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7295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的调试与检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



背景技术:

放电棒已成为高压脉冲调制器调试与检修不可或缺的工具。放电棒的工作原理是先通过放电导体放电,然后再通过接地引线二次放电,从而使试品的储能元件完全放电。

使用时,应先用放电棒的前端的金属尖头,慢慢的去靠近已断开试验电源的试品。此时放电棒释放电能是经过一放电电阻进行对地放电。然后再用放电棒上接地线上的钩子去钩住试品,进行第二次直接对地放电。并且,当放电棒对试品进行直接对地放电时,需要确保钩子和试品紧密接触。

但实际上,操作人员将钩子钩住试品之后就不再管放电棒。这时如果有外物触碰到放电棒导致其和试品接触不良,就非常容易使放电棒上的导线烧掉,尤其是试品的储能元件储存着大量电荷的时候。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在对试品的储能元件进行放电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使挂钩牢固地附着在试品上,从而避免放电棒和试品之间接触不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包括绝缘杆、挂钩、绝缘手握、以及接地夹;所述绝缘杆的一端设有所述挂钩,所述绝缘杆的一端设有所述绝缘手握,所述挂钩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接地夹;所述挂钩包括彼此隔离的外导电层和内导电层,所述外导电层通过所述导线连接所述接地夹,所述内导电层连接设于所述绝缘杆内的供电组件;

所述供电组件包括开关单元、供电单元、电压采样单元、以及控制单元;

所述供电单元通过所述开关单元连接所述内导电层;

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开关单元,并且通过所述电压采样单元连接所述外导电层;

其中,当所述电压采样单元采集到外导电层的电荷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关单元导通,使所述供电单元对所述内导电层提供相反的电荷。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控制单元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

所述供电单元包括接线方式相反的第一蓄电池和第二蓄电池,所述第一蓄电池通过所述第一开关连接所述内导电层,所述第二蓄电池通过所述第二开关连接所述内导电层;

其中,当所述电压采样单元采集到正电荷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使所述第一蓄电池对所述内导电层提供负电荷;当所述电压采样单元采集到负电荷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导通,使所述第二蓄电池对所述内导电层提供正电荷。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挂钩的端部外壁周缘设有外螺纹,所述绝缘杆的端部呈中空状并且内壁周缘设有内螺纹,所述挂钩和所述绝缘杆之间通过所述外螺纹和所述内螺纹进行连接。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挂钩的端部呈阶梯轴状,具有依次凸出的外导电层、隔离绝缘层、以及内导电层,其中所述隔离绝缘层的外壁周缘设有所述外螺纹;

所述绝缘杆的端部内壁周缘设有台阶环槽,具有尺寸依次减小的第一环槽、第二环槽、以及第三环槽,所述第一环槽通过所述导线连接所述接地夹,所述第三环槽连接所述供电组件,所述第二环槽的内壁周缘设有所述内螺纹;

其中,所述隔离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环槽之间通过所述外螺纹和所述内螺纹进行连接,并且将所述外导电层和所述第一环槽隔离到一侧,将所述内导电层和所述第三环槽隔离到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在对试品的储能元件进行放电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使挂钩牢固地附着在试品上,从而避免放电棒和试品之间接触不良。具体是,通过特定结构的挂钩来检测是否对试品的储能元件进行放电,并且在对试品的储能元件进行放电时向挂钩加载电荷,使挂钩和试品之间产生相吸的作用力。其中,通过外置的外导电层直接接触试品,并且通过电压采样单元进行电压采样,并且通过控制单元、开关单元、以及供电单元向内置的内导电层加载电荷。其中由于外导电层和内导电层是彼此隔离的,因此另加载的电荷不影响放电棒对试品的储能元件进行放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的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的挂钩的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的供电组件的功能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的供电组件的功能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的挂钩和绝缘杆的装配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的局部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的绝缘手握和绝缘杆的装配视图。

图中:1、绝缘杆;101、台阶环槽;1011、第一环槽;1012、第二环槽;102、螺纹孔;1013、第三环槽;2、挂钩;201、外导电层;202、隔离绝缘层;203、内导电层;3、绝缘手握;301、螺纹柱;302、空腔;4、接地夹;5、导线;6、供电组件;601、开关单元;6011、第一开关;6012、第二开关;602、供电单元;6021、第一蓄电池;6022、第二蓄电池;603、电压采样单元;604、控制单元;605、感应线圈;7、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用于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其包括绝缘杆1、挂钩2、绝缘手握3、以及接地夹4。并且,绝缘杆1的一端设有挂钩2,绝缘杆1的一端设有绝缘手握3,挂钩2通过导线5连接接地夹4。这里,导线5的一部分在绝缘杆1内,导线5的另一部分在绝缘杆1外。使用时,先将挂钩2的前端慢慢靠近试品,对试品的储能元件进行初步放电;随即,再将挂钩2钩住试品,使两者紧密接触,对试品的储能元件进行进一步放电。参照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其挂钩2包括彼此隔离的外导电层201和内导电层203,这里的外导电层201通过导线5连接接地夹4,这里的内导电层203连接设于绝缘杆1内的供电组件6。参照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其供电组件6包括开关单元601、供电单元602、电压采样单元603、以及控制单元604;这里,开关单元601、供电单元602、电压采样单元603、以及控制单元604的连接关系是:供电单元602通过开关单元601连接内导电层203;控制单元604连接开关单元601,并且通过电压采样单元603连接外导电层201。并且,当电压采样单元603采集到外导电层201的电荷时,控制单元604控制开关单元601导通,使供电单元602对内导电层203提供相反的电荷。这里的开关单元601、供电单元602、电压采样单元603、以及控制单元604可以分别通过三极管、蓄电池、电压采样电路、以及单片机实现,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常规电路器件。此外,使用等同的电路器件实现都应当被视为落入上述方案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对试品的储能元件进行放电时,可以通过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使挂钩2牢固地附着在试品上,从而避免放电棒和试品之间接触不良。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放电和试品接触不良而将放电棒上的导线5烧掉的隐患。具体是,通过特定结构的挂钩2来检测是否对试品的储能元件进行放电,并且在对试品的储能元件进行放电时向挂钩2加载电荷,使挂钩2和试品之间产生相吸的作用力。其中,通过外置的外导电层201直接接触试品,如果试品已经在放电,部分电荷会来到外导电层201。接着通过电压采样单元603进行电压采样,再接着通过控制单元604、开关单元601、以及供电单元602向内置的内导电层203加载电荷,这里控制单元604可以对电荷的极性进行判断,从而控制供电单元602加载相反的电荷到内导电层203上。其中由于外导电层201和内导电层203是彼此隔离的,因此另加载的电荷不影响放电棒对试品的储能元件进行放电。

参照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力设备的高压放电棒的开关单元601包括第一开关6011和第二开关6012,控制单元604分别连接第一开关6011和第二开关6012;供电单元602包括接线方式相反的第一蓄电池6021和第二蓄电池6022,第一蓄电池6021通过第一开关6011连接内导电层203,第二蓄电池6022通过第二开关6012连接内导电层203。并且,当电压采样单元603采集到正电荷时,控制单元604控制第一开关6011导通,使第一蓄电池6021对内导电层203提供负电荷;当电压采样单元603采集到负电荷时,控制单元604控制第二开关6012导通,使第二蓄电池6022对内导电层203提供正电荷。这里的第一开关6011、第二开关6012、第一蓄电池6021、第二蓄电池6022、电压采样单元603、以及控制单元604可以分别通过三极管、蓄电池、电压采样电路、以及单片机实现,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常规电路器件。此外,使用等同的电路器件实现都应当被视为落入上述方案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仍然是通过外置的外导电层201接触试品,相应地由电压采样单元603采集外导电层201上的电荷,相应地由控制单元604判断采集到的电荷的极性。并且,由第一蓄电池6021和第二蓄电池6022分别提供两种电荷来配合外导电层201上的电荷。最终是要使内导电层203上的电荷和试品上的电荷相反,使两者之间产生作用力。这里由第一蓄电池6021提供负电荷,由第二蓄电池6022提供正电荷。而实际使用时,只要对试品进行放电,就能使内导电层203产生相反的电荷,促使挂钩2紧密地附着在试品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挂钩2的端部外壁周缘设有外螺纹,绝缘杆1的端部呈中空状并且内壁周缘设有内螺纹,挂钩2和绝缘杆1之间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进行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配合,可以使挂钩2和绝缘杆1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对挂钩2的更换。

参照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挂钩2的端部呈阶梯轴状,具有依次凸出的外导电层201、隔离绝缘层202、以及内导电层203,其中隔离绝缘层202将外导电层201和内导电层203进行隔离,使两者彼此独立。其中隔离绝缘层202的外壁周缘设有外螺纹。与之相应的,绝缘杆1的端部内壁周缘设有台阶环槽101,具有尺寸依次减小的第一环槽1011、第二环槽1012、以及第三环槽1013。这里第一环槽1011、第二环槽1012、以及第三环槽1013叠成中空状结构。并且第一环槽1011通过导线5连接接地夹4,并且第三环槽1013连接供电组件6,并且第二环槽1012的内壁周缘设有内螺纹。因此,外导电层201通过第一环槽1011和导线5连接接地夹4;内导电层203通过第三环槽1013和开关单元601连接供电单元602。其中,隔离绝缘层202和第二环槽1012之间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进行连接,并且将外导电层201和第一环槽1011隔离到一侧,将内导电层203和第三环槽1013隔离到另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当挂钩2固定在绝缘杆1上之后,由于隔离绝缘层202和第二环槽1012将外导电层201和第一环槽1011隔离到一侧,将内导电层203和第三环槽1013隔离到另一侧。这样可以使外导电层201、第一环槽1011和内导电层203、第三环槽1013之间独立。而实际上,外导电层201和第一环槽1011是提供试品的储能元件放电的,一般具有相对较高的电压。内导电层203和第三环槽1013是由蓄电池进行供电的,具有相对较低的电压。因此,本实施例是对高压和低压进行了隔离,消除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将隔离结构结合到接头结构上,一方面方便了装配操作。因为可以使接头结构兼有连接功能和隔离功能,而对于放电棒的使用,安装和隔离都是必需的两项,因此减少了一个环节的装配操作。另一方面方便了日后排故检修。因为不管是挂钩2的端部还是绝缘杆1的端部,它们的导电触点都是分成台阶式的,便于区别测试。相应的,取中间段的隔离绝缘层202作为连接段,可以确保挂钩2和绝缘杆1连接后的牢度。

参照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供电组件6集成于中空柱状外壳7内,外壳7设于绝缘杆1内并且和绝缘杆1同轴,外壳7靠近挂钩2所在的位置。更进一步的,供电组件6还包括感应线圈605,感应线圈605呈市面上较为常见的圆环状。这里的感应线圈605集成于外壳7内并且和外壳7同轴,并且感应线圈605用于对供电组件6进行供电。其中,连接挂钩2和接地夹4的导线5轴向贯穿外壳7。

在本实施例中,将供电组件6集成于外壳7内可以模块化生产,并且也方便排故检修。在安装时先从绝缘杆1的一侧装入供电组件6,再从绝缘杆1的同一侧装入挂钩2。这样,对于所有的安装都是从单侧进行的,可以方便安装。而将外壳7设置呈中空柱状,也可以方便安装。因为绝缘杆1本身也呈柱状,两者在安装时可以相互贴合。对试品的储能元件放电时,导线5有电流流经。本实施例中的外壳7内集成了感应线圈605,并且被导线5轴向贯穿,所以可以利用这部分电流,将其转换为供电组件6的供电电压。

参照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手握3的端部设有凸出的螺纹柱301,绝缘杆1的端部设有凹陷的螺纹孔102,绝缘手握3和绝缘杆1之间通过螺纹柱301和螺纹孔102进行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螺纹柱301和螺纹孔102配合,可以使绝缘手握3和绝缘杆1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对绝缘手握3的更换。而且因为设置螺纹孔102的一端没有设置挂钩2,所以在这一端可以外接另一绝缘杆1,从而使原绝缘杆1加长。实际使用时,对于一些电压比较高的场合,增加绝缘杆1的长度可以增加安全性。并且,拼接之后的绝缘杆1形成了多节的结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绝缘性。

参照图7,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绝缘手握3内设有呈环形柱状空腔302,空腔302位于螺纹柱301的外侧,并且位于绝缘手握3的内侧,空腔302和螺纹柱301、绝缘手握3同轴。这里,在结构上,空腔302类似于内置于绝缘手握3的缓冲层。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空腔302可以增加绝缘手握3的绝缘性。另外还可以在空腔302中设置金属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并且使导线5、第一电极、金属箔、第二电极依次连接,同时使第二电极埋在绝缘手握3的表面位置。这样,如果用户触电,可以通过触碰第二电极使绝缘手握3内产生电爆炸。因为第一电极、金属箔、第二电极、以及人体提供了导流的回路,可以使金属箔产生电爆炸,在断开回路的同时还可以将绝缘手握3炸开,使用户的手脱离放电棒,从而可以防止用户持续触电。

另外,可以优选环氧树脂层作为隔离绝缘层202,还可以优选环氧树脂杆作为绝缘杆1。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特别指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