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接触面斜冠带插孔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1123发布日期:2019-01-14 19:07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接触面斜冠带插孔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接触领域,涉及一种双接触面斜冠带插孔机构。



背景技术:

直冠带插孔如图1所示,内置一冠带,装配简单。该冠带的接触簧片与轴线平行,故而得名。该冠带内收部位一般为一圆弧,与插针接触时,正压力最大的部位就是中点区域,接触面积小,局部需要传输的电流大,易发热;磨损大,寿命低。

目前在电动汽车领域,斜冠带插孔逐步取代直冠带插孔,斜冠带插孔如图2所示,装配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冠带的接触簧片与轴线成一定夹角,由外套1、内套2、斜冠带3等三个零件组成。从纵切面上看,所有接触簧片组成的包络面,实际上就是“单叶回转双曲面”,类似线簧插孔,故而相比直冠带插孔增大了接触面积、插拔柔和。

但斜冠带插孔的零件多了一个内套,且一般用铜合金制造,再加上表面处理;斜冠带零件自身比直冠带用料多且冲制复杂,成本也高;装配难度大,工时多。因此,斜冠带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一种双接触面斜冠带插孔机构,解决斜冠带插孔零件多、冲制复杂,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并同时解决大电流通载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接触面斜冠带插孔机构,所述的双接触面斜冠带插孔机构由外套1和双接触面斜冠带4组成,所述的双接触面斜冠带4设置斜形槽,在由斜形槽形成的接触簧上设置有外凸的支撑点,且支撑点与外套1的内壁接触;接触簧向内与插针形成了多段接触。

优选地,所述的多段接触的接触面是圆柱面。

优选地,所述的双接触面斜冠带4上的支撑点沿着圆周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双接触面斜冠带4上的支撑点沿着一个圆周方向设置,所述的接触簧向内与插针形成了双段接触。

所述的双接触面斜冠带4的接缝与轴线成一定的夹角。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本发明的双接触面斜冠带插孔相对于目前的斜冠带插孔减掉了多余零件,在生产过程中冲压简单,降低了成本。同时在接触簧的内外壁均形成多个接触面,接触面积大,解决了大电流通载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的直冠带插孔;

图2现有技术的斜冠带插孔;

图3现有技术的斜冠带插孔装配示意图;

图4本发明双接触面斜冠带插孔装配示意图;

图5本发明双接触面斜冠带俯视图;

图6本发明双接触面斜冠带主视图;

图7本发明双接触面斜冠带左视图;

图8本发明双接触面斜冠带的后视图;

图中,1为外套、2为内套、3为斜冠带、4为双接触面斜冠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双接触面斜冠带插孔机构装配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5、图6、图7、图8

双接触斜冠带插孔由外套1和双接触斜冠带4组成。

双接触斜冠带4由弹性铜带经冲压落料、卷曲、定型而成。

双接触斜冠带4设置斜形槽,实际形成的接触簧的长度加长,如图6所示,双接触斜冠带4的対合缝与轴线成一定的夹角。在接触簧的中点增加一个外凸的支撑点,支撑在外套1的内壁上,形成三点支撑。三点支撑如图8所示,其中外支撑a、外支撑b、外支撑c与外套1相接触,每个支撑点沿着圆周方面一圈形成了面接触,接触面积增大,增大了通载电流能力。

相对应的,接触簧向内与插针形成了双段接触,如图7所示,其中内接触d和内接触e,沿着圆周方面一圈形成的接触面是圆柱面,接触面积大,解决了大电流通载的问题。

另外,相对图2所示的斜冠带插孔而言,省去了内套零件,且装配简单,结构简单,冲压制作简单,成本较低,综上,本发明的双接触面斜冠带插孔机构在解决了大电流通载的问题基础上又达到了降低制造成本的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给出了双接触斜冠带4的接触簧向内与插针形成了双段接触的情形,也可以在接触簧上设置向外凸出并支撑在外套1的内壁上的支撑点为多个,比如两个,将形成四个外支撑。相应的,接触簧向内与插针形成了三段接触的面接触。此类情形均为基于本专利核心思想下其他的变形。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电接触领域领域,涉及一种双接触面斜冠带插孔机构。本发明的双接触面斜冠带设置斜形槽,斜形槽形成的接触簧上设置有外凸的支撑点,接触簧向外与外套的内壁形成多个支撑点的接触面,接触簧向内与插针形成了多段接触的接触面。本发明的双接触面斜冠带插孔相对于目前的斜冠带插孔减掉了多余零件,在生产过程中冲压简单,降低了成本。同时在接触簧的内外壁均形成多个接触面,接触面积大,解决了大电流通载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贯民;李志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8.28
技术公布日:2019.0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