三相动触点3812安装于第二三相弹片362的另一端。第一三相静触点3821安装于第一三相静触点安装件391的另一端,并且与第一三相动触点3811相对应,所述第一三相静触点3821与所述第一三相动触点3811之间具有间隙,并且在所述三相连接件395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一三相静触点3821与第一三相动触点3811接触。第二三相静触点3822安装于第二三相静触点安装件392的另一端,并且与第二三相动触点3812相对应,所述第二三相静触点3822与所述第二三相动触点3812之间具有间隙,并且在所述三相连接件395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二三相静触点3822与第二三相动触点3822接触,从而使得电路导通。这样设计的优点是:由于第一三相弹片、第二三相弹片、第一三相动触点、第二三相动触点等零部件设置在了三相连接件的两侧,从整体上减小了排插的厚度。并且省略了三相滑片、三相弹性部件等零部件,也节约了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用的三相插头有标准产品也有非标准产品,非标准的三相插头上的金属插片的长度与标准的三相插头中的金属插片的长度不相等,即,有的非标准的三相插头上的金属插片的长度大于标准的三相插头中金属插片的长度;也有的小于标准的三相插头中金属插片的长度。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三相滑块和三相连接件的上下移动范围增大(即,三相连接件的行程增大),进而使得无论插入的插头的金属插片的长度大于或小于标准的三相插头的金属插片均可以使得所述排插与插头实现电性连接,并且接触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不作为对本发明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方式,均视为本发明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