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面板及带有显示面板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91087发布日期:2018-12-08 05:4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面板及带有显示面板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面板及带有显示面板的装置。

背景技术

晶体管是制作显示器件的关键器件,其中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简称tft)是显示装置中广泛应用的电子器件,由于薄膜晶体管在柔性可折叠产品中应用较多,故对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往往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在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所产生的应力集中区域容易发生弯折,从而产生应力缺陷,影响显示装置中薄膜晶体管和发光器件的正常工作。

目前传统的薄膜晶体管一般通过柔性显示屏以其弯折轴向贯穿整个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避免柔性显示屏发生弯折时造成的应力缺陷,如图1所示,这种在柔性显示屏上形成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为均匀沟道。但是,对于以相同面积形成沟道区域的薄膜晶体管,如果柔性显示屏采用均匀沟道排布薄膜晶体管,由于柔性显示屏以其弯折轴向贯穿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使得柔性显示屏在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上形成的应力面积较大,即该应力面积占同一面积的沟道区域的比例较大,显然,由于应力面积较大,故采用均匀沟道设计的薄膜晶体管仍旧因应力容易在柔性显示屏的应力集中区域产生应力缺陷,将造成薄膜晶体管的电性退化,增加薄膜晶体管沟道区域的压力漂移,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采用均匀沟道设计的薄膜晶体管仍旧因应力容易在柔性显示屏的应力集中区域产生应力缺陷,将造成薄膜晶体管的电性退化,增加薄膜晶体管沟道区域的压力漂移,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面板,包括柔性背板和若干个设置在所述柔性背板上呈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配对为源极和漏极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沟道区域,所述柔性面板具有弯折轴,沿所述弯折轴排布的多个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弯折轴交叠。

可选地,沿所述弯折轴排布的多个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为非均匀沟道。

可选地,所述弯折轴和所述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在所述弯折轴上的投影小于所述非均匀沟道在所述弯折轴上的最大投影,和/或,所述非均匀沟道与所述弯折轴无交叠。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弯折轴平行,所述第二电极为半包围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位于所述半包围结构内所述沟道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被所述第二电极半包围形成的区域。

可选地,每组所述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位于同一行的直线上,且所述第二电极的开口方向一致。

可选地,每组所述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位于同一行的直线上,且相邻两个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所述第二电极的开口方向相反。

可选地,每组所述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位于同一行的直线上,且每相邻至少两个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所述第二电极的开口方向一致。

可选地,位于相邻两列中的所述薄膜晶体管交错排布。

可选地,所述的柔性面板,具有所述半包围结构的所述第二电极包括:

第一直线部,与所述弯折轴垂直设置;

两个第二直线部,与所述弯折轴平行设置,且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两端。

可选地,沿所述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中,至少部分的所述薄膜晶体管中的所述第一电极沿所述弯折轴延伸。

可选地,沿所述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中,至少部分的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所述第一电极沿所述弯折轴延伸;至少部分的所述薄膜晶体管的一个第二直线部沿所述弯折轴延伸。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有显示面板的装置,所述带有显示面板的装置为所述的柔性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及带有显示面板的装置,其中柔性面板包括柔性背板和若干个设置在柔性背板上呈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配对为源极和漏极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沟道区域,柔性面板具有弯折轴,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与弯折轴交叠。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为非均匀沟道。故本发明可以有效达到弱化因应力引起的薄膜晶体管电性退化,可增加柔性面板的弯折次数,进而提高柔性面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现有技术中采用均匀沟道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面板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面板中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面板中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面板中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均匀沟道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压曲线图;

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非均匀沟道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压曲线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面板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面板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面板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面板的第五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面板的第六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面板的第七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面板的第八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面板的第九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柔性面板,如图2所示,包括柔性背板和若干设置在柔性背板上呈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简称tft),薄膜晶体管是场效应晶体管的种类之一,具体可以为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其制作方式是在基板上沉积各种不同的薄膜,其对显示器件的工作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图3所示,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配对为源极和漏极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即第一电极为源极s,第二电极为漏极d;或者第一电极为漏极d,第二电极为源极s;在源极s和漏极d之间形成沟道区域,当然每个薄膜晶体管还包括栅极g,栅极g未在图3中具体显示。在图3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位于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中央,并且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应力集中区,在图3中,位于沟道区域中的应力集中区为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而非应力集中区通常不在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上,非应力集中区一般不容易产生应力缺陷。应力集中区因应力破坏容易使得柔性面板发生损毁,所以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在弯折轴上产生了应力,故在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上较容易产生应力破坏,而非应力集中区即使因应力的存在不是很容易发生损坏。故本实施例研究柔性面板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与弯折轴交叠,且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为非均匀沟道,该非均匀沟道的区域可以增加柔性面板的弯折次数,进而提高柔性面板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柔性面板,如图2所示,包括柔性背板和若干个设置在柔性背板上呈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此处的第一电极为源极s,此处的第二电极为漏极d,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沟道区域,柔性面板具有弯折轴。沿弯折轴排布的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电极与弯折轴交叠。如图4所示,弯折轴仅与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电极(漏极)交叠,与第一电极(源极)不存在交叠。在图3中,弯折轴分别与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电极(源极)与第二电极(漏极)都存在交叠。对于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所以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可以是其中任意一个电极与弯折轴存在交叠,也可以是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时与弯折轴存在交叠,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为非均匀沟道。在图5中,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在弯折轴上的投影小于非均匀沟道在弯折轴上的最大投影,弯折轴与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在弯折轴上的投影为第一区域a,非均匀沟道在弯折轴上的最大投影为第二区域b,第一区域a的面积小于第二区域b的面积。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为非均匀沟道,在图4中,该非均匀沟道与弯折轴无交叠。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柔性面板,具有半包围结构的第二电极包括:第一直线部,与弯折轴垂直设置;两个第二直线部,与弯折轴平行设置,且分别连接在第一直线部的两端。在图3中,具有半包围结构的第二电极的第一直线部与弯折轴垂直设置,具有半包围结构的第二电极还具有两个第二直线部,两个第二直线部与弯折轴平行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柔性面板,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中,可以是部分的薄膜晶体管中的第一电极沿弯折轴延伸。在图3中,第一电极为源极,源极可以沿弯折轴方向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柔性面板,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中,可以是部分的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电极沿弯折轴延伸,同时薄膜晶体管的一个第二直线部沿弯折轴延伸。在图3中,第一电极为源极,第二电极为漏极,源极可以沿弯折轴方向设置,同时第二电极的两个直线部中任一直线部也可以沿弯折轴方向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柔性面板,在图3中,第一电极与弯折轴平行,第二电极为半包围结构,第一电极的一端位于半包围结构内,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配对为源极或漏极,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的沟道区域为第一电极被第二电极半包围形成的区域。在图3中,第一电极为源极时,第二电极为漏极时,第一电极的一端位于半包围结构内,第二电极为半包围结构。当然,也可以是第一电极为源极时,第二电极为漏极时,第二电极的一端位于半包围结构内,第一电极为半包围结构。在图1中,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的弯折轴贯穿整个源极s和漏极d之间的沟道区域,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的弯折轴贯穿整个源极s和漏极d之间的沟道区域为均匀沟道,因为柔性面板的弯折轴贯穿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为应力集中区,通过比较图1中图3发现,图1中的应力集中区占其沟道区域的比例远大于图3中应力集中区占其沟道区域的比例,说明在图1中因为应力集中区位于其沟道区域的面积较大,更容易诱发薄膜晶体管产生应力缺陷,故本实施例中的柔性面板上排布的晶体管在源极s和漏极d之间的形成的非均匀沟道可以有效降低应力缺陷,降低薄膜晶体管沟道区域的压力漂移,从而增强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进而增强柔性面板的使用寿命。

作为其他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柔性面板,对于均匀沟道,沿弯折轴排布的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电极与弯折轴有交叠,也是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应用非均匀沟道,沿弯折轴排布的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电极与弯折轴有交叠的情况应用较为广泛。

具体地,通过图6a和6b所示,在图6a中的曲线图上明显看出,对于均匀沟道,且没有沿弯折轴排布的薄膜晶体管的压力漂移很明显,在图6b中的曲线图上明显看出,对于非均匀沟道的压力漂移较弱。压力漂移因为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产生应力破坏后,薄膜晶体管沟道区域的载流子发生变化产生压力漂移。因此,对于柔性面板采用非均匀沟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因应力引起的薄膜晶体管电学特性的退化,进而增加柔性面板的弯折使用次数,进而提高柔性面板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3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面板,包括柔性背板和若干设置在柔性背板上呈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如图2所示,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源极s和漏极d,在源极s和漏极d之间形成沟道区域,当然每个薄膜晶体管还包括栅极g,栅极g未在图2中具体显示。在图2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位于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中央,并且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应力集中区,该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通过图2可以看出在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非应力集中区。在图2中,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且与弯折轴平行,而弯折轴与柔性面板的横向方向平行,故通常柔性面板一般会在其横向方向上发生弯折,沟道区域位于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形成的区域上。在图2中,沿弯折轴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与源极s和漏极d存在交叠,因为沿弯折轴排布的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为非均匀沟道,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在弯折轴上的投影小于非均匀沟道在弯折轴上的最大投影。在图2中,可以看出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只占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在非均匀沟道上存在的应力集中区的面积较小。在图2中,每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每个薄膜晶体管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一致,在图2中位于同一直线即同一行上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都朝向左,此处的同一行中的行是与弯折轴平行的方向。在图2中,可明显看出沿弯折轴排布的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应力集中区的面积范围较小,可以显著减小应力破坏柔性面板,进而可以提高柔性面板的耐弯折次数,增强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实施例4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柔性面板,如图7所示,包括柔性背板和若干设置在柔性背板上呈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源极s和漏极d,在源极s和漏极d之间形成沟道区域,当然每个薄膜晶体管还包括栅极g,栅极g未在图7中具体显示。在图7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位于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中央,并且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应力集中区,该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通过图7可以看出在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非应力集中区。在图7中,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且与弯折轴平行,而弯折轴与柔性面板的横向方向平行,故通常柔性面板一般会在其横向方向上发生弯折,沟道区域位于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形成的区域上。在图7中,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分别与弯折轴存在交叠,其中弯折轴与源极平行但与源极部分交叠,弯折轴与漏极相交且与弯折轴部分交叠,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在弯折轴上的投影小于非均匀沟道在弯折轴上的最大投影。在图7中,每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位于同一行的直线上,且每个薄膜晶体管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一致,此处同一行中的行是与弯折轴平行的方向,其中源极s的一端指向漏极d,可以将源极s进行半包围,在图7中位于同一直线即同一行上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都朝向右,位于柔性面板弯折轴向上的沟道区域一般为应力集中区,在图7中,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只占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即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可明显看出非均匀沟道的应力集中区的面积范围较小,可以显著减小应力破坏柔性面板,进而可以提高柔性面板的耐弯折次数,增强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实施例5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柔性面板,包括柔性背板和若干设置在柔性背板上呈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如图8所示,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源极s和漏极d,在源极s和漏极d之间形成沟道区域,当然每个薄膜晶体管还包括栅极g,栅极g未在图8中具体显示。在图8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位于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中央,并且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应力集中区,该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通过图8可以看出在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非应力集中区。在图8中,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与源极和漏极分别与弯折轴存在交叠,其中弯折轴与源极平行但与源极部分交叠,弯折轴与漏极相交且与弯折轴部分交叠,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在弯折轴上的投影小于非均匀沟道在弯折轴上的最大投影。在图8中,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且与弯折轴平行,而弯折轴与柔性面板的横向方向平行,故通常柔性面板一般会在其横向方向上发生弯折,沟道区域位于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形成的区域上。在图8中,每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位于同一行的直线上,且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相反,此处同一行中的行是与弯折轴平行的方向,其中源极s的一端指向漏极d,漏极d可以将源极s进行半包围。在图8中,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只占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即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可明显看出非均匀沟道的应力集中区的面积范围较小,可以显著减小应力破坏柔性面板,进而可以提高柔性面板的耐弯折次数,增强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实施例6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柔性面板,包括柔性背板和若干设置在柔性背板上呈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如图9所示,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源极s和漏极d,在源极s和漏极d之间形成沟道区域,当然每个薄膜晶体管还包括栅极g,栅极g未在图9中具体显示。在图9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位于薄膜晶体管的中央,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与弯折轴存在交叠,其中弯折轴与源极平行但与源极部分交叠,弯折轴与漏极相交且与弯折轴部分交叠,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在弯折轴上的投影小于非均匀沟道在弯折轴上的最大投影。在图9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应力集中区,该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通过图9可以看出在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在图9中,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且与弯折轴平行,而弯折轴与柔性面板的横向方向平行,故通常柔性面板一般会在其横向方向上发生弯折,沟道区域位于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形成的区域上。该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在图9中,每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位于同一行的直线上,且每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一致,此处同一行中的行是与弯折轴平行的方向,其中源极s的一端指向漏极d,漏极d可以将源极s进行半包围,在图9中位于同一直线即同一行上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且每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一致,位于柔性面板弯折轴向上的沟道区域一般为应力集中区,在图9中,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只占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即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可明显看出非均匀沟道的应力集中区的面积范围较小,可以显著减小应力破坏柔性面板,进而可以提高柔性面板的耐弯折次数,增强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实施例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柔性面板,包括柔性背板和若干设置在柔性背板上呈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如图10所示,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源极s和漏极d,在源极s和漏极d之间形成沟道区域,当然每个薄膜晶体管还包括栅极g,栅极g未在图3中具体显示。在图10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位于薄膜晶体管的中央,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与源极和漏极分别与弯折轴存在交叠,其中弯折轴与源极平行但与源极部分交叠,弯折轴与漏极相交且与弯折轴部分交叠,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在弯折轴上的投影小于非均匀沟道在弯折轴上的最大投影,在图10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应力集中区,该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通过图10可以看出在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在图10中,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且与弯折轴平行,而弯折轴与柔性面板的横向方向平行,故通常柔性面板一般会在其横向方向上发生弯折,沟道区域位于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形成的区域上。该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通过图10可以看出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在图10中,每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位于同一行的直线上,且每相邻三个薄膜晶体管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一致,此处同一行中的行是与弯折轴平行的方向,其中源极s的一端指向漏极d,漏极d可以将源极s进行半包围,位于柔性面板弯折轴向上的沟道区域一般为应力集中区,在图10中,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只占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即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可明显看出非均匀沟道的应力集中区的面积范围较小,可以显著减小应力破坏柔性面板,进而可以提高柔性面板的耐弯折次数,增强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实施例8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柔性面板,包括柔性背板和若干设置在柔性背板上呈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如图11所示,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源极s和漏极d,在源极s和漏极d之间形成沟道区域,当然每个薄膜晶体管还包括栅极g,栅极g未在图11中具体显示。在图11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位于薄膜晶体管的中央,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与源极和漏极分别与弯折轴存在交叠,其中弯折轴与源极平行但与源极部分交叠,弯折轴与漏极相交且与弯折轴部分交叠,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在弯折轴上的投影小于非均匀沟道在弯折轴上的最大投影。在图11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应力集中区,该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通过图11中可以看出在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在图11中,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且与弯折轴平行,而弯折轴与柔性面板的横向方向平行,故通常柔性面板一般会在其横向方向上发生弯折,沟道区域位于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形成的区域上。在图11中,每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中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不在同一行的直线上,该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分别对应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一致,此处同一行中的行是与弯折轴平行的方向,其中源极s的一端指向漏极d,漏极d可以将源极s进行半包围。作为其他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每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中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不在同一行的直线上,此处同一行中的行是与弯折轴平行的方向,该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一致,即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都朝向右,如图12所示。在图11和图12中,还可以认为相邻两列中的薄膜晶体管交错排布,在图11和12中,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只占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即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可明显看出非均匀沟道的应力集中区的面积范围较小,可以显著减小应力破坏柔性面板,进而可以提高柔性面板的耐弯折次数,增强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实施例9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柔性面板,包括柔性背板和若干设置在柔性背板上呈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如图13所示,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源极s和漏极d,在源极s和漏极d之间形成沟道区域,当然每个薄膜晶体管还包括栅极g,栅极g未在图13中具体显示。在图13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位于薄膜晶体管的中央,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与源极和漏极分别与弯折轴存在交叠,其中弯折轴与源极平行但与源极部分交叠,弯折轴与漏极相交且与弯折轴部分交叠,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在弯折轴上的投影小于非均匀沟道在弯折轴上的最大投影,在图13中,柔性面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应力集中区,该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通过图13可以看出在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在图13中,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且与弯折轴平行,而弯折轴与柔性面板的横向方向平行,故通常柔性面板一般会在其横向方向上发生弯折,沟道区域位于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形成的区域上。该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通过图13可以看出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在图13中,每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中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不在同一行的直线上,且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分别对应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相反,此处同一行中的行是与弯折轴平行的方向,或者概括为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不在同一行的直线上,其分别对应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相反,其中源极s的一端指向漏极d,漏极d可以将源极s进行半包围,在图13中,每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中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不在同一行的直线上,且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分别对应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相反,此处同一行中的行是与弯折轴平行的方向。在图13中,还可以认为相邻两列中的薄膜晶体管交错排布。在图13中,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只占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即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可明显看出非均匀沟道的应力集中区的面积范围较小,可以显著减小应力破坏柔性面板,进而可以提高柔性面板的耐弯折次数,增强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实施例10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柔性面板,包括柔性背板和若干设置在柔性背板上呈多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如图14所示,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源极s和漏极d,在源极s和漏极d之间形成沟道区域,当然每个薄膜晶体管还包括栅极g,栅极g未在图14中具体显示。在图14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位于薄膜晶体管的中央,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与源极和漏极分别与弯折轴存在交叠,其中弯折轴与源极平行但与源极部分交叠,弯折轴与漏极相交且与弯折轴部分交叠,弯折轴和非均匀沟道的交叠区域在弯折轴上的投影小于非均匀沟道在弯折轴上的最大投影,在图14中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应力集中区,该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通过图14可以看出在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在图14中,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且与弯折轴平行,而弯折轴与柔性面板的横向方向平行,故通常柔性面板一般会在其横向方向上发生弯折,沟道区域位于源极s被漏极d半包围形成的区域上。应力集中区为柔性面板发生弯折时较容易产生应力缺陷的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为非应力集中区。通过图14可以看出非均匀沟道中的应力集中区属于非均匀沟道的部分区域,而不在柔性面板的弯折轴的轴向区域非应力集中区。在图14中,每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中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不在同一行的直线上,且每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分别对应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相同,此处同一行中的行是与弯折轴平行的方向,其中源极s的一端指向漏极d,漏极d可以将源极s进行半包围,在图14中,每组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中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不在同一行的直线上,且每相邻两个薄膜晶体管分别对应的漏极d的开口方向相同。在图14中,还可以认为是相邻两列中的薄膜晶体管交错排布,位于柔性面板弯折轴向上的沟道区域一般为应力集中区,可明显看出非均匀沟道的应力集中区的面积范围较小,可以显著减小应力破坏柔性面板,进而可以提高柔性面板的耐弯折次数,增强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有显示面板的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柔性面板。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柔性面板及带有显示面板的装置,通过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的至少一电极与弯折轴交叠,且沿弯折轴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为非均匀沟道,该非均匀沟道可以有效达到弱化因应力引起的薄膜晶体管电性退化,可增加柔性面板的弯折次数,进而提高柔性面板的使用寿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