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脱绝缘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7302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脱绝缘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绝缘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脱绝缘子。



背景技术:

绝缘子是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应用对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起到决定性作用。传统使用的绝缘子大都为非复合绝缘子,一般采用瓷或玻璃制成。随着超/特高压大容量输电技术的发展,传统输电线路使用的瓷或玻璃绝缘子,由于其笨重易碎、强度低、易发生污闪事故、清扫维护工作量大等,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电力工作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防脱绝缘子。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脱绝缘子,包括:绝缘体、铁帽和钢脚,绝缘体有头部和位于头部下方的伞部组成,铁帽套设在头部外周;钢脚通过伞部插入头部并与头部内表面粘接;

铁帽下部为倒置桶状结构上部为双耳结构,其由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通过插销铰接组成,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为对称结构,插销位于铁帽下部桶状结构底部的直径方向上;

铁帽下部外壁上设有连接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的弹簧,铁帽常态下,弹簧处于自然状态;

铁帽下部的内腔内表面上设有多圈齿刃朝上的第一啮齿,绝缘体头部外周设有与第一啮齿啮合的第二啮齿。

优选地,铁帽下部外壁上设有至少一对槽组,槽组由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组成,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位于铁帽下部相对的两侧并位于铁帽同一截面圆上,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均一部分位于第一半体上,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半体上,第一沟槽内安装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第二沟槽内安装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

优选地,弹簧周向缠绕在铁帽下部。

优选地,绝缘体头部和铁帽下部通过胶合剂粘接。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脱绝缘子,组装过程中,首先将铁帽的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旋转,使得铁帽内腔内径变大,然后将铁帽套设在绝缘子头部,此时,撤销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的分离外力,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在弹簧拉扯下回复常态,从而,第一啮齿与第二啮齿啮合,使得铁帽紧扣绝缘子头部,保证铁帽与绝缘子连接的相对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脱绝缘子半剖示意图;

图2为铁帽常态示意图;

图3为铁帽开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脱绝缘子,包括:绝缘体1、铁帽2和钢脚,绝缘体1有头部11和位于头部11下方的伞部12组成,铁帽2套设在头部11外周。钢脚通过伞部12插入头部11并与头部11内表面粘接。

铁帽2下部为倒置桶状结构上部为双耳结构,其由第一半体21和第二半体22通过插销铰接组成,第一半体21和第二半体22为对称结构,插销位于铁帽2下部桶状结构底部的直径方向上。铁帽2上部双耳结构的双耳分别分布在第一半体21和第二半体22上。第一半体21和第二半体22均可绕插销7旋转。

铁帽2下部外壁上设有连接第一半体21和第二半体22的弹簧3,铁帽常态下,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当第一半体21或者第二半体22绕插销7转动,第一半体21或者第二半体22分离,则弹簧3拉伸。

铁帽2下部的内腔内表面上设有多圈齿刃朝上的第一啮齿,绝缘体1头部外周设有与第一啮齿4啮合的第二啮齿5。如此,该绝缘子组装过程中,首先将铁帽2的第一半体21和第二半体22旋转,使得铁帽2内腔内径变大,然后将铁帽2套设在绝缘子头部11,此时,撤销第一半体21和第二半体22的分离外力,第一半体21和第二半体22在弹簧3拉扯下回复常态,从而,第一啮齿4与第二啮齿5啮合,铁帽2紧扣绝缘子头部。

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体2头部和铁帽2下部还通过胶合剂粘接,以进一步保证两者粘合的牢固。

本实施方式中,铁帽2下部外壁上设有至少一对槽组,槽组由第一沟槽6和第二沟槽组成,第一沟槽6和第二沟槽位于铁帽2下部相对的两侧并位于铁帽2同一截面圆上,第一沟槽6和第二沟槽均一部分位于第一半体21上,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半体22上,第一沟槽6内安装有弹簧3,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半体21和第二半体22。第二沟槽内安装有弹簧3,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半体21和第二半体22。如此,通过第一沟槽6和第二沟槽对弹簧3进行限位,有利于保证第一半体21和第二半体22在复位时的

具体实施时,也可将弹簧3周向缠绕在铁帽2下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脱绝缘子,组装过程中,首先将铁帽的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旋转,使得铁帽内腔内径变大,然后将铁帽套设在绝缘子头部,此时,撤销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的分离外力,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在弹簧拉扯下回复常态,从而,第一啮齿与第二啮齿啮合,使得铁帽紧扣绝缘子头部,保证铁帽与绝缘子连接的相对稳定。

技术研发人员:李莉;李成虎;林俊;丁宪平;程新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国松岭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15
技术公布日:2018.05.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