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充放电夹具及电池充电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8962发布日期:2018-06-30 06:25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电池充放电夹具及电池充电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充放电夹具及电池充电柜。



背景技术:

对于软包锂电池,电池的正负极耳从同一侧引出,在化成分容和循环过程中,极耳通过夹具与充电柜连接。传统的充电柜使用的夹具一般为弹簧夹,使用起来较为费力,同时充电时锂电池摆放较为密集,如果某块电池发生故障起火时,会引燃两侧以及上层的线路和电池,带来更大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充放电夹具及电池充电柜,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充电柜的夹具夹持电池极耳充电时易于起火同时会引燃周边的线路和电池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充放电夹具,包括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位于所述下端盖的上方,且所述上端盖的一侧边与所述下端盖的对应的一侧边转动连接,所述上端盖和所述下端盖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电池的收容腔,所述下端盖上或者所述上端盖上设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内且用于夹持所述电池的极耳的极耳夹。

进一步地,所述上端盖为透明阻燃端盖,所述下端盖为传热阻燃端盖。

进一步地,所述下端盖的内表面安装有热电偶金属片。

进一步地,所述极耳夹包括上凸起和下凸起,所述下凸起于所述下端盖的内表面在所述电池的极耳处向所述收容腔内部延伸,所述上凸起位于所述下凸起的上方,且所述上凸起与所述下凸起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极耳的夹持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上凸起于所述上端盖的内表面在所述电池的极耳处向所述收容腔内部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上端盖相对于与所述下端盖转动连接的另一侧边上设有用于包围所述电池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扣合于所述下端盖上。

进一步地,所述弯折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圆弧面,所述下端盖与所述第一圆弧面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圆弧面配合的第二圆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弯折部的下部设卡扣凸起,所述下端盖在卡扣凸起的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卡扣凸起相配合的卡扣槽,或者所述弯折部的下端设卡扣槽,所述下端盖在卡扣凸起的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卡扣槽相配合的卡扣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充放电夹具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上端盖相对于与所述下端盖转动连接处以使得所述上端盖和所述下端盖均能绕所述转轴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充放电夹具,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和固定于上端盖或下端盖上的夹具。首先,将上端盖向上转动开启收容腔,然后,将电池放入收容腔中并将极耳夹夹持住电池的极耳,最后,将上端盖向下转动合上收容腔,上端盖合上后能够压住电池,电池固定于收容腔的内部。电池的极耳固定于极耳夹的内部,避免了在充放电过程中因电池的移动,而导致电池起火,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充放电夹具采用上端盖和下端盖相配合的封闭式结构,如果电池发生故障起火,能有效隔断火势的蔓延,大大增强了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充放电夹具具有结构简单、防火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充电柜,包括上述的电池充放电夹具。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充电柜,由于使用上述的电池充放电夹具,电池固定于收容腔内,且电池的极耳固定于收容腔内的极耳夹中,避免了因电池的移动导致电池起火。同时电池处于收容腔封闭式空间内,如果电池发生故障起火,能有效隔断火势的蔓延,大大增强了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充电柜具有结构简单、防火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充放电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充放电夹具的剖切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上端盖 20—下端盖 30—转轴

40—上凸起 50—下凸起 60—热电偶金属片

70—收容腔 80—夹持间隙 11—弯折部

21—第二圆弧面 111—第一圆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2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所示,一种电池充放电夹具,包括上端盖10和下端盖20,所述上端盖10位于所述下端盖20的上方,且所述上端盖10的一侧边与所述下端盖20的对应的一侧边转动连接,所述上端盖10和所述下端盖20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电池的收容腔70,所述下端盖20上或者所述上端盖10上设有位于所述收容腔70内且用于夹持所述电池的极耳的极耳夹。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池充放电夹具,包括上端盖10、下端盖20和固定于上端盖10或下端盖20内的极耳夹。首先,将上端盖10向上转动开启收容腔70,然后,将电池放入收容腔70中并将极耳夹夹持住电池的极耳,最后,将上端盖10向下转动合上收容腔70,上端盖10合上后能够压住电池,电池固定于收容腔70的内部。电池的极耳固定于极耳夹的内部,避免了在充放电过程中因电池的移动,而导致电池起火,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池充放电夹具采用上端盖10和下端盖20相配合的封闭式结构,如果电池发生故障起火,能有效隔断火势的蔓延,大大增强了充放电过程中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池充放电夹具具有结构简单、防火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端盖10为透明阻燃端盖,所述下端盖20为传热阻燃端盖。具体地,上端盖10采用透明阻燃材料制成,有利于从外部观察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电池的是否会出漏液或者鼓包等情况,避免因电池漏液或鼓包等原因导致电池起火。同时采用阻燃材料,如果电池发生故障起火,能有效隔断火势的蔓延,进一步地提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池充放电夹具防火性能。下端盖20采用传热阻燃材料制成,由于传热阻燃材料具有较好的传热性能和防火性能,因此下端盖20能够将电池充放电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外部,避免因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的温度过高,导致电池起火,同时下端盖20也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能够更近一步地提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池充放电夹具的防火性能。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2所示,所述下端盖20的内表面安装有热电偶金属片60。具体地,热电偶金属片60能够检测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池的温度变化,提示电池温度过高,从而采取降温措施,避免因电池温度过高导致电池损坏等情况。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池充放电夹具还可以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与热电偶金属片60电性连接,控制单元获取热电偶金属片60的温度信号,检测电池充放电过程是否出现异常,同时也能存储温度信号,以便为后续的检修提供数据参考,简化检修工作流程,节省检修时间,提高检修效率。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所示,所述极耳夹包括上凸起40和下凸起50,所述下凸起50于所述下端盖20的内表面在所述电池的极耳处向所述收容腔70内部延伸,所述上凸起40位于所述下凸起50的上方,且所述上凸起40与所述下凸起5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极耳的夹持间隙80。具体地,上凸起40和下凸起50分别与外部充放电路(图未示)电性连接。当电池放入收容腔70中之后,再将上凸起40围绕下凸起50向下转动将电池的极耳夹持在夹持间隙80中,用于固定电池极耳且电池的极耳与外部充放电路电性连通;当上凸起40围绕下凸起50向上转动将电池的极耳松开时,电池的极耳与外部充放电路电性断开。或者当电池放入收容腔70中之后,再将上凸起40安装于下凸起50之上,并将电池的极耳夹持在夹持间隙80中,用于固定电池极耳且电池的极耳与外部充放电路电性连通;反之,将上凸起40与下凸起50分离则电池的极耳与外部充放电路电性断开。该结构易于实现电路的连通和断开,同时上凸起40与下凸起50之间的夹持间隙80,避免了在充放电过程中因电池的移动而导致电池起火。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上凸起40于所述上端盖10的内表面在所述电池的极耳处向所述收容腔70内部延伸。具体地,上凸起40安装于上端盖10的内表面,同时下凸起50安装于下端盖20的内表面,上凸起40的下端面与下凸起50的上端面之间间隙用于夹持电池极耳,当上端盖10与下端盖20合上时,电池的极耳与外部充放电路电性连通,当掀开上端盖10时,上凸起40远离下凸起50,电池的极耳与外部充放电路电性断开,该结构相比传统弹簧夹省力,更易于操作、工作效率高。同时也不会出现因传统弹簧夹弹簧力过大而导致电池极耳出现损坏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因传统弹簧力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弹簧力减小而导致电池的极耳与外部充放电路接触不良影响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上端盖10相对于与所述下端盖20转动连接的另一侧边上设有用于包围所述电池的弯折部11,所述弯折部11扣合于所述下端盖20上。具体地,弯折部11能限制电池的移动,将电池固定于收容腔70中,避免因电池的移动而起火。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所示,所述弯折部11的端部设有第一圆弧面111,所述下端盖20与所述第一圆弧面111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圆弧面111配合的第二圆弧面21。具体地,上端盖10合下端盖20通过圆弧面相扣合,相比采用斜面配合的方式更为可靠。同时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圆弧面不易对工作人员产生划伤等情况,这是因为圆弧面相比斜面不会产生锐边,因此更有利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安全。

本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11的下部设卡扣凸起(图未示),所述下端盖20在卡扣凸起的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卡扣凸起相配合的卡扣槽(图未示),或者所述弯折部11的下端设卡扣槽,所述下端盖20在卡扣凸起的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卡扣槽相配合的卡扣凸起。具体地,在上端盖10和下端盖20之间采用卡扣的连接方式,使得上端盖10和下端盖20的连接更为可靠,同时在上端盖10和下端盖20的掀开和合上时,卡扣凸起可以作为把手使用,使得上端盖10与下端盖20的掀开和合上操作更易于实现,方便操作。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电池充放电夹具还包括转轴30,所述转轴30穿设于所述上端盖10相对于与所述下端盖20转动连接处以使得所述上端盖10和所述下端盖20均能绕所述转轴30转动。具体地,在上端盖10和下端盖20的转动连接处穿设转轴30,能够使得上端盖10和下端盖20的转动更为可靠。

进一步地,转轴30上穿设有扭力弹簧(图未示),扭力弹簧的一端与上端盖10相抵接,扭力弹簧的另一端与下端盖20相抵接,以使得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能够将上端盖10与下端盖20自动掀开。该结构能够利用扭力弹簧的弹性力将上端盖10自动弹起,使得操作简单省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充电柜,包括上述的电池充放电夹具。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池充电柜,由于使用上述的电池充放电夹具,电池固定于收容腔70内,且电池的极耳固定于收容腔70内的极耳夹中,避免了因电池的移动导致电池起火。同时电池处于收容腔70封闭式空间内,如果电池发生故障起火,能有效隔断火势的蔓延,大大增强了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池充电柜具有结构简单、防火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