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部件和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20063发布日期:2019-07-19 22:5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缓冲部件和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例如固定于汽车等车体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上并介于该旋转连接器装置与所述车体之间的缓冲部件、以及安装有所述缓冲部件的旋转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安装在汽车等的车体上的旋转连接器装置是将旋转体和固定体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组装而构成的,在形成在所述旋转体与所述固定体之间的环状的收纳空间中,以对应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被收紧和放卷的方式收纳有柔性扁平电缆(以下,称作扁平电缆)。

该旋转连接器装置例如组装在设置于车体侧的组合开关上,能够经由扁平电缆而在旋转体与固定体之间传输电气信号、光信号等。由此,例如,能够将组装于旋转体侧的方向盘所具备的气囊与车体侧电连接,从而能够使气囊启动。

像这样组装于车体侧(组合开关)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固定构造公开了很多。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固定构造:通过借助能够临时固定于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固定体侧的支架而可靠且容易地将所述旋转连接器装置组装到组合开关。

但是,由于在旋转连接器装置与组合开关之间具有游隙,所以有可能由于振动而发生异响。特别在振动较大的卡车等大型车辆中,发生异响的可能性比家用车等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0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缓冲部件和安装有所述缓冲部件的旋转连接器装置,该缓冲部件能够防止发生在所组装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与车体侧之间产生的异响。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缓冲部件,其供卡定部贯穿插入,该卡定部设置在旋转连接器装置上,并由在规定的方向上延伸的卡定轴部和从所述卡定轴部突出的卡定爪部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由弹性件形成,并且设置有贯穿插入部,该贯穿插入部由供所述卡定轴部贯穿插入的第一狭缝和从该第一狭缝起向所述卡定爪部的突出方向侧延伸的第二狭缝构成,所述第一狭缝与所述第二狭缝连通,该贯穿插入部供所述卡定部贯穿插入。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缓冲部件,其供卡定部贯穿插入,该卡定部设置在旋转连接器装置上,由在规定的方向上延伸的卡定轴部和从所述卡定轴部突出的卡定爪部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由弹性件形成,并且设置有设置部,该设置部由供所述卡定轴部设置的第一狭缝和从该第一狭缝起向所述卡定爪部的突出方向侧延伸的第二狭缝构成,所述第一狭缝与所述第二狭缝连通,该设置部供所述卡定部设置。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旋转连接器装置,其由以下部件构成:圆环状的固定体,其具有与外部电气设备的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器部;旋转体,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该固定体嵌合,在与所述固定体之间形成有圆环状的收纳空间;以及扁平电缆,该扁平电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器部连接且其卷绕而成的卷绕部分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该旋转连接器装置具备卡定部,该卡定部与车体侧所具备的被卡定部卡定,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连接器装置以使所述卡定部贯穿插入于上述的缓冲部件的所述贯穿插入部的方式而被安装。

所述弹性件为能够进行规定的弹性变形并且能够成型为规定的形状的材质,包括例如天然橡胶、合成树脂等。

上述的所述卡定爪部的突出方向侧除了与所述第一狭缝的宽度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侧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从垂直方向起在±30度左右的范围内交叉的方向的情况。即,所述第二狭缝不仅包括与所述第一狭缝垂直的情况,还包括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情况。另外,所述第二狭缝包含开口的间隙、未开口的缝隙、以及局部开口的缝隙。

此外,所述第二狭缝还包含从所述第一狭缝的中央部分起向所述突出方向侧延伸的情况、从端部起延伸的情况。即,如果从所述第一狭缝起向所述突出方向侧延伸,则可以从任何位置延伸。

另外,所述第二狭缝向所述突出方向侧进行了延伸即可,可以向相反方向进一步延伸。即,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狭缝形成十字形状等的情况。

此外,所述第二狭缝也可以为如下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一狭缝连通即可,另一端可以延伸至所述缓冲部件中的所述突出方向侧的端部;或者也可以为如下结构:该第二狭缝配置于所述缓冲部件中的比所述突出方向侧的端部靠中央侧的位置。

另外,所述第二狭缝不限于1条,也可以设置有多条。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发生在组装有所述缓冲部件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与车体侧之间产生的异响。

详细而言,由于所述缓冲部件由弹性部件形成,因此通过将所述缓冲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侧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伸,能够使所述第二狭缝沿宽度方向伸长而形成可供所述卡定爪贯穿插入的开口。由此,能够使所述卡定轴部和所述卡定爪部贯穿插入于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

此外,能够防止在使所述卡定爪部贯穿插入并解除了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伸的拉伸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狭缝与所述卡定爪部干涉而翘曲,因此,能够在所述卡定部与所述被卡定部之间适当地配置所述缓冲部件,能够防止发生由于车体的振动等引起的所述旋转连接器装置与所述车体侧之间产生的异响。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相对于所述第一狭缝,所述第二狭缝设置于以从第一狭缝的形成方向的两侧对置的方式而被配置的一对凸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二狭缝设置于所述第一狭缝的大致中央,能够使为了使所述第二狭缝开口以使所述卡定爪贯穿插入、而作用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拉伸力的大小大致均等。由此,一对所述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被大致均等地拉伸到外侧,能够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分上形成用于使所述卡定爪贯穿插入的开口。因此,能够防止在贯穿插入时,所述卡定爪部钩挂于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的一方,能够容易地将所述卡定爪部贯穿插入。

此外,由于能够使作用到两端的拉伸力大致均等,因此能够防止负载偏向宽度方向的一侧。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一对所述凸部的对置面配置成隔开规定的间隔。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宽度方向的两端侧朝向外侧作用有较弱的拉伸力,也能够使由一对所述凸部形成的所述第二狭缝开口成可供所述卡定爪贯穿插入,因此,能够可靠且容易地将所述卡定爪部贯穿插入于所述第二狭缝。此外,由于能够减弱拉伸力,因此能够减轻为了使所述第二狭缝敞开口成可供所述卡定爪贯穿插入而施加到所述缓冲部件的负荷。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一对所述凸部的对置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使所述卡定爪部贯穿插入之后解除了作用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拉伸力的情况下,形成所述第一狭缝的一部分的一对所述凸部也能够围绕所述卡定轴部的一部分。即,能够增大一对所述凸部与所述卡定轴部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防止所述缓冲部件以所述卡定轴部为中心旋转。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在一对所述凸部中的对置部侧且所述第一狭缝侧设置有锥形面。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使拉伸力作用到宽度方向的两端侧从而使所述卡定爪部和所述卡定轴部贯穿插入于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的情况下,能够增大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在中央部分形成的空间,因此能够减少所述卡定轴部和所述卡定爪部与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卡定轴部、所述卡定爪部等干涉而翘曲。

此外,通过将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狭缝交叉的交叉部位形成为朝向内侧倾斜的锥形形状,能够以所述锥形形状为标记,容易地判断所述缓冲部件的配置方向。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将沿着与所述第一狭缝相同的方向而形成且与所述第二狭缝连通的第三狭缝设置于所述第一狭缝的相反侧。

与上述的所述第二狭缝连通是指,例如除了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二狭缝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即与所述第一狭缝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情况以外,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二狭缝的中央部分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能够更加可靠地使所述卡定轴部贯穿插入于所述第一狭缝。

详细而言,在未设置有所述第三狭缝的所述缓冲部件中,作用将所述缓冲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外侧拉伸的拉伸力的情况下,一对所述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被拉到所述第一狭缝侧。由此,沿着所述第一狭缝的突出方向的间隔变窄,在使所述卡定轴贯穿插入于所述第一狭缝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容易与所述卡定轴干扰。

但是,通过将沿着与所述第一狭缝相同方向而形成且与所述第二狭缝连通的第三狭缝设置于与所述第一狭缝的相反侧,即使使拉伸力作用到所述缓冲部件的两端,也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被拉到所述第一狭缝侧。即,由于能够在维持着所述第一狭缝的形状的状态下将所述缓冲部件沿宽度方向拉伸,因此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卡定轴部干涉,能够将所述卡定轴部更加可靠地贯穿插入于所述第一狭缝。

此外,由于能够在作用有拉伸力的情况下维持所述第一狭缝的形状,因此能够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由于拉伸力的解除而返回原来的位置时,减少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的所述第一狭缝侧与所贯穿插入的所述卡定爪部、所述卡定轴部干涉而翘曲的可能性。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第三狭缝由与所述第一狭缝相同的形状构成。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使拉伸力作用到所述缓冲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也沿着宽度方向被拉伸,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一对所述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被向第一狭缝侧拉伸。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所述卡定轴贯穿插入于所述第一狭缝,并且,即使在解除拉伸力之后,也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卡定轴部干涉而翘曲。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防止在所组装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与所述车体侧之间产生异响的缓冲部件和安装有所述缓冲部件的旋转连接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旋转连接器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缓冲部件的说明图。

图3是安装在卡定部上的缓冲部件的说明图。

图4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缓冲部件的说明图。

图5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缓冲部件的说明图。

图6是贯穿插入用工具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沿宽度方向拉伸前后的缓冲部件的说明图。

图8是使卡定部贯穿插入后的缓冲部件的说明图。

图9是使卡定部贯穿插入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说明图。

图10是使卡定部贯穿插入后的第3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说明图。

图1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俯视图。

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俯视图。

图1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俯视图。

图1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俯视图。

图1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俯视图。

图1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俯视图。

图1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基于图1,对安装有缓冲部件1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00进行说明。

图1示出旋转连接器装置100的概略立体图。详细而言,图1的(a)示出从上方观察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00的概略立体图,图1的(b)示出从下方观察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00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1所示,旋转连接器装置100由以下部件构成:转子110,其供未图示的方向盘贯穿插入以进行固定;定子120,其固定在配置于下方的未图示的组合开关上,能够相对于转子110相对旋转;以及未图示的柔性扁平电缆(以下,称作ffc。),其通过转子110和定子120而被卷绕配置于内部所形成的环状的收纳空间。

转子110由以下部件一体地构成:大致环状的旋转侧环形板111,其在俯视观察时中央部分处具有大致圆形的贯通孔;以及内周筒部112,其从旋转侧环形板111的内周缘起朝向下方形成,并且,在旋转侧环形板111的上表面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作为连接器发挥功能的转子侧连接器收纳部113。

另外,转子侧连接器收纳部113形成为在内部与配置在收纳空间内的ffc的一端连接,并且,能够从外部与如下连接器连接,该连接器是与方向盘侧的喇叭、气囊系统等电气电路的端部连接的连接器。

能够与转子110相对旋转的定子120由以下部件一体地构成:定子侧环形部件121,其构成旋转连接器装置100的底面并在中央具有圆形的孔,形成为大致圆环状;以及外周部件122,其形成为沿着旋转轴开口的筒状,构成旋转连接器装置100的圆筒状的外周面。此外,在外周部件122上以向定子侧环形部件121的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定子侧连接器连接部123。

该定子侧连接器连接部123形成为与配置在收纳空间内的ffc的另一端连接,并且,能够从外部与在未图示的组合开关侧布置的电缆所具备的外部连接器连接。

此外,在定子侧环形部件121的背面设置有卡定部130,该卡定部130用于将旋转连接器装置100固定于组合开关。

如图1的(b)中的放大图所示,该卡定部130由以下部件构成:卡定台131,其设置于定子侧环形部件121的背面;棱柱体的卡定轴132,其从卡定台131起向下方突出;以及卡定爪133,其从卡定轴132的前端向径向外侧突出。

卡定台131为以切掉长方形的四个角中的配置于径向外侧的两个角而形成的六边形为底面的六棱柱体,该卡定台131从定子侧环形部件121的背面向下方突出。

卡定轴132为从卡定台131的中央部起向下方延伸的、具有挠性的平板,安装有其贯穿插入的缓冲部件1。另外,卡定轴132的板厚形成为与卡定台131的短边的长度相比足够短。

卡定爪133为从卡定轴132的下端部分起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随着朝向下方而末端变细的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的卡定片,该卡定爪133的宽度与卡定轴132的宽度相等,该卡定爪133的进深为卡定台131的进深的三分之二左右的长度。

(第1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2和图3,对安装在卡定部130上的缓冲部件1进行说明。

图2示出说明缓冲部件1的结构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图2的(a)示出缓冲部件1的俯视图,图2的(b)示出缓冲部件1的侧视图,图2的(c)示出图2的(a)中的a-a向视剖视图。这里,在图2的(a)中,设缓冲部件1的长边方向为宽度方向w、短边方向为进深方向d。另外,在图2的(a)中,设左侧为-w侧、右侧为+w侧、上侧为+d侧、下侧为-d侧。此外,在图2的(b)中,设上下方向为高度方向h、上侧为+h侧、下侧为-h侧。

图3示出安装在卡定部130上的缓冲部件1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图3的(a)示出贯穿插入有卡定部130的缓冲部件1的侧视图,图3的(b)示出图3的(a)中的b-b向视剖视图,图3的(c)示出图3的(b)中的c-c向视剖视图。

如图2的(a)和图2的(b)所示,缓冲部件1由以下部件构成:具有规定厚度的平板状的缓冲部件主体部11;第一狭缝12,其设置于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部分的+d侧;第三狭缝13,其设置于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部分的-d侧;以及第二狭缝14,其沿着进深方向d形成于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部分。

缓冲部件主体部11形成为与卡定台131的底面大致相同的形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并且为丁基橡胶制。即,缓冲部件主体部11是在俯视观察时切除长方形的位于-d侧的两个角部后的大致六边形的丁基橡胶制的板状体。

另外,缓冲部件主体部11只要是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弹性件即可,无需为丁基橡胶制,例如也可以为其他合成橡胶制或天然橡胶制。此外,虽然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平面形状形成为与卡定台131的底面大致相同的形状,但也可以适当变更形状。

第一狭缝12是呈长边沿着宽度方向w的矩形的、在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板厚方向上贯穿的贯通孔。详细而言,第一狭缝12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比卡定轴132的宽度长一圈,进深方向d上的长度形成为与卡定轴132的进深的长度大致相同。

如图2的(a)所示,第三狭缝13是与第一狭缝12并列并且从第一狭缝12起沿着进深方向d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的、缝隙状的贯通孔,第三狭缝13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形成为与第一狭缝12的长度大致相同。

第二狭缝14是在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部分沿着进深方向d而形成的裂缝状的贯通孔,其+d侧端部与第一狭缝12连结,并且,其-d侧端部与第三狭缝13连结。

另外,第二狭缝14的长度构成为与卡定爪133在突出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

关于第二狭缝14的结构,可以说,第二狭缝14由从设置在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部分上的假想贯通孔v(包含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在内的贯通孔)的-w侧端部起向+w侧突出的第一凸部21、以及从+w侧端部起向-w侧突出的第二凸部22形成。

该第一凸部21为基端(-w侧端部)与缓冲部件主体部11连结并且从基端起向+w侧突出的五边形的凸部,位于+d侧的+d侧面21a和位于-d侧的-d侧面21b与对置的假想贯通孔v的端面形成了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

同样,第二凸部22为基端(+w侧端部)与缓冲部件主体部11连结并且从基端起向-w侧突出的四边形的凸部,位于+d侧的+d侧面22a和位于-d侧的-d侧面22b与对置的假想贯通孔v的端面形成了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

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的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配置成以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线为对称轴而呈轴对称,在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e的中心处,第一凸部21与第二凸部22的对置面(w侧面21d和w侧面22d)抵接,从而形成了作为裂缝状的贯通孔的第二狭缝14。

利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构成了供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部15。

接着,基于图3,对安装在卡定部130上的缓冲部件1进行说明。

如图3的(a)和图3的(b)所示,安装在卡定部130上的缓冲部件1的卡定轴132沿着缓冲部件1的板厚方向贯穿插入第一狭缝12。如上述那样,俯视观察时的第一狭缝12的进深方向d上的长度与卡定轴132的进深方向d上的长度大致相同,因此,卡定轴132与+d侧面21a和+d侧面22a抵接(参照图3的(b)和图3的(c))。

此外,w侧面21d与w侧面22d抵接而形成的第二狭缝14形成为比卡定爪133的宽度窄,因此,成为如下结构:即使缓冲部件1沿着卡定轴132向下方移动,卡定爪133也会与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抵接而无法穿透(脱离)(参照图3的(c))。这样,缓冲部件1不容易从从卡定部130脱离。

(第2实施方式)

基于图4说明作为缓冲部件1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1x的结构。

其中,对以下将要进行说明的缓冲部件1x的结构中的、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部件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4示出说明缓冲部件1x的结构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图4的(a)示出缓冲部件1x的俯视图,图4的(b)示出缓冲部件1x的侧视图,图4的(c)示出图4的(a)中的沿d-d向视剖视图。

如图4所示,缓冲部件1x由以下部件构成:平板状的缓冲部件主体部11;第一狭缝12,其设置于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d侧;第三狭缝13x,其设置于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d侧;以及第二狭缝14x,其沿着进深方向d形成于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部分。

第三狭缝13是与第一狭缝12并列并且从第一狭缝12起沿着进深方向d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的缝隙状的贯通孔,第三狭缝13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形成为与第一狭缝12的长度大致相同。

第二狭缝14x是在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部分上沿着进深方向d形成的贯通孔,其+d侧端部与第一狭缝12连结,并且其-d侧端部与第三狭缝13x连结。

另外,与第二狭缝14同样,第二狭缝14x的长度构成为与卡定爪133在突出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

关于第二狭缝14x的结构,可以说,第二狭缝14x由从设置在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部分上的假想贯通孔v(包含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x在内的贯通孔)的-w侧端部起向+w侧突出的第一凸部21x、以及从+w侧端部起向-w侧突出的第二凸部22x形成。

第一凸部21x是基端(-w侧端部)与缓冲部件主体部11连结、从基端起向+w侧突出的大致五边形的凸部,位于+d侧的+d侧面21a和位于-d侧的-d侧面21b与假想贯通孔v的端面形成了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x。此外,在第一凸部21x的末端(+w侧端部)的+d侧形成有锥形面(锥形面21c),该锥形面随着朝向+w侧而向-d侧倾斜。

即,第一凸部21x为基端部与缓冲部件主体部11一体地形成并且相对于形成在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上的假想贯通孔v朝向+w侧突出的五边形的凸部,在第一凸部21x的+d侧和-d侧形成有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x。

同样,第二凸部22x为基端(+w侧端部)与缓冲部件主体部11连结、从基端起向-w侧突出的大致五边形的凸部,位于+d侧的+d侧面22a和位于-d侧的-d侧面22b与假想贯通孔v的端面形成了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x。此外,在第二凸部22x的末端(-w侧端部)的+d侧形成有锥形面(锥形面22c),该锥形面随着朝向-w侧而向-d侧倾斜。

即,第二凸部22x为基端部与缓冲部件主体部11一体地形成并且相对于形成在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上的假想贯通孔v朝向-w侧突出的五边形的凸部,在第二凸部22x的+d侧和-d侧形成有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x。

以此方式构成的第一凸部21x和第二凸部22x配置成以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为对称轴而呈轴对称,第一凸部21x和第二凸部22x的对置面(w侧面21d和w侧面22d)隔开了规定的间隔。即,由第一凸部21x和第二凸部22x的对置面形成了朝板厚方向(高度方向h)开口的第二狭缝14x。

如上述那样,缓冲部件1x与缓冲部件1不同,在第一凸部21x和第二凸部22x上形成有锥形面21c和锥形面22c,并且w侧面21d和w侧面22d具有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第二狭缝14x。

另外,由以上述的方式构成的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x构成供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部15x。

(第3实施方式)

同样,使用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1y的结构。

其中,对以下将要说明的缓冲部件1y的结构中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部件1和缓冲部件1x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5示出说明缓冲部件1y的结构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图5的(a)示出缓冲部件1y的俯视图,图5的(b)示出缓冲部件1y的侧视图,图5的(c)示出图5的(a)中的e-e向视剖视图。

如图5所示,缓冲部件1y由以下部件构成:平板状的缓冲部件主体部11;第一狭缝12,其设置于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d侧;第三狭缝13y,其设置于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d侧;以及第二狭缝14y,其沿着进深方向d形成于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部分。

如图5的(a)所示,第三狭缝13y为在第一狭缝12的进深方向d(-d侧)上与该第一狭缝12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的、与第一狭缝12相同形状的贯通孔。

第二狭缝14y为在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部分上沿板厚方向贯穿的、沿着进深方向d形成的缝隙状的贯通孔,其+d侧端部与第一狭缝12连结,并且其-d侧端部与第三狭缝13y连结。

另外,与第二狭缝14同样,第二狭缝14y的长度构成为与卡定爪133在突出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

关于第二狭缝14y的结构,可以说,第二狭缝14y由从设置在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部分上的假想贯通孔v(包含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y在内的贯通孔)的-w侧端部起向+w侧突出的第一凸部21y、和从+w侧端部起向-w侧突出的第二凸部22y形成。

第一凸部21y为基端(-w侧端部)与缓冲部件主体部11连结并且从基端起向+w侧突出的大致五边形的凸部,位于+d侧的+d侧面21a和位于-d侧的-d侧面21b与假想贯通孔v的端面形成了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y。此外,在第一凸部21y的末端(+w侧端部)的+d侧形成有锥形面(锥形面21c),该锥形面随着朝向+w侧而向-d侧倾斜。

即,第一凸部21y为基端部与缓冲部件主体部11一体地形成并且相对于形成于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的贯通孔朝向+w侧突出的五边形的凸部,在第一凸部21y的+d侧和-d侧形成有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y。

同样,第二凸部22y为基端(-w侧端部)与缓冲部件主体部11连结并且从基端起向-w侧突出的大致四边形的凸部,位于+d侧的+d侧面22a和位于-d侧的-d侧面22b与假想贯通孔v的端面形成了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y。此外,在第二凸部22的末端(-w侧端部)的+d侧形成有锥形面(锥形面22c),该锥形面随着朝向-w侧而向-d侧倾斜。

即,第二凸部22y为基端部与缓冲部件主体部11一体地形成并且相对于形成于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的贯通孔朝向+w侧突出的五边形的凸部,在第二凸部22y的+d侧和-d侧形成有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y。

以此方式构成的第一凸部21y和第二凸部22y配置成以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为对称轴而成轴对称,第一凸部21y和第二凸部22y的对置面(w侧面21d和w侧面22d)抵接,从而形成缝隙状的第二狭缝14y。

如上所示,缓冲部件1y与缓冲部件1不同,第三狭缝13y形成为与第一狭缝12相同的形状,并且在第一凸部21y和第二凸部22y上形成有锥形面21c和锥形面22c。

另外,由以上述的方式构成的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y构成了供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部15y。

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的缓冲部件1(缓冲部件1x和缓冲部件1y)能够以上述的方式安装在卡定部130上。以下,根据图6至图8说明用于将卡定部130向缓冲部件1安装的工具即贯穿插入用工具30的结构、和将缓冲部件1向卡定部130安装的安装方法。

首先,基于图6说明用于将卡定部130贯穿插入于缓冲部件1的贯穿插入用工具30的结构。

图6示出用于将缓冲部件1向旋转连接器装置100安装的贯穿插入用工具30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在图6中,设从左前侧朝向右后的方向为宽度方向w、从右前侧朝向左后的方向为进深方向d、上下方向为高度方向h。此外,在图6中,设左前侧为-w侧、右后侧为+w侧、右前侧为-d侧、左后侧为+d侧、上方侧为+h侧、下方侧为-h侧。

贯穿插入用工具30由以下部件构成:基台31;升降动作部32,其在基台31的+d侧沿着宽度方向w隔开规定的间隔立起设置;升降板33,其与升降动作部32连结;旋转连接器装置嵌合部34,其用于配置设置在升降板33上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00;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其设置在旋转连接器装置上嵌合部34的-d侧;缓冲部件保持部36,其对配置在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上的缓冲部件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进行保持;以及侧方移动部37,其设置于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

基台31是作为用于配置升降动作部32、缓冲部件保持部36等的基台的板状体。

立起设置于基台31上的升降动作部32配置成沿着宽度方向w隔开规定的间隔,在内部具有未图示的马达,能够使后述的升降板33沿着高度方向h上下移动。

升降板33由以下部件一体地构成:板状的升降板部331,其将升降动作部32彼此连结;以及升降部332,其设置于升降板部331的两端部分,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与升降动作部32连结。

旋转连接器装置嵌合部34为立起设置于升降板部331的中央部的、底面为大致圆形的柱体。该旋转连接器装置嵌合部34的底面构成为能够与设置在定子120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央部分处的大致圆形的贯通孔嵌合,通过使定子120嵌合于旋转连接器装置嵌合部34,能够使旋转连接器装置100沿着高度方向h上下移动。

另外,在升降板33上设置有调整工具(省略图示),该调整工具能够唯一地调整旋转连接器装置100的配置位置和方向。

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为设置于基台31的中央部分、且具有短边为与缓冲部件主体部11大致相同的长度且长边比缓冲部件主体部11短一圈的长方形的底面的柱体,在中央部分上设置有能够供卡定爪133贯穿插入的大小和深度的凹部351,在凹部35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真空孔352。

该真空孔352与未图示的真空产生装置连接,能够对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的内侧进行减压。即,能够通过在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的上表面配置缓冲部件1并启动真空装置,来将缓冲部件1保持于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

设置于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的缓冲部件保持部36为如下的壳体:在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侧具有与缓冲部件1的板厚大致相同的把持部361。该把持部361形成为能够在规定的位置处对保持在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上的缓冲部件1的宽度方向w的端部进行把持。

另外,把持部361可以与缓冲部件保持部36一体地设置,也可以分体地设置。

侧方移动部37为使缓冲部件保持部36沿着宽度方向w移动的移动机构,由一端与缓冲部件保持部36连结的、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圆柱状的移动轴371、和能够将移动轴371支承为能够沿着宽度方向w移动的移动轴支承部372构成,通过使移动轴支承部372的内部的未图示的马达启动,能够使移动轴371沿着宽度方向w移动。即,侧方移动部37为用于使缓冲部件保持部36沿着宽度方向w移动的宽度方向移动机构,该缓冲部件保持部36对配置在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上的缓冲部件1进行把持。

接着,基于图7和图8来说明使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贯穿插入用工具30来将卡定部130贯穿插入于缓冲部件1的方法。

另外,图7示出沿宽度方向w拉伸前后的缓冲部件1的说明图,图8示出在宽度方向w上被拉伸了的状态和解除了拉伸的状态下被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缓冲部件1的说明图。

详细而言,图7的(a)示出对配置于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上的缓冲部件1进行拉伸之前的缓冲部件1的俯视图,图7的(b)示出拉伸之后的缓冲部件1的俯视图。另外,在图7的(a)和图7的(b)中,为了显示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的位置,用虚线进行了示出。

图8的(a)示出在拉伸的状态下被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缓冲部件1的侧视图,图8的(b)示出图8的(a)所示的f-f向视剖视图,图8的(c)示出在解除了拉伸的状态下被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缓冲部件1的f-f向视剖视图。

首先,以使缓冲部件1的切口部分成为-d侧的方式将缓冲部件1配置于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启动与真空孔352连接的真空产生装置。由此,真空孔352被减压,从而能够将缓冲部件1保持于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参照图7的(a))。

接着,以将卡定部130配置于凹部351的上方的方式,使设置在升降板33的中央部分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嵌合部34与设置在定子120的俯视观察时中央部的贯通孔嵌合。

然后,利用移动到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侧的缓冲部件保持部36的把持部361把持缓冲部件1的两端部分,并使缓冲部件保持部36分别朝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移动。由此,缓冲部件1沿着宽度方向w伸长,使第二狭缝14成为能够供卡定爪133贯穿插入的开口狭缝(参照图7的(b))。

在该状态下,借助设置有升降动作部32的未图示的马达使升降板33向下方(-h侧)下降,使嵌合于旋转连接器装置嵌合部34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00向-h侧下降,使卡定爪133贯穿插入于第二狭缝14(参照图8的(a)和图8的(b))。即,能够使卡定部130贯穿插入于贯穿插入部15,该贯穿插入部15由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构成。

这样,在使卡定爪133贯穿插入于第二狭缝14之后,使缓冲部件保持部36移动到宽度方向w的内侧从而使缓冲部件1的形状恢复(参照图8的(c))。由此,卡定爪133被配置于比第二狭缝14靠下方的位置。

最后,通过关闭真空产生装置来解除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对缓冲部件1的保持,从而能够从贯穿插入用工具30卸下处于安装有缓冲部件1的状态下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00。卡定部130上安装有该缓冲部件1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00能够组装于组合开关(省略图示),该组合开关具有能够与卡定部130卡合而进行固定的被卡合部。这时,缓冲部件1介于设置于组合开关上的被卡定部与卡定部130之间。

这样,缓冲部件1由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即丁基橡胶形成,被卡定部130贯穿插入,该卡定部130设置在旋转连接器装置100上,与例如组合开关等车体侧所具备的被卡定部卡定,该卡定部130由在贯穿插入方向(高度方向h)上延伸的卡定轴132和从卡定轴132的前端侧突出的卡定爪133构成,并且,通过由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构成供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部15,能够防止发生在所组装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00与车体侧之间产生的异响,该贯穿插入部15由供卡定轴132贯穿插入的第一狭缝12和从第一狭缝12起向卡定爪133的突出方向侧延伸的第二狭缝14构成,第一狭缝12与第二狭缝14连通,供卡定部130贯穿插入。

详细而言,缓冲部件1由弹性部件形成,从而使将宽度方向w的两端侧朝向外侧拉伸的拉伸力作用到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由此,能够使形成第二狭缝14的部件在宽度方向w上伸长,能够使第二狭缝14成为可供卡定爪133贯穿插入的开口,因此,能够将卡定轴132和卡定爪133贯穿插入于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

此外,第一狭缝12相对于宽度方向w和突出方向(进深方向d)具有期望的间隔,因此,即使在解除了拉伸力的情况下,也可供卡定轴132贯穿插入,并能够防止卡定轴132与构成第二狭缝14的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发生干涉而弯曲,因此,能够在卡定部130与被卡定部之间适当地配置缓冲部件1。由此,能够防止发生由于车体的振动等引起的、在旋转连接器装置100与车体侧之间产生的异响。

此外,相对于第一狭缝12,第二狭缝14设置在作为一对凸部的第一凸部21与第二凸部22之间,由此,第二狭缝14形成于缓冲部件1的中央,能够使用于使卡定爪133贯穿插入的拉伸力大致均等地作用于缓冲部件1,该第一凸部21与第二凸部22配置成从第一狭缝12的形成方向(宽度方向w)的两侧对置。

由此,能够在缓冲部件主体部11被固定的状态下,将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大致均等地向两端侧拉伸,从而在宽度方向w的中央部分上形成用于使卡定爪贯穿插入的空间,能够使要贯穿插入的卡定爪133在不钩挂于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中的一方的情况下,容易地贯穿插入。

此外,由于能够使作用到两端的拉伸力大致均等,所以能够防止负载施加到宽度方向的一侧。

此外,第三狭缝13设置于与第一狭缝12相反的一侧,由此,能够使卡定轴132可靠地贯穿插入于第一狭缝12,该第三狭缝13与第一狭缝12沿着相同的方向形成,并与第二狭缝14连通。

详细而言,当在未设置有第三狭缝13的缓冲部件1中作用有使缓冲部件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外侧拉伸的拉伸力时,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被拉到第一狭缝12侧。由此,第一狭缝12在突出方向上的间隔变窄,在使卡定轴132贯穿插入于第一狭缝12时,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会干涉到卡定轴132。

但是,如果具有第三狭缝13,即使对两端作用拉伸力,也能够防止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被拉到第一狭缝12侧,该第三狭缝13与第二狭缝14连通,并且在贯穿插入方向上贯穿。即,能够在维持着第一狭缝12的形状的状态下沿宽度方向w拉伸缓冲部件1,能够防止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干涉到卡定轴132,从而使卡定轴132可靠地贯穿插入(参照图8的(b))。

此外,在缓冲部件1中,通过使第一凸部21与第二凸部22的对置面(w侧面21d和w侧面22d)在宽度方向w上接触,即使在使卡定爪133贯穿插入之后解除了作用于宽度方向w的两侧的拉伸力的情况下,卡定轴132也会被形成第一狭缝12的面围绕(参照图8的(c))。即,能够增大第一凸部21、第二凸部22等与卡定轴132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防止缓冲部件1以卡定轴132为中心旋转,该第一凸部21、第二凸部22形成第一狭缝12。

其他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1x与缓冲部件1同样,能够使用贯穿插入用工具30来使卡定部130贯穿插入。

以下,如果简单地说明,使缓冲部件保持部36把持配置于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上的缓冲部件1x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并使缓冲部件保持部36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移动,由此,缓冲部件1x被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伸。由此,第二狭缝14x能够开口为可供卡定爪133贯穿插入的程度,能够使卡定爪133贯穿插入于第二狭缝14x。这样,缓冲部件1x具有与缓冲部件1相同的效果,并且具有缓冲部件1x所特有的效果,该缓冲部件1x能够使卡定轴132和卡定爪133贯穿插入于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x。

以下,基于图9来说明缓冲部件1x所特有的效果。

图9是使卡定部130贯穿插入于缓冲部件1x的状态下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图9的(a)示出在被拉伸了的状态下使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缓冲部件1的、对应于图8的(a)中的f-f线向视的剖视图,图9的(b)示出在被拉伸了的状态下使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缓冲部件1x的、对应于图8的(a)中的f-f线向视的剖视图,图9的(c)示出解除了拉伸的状态下的缓冲部件1x的、对应于图8的(a)中的f-f线向视的剖视图。

缓冲部件1x与缓冲部件1不同,w侧面21d与w侧面22d隔开规定的间隔,因此,与缓冲部件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用于形成使卡定爪133贯穿插入于第二狭缝14x的开口的缓冲部件保持部36的移动距离。即,缓冲部件1x能够降低用于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进行拉伸的拉伸力(参照图9的(a)和图9的(b))。

像这样,通过使第一凸部21与第二凸部22的对置面(w侧面21d与w侧面22d)隔开规定的间隔,即使减弱使宽度方向w的两端侧朝向外侧作用的拉伸力,也能够形成由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形成的供卡定爪133贯穿插入的开口。

此外,由于能够减弱拉伸力,所以能够降低作用于缓冲部件1的负荷。

并且,通过在第一凸部21与第二凸部22的对置面中的第一狭缝12侧形成锥形面21c和锥形面22c,能够增大使拉伸力作用到宽度方向w的两端侧的情况下的第一狭缝12的中央部分的空间,因此,能够减少在使卡定部130贯穿插入时有可能与卡定轴132和卡定爪133抵接的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与卡定爪133等发生干涉而翘曲。

此外,通过将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与第一狭缝12的交差部位形成为朝向内侧倾斜的锥形形状,能够以锥形形状为标记而容易地判断出将缓冲部件1配置在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上的配置方向。

另一方面,其他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1y也与缓冲部件1同样,能够使用贯穿插入用工具30来将卡定轴132和卡定爪133贯穿插入于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y,具有与缓冲部件1相同的效果,并且具有缓冲部件1y所特有的效果。

以下,基于图10来说明缓冲部件1y所特有的效果。

图10是使卡定部130贯穿插入于缓冲部件1y的状态下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图10的(a)示出在拉伸的状态下使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缓冲部件1中的、对应于图8的(a)中的f-f向视的剖视图,图10的(b)示出在拉伸的状态下使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缓冲部件1y中的、对应于图8的(a)中的f-f向视的剖视图,图10的(c)示出解除了拉伸的状态下的缓冲部件1y的、对应于图8的(a)中的f-f向视的剖视图。

该缓冲部件1y的第三狭缝13由与第一狭缝12相同的形状构成,从而即使在缓冲部件1y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作用有拉伸力的情况下,第一凸部21y与第二凸部22y也沿着宽度方向w拉伸,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第一凸部21y和第二凸部22y被拉到+d侧。

具体而言,在以缝隙状形成有第三狭缝13的缓冲部件1中,如图10的(a)所示,通过将缓冲部件1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伸,施加到+d侧面21a侧和+d侧面22a侧的力与施加到-d侧面21b侧和-d侧面22b侧的力会产生差,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向+d侧移动从而第一狭缝12的形状成为朝+d侧呈凸状的圆弧形状。因此,在解除了拉伸力的情况下,卡定轴132与+d侧面21a和+d侧面22a有可能发生干涉而使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翘曲。

但是,通过使第三狭缝13y形成为与第一狭缝12相同的形状,减少在作用有拉伸力的情况下施加到+d侧面21a侧和+d侧面22a侧的力与施加到-d侧面21b侧和-d侧面22b侧的力的差,能够防止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向+d侧移动。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与定轴132发生干涉而翘曲(参照图10的(b))。

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将卡定轴132贯穿插入于第一狭缝12,并且,即使在解除了拉伸力之后,也能够防止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与卡定轴132发生干涉而翘曲。

此外,由于即使作用有拉伸力也能够维持第一狭缝12的形状,因此能够在解除拉伸力而使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返回原来的位置时,减少第一凸部21的+d侧面21a和第二凸部22的+d侧面22a与卡定轴132发生干涉而翘曲的可能性。

此外,与缓冲部件1x同样,在第一凸部21y与第二凸部22y的对置面的靠第一狭缝12侧形成有锥形面21c和锥形面22c,由此,在以使宽度方向w的两端侧朝向外侧的方式作用有拉伸力并使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情况下,能够增大第一狭缝12的中央部分的空间,因此,能够减小卡定轴132和卡定爪133与第一凸部21y以及第二凸部22y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凸部21y和第二凸部22y与卡定爪133等发生干涉而翘曲。

另一方面,缓冲部件1y与缓冲部件1x不同,由于w侧面21d与w侧面22d抵接,因此,在解除了将缓冲部件1y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伸的拉伸力的情况下,能够增大+d侧面21a和+d侧面22a与卡定轴132的接触面积,能够防止缓冲部件1y以卡定轴132为中心旋转。即,通过将锥形面21c和锥形面22c与+d侧面21a和-d侧面22a组合,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凸部21y和第二凸部22y的翘曲,并同时防止缓冲部件1y以卡定轴132为中心的旋转。

在本发明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的对应中,

缓冲部件对应于缓冲部件1、1x、1y,

卡定轴部对应于卡定轴132,

卡定爪部对应于卡定爪133,

贯穿插入部和设置部对应于由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14x、14y构成的贯穿插入部15和设置部16,

对置面对应于w侧面21d和w侧面22d。

但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获得多个实施方式。

例如,也可以分别组合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的结构。

详细而言,在实施方式2中,可以构成为不设置锥形面21c和锥形面22c,此外,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也可以使第三狭缝13成为与第一狭缝12相同的形状。

此外,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第二狭缝14在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的中央部分处与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垂直而连结,但第二狭缝14也可以相对于第一狭缝12倾斜。

但是,从降低基于作用于缓冲部件1的拉伸力的负荷的观点出发,第二狭缝14优选在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的中央部分与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垂直而连结,并且,第二狭缝14更加优选在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中央部分处与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垂直而连结。

并且,在实施方式2中,w侧面21d与w侧面22d的间隔能够自如地设定,但优选短于卡定爪133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这是因为,例如,虽然当将w侧面21d与w侧面22d的间隔设定得较宽时,能够容易地使卡定爪133贯穿插入,但将缓冲部件1可靠地安装在卡定部130上会变困难。

以下,在图11至图17中对缓冲部件1的其他实施方式简单地进行说明。

另外,对以下要说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1a~1r的结构中的、与上述的缓冲部件1、1x、1y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此外,第三狭缝13无需设置于第二狭缝14的端部,也可以设置于第三狭缝13与第二狭缝14交叉的位置。同样,第一狭缝12也可以设置成与第二狭缝14交叉。

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如图11的(a)和图11的(b)所示的缓冲部件1a和1b所示,由缝隙状的贯通孔构成的第二狭缝14a、14b沿着进深方向d与第三狭缝13y交叉,该第三狭缝13y与第一狭缝12同样形成为矩形。

此外,在图11的(a)所示的缓冲部件1a中,第二狭缝14a构成为到达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d侧端部,由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a构成了设置部16。另一方面,在图11的(b)所示的缓冲部件1b中,也可以是,第二狭缝14b构成为未到达缓冲部件主体部11的-d侧端部,由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b构成了贯穿插入部15b。

例如,在图11的(a)所示的缓冲部件1a中,能够不在将缓冲部件主体部11向宽度方向w的两端侧拉伸之后使卡定部130贯穿插入于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a(设置部16),而是使卡定部130(卡定轴132)经由形成在第二狭缝14a的-d侧端部的开口部分而贯穿插入于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a(设置部16),并设置成卡定部130贯穿插入于第一狭缝12的状态。另外,即使采用图11的(a)所示的缓冲部件1a,也能够在将缓冲部件主体部11向宽度方向w的两端侧拉伸之后使卡定部130从上方贯穿插入于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

此外,在实施方式1至3中,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形成为矩形,但并不是一定要形成为矩形,例如,也可以如图12的(a)缓冲部件1c所示那样,使第一狭缝12c成为椭圆形的贯通孔等并由第一狭缝12c和第二狭缝14构成贯穿插入部15c,还可以如图12的(b)所示的缓冲部件1d那样,使第三狭缝13d形成为椭圆形的贯通孔等。此外,也可以使第一狭缝12和第三狭缝13双方形成为椭圆形,此外,并不是必须限定于椭圆形,只要是可供卡定轴132贯穿插入的形状即可,该形状可以适当变更。

此外,虽然在实施方式1至3中设置了第三狭缝13,但也可以采用在实施方式1至3中未设置有第三狭缝13的方式。此外,也可以如图13的(a)和图13的(b)所示的缓冲部件1e、1f那样,将第二狭缝14设置成分成两股,而不沿着进深方向d延伸。

具体而言,在图13的(a)所示的缓冲部件1e中,从形成第一狭缝12的一部分的锥形面21c和锥形面22c的交差部分起朝向-d侧设置有形成为缝隙状的贯通孔,该缝隙状的贯通孔是2条第二狭缝14e,由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e构成贯穿插入部15e。另外,2条第二狭缝14e以相对于进深方向d倾斜30度的方式延伸。

此外,也可以如图13的(b)所示的缓冲部件1f那样,将作为缝隙状的贯通孔的第二狭缝14f的-d侧端部构成为分支成两股,由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f构成贯穿插入部15f。

并且,也可以如图14的(a)和图14的(b)所示的缓冲部件1g、1h那样,设置两条与第一狭缝12连结的第二狭缝14g,由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g构成贯穿插入部15g。例如,在图14的(a)所示的缓冲部件1g中,2条缝隙状的贯通孔、即第二狭缝14g从第一狭缝12的中央部分起朝向-d侧延伸。另一方面,在图14的(b)所示的缓冲部件1h中,2条作为缝隙状的贯通孔即第二狭缝14h从第一狭缝12的宽度方向w的端部朝向-d侧延伸,由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h构成贯穿插入部15h。

通过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在相对于缓冲部件1使拉伸力作用于宽度方向w的两端侧的情况下,由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包围的部位向-h侧下降,在中央部分上形成能够使卡定爪133通过的贯通孔。因此,通过相对于缓冲部件1使卡定部130通过并解除作用于缓冲部件1的拉伸力,能够将缓冲部件1安装在卡定部130上。

另外,也可以如图14的(c)所示的缓冲部件1i那样,第二狭缝14不是由缝隙状的贯通孔构成,而是由像实施方式2中的第二狭缝14x那样具有宽度的贯通孔即第二狭缝14i构成,从而利用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i构成贯穿插入部15i。

此外,在实施方式1至3中,缓冲部件1构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以宽度方向w的中心轴为对称轴呈左右对称,但并不是一定要左右对称,例如,也可以如图15所示那样,构成为在第一狭缝12的d侧的端部处设置第二狭缝14。

具体而言,也可以如图15的(a)所示的缓冲部件1j那样,以从第一狭缝12的-w侧端部起朝向-d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具有宽度的贯通孔即第二狭缝14j,并且,以从第二狭缝14j的下端起朝向+w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三狭缝13y,利用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j构成贯穿插入部15j。此外,还可以如图15的(b)所示的缓冲部件1k那样,以从第一狭缝12的+w侧端部起朝向-d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二狭缝14k,并且以从第二狭缝14k的下端起朝向-w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三狭缝13y,利用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k构成贯穿插入部15k。

另外,虽然在图15的(a)和图15的(b)所示的缓冲部件1j、1k中,第二狭缝14和第三狭缝13y由具有规定的宽度的贯通孔构成,但例如也可以如图15的(c)所示的缓冲部件1l那样,由缝隙状的贯通孔即第二狭缝14l和第三狭缝13l构成,并利用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l构成贯穿插入部15l。此外,也可以由缝隙状的贯通孔构成第二狭缝14l或第三狭缝13l的一方,由具有规定的宽度的贯通孔构成另一方。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第二狭缝14j等不一定要配置于宽度方向w的端部,可以适当变更。

此外,在上述列举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狭缝14构成为从第一狭缝12的-d侧端部起向-d侧延伸,但例如,也可以如图16的(a)所示的缓冲部件1m那样,第二狭缝14m构成为从第一狭缝12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起朝向+d侧和-d侧延伸。另外,朝向第一狭缝12的±d侧延伸的第二狭缝14m不一定要设置于第一狭缝12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部,也可以设置于第一狭缝12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央处或从俯视观察时的中央处向±w侧偏离的位置,利用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m构成贯穿插入部15m。

此外,在第二狭缝14m向第一狭缝12的±d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第二狭缝14m无需限定为缝隙状的贯通孔,也可以如图16的(b)所示的缓冲部件1n所示那样,由在第一狭缝12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央处朝向+d侧和-d侧延伸的具有规定的宽度的贯通孔即第二狭缝14n构成,并利用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n构成贯穿插入部15n。

此外,也可以如图16的(c)所示的缓冲部件1o所示那样,在第二狭缝14o的-d侧设置第三狭缝13y。另外,第三狭缝13y无需设置于第二狭缝14o的-d侧端部,也可以设置于比第二狭缝14o的下端靠+d侧的位置,利用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o构成贯穿插入部15o。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狭缝12都配置于+d侧,并朝向-d方向形成有第二狭缝14。而且,在设置有第三狭缝13的情况下,第三狭缝13y设置于-d侧,但能够适当变更该第一狭缝12等的配置位置。

即,可以如图17的(a)至(c)所示的缓冲部件1p、1q、1r所示那样,将第一狭缝12配置于-d侧,并将第三狭缝13y配置于+d侧,也可以将第一狭缝12沿着进深方向d配置于+w侧,并且将第二狭缝14沿着宽度方向w设置。

另外,在图17的(a)至(c)中,利用第一狭缝12和第二狭缝14、14x构成贯穿插入部15p、15q、15r。

此外,通过使用贯穿插入用工具30来将缓冲部件1安装在卡定部130上,能够防止在安装时产生误差,并且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带缓冲部件的旋转连接器装置。

具体而言,贯穿插入用工具30的特征在于,具有:旋转连接器装置嵌合部34,其以使设置在旋转连接器装置100上的卡定部130沿着贯穿插入方向的方式配置旋转连接器装置100;升降动作部32,其使旋转连接器装置嵌合部34沿着贯穿插入方向移动;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其供被卡定部130贯穿插入的缓冲部件1配置;以及缓冲部件保持部36,其具有把持部361,并且能够沿着宽度方向w移动,该把持部361在配置于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上的缓冲部件1的宽度方向w上对缓冲部件1进行把持,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设置有:凹部351,其向贯穿插入方向凹陷;以及真空孔352,其对应于对缓冲部件1进行固定的缓冲部件固定部,配置在旋转连接器装置嵌合部34上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00的卡定部130被配置为与对应于卡定部贯穿插入孔的凹部351对置。

由于具有这样的结构,能够使配置于贯穿插入用工具30上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00在贯穿插入方向上移动,能够贯穿插入于被固定在缓冲部件主体配置部35上的缓冲部件1。这时,卡定部130贯穿缓冲部件1并贯穿插入于凹部351。

标号说明

1、1x、1y:缓冲部件;12:第一狭缝;13、13x、13y:第三狭缝;14、14x、14y:第二狭缝;15、15x、15y:贯穿插入部;16:设置部;21:第一凸部;22:第二凸部;21c:锥形面;21d:w侧面;22c:锥形面;22d:w侧面;100:旋转连接器装置;130:卡定部;132:卡定轴部;133:卡定爪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