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0508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市面上所购买的吊灯由于常规的设定,以室内挑高3米左右搭配2米多的线长,但对于高度较高的场合通常需要增加额外的线缆连接,一般由于高空作业,无法使用熔锡焊接而使用手工连接,加以绝缘胶带缠绕,整体外观缺乏美观,而且安装效率较低,相互连接的两条线缆之间的连接强度无法保证,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缆连接固定装置,用于连接两条线缆,使两条线缆之间电路导通,所述线缆由若干导线组成,每一导线包括导电芯及包覆在导电芯外侧的绝缘层,其特征在于,线缆连接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壳体、装设于第一壳体上的导电端子、及盖合于第一壳体上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包括主体部及限位部,所述主体部上设有安装面,所述主体部于安装面上设有收容槽,所述限位部固定在收容槽槽底,所述限位部上设有若干隔板,两隔板之间形成装线空间,所述导电端子伸入到装线空间内,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盖板及若干压块;

组装时,两线缆上的导线端部伸入到导电端子两侧的上方,第二壳体上的压块伸入到装线空间内,压块挤压两线缆上的导线,使导电端子刺破并电性连接两根线缆的导线,由导电端子连接两根线缆的导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两侧还设有延伸到主体部背面的沟槽,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垂直连接于盖板两侧的卡板,所述压块设于盖板内侧面,第二壳体上的卡板伸入到沟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卡板的远离盖板的边缘设有向内弯折的勾部,所述沟槽内的槽底壁位置凸设有凸肋,组装时,所述卡板上的勾部滑过凸肋并与凸肋相互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压块中部设有凹口。

进一步地,所述收容槽呈倾斜设置,收容槽与主体部的主轴延伸方向呈一夹角,所述压块呈倾斜设置,并且压块的倾斜度与隔板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的两相对边缘对应收容槽分别设有凸片,所述凸片伸入收容槽内挤压线缆。

进一步地,所述收容槽两侧分别垂直于主体部主轴的延伸方向进一步向外贯穿,形成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面还设有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所述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均呈L形设置,所述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呈对角反向分布,第一线槽、第二线槽的对角分布方向与收客槽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L形设置的第一线槽沿安装面向外贯穿,形成第一接入口、第二接入口,L形设置的第二线槽沿安装面向外贯穿,形成第三接入口、第四接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收容槽的槽底设有卡槽,所述限位部装设于卡槽内,对卡槽对限位部进行限位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埋入部及连接于埋入部两端的凸起,所述导电端子的埋入部埋入到限位部的底部,导电端子的凸起伸入到装线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固定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第一壳体上设置装线空间,装线空间内设有导电端子,并在第二壳体上设置凸块,凸块挤压线缆的导线,使导电端子同时刺破两线缆上的导线,从而实现两线缆上的导线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简化两线缆的接驳过程,提高组装效率,增强两条线缆之间的连接强度,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固定装置完成线缆装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固定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线缆连接固定装置的导电端子装设于第一壳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固定装置与线缆配合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壳体未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固定装置,用于连接两条线缆40,使两条线缆40之间电路导通,所述线缆40由若干导线41组成,每一导线41包括导电芯及包覆在导电芯外侧的绝缘层,所述线缆连接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0、装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导电端子30、及盖合于第一壳体10上的第二壳体30,所述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30合围成一密封空间,两线缆40 分别于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30伸入密封空间内。

所述第一壳体10整体大致呈方形设置,第一壳体10包括主体部11及装设于主体部11上的限位部13,所述主体部11上设有安装面110,所述主体部11 于安装面110上设有收容槽111,所述收容槽111呈倾斜设置,收容槽111与主体部11的主轴延伸方向呈一夹角,所述收容槽111两侧分别垂直于主体部11 主轴的延伸方向进一步向外贯穿,形成第一开口112及第二开口113。所述安装面110还设有第一线槽114和第二线槽117,所述第一线槽114和第二线槽117 均呈L形设置,所述第一线槽114和第二线槽117呈对角反向分布,第一线槽 114、第二线槽117的对角分布方向与收客槽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L形设置的第一线槽114沿安装面110向外贯穿,形成第一接入口115、第二接入口116,第一接入口115与第一开口112平齐并呈反向设置;相应地,L形设置的第二线槽117沿安装面110向外贯穿,形成第三接入口118、第四接入口119,第三接入口118与第二开口113平齐并呈反向设置;所述第一壳体10两侧还设有安装面110延伸到主体部11背面的沟槽121,所述沟槽121内的槽底壁位置凸设有凸肋122。

所述收容槽111的槽底设有卡槽120,所述限位部13装设于卡槽120内,对卡槽120对限位部13进行限位固定。所述限位部13上设有若干隔板131,隔板131之间相互平行,并且两隔板131之间形成装线空间132,隔板131的设置方向与收容槽111的延伸方向一致。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13采用卡槽120限位的形式安装固定,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13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直接固定在收容槽111槽底。

所述导电端子30整体呈片状,每一端电端子与两隔板131之间的装线空间132配合使用。所述导电端子30包括埋入部(图未标)及连接于埋入部两端的凸起31,所述凸起31为尖锐的金属片,所述导电端子30的埋入部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埋入到限位部13的底部,导电端子30的凸起31伸入到装线空间132 内。

所述第二壳体20整体呈“门”字形设置,其包括盖板21、垂直连接于盖板 21两侧的卡板22及连接于盖板21内侧面的若干压块25,所述卡板22的远离盖板21的边缘设有向内弯折的勾部24。所述盖板21的两相对边缘对应收容槽 23分别设有凸片23,所述压块25呈倾斜设置,并且压块25的倾斜度与隔板131 相同,所述压块25之间相互平行,压块25中部设有凹口。

使用时,将其中一线缆40从第一接入口115、第二接入口116卡入到第一线槽114内,并且该线缆40第一接入口115绕到主体疗的背面,并从第一开口 112卡入到收容槽23内,线缆40上的不同导线41分别伸入到对应的装线空间 132内。再将另一线缆40从第三接入口118、第四接入口119卡入到第二线槽 117内,并且该线缆40第三接入口118绕到主体疗的背面,并从第四开口卡入到收容槽23内,线缆40上的不同导线41分别伸入到对应的装线空间132内,两线缆40上的导线41端部分别位于导电端子30两侧凸起31的上方。最后,将第二壳体30装设于第一壳体10上,第二壳体20上的卡板22伸入到沟槽121 内,卡板22上的勾部24滑过凸肋122并与凸肋122相互限位,第二壳体20上的两凸片23分别挤压两线缆40。第二壳体20上的压块25伸入到装线空间132 内,压块25两端同时挤压两线缆40上的导线41,使导电端子30的凸起31刺破同一装线空间132内的两根线缆40的导线41,由导电端子30连接两根线缆 40的导线41,实现电路导通。

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固定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第一壳体10上设置装线空间132,装线空间132内设有导电端子30,并在第二壳体20上设置凸块,凸块挤压线缆40的导线41,使导电端子30同时刺破两线缆40上的导线41,从而实现两线缆40上的导线41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简化两线缆40的接驳过程,提高组装效率,增强两条线缆40之间的连接强度,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