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动开关的内部防水防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4937发布日期:2018-08-24 18:48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动开关的内部防水防尘结构。



背景技术:

微动开关是具有微小接点间隔和快动机构,用规定的行程和规定的力进行开关动作的接点机构,因为其开关的触点间距比较小,故名微动开关,又叫灵敏开关。微动开关在需频繁换接电路的设备中进行自动控制及安全保护等,广泛应用在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矿山、电力系统、家用电器、电器设备,以及航 天、航空、舰船、导弹、坦克等军事领域。微动开关作为一种控制元件,常需要与其他元件配合,接通或断开信号或电路,而现在的微动开关上设置的操作钮由于要经常进行按压操作,通常操作钮与微动开关的壳体上均存在缝隙,灰尘等容易从缝隙中进入壳体内,而灰尘中混有腐蚀性物质,若再从缝隙中侵入水分到壳体内,进入壳体的水和粉尘则会腐蚀壳体内的其它部件,影响开关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提供一种微动开关的内部防水防尘结构,以解决微动开关防水防尘的技术问题。

一种微动开关的内部防水防尘结构,包括底座、第一上盖和安装在底座上的弹片,第一上盖和底座扣合连接形成空腔,弹片设置在空腔内,还包括硅胶内壳和与硅胶内壳侧壁垂直设置的侧边沿,所述硅胶内壳设置在空腔内,硅胶内壳紧密贴合第一上盖内壁,底座的外壁向上延伸形成侧边凸台,侧边凸台上设置环形凹槽,所述硅胶内壳下端插入环形凹槽以定位,所述侧边沿位于侧边凸台和第一上盖下端面之间,配合第一上盖和底座扣合时形成的压紧力,从而压紧侧边沿以达到防水防尘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内壳下端与环形凹槽过盈配合以进一步实现防水防尘。

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内壳上设置有按压柄,所述第一上盖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按压柄上端穿过通孔凸出第一上盖表面,下端与弹片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盖的侧壁向下延伸形成卡槽,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卡槽相对应的扣合端,扣合端与卡槽扣合连接,则第一上盖与底座扣合连接。

上述微动开关的内部防水防尘结构,在第一上盖和底座扣合连接形成的空腔内安装有硅胶内壳,硅胶内壳与第一上盖的内壁紧密贴合,硅胶内壳的下端形成侧边沿,在第一上盖和底座紧密扣合时,位于环形凹槽底壁和第一上盖下端面之间的侧边沿被压紧防止水分和灰尘进入微动开关内,从而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保证微动开关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切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如附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微动开关的内部防水防尘结构,包括底座1、第一上盖2和安装在底座1上的弹片3,第一上盖2和底座1扣合连接形成空腔22,弹片3设置在空腔22内。第一上盖2和底座1扣合连接,底座1上设置有多个接触端,当弹片3与底座1上的接触端连接时,可将微动开关10导通。

具体的,第一上盖2的侧壁设置有卡槽21,底座1上设置有与卡槽21相对应的扣合端11,扣合端11与卡槽21扣合连接,则第一上盖2与底座1扣合连接。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硅胶内壳4,硅胶内壳4设置在空腔22内,硅胶内壳4紧贴第一上盖2内壁。硅胶内壳4包括与硅胶内壳侧壁垂直设置的侧边沿42,在底座1上设置有环形凹槽12,底座1的外壁向上延伸形成侧边凸台13,侧边凸台13上设置环形凹槽12,硅胶内壳4下端插入环形凹槽12以定位,侧边沿42位于侧边凸台13和第一上盖2下端面之间,配合第一上盖2和底座1扣合时形成的压紧力,从而压紧侧边沿42以达到防水防尘的效果。侧边沿42被压紧后,可防止水分或者灰尘进入空腔内,从而保护微动开关的正常工作。

另外,硅胶内壳4下端与环形凹槽12过盈配合,即硅胶内壳4下端与环形凹槽12紧密配合,可进一步实现防水防尘的功能。

硅胶内壳4上设置有按压柄41,按压柄41上端凸出第一上盖2表面。在第一上盖21上设置有通孔23,按压柄41下端穿过通孔23与弹片3接触。由于侧边沿42被压紧,因此,水分或者灰尘只能附着在硅胶内壳4的外壁,无法进入微动开关内部。

硅胶内壳4、按压柄41和侧边沿42可一体制造而成。

上述微动开关的内部防水防尘结构,在第一上盖和底座扣合连接形成的空腔内安装有硅胶内壳,硅胶内壳与第一上盖的内壁紧密贴合,硅胶内壳的下端形成侧边沿,在第一上盖和底座紧密扣合时,侧边沿插入底座上的凹槽且与凹槽紧密压合防止水分和灰尘进入微动开关内,从而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保证微动开关的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