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703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连接件,作为一种用于将两种部件紧密结合的结构件,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并且连接件的种类繁多,例如螺栓连接件、卡扣连接件等,因此可适用于不同类型部件之间的连接。

虽然这些连接件能够有效的实现两个部件之间的有效连接,但是发明人发现在组装过程中,例如采用螺栓连接件时,操作人员需要额外采用螺丝刀等工具才能实现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和拆卸。而当采用卡扣连接件时,由于两部件之间的连接需要卡扣连接件具有较大的锁紧力,因此操作人员在进行组装和拆卸时,需要使用较大的力才能实现两个部件的安装和拆卸。因此无论是螺栓连接件还是卡扣连接件均无法做到对两个部件的快速安装和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机构,可实现对任意两个部件的快速组装和快速拆卸。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连接机构,包含:

第一本体,具有第一拼接端面;

第二本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拼接端面相互拼接的第二拼接端面;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用于在所述第一拼接端面和所述第二拼接端面相互拼接后同轴固定;

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拼接端面或所述第二拼接端面上,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用于通过所述限位件绕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共同轴线彼此相互枢转;

n个第一磁性部件,用于以所述第一本体的轴线为中心环设在所述第一拼接端面上;绕所述第一本体的轴线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极性相反;

m个第二磁性部件,用于以所述第二本体的轴线为中心环设在所述第二拼接端面上;绕所述第二本体的轴线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极性相反;

其中,所述n等于所述m均为大于1的偶数,并一一对应相互吸合,且所述第一拼接端面和所述第二拼接端面用于在各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与各自所对应的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相互吸合时,紧密贴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整个连接机构包含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同时第一本体具有一个第一拼接端面,第二本体具有一个第二拼接端面,且第一拼接端面上绕第一本体的轴线为中心环设有多个第一磁性部件,而第二拼接端面上绕第二本体的轴线为中心环设有多个第二磁性部件,并且第一磁性部件与第二磁性部件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将第一本体设置在其中一个组装部件上,而将第二本体设置在另一个组装部件上,使得两个组装部件在安装时可利用第一本体第一拼接端面上的各第一磁性部件与第二本体第二拼接端面上的各第二磁性部件的相互吸合,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同轴固定,从而完成两个组装部件之间的拼接。另外,由于连接机构还包含一个设置在第一拼接端面或第二拼接端面上的限位件,并且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可通过限位件绕两者的共同轴线彼此相互枢转,同时由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磁性部件之间的极性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磁性部件之间的极性均相反,因此两个安装组件在进行拆卸时,可直接通过转动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使得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可利用限位件绕两者的共同轴线进行旋转,利用横切力是分开两个磁性部件之间最小力的特性,即可轻松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相互分离,并且在分离后可以利用磁性部件同性相斥的特性,以防止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再度吸合,从而既能完成两个组装部件之间的拆卸。相对与采用螺栓连接件和卡扣连接件而言,不但无需采用任何外部工具,而且还可快速轻松的实现两个组装部件之间的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的,各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和各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均用于绕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轴线等距环设。从而当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相互吸合后,可使得两者的固定更为稳固,而在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进行分离时,又可轻松实现对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拼接端面上的限位柱,所述第二拼接端面上开设用于被所述限位柱插入的限位孔;其中,所述限位柱、所述限位孔均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同轴设置,且所述限位柱用于在所述第一拼接端面和所述第二拼接端面拼接时,插入所述限位孔内,且所述限位柱还用于在所述限位孔内进行转动。通过限位柱和限位孔的配合可对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转动进行导向,以保证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可绕着两者共同的轴线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柱的外圆表面环设有外螺纹,所述限位孔的内圆表面环设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用于在所述第一拼接端面和所述第二拼接端面拼接时相互旋合。通过限位柱上的外螺纹与限位孔上的内螺纹的相互配合,可进一步提高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拼接后的牢固性。

进一步,所述外螺纹用于在所述限位柱的外圆表面上环绕1/n圈,所述内螺纹用于在所述限位孔的内圆表面上环绕1/m圈;其中,所述外螺纹在与所述内螺纹相互旋合后,所述外螺纹的头端与所述内螺纹的尾端相互重合,而所述外螺纹的尾端与所述内螺纹的头端相互重合。由于外螺纹和内螺纹的圈数相同,并且均不足一圈,使得第一本体在与第二本体进行拼接时,可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的相互配合对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转动进行导向,以实现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自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组装时的便捷性。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柱的外圆表面还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的尾端相连的外卡合段,所述限位孔的内圆表面还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的尾端相连的内卡合段;其中,所述外螺纹在与所述内螺纹相互旋合后,所述外卡合段用于与所述内螺纹的头端相互卡合,所述内卡合段用于与所述外螺纹的头端相互卡合。通过内卡合段与外螺纹头端的卡合,以及外卡合段与内螺纹头端的卡合,可进一步提高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拼接后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外螺纹的头端朝向所述外螺纹的尾端的方向有部分为外水平延伸段,所述内螺纹的头端朝向所述内螺纹的尾端的方向有部分为内水平延伸段;其中,当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互分离后,所述外水平延伸段与所述内水平延伸段相互抵持。通过外水平延伸段和内水平延伸段相互抵持,可避免第一本体在与第二本体分离后,因转动过多角度而再次出现吸合的现象。

作为一种替换方案,所述限位柱的外圆表面还等距环设若干个定位凸起,所述限位孔的内圆表面还等距环绕开设若干个限位槽,且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其中,各所述限位槽均用于从所述限位孔的开口端朝着所述限位孔的孔深方向倾斜延伸,且各所述定位凸起还用于在所述限位柱插入所述限位孔内时,从各自所对应的所述限位槽的开口端插入所述限位槽内。通过开设在限位孔内圆表面的各限位槽与限位柱上各定位凸起的相互配合,可同样实现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在拼接时的转动导向。

或者,所述限位件还可包含若干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拼接端面上的限位块,所述第二拼接端面上开设若干腰型槽,且所述限位块的数量与所述腰型槽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且各所述限位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拼接端面与所述第二拼接端面拼接时,插入各自所对应的所述腰型槽内;其中,各所述限位块用于以所述第一本体的轴线为中心环设在所述第一拼接端面上,各所述腰型槽用于以所述第二本体的轴线为中心环设在所述第二拼接端面上,并分别包含用于抵住各自所对应的所述限位块的头端和尾端;当各所述限位块在抵住各自所对应的所述腰型槽的头端时,各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与各自所对应的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相互吸合;当各所述限位块在抵住各自所对应的所述腰型槽的尾端时,各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与各自所对应的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相互分离。通过环设在第一拼接端面上的若干个限位块和环绕开设在第二拼接端面上的若干个腰型槽的相互配合,可同样对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转动进行导向,以保证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可绕着两者共同的轴线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各所述腰型槽的槽底从所述尾端至所述头端逐渐朝向所述第二本体的内部倾斜。使得第一本体在与第二本体进行拼接时,可通过各腰型槽的槽底对各限位块进行导向,从而实现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自转,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组装时的便捷性。

进一步的,各所述限位块相对于所述第二拼接端面的一侧分别为与各自所对应的所述槽底相互契合的斜面。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拼接后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各所述腰型槽的所述尾端朝着远离所述头端的方向延伸,且延伸部分的槽底为平面。从而可避免第一本体在与第二本体分离后,因转动过多角度二再次出现吸合的现象。

另外,作为一种替换方案,所述限位件包含设置在所述第一拼接端面上若干个的限位块,所述第二拼接端面上开设用于被各所述限位块插入的限位孔,各所述限位块用于以所述第一本体的轴线为中心环设在所述第一拼接端面上,而所述限位孔与所述第二本体同轴设置,且所述限位孔的内圆表面还等距环绕开设若干个限位槽,且所述限位块的数量与所述限位槽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其中,各所述限位槽均用于从所述限位孔的开口端朝着所述限位孔的孔深方向倾斜延伸,且各所述限位块还用于在插入所述限位孔内时,从各自所对应的所述限位槽的开口端进入所述限位槽内,从而可同样对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转动进行导向,以保证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可绕着两者共同的轴线进行转动。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桌板和桌腿采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进行拼装时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磁性充电结构的公头和母头采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进行拼接时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限位柱与限位孔采用内螺纹和外螺纹进行旋合时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进行拼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吸合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分离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连接机构,如图1所示,包含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且第一本体1具有一个第一拼接端面11,而第二本体具有一个第二拼接端面21,且第一本体1的第一拼接端面11用于与第二本体2的第二拼接端面21相互拼接,并当第一拼接端面11与第二拼接端面21相互拼接后,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同轴固定。

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还包含:一个限位件,且该限位件设置在第一本体1的第一拼接端面11上,并且当第一拼接端面11与第二拼接端面21相互拼接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分别用于通过限位件绕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共同轴线彼此相互枢转。

此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还包含:多个用于以第一本体的轴线为中心环设在第一拼接端面上的第一磁性部件4、多个用于以第二本体的轴线为中心环设在第二拼接端面上的第二磁性部件5,且第一磁性部件4的数量与第二磁性部件5的数量相同,均为偶数,并一一对应用于相互吸合。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绕第一本体1的轴线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磁性部件4的极性相反,同时绕而本体2的轴线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磁性部件5的极性相反。

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实际的拼接过程中,如图1所示,可通过各第一磁性部件4与各自所对应的第二磁性部件5的相互吸合,即可实现第一拼接端面11与第二拼接端面21的紧密贴合。而当需要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进行分离时,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又可通过限位件实现两者的相互枢转,利用横切力是分开两个磁性部件之间最小力的特性,即可轻松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相互分离,同时由于第一本体1的第一拼接端面11和第二本体2的第二拼接端面21在进行分离后,可以利用第一磁性部件4和第二磁性部件5同性相斥的特性,以防止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再度吸合。相对与采用螺栓连接件和卡扣连接件而言,不但无需采用任何外部工具,而且还可快速轻松的实现两个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的安装和拆卸。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限位件为设置在第一拼接端面11上的限位柱3,而在第二拼接端面21上开设用于被限位柱3插入的限位孔211。其中,限位柱3、限位孔211均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同轴设置,且限位柱3用于在第一拼接端面11和第二拼接端面21拼接时,插入限位孔211内,从而使得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绕两者共同的轴线彼此相互枢转时,限位柱3可在限位孔211内进行转动,通过限位柱3和限位孔211的配合可对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的转动进行导向。

并且,作为优选的方案,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部件4和第二磁性部件5均设有四个,各第一磁性部件4和各第二磁性部件5均用于绕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共同轴线等距环设。从而当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相互吸合后,可使得两者的固定更为稳固,而在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进行分离时,又可轻松实现对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的转动。当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第一磁性部件4和第二磁性部件5也可设置更多数量,比如说八个或十个,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第一磁性部件4和第二磁性部件5的具体数量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件仅以设置在第一本体1的第一拼接端面11上为例进行说明,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限位件也可设置在第二本体2的第二拼接端面21上,转而在第一本体1的第一拼接端面上开设用于被限位件插入的限位孔211。同时,为了方便将限位柱3安装在第一本体1上,限位柱3的底部还设有一安装盘(图中未标示),而在第一本体1的第一拼接端面上开设用于被安装盘嵌入的定位槽(图中未标示),安装盘可通过例如螺栓等锁紧件嵌入并固定在定位槽内,从而即可轻松实现限位柱3在第一本体1上的固定。

在实际应用时,比如桌腿和桌板的拼装,结合图2所示,可将第一本体1预先安装在桌板6上,而将第二本体2预先安装在桌腿7上,从而使得桌板6和桌腿7在进行拼装时,操作人员只需将预先安装在桌腿7上的第二本体2对准预先安装在桌板6上的第一本体1,即可通过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自动吸合实现桌板6和桌腿7的自动拼接,而在对桌腿7和桌板6进行拆卸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只需通过转动桌腿7来带动第二本体2进行转动,利用横切力是分开两个磁性部件之间最小力的特性,即可轻松将桌腿7和桌板6进行分离。

又比如说,磁性充电接口,由于传统的磁性充电接口为了保证公头和母头在吸合后,公头与母头之间不易脱离,因此公头和母头之间需要有较大的吸合力,但由于传统的磁性充电接口,公头与母头之间一般都是采用插拔的方式,因此当公头和母头在进行分离时,操作人员一般都需要采用较大的力,才能将公头从母头内拔出。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可直接将公头8集成在第一本体1上的限位柱3内,而将母头9集成在第二本体2的限位孔211内,同时为了适应不同的电子设备,可将第二本体2直接集成在电子设备的外壳上,而第一本体1可直接与相应的数据线进行连接,从而使得公头8和母头9在结合的过程中,可利用设置在第一本体1上的各第一磁性部件4与设置在第二本体2上的各第二磁性部件5实现公头8与母头9的自动吸合,而在分离公头8与母头9时,操作人员只需通过转动第一本体1,利用横切力是分开两个磁性部件之间最小力的特性,即可轻松将公头8和母头9进行分离。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连接机构,第二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其主要改进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限位柱3的外圆表面环设有外螺纹31,而限位孔211的内圆表面环设有内螺纹212,外螺纹31与内螺纹212用于在第一本体1的第一拼接端面11和第二本体2的第二拼接端面21拼接时相互旋合。

具体的说,如图4所示,外螺纹31用于在限位柱3的外圆表面上环绕1/4圈,而内螺纹212用于在限位孔211的内圆表面上同样环绕1/4圈。从而当第一本体1的第一拼接端面11在与第二本体2的第二拼接端面21进行拼接时,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可依靠各第一磁性部件4与各自所对应的第二磁性部件5之间的吸合力,使得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可依靠内螺纹212与外螺纹31的相互旋合进行自转,直至第一拼接端面11和第二拼接端面21紧密贴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拼接时的便携性。同时,结合图5所示,当第一本体1的第一拼接端面11与第二本体2的第二拼接端面21在相互贴合后,外螺纹31的头端311与内螺纹212的尾端2122相互重合,而外螺纹31的尾端312与内螺纹212的头端2121相互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拼接后的可靠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在拼接后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如图5所示,限位柱3的外圆表面还设有与外螺纹31的尾端312相连的外卡合段32,而在限位孔211的内圆表面还设有与内螺纹212的尾端2122相连的内卡合段213。其中,外螺纹31在与内螺纹212相互旋合后,外卡合段32用于与内螺纹212的头端2121相互卡合,而内卡合段213用于与外螺纹31的头端311相互卡合。由此不难发现,通过内卡合段213与外螺纹31的头端311的卡合,以及外卡合段32与内螺纹212的头端2121的卡合,可进一步提高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拼接后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作为优选的方案,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螺纹31的头端311朝着外螺纹31的尾端312的方向有部分为外水平延伸段313,而内螺纹212的头端2121朝着内螺纹212的尾端2122的方向有部分为内水平延伸段2123。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当内螺纹212与外螺纹31相互分离后,外水平延伸段313会与内水平延伸段2123相互抵持,而第一拼接端面11和第二拼接端面21可通过外水平延伸段313和内水平延伸段2123的相互抵持,避免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因转动过多角度而再次出现吸合的现象。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因转动过多角度而再次出现吸合的现象,还可在第一拼接端面11或第二拼接端面21上分布多个弹片(图中未标示),从而在转动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时,可依靠设置在第一拼接端面11或第二拼接端面21上的弹片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进行分离。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连接机构,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限位柱3与限位孔211之间是通过外螺纹31和内螺纹212的相互旋合实现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自动转动拼接。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限位柱3的外圆表面等距环设若干个定位凸起33,而限位孔211的内圆表面还等距环绕开设若干个限位槽214,且定位凸起33与限位槽214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且各定位凸起33均用于插入各自所对应的限位槽214内。

具体的说,结合图7所示,各限位槽214均用于从限位孔211的开口端朝着限位孔211的孔深方向倾斜延伸。由此不难发现,当限位柱3在插入限位孔211内时,各定位凸起33均可从各自所对应的限位槽214的开口端插入限位槽214内,借助各限位槽214的斜面与各定位凸起33的配合,使得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可绕着两者共同的轴线发生自转,直至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互拼接。

而当第一本体1在与第二本体2进行分离时,如图7所示,操作人员又可利用各定位凸起33与各限位槽214的斜面配合,反向转动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使得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可逐渐分离,并当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有效分离后,环绕设置在限位柱3上的各定位凸起33又可通过抵住限位孔211开口端的方式,来避免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因转动过多角度而再次出现吸合的现象,从而方便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的拆卸。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连接机构,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限位件为设置在第一拼接端面11上的限位柱3,而在第二拼接端面21上开设用于被限位柱3插入的限位孔211。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限位件包含多个设置在第一拼接端面11上的限位块10,而第二拼接端面21上开设多个腰型槽215,且限位块10的数量与腰型槽215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限位块10和腰型槽215均设有四个,且各限位块10用于以第一本体1的轴线为中心环设在第一拼接端面11上,而各腰型槽215用于以第二本体2的轴线为中心环设在第二拼接端面21上。并且,各限位块10用于在第一拼接端面11与第二拼接端面21拼接时,插入各自所对应的腰型槽215内。

同时,为了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能够绕两者共同的轴线彼此相互枢转,如图6所示,各腰型槽215具有一定的长度,且分别包含用于抵住各自所对应的限位块10的头端2151和尾端2152,从而使得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均能够沿各腰型槽215的弧长旋转一定角度。并且,当各限位块10在抵住各自所对应的腰型槽215的头端2151时,各第一磁性部件4与各自所对应的第二磁性部件5相互吸合,而当各限位块10在抵住各自所对应的腰型槽215的尾端2152时,各第一磁性部件4与各自所对应的第二磁性部件5相互分离,以方便操作人员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进行分离。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通过环设在第一拼接端面11上的多个限位块10和环绕开设在第二拼接端面21上的多个腰型槽215的相互配合,可同样对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的转动进行导向,以保证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可绕着两者共同的轴线进行转动。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连接机构,第四实施方式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其主要改进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各腰型槽215的槽底2153从尾端2152至头端2151逐渐朝向第二本体2的内部倾斜。由此不难发现,当第一本体1在与第二本体2进行拼接时,可通过各腰型槽215的槽底2153对各自所对应的限位块10进行导向,从而实现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的自转,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组装时的便捷性。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拼接后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合图9所示,各限位块10相对于第二拼接端面21的一侧分别为与各自所对应的腰型槽215的槽底2153相互契合的斜面101。

另外,作为优选的方案,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各腰型槽215的尾端2152还用于朝着远离头端2151的方向延伸,且延伸部分的槽底为平面2154,从而使得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相互分离后,如图9所示,各限位块10可直接通过抵住各自所对应的腰型槽槽底的平面2154,来避免第一本体在与第二本体分离后,因转动过多角度而再次出现吸合的现象。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连接机构,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是通过各腰型槽215对各限位块10的导向配合实现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的转动。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可在第二本体2的第二拼接端面21上开设用于被各限位块10插入的限位孔216,且该限位孔216与第二本体2同轴设置。同时,该限位孔216的内圆表面还等距环绕开设多个限位槽217。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槽217的数量与限位块10的数量相同均为四个,并一一对应。并且,如图12所示,各限位槽217用于从限位孔216的开口端朝着限位孔的孔深方向倾斜延伸,从而当各限位块10在插入限位孔216内时,各限位块10均可从各自所对应的限位槽217的开口端进入限位槽217内,借助各限位槽217的斜面与各限位块10的配合,使得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可绕着两者共同的轴线发生自转,直至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互拼接。

而当第一本体1在与第二本体2进行分离时,如图12所示,操作人员又可利用各限位块10与各限位槽217的斜面配合,反向转动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使得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可逐渐分离,并当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有效分离后,各限位块10又可通过抵住限位孔216开口端的方式,来避免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因转动过多角度而再次出现吸合的现象,从而方便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的拆卸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