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接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41256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螺旋式接线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接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螺旋式接线管。



背景技术:

供电企业主要采用铜线或铝线的方式把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其中以铝线居多,因为它价格便宜,维护方便。导线连接是维修电工最重要的基本功,是线路安装及维修中经常用到的技能,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电气接触好,即接触电阻要小;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连接处的绝缘强度不低于导线本身的绝缘强度。因铝线容易氧化,且氧化膜电阻率高,单股导线的连接和多股导线的连接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传统的接线方法是在两条或多条导线连接时将其编织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连接强度,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一般电工难以按照所有的接线要求完成接线,在接线时候一般都是本着“过电就行”的原则草草了事,但这样会使接头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热氧化,导致线路接触不良。

另一种通用的方法是采用压接法接线,即使用压接钳将一节两头钳扁的方法接线,但是在压接过程中用力过小会接触不良,用力过大会把需要压接的导线压断,破坏导线的截面积,而且在大负荷情况下使用,压接钳携带不方便,因而给配电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再有一种并沟线夹(并沟线夹用于中小截面的铝绞线或钢芯铝绞线以及架空避雷线的钢绞线在不承受张力的位置上的连接,还用于非直线杆塔的跳线连接),外形美观,但是需要根据实际条件安装,由于其形状特殊,在有的工作环境中不好做绝缘处理(如地埋线断线后,用异型并沟线夹连接好后绝缘很难处理,还需要考虑防水绝缘等),而使得很大一部分地方不能使用,使得异型并沟线夹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螺旋式接线管,旨在以解决在需要防水处理的场所对断开的埋地线进行连接时,现有技术在连接过程中用力过小会接触不良,用力过大会把需要压接的导线压断及防水绝缘难以处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螺旋式接线管,包括:

固定套管,外壁的中部设有外螺纹;

旋转套管,一端设置有内螺纹,内部设置有能够沿所述旋转套管的轴线转动的圆台形套管;

其中,所述固定套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圆台形套管的最大外径;所述固定套管和所述旋转套管通过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的配合连接,且所述固定套管位于所述旋转套管和所述圆台形套管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外螺纹包括左螺纹及右螺纹,所述左螺纹与右螺纹为反方向螺纹,旋转套管的尾端与圆台形套管的尾端设有密封圈;

所述旋转套管的尾端为所述旋转套管的一端的反向位置一端,所述圆台形套管的尾端为所述圆台形套管的最大外径位置处对应的反向位置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套管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旋转套管设置有内螺纹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套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管外壁的外螺纹两侧设有沿着固定套管长度方向被切割成有缝隙的伞状六菱槽。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套管的内螺纹对应的位置部分设有旋转套管内径六菱角。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管与所述旋转套管通过固定套管的伞状六菱槽及旋转套管内径六菱角卡接,并通过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配合连接,并将放置在所述固定套管内的待接线的导线牢牢压紧。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套管内壁上设置有沿周向设置的第一卡槽,所述圆台形套管外壁上设置有沿周向设置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位置对应,且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设置有滚动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滚动装置为滚珠或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的个数为多个,且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一卡槽个数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管为导电性能良好的软质管,所述旋转套管外壁设有绝缘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套管外壁设置外螺纹和旋转套管的一端设置内螺纹,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配合连接将固定套管和旋转套管固接,旋转套管内设置有能够沿所述旋转套管的轴线转动的圆台形套管,圆台形套管从内螺纹对应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变大,围成一个圆台形,形状拉长为圆台形套管,圆台形套管与旋转套管同步动作,安装接线时,将固定套管固接在旋转套管与圆台形套管之间,将固定套管与旋转套管及圆台形套管形成一个整体。

进一步地,旋转套管内壁及圆台形套管外壁上均设置卡槽,卡槽内设置固定滚珠,通过滚珠的作用,旋转套管及圆台形套管同步发生动作且减少了两者之间的摩擦,旋转套管的尾端与圆台形套管的尾端之间设有密封圈,从而达到了防水的效果;固定套管外壁设有伞状六菱槽和旋转套管的内螺纹对应位置处设有旋转套管内径六菱角,固定套管与旋转套管通过固定套管的伞状六菱槽及旋转套管内径六菱角卡接,并通过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紧固,并将所述待接线的导线牢牢压紧;固定套管和旋转套管在紧固时,固定套管与旋转套管和圆台形套管之间,由于管内摩擦力较大,旋转套管及圆台形套管很难向固定套管移动,固定套管与旋转套管和圆台形套管慢慢形成一个整体,固定套管会发生弹性形变,形状接近于圆台形,这样需要紧固的导线会牢牢的被固定套管所紧固,对导线通电时,电流会通过固定套管从一端传输给另一端,这样断裂的导线又重新连接起来了,保证了电流的流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套管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转套管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套管与旋转套管对接示意图。

图中:101、固定套管,102、外螺纹,103、伞状六菱槽,104、固定套管的外径,105、左螺纹,106、右螺纹,201、旋转套管,202、圆台形套管,203、第一卡槽,204、第二卡槽,205、滚珠,206、内螺纹,207、旋转套管内径六菱角,208、密封圈,209、旋转套管的一端,210、圆台形套管的尾端,211、圆台形套管的尾端的内径,212、圆台形套管的最大外径,213、绝缘层,214、旋转套管的尾端,215、密封圈的直径,301、待接线的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螺旋式接线管进行说明。所述螺旋式接线管包括固定套管101和旋转套管201。具体地,固定套管101外壁的中部设有外螺纹102。旋转套管201的一端209设置有内螺纹206,旋转套管201内部设置有能够沿所述旋转套管201的轴线转动的圆台形套管202。其中,所述固定套管101的外径104小于所述圆台形套管202的最大外径212,固定套管101的外径104与圆台形套管202的最大外径212的大小设计,用于所述固定套管101与旋转套管201接线时的嵌套。所述固定套管101和所述旋转套管201通过所述内螺纹206与所述外螺纹102的配合连接,且所述固定套管101位于所述旋转套管201和所述圆台形套管202之间。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固定套管101外壁设置外螺纹102和旋转套管201的一端209设置内螺纹206,通过外螺纹102和内螺纹206配合连接将固定套管101和旋转套管201固接,旋转套管201内设置有能够沿所述旋转套管201的轴线转动的圆台形套管202,圆台形套管202从内螺纹206对应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变大,围成一个圆台形,形状拉长为圆台形套管202,本实施例中,圆台形套管202与旋转套管201同步动作,安装接线时,将固定套管101固接在旋转套管201与圆台形套管202之间,将固定套管101与旋转套管201及圆台形套管202形成一个整体。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3,所述外螺纹102包括左螺纹105及右螺纹106,所述左螺纹105与右螺纹106为反方向螺纹,旋转套管201的尾端214与圆台形套管202的尾端210设有密封圈208。所述旋转套管201的尾端214为所述旋转套管201的一端209的反向位置一端,所述圆台形套管202的尾端210为所述圆台形套管202的最大外径212位置处对应的反向位置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套管201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旋转套管201设置有内螺纹206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套管101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固定套管101的外螺纹102包括左螺纹105及右螺纹106。左螺纹105与右螺纹106方向为反方向螺纹,通过固定套管101的左螺纹105将一个旋转套管201与所述固定套管101配合连接,且通过固定套管101的右螺纹106将另一个旋转套管201与所述固定套管101配合连接。所述旋转套管201的一端209的反向位置一端为旋转套管201的尾端214,所述圆台形套管202的最大外径212位置处对应的反向位置一端为圆台形套管202的尾端210,在旋转套管201的尾端214与圆台形套管202的尾端210设有密封圈208。本实施例中,圆台形套管202的尾端210的内径211为35mm,密封圈208的直径215为40mm,通过密封圈208从而达到了防水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管101外壁的外螺纹102两侧设有沿着固定套管101长度方向被切割成有缝隙的伞状六菱槽103。

具体地,参见图1,固定套管101的外壁沿着垂直横截面的固定套管101长度方向被等分成6等分的伞状六菱槽103,伞状六菱槽103中间有3~5mm的空隙,为了对固定套管101挤压作用力发生的形变预留出空隙。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套管201的内螺纹206对应的位置部分设有旋转套管201内径六菱角207。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旋转套管201的内壁被等分成旋转套管201内径六菱角207,旋转套管201内径六菱角207为6个菱角面,与伞状六菱槽103对应,也便于用板手紧固。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管101与所述旋转套管201通过固定套管101的伞状六菱槽103及旋转套管201内径六菱角207卡接,并通过所述外螺纹102与内螺纹206配合连接,并将放置在所述固定套管101内的待接线的导线301牢牢压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旋转套管201和固定套管101通过旋转套管201内径六菱角207及伞状六菱槽103卡接,将旋转套管201和固定套管101固定连接,再通过外螺纹102与内螺纹206的配合连接,将旋转套管201与固定套管101相互紧固,其中,放置在固定套管101内的待接线的导线301分别剥皮,待接线的导线301的线芯与所述固定套管101内部接触或者所述线芯之间互相接触,通过力的作用将旋转套管201和圆台形套管202及放置在旋转套管201和圆台形套管202之间的固定套管101慢慢形成一个整体,待接线的导线301会牢牢的固定套管101所固定并紧固。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套管201内壁上设置有沿周向设置的第一卡槽203,所述圆台形套管202外壁上设置有沿周向设置的第二卡槽204,所述第一卡槽203和所述第二卡槽204位置对应,且所述第一卡槽203和所述第二卡槽204内设置有滚动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滚动装置为滚珠205或滚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旋转套管201内壁与圆台形套管202外壁上均设置了卡槽,卡槽包括第一卡槽203及第二卡槽204,其中,旋转套管201内壁上设置的沿周向设置为第一卡槽203,圆台形套管202外壁上设置的沿周向设置为第二卡槽204卡槽,通过第一卡槽203和第二卡槽204将固定套管101与圆台形套管202固接。第一卡槽203和第二卡槽204之间设置有滚动装置,本实施例中的滚动装置为滚珠205,通过滚珠205的作用,旋转套管201及圆台形套管202同步发生动作且减少了两者之间的摩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203的个数为多个,且所述第二卡槽204与所述第一卡槽203个数对应。

具体地,参见图2,旋转套管201的内壁上设置了个数为多个的第一卡槽203,圆台形套管202外壁上设置了对应位置及相同个数的第二卡槽204,第一卡槽203和第二卡槽204形成对应关系,旋转套管201与圆台形套管202可发生同步动作,减少转动引起的摩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管101为导电性能良好的软质管,所述旋转套管201外壁设有绝缘层213。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固定套管101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铝合金管,并在旋转套管201外壁上设有绝缘层213,省去绝缘胶带的缠接又安全。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螺旋式接线管包括固定套管101和旋转套管201。固定套管101外壁的中部设有外螺纹102。旋转套管201的一端209设置有内螺纹206,旋转套管201内部设置有能够沿所述旋转套管201的轴线转动的圆台形套管202。其中,所述固定套管101的外径104小于所述圆台形套管202的最大外径212,固定套管101的外径104与圆台形套管202的最大外径212的大小设计,用于所述固定套管101与旋转套管201接线时的嵌套。所述固定套管101和所述旋转套管201通过所述内螺纹206与所述外螺纹102的配合连接,且所述固定套101管位于所述旋转套管201和所述圆台形套管202之间。

将待接线的导线301从放置在固定套管101左侧的圆台形套管202的尾端210穿入,穿过固定套管101到固定套管101的外螺纹102处。使用同样的方法将待接线的导线301从放置在固定套管101右侧的圆台形套管202的尾端210穿入,穿过固定套管101到固定套管101的外螺纹102处。其中,所述固定套管101的外径104为35mm,圆台形套管202的最大外径212为45mm。

通过伞状六菱槽103及旋转套管201内径六菱角207,将旋转套管201一端与固定套管101卡接;再通过内螺纹206和外螺纹102将固定套管101与旋转套管201配合连接。

采用扳手旋转固定套管101的伞状六菱槽103部位,将未采用扳手旋转固定套管101的一端安装到圆台形套管202内。在安装时,整个旋转套管201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固定套管101的外螺纹102处移动,按一定的尺寸慢慢紧缩;而且固定套管101与旋转套管201和圆台形套管202之间,由于管内摩擦力较大,旋转套管201及圆台形套管202很难向固定套管101移动,固定套管101与旋转套管201和圆台形套管202慢慢形成一个整体。

在固定套管101与旋转套管201和圆台形套管202形成一个整体后,固定套管101发生弹性形变,形状接近于圆台形,此时待接线的导线301会牢牢的被旋转套管201和固定套管101所固定,最终将断裂的导线又重新连接起来。

对导线通电后,大部分导体电流通过固定套管101流过,只有少数电流通过旋转套管201流过,电流通过固定套管101从一端传输给另一端,保证了电流的流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