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蓄电元件与流程

文档序号:15576197发布日期:2018-09-29 05:3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备容器、端子部、集电体、以及贯通容器并对端子部和集电体进行连接的连接部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蓄电元件。



背景技术:

在蓄电元件中,电极体容纳于容器,作为与该电极体电连接的端子部的一例的连接端子设置为从容器露出。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连接端子的轴部贯通作为容器的一部分的盖板并与电极体电连接。而且,绝缘体介于连接端子与盖板之间,通过对端子的轴部进行铆接,由此使绝缘体密接于盖板从而确保了气密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824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如上述以往的蓄电元件那样,气密性的确保是重要的。因而,在蓄电元件中,期望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观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气密性维持的提高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蓄电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形态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是具备容器、端子部、集电体、以及贯通所述容器并对所述端子部和所述集电体进行连接的连接部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铆接工序,对贯通所述端子部或者所述集电体并从所述端子部或者所述集电体向给定方向突出的所述连接部的前端部进行铆接,从而形成铆接部,在所述铆接工序中,通过具备按压面的冲头来对所述连接部的所述前端部进行铆接,所述按压面具有向所述给定方向凹陷的第1凹部、和在比所述第1凹部更靠内周侧从所述第1凹部向所述给定方向进一步凹陷的第2凹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谋求蓄电元件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容器的容器主体分离来表示蓄电元件所具备的各结构要素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铆接部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铆接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中利用的冲头的部分放大图以及冲头中的按压面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铆接工序的蓄电元件的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冲头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铆接工序的蓄电元件的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冲头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铆接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铆接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铆接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铆接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在蓄电元件中,期望气密性维持的提高。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的一形态是具备容器、端子部、集电体、以及贯通容器并对端子部和集电体进行连接的连接部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对贯通端子部或者集电体并从端子部或者集电体向给定方向突出的连接部的前端部进行铆接从而形成铆接部的铆接工序,在铆接工序中,通过具备按压面的冲头来对连接部的前端部进行铆接,所述按压面具有向给定方向凹陷的第1凹部、和在比第1凹部更靠内周侧从第1凹部向给定方向进一步凹陷的第2凹部。

根据该制造方法,通过具备第1凹部和向同一给定方向凹陷的第2凹部的冲头,在铆接工序中作用的力作用于朝向端子部或者集电体的方向(与给定方向相反的方向),铆接部将端子部或者集电体在该方向(与给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进行按压。即,在铆接工序中,连接部的前端部在第2凹部内向径向外侧扩展之后,在第1凹部内向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厚度减薄。由此,能够抑制连接部的贯通了端子部或者集电体的部分向径向外侧(与给定方向交又的方向)扩展,能够抑制端子部或者集电体在与该给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变形。因而,根据该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能够谋求蓄电元件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此外,在铆接工序中,也可通过具备在第2凹部的中央区域具有凸部的按压面的冲头来对连接部的前端部进行铆接。

根据该制造方法,在对连接部进行铆接时,通过冲头的凸部使连接部的前端部在第2凹部内向径向外侧扩展,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在第1凹部内向与给定方向相反的方向逸出。因而,在对连接部进行铆接时作用的力不易作用于与给定方向交叉的方向,力作用于与该给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因而,能够谋求蓄电元件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此外,在铆接工序中,也可通过具备在第1凹部内的第2凹部的周围形成有环状的平面部的按压面的冲头来对连接部的前端部进行铆接。

根据该制造方法,在对连接部的前端部进行铆接时,平面部将连接部在与给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进行按压,因此力作用于与给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因而,能够谋求蓄电元件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此外,也可蓄电元件还具有维持端子部与集电体之间的气密的密封部,在铆接工序中,在第1凹部的平面部所对应的位置配置密封部来对连接部的前端部进行铆接。

根据该制造方法,在对连接部的前端部进行铆接时,在第1凹部的平面部所对应的位置,集电体以及端子部按压密封部。其结果,能够确保端子部以及集电体与容器之间的气密性,从而能够谋求蓄电元件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一形态是具备容器、端子部、集电体、以及贯通容器并对端子部和集电体进行连接的连接部的蓄电元件,其中,连接部具有贯通端子部或者集电体并从端子部或者集电体向给定方向突出的铆接部,铆接部具有向给定方向突出的第1凸部、和在比第1凸部更靠内周侧向给定方向突出的第2凸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谋求蓄电元件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此外,在第2凸部的中央区域可以形成有凹部。

此外,该凹部可以形成在比第1凸部更靠该给定方向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该凹部形成在比第1凸部更靠该给定方向侧、即第2凸部侧,因此在铆接时连接部不易向径向外侧扩张(不易变粗),能够抑制连接部的周围的垫片的泛白、破裂。

此外,在第1凸部,也可在第2凸部的周围形成有环状的平面部。

此外,蓄电元件还具有维持端子部与集电体之间的气密的环状变形部。环状变形部可以配置在第1凸部的平面部所对应的位置。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具体例。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结构要素、结构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只是一例,并不是限定本发明的主旨。此外,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之中、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结构要素,作为任意的结构要素来说明。

另外,各图只是示意图,并非严格意义地图示的图。此外,在各图中,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

[结构]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容器100的容器主体111分离来表示蓄电元件10所具备的各结构要素的立体图。

在图1中,在蓄电元件10中,将正极端子201侧规定为右侧,显示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各方向。而且,图2以后的各图所示的各方向全部对应于图1所示的各方向来显示。另外,蓄电元件的实际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根据使用形态而变化,因此并不限定于此。

蓄电元件10是能够充入电力和放出电力的二次电池,更具体而言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另外,蓄电元件10并不限定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可以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也可以为蓄电器,进而还可以为即便使用者不进行充电也能够使用所蓄积的电力的一次电池。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蓄电元件10具备:容器100、正极端子201(端子部的一例)以及负极端子200(端子部的一例)、正极集电体130(集电体的一例)以及负极集电体120(集电体的一例)、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以及负极第1密封构件150、和电极体140。

在蓄电元件10的容器100的内部封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质)等液体,但省略了该液体的图示。另外,作为封入至容器100的电解液,只要不有损蓄电元件10的性能,其种类就不特别限制,能够选择各种各样的电解液。

容器100由矩形筒状且有底的容器主体111、和作为封闭容器主体111的开口的板状构件的盖体110来构成。此外,容器100在内部容纳正极集电体130、负极集电体120以及电极体140等之后,通过对盖体110和容器主体111进行焊接等,从而能够密封内部。另外,盖体110以及容器主体111的材质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为不锈钢、铝、铝合金、铁、镀钢板等能够焊接的金属。

电极体140是具备正极、负极和隔离件、且能够蓄积电力的蓄电元件(发电元件)。正极在作为由铝、铝合金等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金属箔的正极基材箔上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此外,负极在作为由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等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金属箔的正极基材箔上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此外,隔离件是由树脂构成的微多孔性的片材。

在此,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层所利用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者负极活性物质层所利用的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吸留释放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者负极活性物质即可,能够适当使用公知的材料。

另外,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能够利用limpo4、limsio4、limbo3(m为从fe、ni、mn、co等之中选择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等聚阴离子化合物、钛酸锂、锰酸锂等尖晶石化合物、limo2(m为从fe、ni、mn、co等之中选择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等。

此外,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例如除了锂金属、锂合金(锂-铝、锂-硅、锂-铅、锂-锡、锂-铝-锡、锂-镓、以及伍德合金等含锂金属的合金)之外,还可列举能够吸留释放锂的合金、碳材料(例如,石墨、难石墨化碳、易石墨化碳、低温烧成碳、无定形碳等)、金属氧化物、锂金属氧化物(li4ti5o12等)、聚磷酸化合物等。

而且,电极体140是将以隔离件夹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的方式层状配置的物体卷绕而形成的,与正极集电体130以及负极集电体120电连接。另外,在图2中,作为电极体140而示出剖面为长圆形状的结构,但也可以为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此外,电极体140的形状不限于卷绕型,也可以为层叠有平板状极板的层叠型。

正极端子201是配置在容器100外侧且与电极体140的正极电连接的电极端子。此外,负极端子200是配置在容器100外侧且与电极体140的负极电连接的电极端子。即,正极端子201以及负极端子200是用于将电极体140所蓄积的电力导出至蓄电元件10的外部空间、以及为了向电极体140蓄积电力而向蓄电元件10的内部空间导入电力的导电性的电极端子。此外,正极端子201以及负极端子200隔着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以及负极第1密封构件150而安装于盖体110。

正极集电体130以及负极集电体120配置在容器100内侧,即,配置在盖体110的内表面(下侧的面)。具体而言,正极集电体130是配置在电极体140的正极与容器主体111的侧壁之间、且与正极端子201和电极体140的正极电连接的具备导电性和刚性的构件。负极集电体120是配置在电极体140的负极与容器主体111的侧壁之间、且与负极端子200和电极体140的负极电连接的具备导电性和刚性的构件。

另外,正极集电体130与电极体140的正极基材箔同样由铜或者铜合金等形成。此外,负极集电体120与电极体140的负极基材箔同样由铝或者铝合金等形成。

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以及负极第1密封构件150是至少其一部分配置在正极端子201以及负极端子200与盖体110之间的垫片。具体而言,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具有上方被敞开的凹部162,在该凹部162内容纳有正极端子201。同样地,负极第1密封构件150具有上方被敞开的凹部152,在该凹部152内容纳有负极端子200。由此,正极端子201以及负极端子200以露出了一部分的状态被安装于盖体110。

接下来,说明正极端子201隔着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而与正极集电体130一起固定于盖体110的固定构造。另外,该固定构造由于同负极端子200隔着负极第1密封构件150而与负极集电体120一起固定于盖体110的固定构造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负极侧的说明。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铆接部230的主视图。图3的上图是从包含图2中的iii-iii线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所构成的平面观察到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正极端子201以容纳于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状态被安装于盖体110。进而,正极集电体130隔着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而安装于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这样,正极端子201、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盖体110、正极集电体130以及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被一体地固定。

在盖体110形成有供容纳了正极端子201的状态的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一部分插入的贯通孔112。

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是至少其一部分配置在正极集电体130与盖体110之间的垫片。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优选由刚性比盖体110低且绝缘性的构件形成。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例如由聚苯硫醚(pps)、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四氟乙烯(pfa)、聚醚醚酮(peek)等树脂形成。

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具备平板状的平板部和从平板部的两端缘朝向下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在剖视时呈u字形状。在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形成有容纳正极集电体130的集电体主体部131的凹部171(容纳部)。在凹部171的底部173形成有与盖体110的贯通孔112相同形状的贯通孔172。该贯通孔172与盖体110的贯通孔112连续配置,向这些贯通孔172、112插入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一部分(后述的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圆筒部163)。

正极集电体130一体式具有集电体主体部131和电极体连接部132。集电体主体部131是连接正极端子201的部位。具体而言,集电体主体部131具备平板状的平板部和从平板部的两端缘朝向下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在剖视时呈u字形状,具有供正极端子201的轴部220(连接部的一例)贯通的贯通孔133。

电极体连接部132是与电极体140的正极电连接的长条状的两条腿。电极体连接部132配置在比集电体主体部131的贯通孔133更靠下方。正极集电体130的电极体连接部132通过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等焊接等而与电极体140的正极接合(参照图2)。

正极端子201在正极侧一体式具备主体部210、轴部220和铆接部230。主体部210是与汇流条、外部设备连接的部位,上表面形成为平面。

轴部220是从主体部210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向(给定方向的一例)延伸的部位。轴部220插通盖体110而连接正极端子201和正极集电体130。通过对轴部220的前端部(与主体部210相反一侧的前端)进行铆接,从而主体部210和轴部220相对于盖体110而固定了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和正极集电体130。被铆接的轴部220的前端部呈圆柱状,其背面与集电体主体部131的底面密接。即,被铆接的轴部220的前端部为铆接部230。该铆接部230贯通盖体110并从集电体主体部131的平板部(呈u字状的凹部的底部)向下方突出。该铆接部230和主体部210在上下方向上夹着正极集电体130的集电体主体部131、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圆筒部163、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和盖体110来紧固。

另外,正极端子201(主体部210、轴部220以及铆接部230)例如由铝或者铝合金等形成。此外,在负极端子200中,例如,主体部210由铝或者铝合金等形成,轴部220以及铆接部230由铜或者铜合金等形成。

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一体式具备端子容纳部161和圆筒部163。

在端子容纳部161形成有对正极端子201的主体部210进行容纳的凹部162。

圆筒部163从端子容纳部16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呈圆筒状突出,在上下开口。圆筒部163的贯通孔164是与正极集电体130的贯通孔133相同直径的圆形。该贯通孔164配置为与正极集电体130的贯通孔133连续,向这些贯通孔164、133插入正极端子201的轴部220。此外,圆筒部163的外径形成为能够插入至贯通孔172、112的大小。

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成为以圆筒部163的轴心为中心的、包围插入至圆筒部163的贯通孔164内的正极端子201的轴部220的形状。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优选由整体上刚性比盖体110低且绝缘性的构件形成。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例如由pps、pp、pe、pbt、pfa、peek等树脂形成。此外,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可以通过利用了多种树脂材料的不同材质成型来形成。另外,在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中,也是可以通过利用了多种树脂材料的不同材质成型来形成。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铆接部230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4所示,铆接部230呈圆盘状,在集电体主体部131的平板部沿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延伸。在铆接部230与正极端子201的主体部210之间,紧固有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以及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以及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以被压缩的状态被保持)。铆接部230是轴部220的下方侧的前端塑性变形而形成的部分。

铆接部230具有第1凸部231和第2凸部241。

第1凸部231呈圆盘状,具有其上表面与集电体主体部131的底部的下表面抵接的抵接面237。在图4中,第1平面部235(平面部的一例)中的、连结前侧的内周缘和后侧的内周缘的假想的线v1由双点划线来表示。假想的线v1为第1凸部231和第2凸部241的交界线。第1凸部位于假想的线v1的上侧。抵接面237是经由集电体主体部131的底部而对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以及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进行按压的呈环状的面。第1凸部231从集电体主体部131的底部朝向下方(给定方向的一例)突出。第1凸部231具有第1锥形面233和第1平面部235。

第1锥形面233是如从集电体主体部131的底部朝向下方而逐渐成为小径那样的第1凸部231的外周。第1平面部235是第1凸部231的下端面,呈如包围第2凸部241的周围那样的环状。第1平面部235从第1锥形面233的下端缘形成至第2凸部241。

第2凸部241在相对于铆接部230而从下方观察上方的情况下呈与第1凸部231的外径相比为小径的圆盘状。第2凸部241在比第1凸部231更靠内周侧从第1凸部231进一步向下方突出。第1凸部231位于假想的线v1的下侧。

第2凸部241具有第2锥形面243、第2平面部245和第1凹部251(凹部的一例)。

第2锥形面243是如从第1平面部235的内周侧朝向下方而逐渐成为小径那样的第2凸部241的外周。第2平面部245是第2凸部241的下端面,呈如包围第1凹部251的周围那样的环状。第2平面部245从第2锥形面243的下端缘形成至第1凹部251。

第1凹部251形成在第2凸部241的中央区域,从第2凸部241的下端面朝向轴部220凹陷。第1凹部251在相对于铆接部230而从下方观察上方的情况下呈圆形状。在第1凹部251形成有如从第2平面部245的内周侧朝向轴部220而逐渐成为小径的第3锥形面253。第3锥形面253是第1凹部251的内周面。第1凹部251的底部是覆盖第3锥形面253的上端缘的平坦面,是第3平面部255。另外,中央区域是指第2凸部241的轴心和轴部220的轴心相同或者它们存在于附近的区域。

在此,第1凹部251形成在比第1凸部231更靠上述的给定方向侧(下方向侧、即第2凸部241侧)。详细而言,第1凹部251在上下方向上,底面形成在比作为第1凸部231的前端面的第1平面部235更靠第2凸部241侧。即,第3平面部255形成于第2凸部241。换言之,第1凹部251的深度未达到第1凸部231。

另外,优选第1凸部231、第2凸部241以及第1凹部251各自的轴心与轴部220相同。此外,第1凹部251也可以形成在第2凸部241中的从下端面(前端面)的中央区域远离的场所。即,第1凹部251的轴心和第2凸部241的轴心可以不一致。

[制造方法]

接下来,说明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

首先,在蓄电元件10的制造中,在对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时,利用未图示的铆接机。铆接机具有与正极端子201的轴部220抵接的圆柱状的冲头。冲头的前端部是对正极端子201的轴部220进行按压作用的按压面。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中利用的冲头300的部分放大图以及冲头300中的按压面的主视图。

如图5所示,冲头300的前端部具备:按压面301,具有冲头侧第1凹部311和冲头侧第2凹部321;以及侧壁303。

冲头侧第1凹部311具有冲头侧第1锥形面313和冲头侧第1平面部315(平面部的一例)。冲头侧第1凹部311朝向与冲头300进行按压的方向(上方向)相反一侧(下方向)凹陷,在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按压面301的情况下呈圆形状。冲头侧第1锥形面313从侧壁303的下端面(前端面)至冲头侧第1凹部311的冲头侧第1平面部315(底部),朝向与冲头300进行按压的方向相反一侧而内径逐渐变小。该冲头侧第1锥形面313是冲头侧第1凹部311的内周面。冲头侧第1平面部315是冲头侧第1凹部311的底部,呈如包围冲头侧第2凹部321的周围那样的环状。

冲头侧第2凹部321具有冲头侧第2锥形面323、冲头侧第2平面部325和冲头侧第1凸部331(凸部的一例)。

冲头侧第2凹部321朝向与冲头300进行按压的方向相反一侧进一步凹陷,在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按压面301的情况下呈与冲头侧第1凹部311相比为小径的圆形状。冲头侧第2锥形面323从冲头侧第1平面部315的内周侧至冲头侧第2平面部325,朝向与冲头300进行按压的方向相反一侧而内径逐渐变小。该冲头侧第2锥形面323是冲头侧第2凹部321的内周。冲头侧第2平面部325是冲头侧第2凹部321的底部,呈如包围冲头侧第1凸部331的周围那样的环状。

侧壁303是形成冲头侧第1凹部311以及冲头侧第2凹部321的外周侧的壁。侧壁303在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按压面301的情况下呈环状。

冲头侧第1凸部331设置在冲头侧第2凹部321的底部的中央区域,在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按压面301的情况下呈圆形状。优选冲头侧第1凸部331的轴心与冲头300的轴心一致。

冲头侧第1凸部331具有冲头侧第3锥形面333和冲头侧第3平面部335。

冲头侧第3锥形面333从冲头侧第2平面部325的内周侧至冲头侧第3平面部335,朝向冲头300进行按压的方向而外径逐渐变小。冲头侧第3平面部335在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按压面301的情况下呈圆形状。冲头侧第1凸部331的高度比冲头侧第2凹部321的深度小。

另外,优选冲头侧第1凹部311、冲头侧第2凹部321以及冲头侧第1凸部331各自的轴心与轴部220相同。另外,冲头侧第1凸部331的高度可以比冲头侧第2凹部321的深度大,也可以比从侧壁303的上端面至冲头侧第2凹部321为止的深度小。冲头侧第1凸部331的高度优选不从冲头侧第1凹部311向外部突出。

对蓄电元件1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具体而言,说明通过具备按压面301的冲头300对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而形成铆接部230的铆接工序s2。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中的铆接工序s2的蓄电元件10的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冲头300的侧视图。图7表示在铆接工序s2中对轴部220的下端部进行铆接之前的状态。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中的铆接工序s2的蓄电元件10的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冲头300的侧视图。图8表示在铆接工序s2中通过冲头300对轴部220的下端部进行铆接而形成了铆接部之后的状态。

如图7所示,首先,配置盖体110、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正极集电体130、以及正极端子201。对盖体110的贯通孔112插入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圆筒部163。其次,在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贯通孔164内插入正极端子201的轴部220。然后,在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的贯通孔172插入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圆筒部163之后,在正极集电体130的贯通孔133插入正极端子201的轴部220。这样,组装完图7所示的构件(图6所示的步骤s1的组装工序)。

在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底部中的下表面以及上表面,分别形成有第1环状凸部163a(密封部的一例)和第2环状凸部163b(密封部的一例)。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形成在与第1平面部235对应的位置,与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一体式形成。

在此,第1环状凸部163a形成在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底部和盖体110抵接的一侧,是剖视时呈半圆弧状的凸部。优选第1环状凸部163a形成为以贯通孔164的轴心为中心的圆环状。

第2环状凸部163b形成在主体部210的下表面侧,是剖视时呈半圆弧状的凸部。优选第2环状凸部163b形成为以贯通孔164的轴心为中心的圆环状。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在组装了蓄电元件10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冲头侧第1平面部315对应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为同心圆,但它们可以不是同心圆。此外,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的形状可以不是圆环状,只要为环状即可。作为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的其他剖面形状,例如可列举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状、椭圆形状等。此外,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可以只是仅形成至少任意一方。

另外,在通过后述的铆接工序s2对轴部220进行铆接之前的状态下,轴部220从集电体主体部131的平面部突出的部分(轴部220的前端侧的部分)为中空。另外,轴部220的前端侧的部分不限于中空,可以为实心。

接下来,将已组装的构件以正极端子201的轴部220和冲头300的位置对应的方式放置于铆接机。对已组装的构件进行旋转铆接。具体而言,对于已组装的构件,通过具备形成有冲头侧第1凹部311、冲头侧第2凹部321以及冲头侧第1凸部331的按压面301的冲头300,作用按压力,从而对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若对正极端子201中的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则轴部220的前端部被按压为朝向外侧扩展,从而与集电体主体部131的底部密接(图6所示的步骤s2的铆接工序)。

更具体而言,首先,在使冲头300倾斜的状态下,以轴部220的前端部插入到冲头300的冲头侧第2凹部321内的方式相对于轴部220的前端部配置冲头300。然后,边使冲头300旋转边在图7所示的上方向上压入,逐渐对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按压。由此,轴部220的前端部在冲头侧第2凹部321内向径向外侧扩展。在此,轴部220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的扩展在冲头侧第2凹部321内结束。然后,通过将冲头300进一步向上方向压入,从而轴部220的前端部在上方向上发生厚度减薄,扩展至冲头侧第1凹部311内。此时,在冲头侧第1凹部311内发生了厚度减薄的部位通过冲头侧第1平面部315而向上方向按压。如此,轴部220的前端部向外侧的扩展在冲头侧第2凹部321内结束,然后在冲头侧第1凹部311内向上方向按压。

这样,如图8所示,铆接部230形成与冲头300的按压面301反转的形状。如此,图6的流程结束。

[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以及蓄电元件10的作用效果。

如上述那样,蓄电元件10包括:容器100、正极端子201以及负极端子200、正极集电体130以及负极集电体120、和贯通容器100并对正极端子201以及负极端子200和正极集电体130以及负极集电体120进行连接的轴部220。此外,在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中,包括铆接工序s2,对贯通正极端子201以及正极集电体130并从正极端子201以及正极集电体130向下方向突出的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从而形成铆接部230。而且,在铆接工序s2中,通过具备按压面301的冲头300来对铆接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其中,该按压面301具有向与进行按压的方向(图7中为上方向)相反一侧的方向(下方向)凹陷的冲头侧第1凹部311、和在比冲头侧第1凹部311更靠内周侧从冲头侧第1凹部311向下方向进一步凹陷的冲头侧第2凹部321。

根据该制造方法,通过具备冲头300的冲头侧第1凹部311和向同一下方向凹陷的冲头侧第2凹部321的冲头300,在铆接工序s2中作用的力作用于上方向,铆接部230向上方向进行按压。即,在铆接工序s2中,若轴部220的前端部与冲头300的冲头侧第2凹部321抵接,冲头300向上方向进行按压,则在冲头侧第2凹部321内向径向外侧扩展。然后,在冲头侧第1凹部311内,在与下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发生厚度减薄。由此,能够抑制轴部220的贯通了正极集电体130的部分向径向外侧(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扩展。因而,能够抑制正极集电体130在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变形。这样,根据该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能够谋求蓄电元件10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尤其是,在该制造方法中,在对轴部220进行铆接时作用的力不易作用于与上方向(按压方向)交叉的方向,不易引起过度的力经由集电体主体部131而作用于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使得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变形或者破损。

说明在铆接工序s2中冲头300对轴部220进行铆接时作用的力。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铆接部230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9所示,在通过铆接工序s2对轴部220进行铆接时,铆接部230的背面经由集电体主体部131而以给定的按压力f1按压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圆筒部163以及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的底部173。

也就是说,如上所述,在铆接工序s2中,轴部220的前端部在冲头300的冲头侧第2凹部321内向径向外侧扩展之后,在冲头侧第1凹部311内于上方向发生厚度减薄。由此,能够抑制轴部220的贯通了正极集电体130的部分向径向外侧扩展,能够抑制正极集电体130在该径向外侧变形。

这样,轴部220的铆接部230和主体部210夹着正极集电体130的集电体主体部131、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和盖体110来进行紧固。因此,根据该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能够谋求蓄电元件10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中,在铆接工序s2中,通过具备在冲头侧第2凹部321的中央区域具有冲头侧第1凸部331的按压面301的冲头300,对铆接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

根据该制造方法,在对轴部220进行铆接时,通过冲头300的冲头侧第1凸部331使轴部220的前端部在冲头侧第2凹部321向径向外侧扩展,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在冲头侧第1凹部311向上方向逸出。因而,在对轴部220进行铆接时,力作用于冲头300进行按压的方向(与给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其结果,铆接部230能够谋求蓄电元件10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中,在铆接工序s2中,通过具备在冲头侧第1凹部311内的冲头侧第2凹部321的周围形成有环状的冲头侧第1平面部315的按压面301的冲头300,对铆接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

根据该制造方法,在对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时,力作用于上方向。因而,能够谋求蓄电元件10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装工序s1中,蓄电元件10还形成有在正极端子201以及正极集电体130之间维持气密的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而且,在铆接工序s2中,在冲头侧第1凹部311的冲头侧第1平面部315所对应的位置配置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来对铆接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

根据该制造方法,在对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时,在铆接部230的第1凸部231的第1平面部235所对应的位置,主体部210的下表面和盖体110的上表面对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进行按压。其结果,按压力作用于上方向,从而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被有效率地压扁。在铆接后,被压扁的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分别成为图8所示的第1环状变形部(环状变形部的一例)165以及第2环状变形部(环状变形部的一例)167。即,环状变形部是环状的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变形而形成的部分。由此,密封性进一步提高,能够谋求蓄电元件10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如上述那样,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具备:容器100、正极端子201、正极集电体130、以及贯通容器100并连接正极端子201和正极集电体130的轴部220。此外,轴部220具有贯通正极端子201以及正极集电体130并从正极端子201以及正极集电体130向下方向突出的铆接部230。而且,铆接部230具有向下方向突出的第1凸部231、和在比第1凸部231更靠内周侧向下方向突出的第2凸部241。

根据该结构,如上所述,在铆接部230与正极端子201的主体部210之间,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以及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在上下方向上被紧固,能够谋求蓄电元件10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此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在第2凸部241的中央区域形成有第1凹部251。此外,如图4所示,第1凹部251形成在比第1凸部231更靠下方向侧(给定方向侧)。

在此,在如扣眼那样第1凹部251形成至比第1凸部231更靠上方向侧的情况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91660号),在铆接时轴部220易于向径向外侧扩张从而变粗。而且,在轴部220向径向外侧扩张的情况下,轴部220对圆筒部163的贯通孔164的内周面进行按压以扩展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圆筒部163。由此,存在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泛白或者破裂的顾虑。

相对于此,由于第1凹部251形成在比第1凸部231更靠下方向侧,因此在铆接时,能够使轴部220不向径向外侧扩张(不变粗)地将轴部220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而且,由于轴部220不变粗,因此轴部220的外周面不对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圆筒部163的贯通孔164的内周面进行按压,能够与该内周面保持大致平行,因而能够抑制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泛白、破裂。另外,由于轴部220不变粗,因此轴部220的外周面与圆筒部163的贯通孔164的内周面不密接,在它们之间也可以形成微小的间隙。

此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在第1凸部231中,在第2凸部241的周围形成有环状的第1平面部235。

此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还具有维持正极端子201与正极集电体130之间的气密的第1环状变形部165以及第2环状变形部167。此外,在第1凸部231的第1平面部235所对应的位置,配置有第1环状变形部165以及第2环状变形部167。

根据该结构,如上所述,在对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时,在第1凸部231的第1平面部235所对应的位置,主体部210的下表面和盖体110的上表面对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进行按压。因而,在铆接部230的第1凸部231的第1平面部235所对应的位置,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被有效率地压扁,能够谋求蓄电元件10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此外,由于在铆接部230形成有第1凸部231和第2凸部241,因此在对铆接部230进行图像检查时,通过检测这些凸部所引起的影子等,能够容易地检查铆接部230是否不具有轴的偏离等不良状况。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以下,利用图10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蓄电元件10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相同,关于相同结构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有关结构的详细说明。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铆接部230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10所示,铆接部230除了具有第1凸部231、第2凸部241、以及第1凹部251之外还具有第2凹部261(凹部的一例)。

第2凹部261在第1凹部251的第3平面部255(底部)中朝向轴部220凹陷。第2凹部261形成在第1凹部251的第3平面部255中的中央区域。第2凹部261具有第4锥形面263和第4平面部265。另外,第1凹部251以及第2凹部261仅形成于第2凸部241。即,第2凹部261形成在比第1凸部231更靠上述的给定方向侧(下方向侧,即,第2凸部241侧)。详细而言,第2凹部261在上下方向上,底面形成在比作为第1凸部231的前端面的第1平面部235更靠第2凸部241侧。即,第4平面部265形成于第2凸部241。换言之,第2凹部261的深度未达到第1凸部231。

在从下方朝向上方观察铆接部230的情况下,第4锥形面263比第1凹部251的内径小。第4锥形面263从第1凹部251中的第3平面部255的内周侧到第4平面部265,朝向轴部220而内径逐渐变小。第4平面部265是第2凹部261的底部。

在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中,在铆接机的冲头300中的按压面301的冲头侧第2凹部321,除了具有冲头侧第1凸部331之外还具有冲头侧第2凸部341。

在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按压面301的情况下,冲头侧第1凸部331的冲头侧第3平面部335是呈环状的平面。优选冲头侧第3平面部335与冲头侧第1平面部315为同心圆状。

冲头侧第2凸部341位于冲头侧第3平面部335的内周侧,设置于冲头侧第1凸部331中的冲头侧第3平面部335的中央区域。在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按压面301的情况下,冲头侧第2凸部341呈与冲头侧第1凸部331相比为小径的圆盘状。冲头侧第2凸部341具有冲头侧第4锥形面343和冲头侧第4平面部345。

冲头侧第4锥形面343从冲头侧第3平面部335的内周侧到冲头侧第4平面部345,朝向冲头300进行按压的方向而外径逐渐变小。在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按压面301的情况下,冲头侧第4平面部345呈圆形状。另外,冲头300中的冲头侧第1凸部331以及冲头侧第2凸部341的高度可以比从按压面301到冲头侧第2凹部321为止的深度大,也可以比该深度小。优选冲头300中的冲头侧第1凸部331以及冲头侧第2凸部341的合计的高度与第1凹部251相比不向外部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情况下,若利用该冲头300,则在从图7所示的状态起对正极端子201中的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时,铆接部230和主体部210也会在上下方向上夹着正极集电体130的集电体主体部131、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和盖体110来进行紧固。由此,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被压缩从而被压扁,盖体110与集电体主体部131的间隔缩窄。这样,铆接部230形成为与冲头300的按压面301反转的形状。

[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以及蓄电元件10的作用效果。

在该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能够谋求正极端子201以及正极集电体130与容器100之间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另外,由于第2凹部261形成在比第1凸部231更靠下方向侧,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在铆接时,轴部220不会向径向外侧扩张(不会变粗),能够抑制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泛白、破裂。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以下,利用图1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蓄电元件10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相同,关于相同结构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有关结构的详细说明。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铆接部230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11所示,铆接部230除了具有第1凸部231、第2凸部241以及第1凹部251之外还具有第3凸部271。

在相对于铆接部230而从下方观察上方的情况下,第2凸部241的第2平面部245是呈环状的平面。优选第2平面部245与第1平面部235为同心圆状。

第3凸部271位于第2凸部241的内周侧,设置于第2凸部241中的第2平面部245的中央区域。在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按压面301的情况下,第3凸部271呈与第2凸部241相比为小径的圆盘状。优选第1凸部231、第2凸部241以及第3凸部271各自的轴心与轴部220相同。

第3凸部271具有第5锥形面273和第5平面部275。第5锥形面273从第2平面部245的内周侧到第5平面部275,朝向与轴部220相反一侧而外径逐渐变小。在相对于铆接部230从下方观察上方的情况下,第5平面部275是呈如包围第1凹部251的周围那样的环状的平面。优选第5平面部275与第1平面部235以及第2平面部245为同心圆状。第5平面部275是从第5锥形面273的下端缘形成至第1凹部251的平面。

在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中,铆接机的冲头300中的按压面301除了具有冲头侧第1凹部311、冲头侧第2凹部321、以及冲头侧第1凸部331之外还具有冲头侧第3凹部351。

冲头侧第3凹部351具有冲头侧第5锥形面353、冲头侧第5平面部355和冲头侧第1凸部331。

冲头侧第3凹部351朝向与冲头300进行按压的方向相反一侧比冲头侧第2凹部321进一步凹陷,在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按压面301的情况下呈与冲头侧第2凹部321相比为小径的圆形状。冲头侧第5锥形面353从与冲头侧第5平面部355的内周侧,朝向与冲头300进行按压的方向相反一侧而内径逐渐变小。该冲头侧第5锥形面353是冲头侧第3凹部351的内周面。冲头侧第5平面部355是冲头侧第3凹部351的底部,呈如包围冲头侧第1凸部331的周围那样的环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情况下,若利用该冲头300,则在从图11所示的状态起对正极端子201中的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时,铆接部230和主体部210也会在上下方向上夹着正极集电体130的集电体主体部131、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和盖体110来进行紧固。由此,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被压缩从而被压扁,盖体110与集电体主体部131的间隔缩窄。这样,铆接部230形成为与冲头300的按压面301反转的形状。

[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以及蓄电元件10的作用效果。

在该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通过冲头300对轴部220进行铆接时作用的力更不易作用于与上方向交叉的方向。因此,能够谋求蓄电元件10的气密性维持的提高。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以下,利用图12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蓄电元件10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相同,关于相同结构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有关结构的详细说明。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铆接部230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12所示,在铆接部230的第2凸部241中,未形成如实施方式那样的第1凹部251。在相对于铆接部230从下方观察上方的情况下,第2凸部241的第2平面部245是圆形状的平面。

在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中,在铆接机的冲头300中的按压面301的冲头侧第2凹部321,未形成如实施方式那样的冲头侧第1凸部331。

在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按压面301的情况下,冲头300中的冲头侧第2凹部321的冲头侧第2平面部325是圆形状的平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情况下,若利用该冲头300,则在从图7所示的状态起对正极端子201中的轴部220的前端部进行铆接时,铆接部230和主体部210也会在上下方向上夹着正极集电体130的集电体主体部131、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和盖体110来进行紧固。由此,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的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被压缩从而被压扁,盖体110与集电体主体部131的间隔缩窄。这样,铆接部230形成为与冲头300的按压面301反转的形状。

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关于其他作用效果,也起到与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以下,利用图13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中,蓄电元件10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相同,关于相同结构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有关结构的详细说明。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13所示,在主体部210形成有插入圆柱状的轴部220的贯通孔211。主体部210的贯通孔211是与圆筒部163的贯通孔164以及正极集电体130的贯通孔133相同直径的圆形。该贯通孔211配置为与圆筒部163的贯通孔164连续,向这些贯通孔211、164、133插入正极端子201的轴部220。

正极端子201除了主体部210、轴部220以及铆接部230之外还一体式具备铆接部280。

轴部220通过铆接其两端,从而相对于盖体110而固定了主体部210、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和正极集电体130。铆接部280的背面与主体部210的上表面(表面)密接。该铆接部280贯通盖体110并从主体部210的表面向上方(给定方向的一例)突出。该铆接部230和铆接部280在上下方向上夹着主体部210、正极集电体130的集电体主体部131、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正极第2密封构件170和盖体110来进行紧固。

在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中,铆接机具有冲头300和冲头305。冲头305呈与冲头300相同的结构,针对冲头300,相对于由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规定的面而对称配置。

铆接部280相对于由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形成的平面而与铆接部230为面对称。铆接部280通过与铆接部230同样的制造方法来进行铆接。另外,铆接部230和铆接部280既可以同时形成也可以在不同的定时形成,但从制造上的观点出发,优选在形成了铆接部230之后再形成铆接部280。

另外,也可是未形成铆接部230而正极集电体130和轴部220一体形成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正极集电体130和轴部220可以为同一构件,也可以一体式接合不同构件的结构。此外,在该情况下,也优选在正极第1密封构件160形成第1环状凸部163a以及第2环状凸部163b。

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中,关于其他作用效果,也起到与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其他变形例)

以上,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蓄电元件,基于实施方式以及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虽然设为第1凹部251(或者在变形例1中为第2凹部261)的深度未达到第1凸部231,但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在第1凹部251(或者在变形例1中为第2凹部261)内进一步形成有凹部,该凹部达到第1凸部231。其原因在于,从铆接前预先形成的凹部有时未被冲头按压而残留。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除了变形例1之外)中,第1凹部251的深度可以达到第1凸部231。不过,优选第1凹部251的深度未达到正极集电体130的贯通孔133中的轴部220。即,虽然第3平面部255可以形成于第1凸部231,但优选未达到贯通孔133中的轴部22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第2凹部261的深度也可以达到第1凸部231。即,第1凹部251以及第2凹部261可以形成于第1凸部231以及第2凸部241。不过,优选第1凹部251以及第2凹部261未形成得深至位于贯通孔133内的轴部220。即,虽然第4平面部265可以形成于第1凸部231,但优选未达到贯通孔133中的轴部22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虽然设为在冲头的按压面形成有冲头侧第1凹部、冲头侧第2凹部以及冲头侧第3凹部,但可以进一步形成得更多。而且,虽然为冲头的反转形状的铆接部形成有第1凸部、第2凸部以及第3凸部,但可以进一步形成得更多。

此外,虽然设为在冲头中的按压面形成有冲头侧第1凸部以及冲头侧第2凸部,但可以进一步形成得更多。而且,虽然为冲头的反转形状的铆接部形成有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但可以进一步形成得更多。

此外,虽然例示了主体部和轴部被一体成型的正极端子,但也可是主体部和轴部为不同个体并通过铆接、压入、焊接等公知接合方法将主体部和轴部一体化的正极端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正极侧,对成为本发明的特征的部分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在负极侧中也可应用同样的结构,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若是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则正极侧和负极侧可以为不同的结构。

此外,冲头的冲头侧第1凹部、冲头侧第2凹部、冲头侧第3凹部、冲头侧第1凸部以及冲头侧第2凸部虽然为圆锥状,但也可以为圆柱状。

此外,铆接部的第1平面部、第2平面部、第3平面部、第4平面部以及第5平面部可以不是平面,可以为倾斜面、曲面。冲头的冲头侧第1平面部、冲头侧第2平面部、冲头侧第3平面部、冲头侧第4平面部以及冲头侧第5平面部也是可以不是平面,可以为倾斜面。

此外,铆接部中的第1锥形面、第2锥形面、第3锥形面、第4锥形面以及第5锥形面、和冲头中的冲头侧第1锥形面、冲头侧第2锥形面、冲头侧第3锥形面、冲头侧第4锥形面以及冲头侧第5锥形面,在剖视时不限于直线,也可以为曲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设为在正极第1密封构件一体式形成有第1环状凸部(密封部)以及第2环状凸部(密封部)。但是,可以不与正极第1密封构件一体式设置,可以是与正极第1密封构件不同的其他构件。此外,可以设为在正极第2密封构件形成有第1环状凸部以及第2环状凸部。此外,可以是在容器、端子部或者集电体形成有环状凸部(密封部)的结构。

进而,第1环状凸部以及第2环状凸部可以不设置在冲头的第1凹部的第1平面部所对应的位置,但是优选配置在冲头的按压面之中的非倾斜面的平面部所对应的位置。

除此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实施方式以及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实施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任意组合实施方式以及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中的结构要素以及功能而实现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等中。

符号说明

10蓄电元件

100容器

110盖体

111容器主体

112、133、164、172、211贯通孔

120负极集电体(集电体)

130正极集电体(集电体)

131集电体主体部

132电极体连接部

140电极体

150负极第1密封构件

152、162、171凹部

160正极第1密封构件

163圆筒部

163a第1环状凸部(密封部)

163b第2环状凸部(密封部)

165第1环状变形部(环状变形部)

167第2环状变形部(环状变形部)

170正极第2密封构件

173底部

200负极端子(端子部)

201正极端子(端子部)

210主体部

220轴部(连接部)

230、280铆接部

231第1凸部

233第1锥形面

235第1平面部(平面部)

237抵接面

241第2凸部

243第2锥形面

245第2平面部

251第1凹部(凹部)

253第3锥形面

255第3平面部

261第2凹部(凹部)

263第4锥形面

265第4平面部

271第3凸部

273第5锥形面

275第5平面部

300、305冲头

301按压面

303侧壁

311冲头侧第1凹部

313冲头侧第1锥形面

315冲头侧第1平面部

321冲头侧第2凹部

323冲头侧第2锥形面

325冲头侧第2平面部

331冲头侧第1凸部

333冲头侧第3锥形面

335冲头侧第3平面部

341冲头侧第2凸部

343冲头侧第4锥形面

345冲头侧第4平面部

351冲头侧第3凹部

353冲头侧第5锥形面

355冲头侧第5平面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