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1352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毫米波转换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毫米波连接器的大量使用,测量所需的转接器需求也随之增加。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器件及组件的测量结果和测量精度。由于毫米波转接器性能要求高,因此加工制作及产品的一致性是影响转接器性能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的加工制作中,内导体采用一体加工的方式,难以保证内导体的直线度,毫米波连接器的高频性能不稳定;另外,单个绝缘支撑对内导体的支撑刚度不足,易造成与外导体不同轴。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高频性能稳定、绝缘支撑刚度较高的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

技术方案:一种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包括外壳体一、外壳体二、导体组件及连接螺母,所述导体组件包括内导体一、内导体二、内导体三、绝缘支撑及绝缘支撑保护套,所述内导体二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导体一、所述内导体三连接,所述内导体二上套设有所述绝缘支撑,所述绝缘支撑保护套套设在所述绝缘支撑上,所述导体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一和所述外壳体二的内腔中,且所述外壳体一和所述外壳体二之间通过所述连接螺母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设有内导体一、内导体二及内导体三,可以分段加工内导体,后将分开加工后的内导体一、内导体二及内导体三连接形成内导体,内导体的机械尺寸容易保证,也保证了内导体的直线度。另外,由于设有绝缘支撑保护套,可以有效保护绝缘支撑的刚性和变形,避免了由于绝缘支撑可能变形而造成的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的电性能的下降;同时,由于采用外壳体一、外壳体二及连接螺母的外壳连接方式,可以分开加工零件后进行连接,降低了外壳体加工的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导体二的两端外表面上都设有螺纹,所述内导体一、所述内导体三上的相应位置设有带螺纹的槽孔,所述内导体一、所述内导体三分别与所述内导体二旋紧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旋紧固定的方式连接,可以使内导体一、内导体二及内导体三的连接更稳定,内导体的直线度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导体二的中部套设有所述绝缘支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导体一、所述内导体三远离所述内导体二的一端都设有弹性直线槽。

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设有弹性直线槽,能够减少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阻抗的不连续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直线槽的个数为至少三个,至少三个所述弹性直线槽呈圆周方向均布设置。

有益效果:

上述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由于设有内导体一、内导体二及内导体三,可以分段加工内导体,后将分开加工后的内导体一、内导体二及内导体三连接形成内导体,内导体的机械尺寸容易保证,也保证了内导体的直线度。另外,由于设有绝缘支撑保护套,可以有效保护绝缘支撑的刚性和变形,避免了由于绝缘支撑可能变形而造成的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的电性能的下降。同时,由于导体组件可拆卸式安装在外壳体一和外壳体二内,当对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进行机械装配尺寸评估发现不良品时,可以用其他导体组件进行替换,避免整个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的报废,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种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包括外壳体一1、外壳体二2、导体组件3及连接螺母4,导体组件3包括内导体一31、内导体二32、内导体三33、绝缘支撑34及绝缘支撑保护套35,内导体二32的两端分别与内导体一31、内导体三33连接,内导体二32上套设有绝缘支撑34,绝缘支撑保护套35套设在绝缘支撑34上,导体组件3安装在外壳体一1和外壳体二2的内腔中,且外壳体一1和外壳体二2之间通过连接螺母4连接。其中,内导体二32的两端外表面上都设有螺纹,内导体一31、内导体三33上的相应位置设有带螺纹的槽孔,内导体一31、内导体三33分别与内导体二32旋紧固定。优选的,绝缘支撑34套设在内导体二32的中部。

优选的,内导体一31、内导体三33远离内导体二32的一端都设有弹性直线槽5。弹性直线槽5的个数为至少三个,至少三个弹性直线槽5呈圆周方向均布设置。

上述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的安装过程为:在内导体二32中部套设绝缘支撑34,在绝缘支撑34外套设绝缘支撑保护套35,后将内导体一31、内导体三33分别旋紧在内导体二32的两端,形成导体组件3,将导体组件3一端安装在外导体一1的内腔中,连接螺母4一端与外导体一1旋接,后将外导体二2旋入连接螺母4的另一端,即可完成测量用毫米波转接器的安装。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