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5862发布日期:2018-09-08 00:3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现有的漏电保护插头的外观结构,整个漏电保护插头行业中均采用该些插头或者类似该些插头结构的外形,以漏电保护插头插入墙体内的插座面板后正对使用者的视图来看,其纵向尺寸大于横向尺寸,且厚度也较厚,使得插头纵向尺寸较大,当用户在安装有防水盒的插座面板上插上漏电保护插头后,防水盒的上盖根本无法盖上,使得防水盒形同虚设,这对于在浴室中使用安装位置较低插座的用户来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且在越来越追求审美效果的今天,有必要对漏电保护插头之结构做必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结构,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具有插脚(210)的插脚组件(200)和漏电保护装置,插脚组件(200)和漏电保护装置均装接在壳体(100),漏电保护装置包括PCB板(500)和互感器(600),插脚(210)伸出壳体(100)外,壳体(100)的纵向最大尺寸小于等于横向最大尺寸。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壳体(100)呈方形。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PCB板(500)开设有用于对互感器(600)进行让位的让位部(510),互感器(600)装接在壳体(100)内且伸出让位部(510)。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互感器(600)设置在壳体(100)内位于PCB板(500)横向方向的左侧或右侧空间。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漏电保护装置还包括电磁线圈、受电磁线圈驱动的第一卡接部(421)、滑动装接在电磁线圈侧面的复位按钮和用于对复位按钮进行复位的复位弹性件(320),复位按钮设有与第一卡接部(421)相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部(333)。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复位弹性件(320)在电磁线圈的径向方向上与电磁线圈至少部分重合。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第二卡接部(333)的运动行程至少部分在复位弹性件(320)伸长时的高度范围内。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漏电保护装置具有固定装接在壳体(100)内的固定座(310),电磁线圈装接在固定座(310),复位弹性件(320)顶抵在固定座(310)和复位按钮之间。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固定座(310)底面抵靠在插脚(210)顶端,插脚组件(200)通过固定座(310)固定在壳体(100)。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电磁线圈包括线圈骨架(340),固定座(310)与电磁线圈骨架一体成型,且复位弹性件(320)直接顶抵在线圈骨架(340)和复位按钮之间。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长期以来,技术人员对漏电保护插头存在技术偏见,认为壳体纵向尺寸大于横向尺寸的结构利于插脚的插拔,引导人们不去考虑纵横结构改变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壳体的纵向最大尺寸小于等于横向最大尺寸,摒弃了现有漏电保护插头的设计思维定式,克服了现有漏电保护插头的技术偏见,使漏电保护插头结构设计更具多样化,产品可以更小巧精致,外形更加美观。同时当用户在安装有防水盒的插座面板上插上该漏电保护插头后,防水盒可以盖严,其与防水盒可以完美配合,减少安全隐患。

2、壳体呈方形,外形更加美观。

3、互感器装接在壳体内且伸出让位部,使得互感器的厚度与PCB板厚度具有重叠部分而不是简单叠加,减小了壳体厚度。

4、互感器设置在壳体内位于PCB板横向方向的左侧或右侧空间,使得漏电保护插头纵向尺寸得以大幅减小。

5、复位弹性件在电磁线圈的径向方向上与电磁线圈至少部分重合,使得复位弹性件长度与电磁线圈径向方向的高度具有重叠部分,而不是简单的叠加,能减小该漏电保护插头的厚度。

6、第二卡接部的运动行程至少部分在复位弹性件伸长时的高度范围内,使第二卡接部的行程与复位弹性件伸长时的高度具有重叠部分,能减小插头的厚度。

7、电磁线圈和复位弹性件均装接在固定座,将电磁线圈和复位弹性件集中在固定座内,使得插头内的主要结构较为集中,在保证足够宽度的前提下减小了插头的横向尺寸。

8、固定座底面抵靠在插脚顶端,插脚组件通过固定座固定在壳体,使得固定座与壳体进行固定时既可将插脚组件进行固定,无需额外的固定机构对插脚组件进行锁固,进一步减小该插头的厚度。

9、固定座与电磁线圈骨架一体成型,且复位弹性件直接顶抵在线圈骨架和复位按钮之间,成型方便,减少配件个数,减少生产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漏电保护插头的正视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漏电保护插头的正视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再一漏电保护插头的正视示意图。

图4为漏电保护插头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结构的剖视示意图,此时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相卡接。

图6为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结构的剖视示意图,此时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相分离。

图7为互感器与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互感器与PCB板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固定座、电磁线圈、复位按钮和复位弹性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0为图5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4至图10,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结构,包括壳体100、具有插脚210的插脚组件200和漏电保护装置,漏电保护装置包括PCB板500、互感器600。

壳体100包括下壳体110和盖接在下壳体110的上盖120。如图7所示,下壳体110内设有活动腔111,下壳体110内还设有用于容纳互感器的容置区域114。

本实施例中,壳体100的纵向最大尺寸小于等于横向最大尺寸,如圆角矩形、椭圆形、跑道形等,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00呈方形。本申请所称的壳体纵向、横向是针对漏电保护插头插入墙体中的插座面板后,正对使用者的视图而言。

插脚组件200装接在壳体100,插脚组件200设有第一电极触点230。本实施例中,插脚组件200还包括电极弹片220,电极弹片220两端分别与插脚210和第一电极触点230相连接,插脚210伸出壳体100外,电极弹片220和第一电极触点230位于壳体100内。如图1所示,插脚210设有三根,其中一根为接地线插脚210,另外两根分别为火线插脚210和零线插脚210,电极弹片220个数设为两个且分别与火线插脚210和零线插脚210相连接,第一电极触点230个数设为两个且分别与两个电极弹片220相连接。活动腔111位于两个电极弹片220之下方。

PCB板500装接在壳体100内。

本实施例中,PCB板500开设有用于对互感器600进行让位的让位部510,互感器600装接在壳体100的容置区域114内且伸出让位部510。在插头结构中,互感器的尺寸占较大空间,因此互感器的位置分布在缩小插头尺寸的结构设计中具有很大影响。互感器固定装接在壳体内且伸出让位部,使得互感器的厚度与PCB板厚度具有重叠部分而不是简单叠加,进一步减小了壳体厚度。

当然,互感器600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00内位于PCB板500横向方向的左侧或右侧空间,使得漏电保护插头纵向尺寸得以大幅减小,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互感器600位于PCB板500横向方向的左侧。

本实施例中,PCB板500向下设有导电脚520,导电脚520设有与第一电极触点230相对应配合的第二电极触点521。

漏电保护装置还包括电磁线圈、受电磁线圈驱动的第一卡接部421、滑动装接在电磁线圈侧面的复位按钮和用于对复位按钮进行复位的复位弹性件320,复位按钮设有与第一卡接部421相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部333。复位弹性件320在电磁线圈的径向方向上与电磁线圈至少部分重合,也即,如图10所示,电磁线圈径向最大高度为H,复位弹性件320初始高度为h,H与h具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优选的,重合部分至少为电磁线圈径向最大高度H的二分之一,本实施例中,H与h基本重合(如图5所示)。

本实施例中,漏电保护装置还具有固定装接在壳体100内的固定座310,电磁线圈装接在固定座310,复位弹性件320顶抵在固定座310和复位按钮之间。电磁线圈、复位按钮、复位弹性件320均装配于固定座310内形成脱扣装置300。将电磁线圈、复位按钮和复位弹性件320集中在固定座310内,使得插头内的主要结构较为集中,在保证足够宽度的前提下减小了插头的横向尺寸。按压复位按钮,第一电极触点230与第二电极触点521接触以使插脚组件200与PCB板500电性连接;漏电时电磁线圈作用,第一电极触点230与第二电极触点521分离以使插脚组件200与PCB板500断开连接。

本实施例中,复位弹性件320底端与复位按钮底端齐平。复位弹性件320底端与复位按钮底端齐平,复位弹性件320长度与复位按钮的下端长度相重合,使得插头的厚度仅由复位按钮长度决定,与现有技术中插头厚度由复位弹性件320与复位按钮长度简单叠加相比,极大减小了插头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第二卡接部333的运动行程至少部分在复位弹性件320伸长时的高度范围内。第二卡接部的行程与复位弹性件伸长时的高度具有重叠部分,能减小插头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固定座310底面抵靠在插脚210顶端,插脚组件200通过固定座310固定在壳体100,电极弹片220位于固定座310侧边。固定座底面抵靠在插脚顶端,使得固定座与壳体进行固定时既可将插脚组件进行固定,无需额外的固定机构对插脚组件进行锁固,进一步减小该插头的厚度;同时,电极弹片位于固定座侧边,电极弹片与固定座横向并列布置而非叠加,可以减小插头厚度。

本实施例中,复位按钮之侧面开设有容置腔331,复位弹性件320位于该容置腔331内且其两端分别顶抵在容置腔331顶壁与固定座310底面。本实施例中,复位按钮包括按钮本体330,按钮本体330侧面设有滑块332。滑块332与容置腔331分别位于按钮本体330之左右两侧面。

本实施例中,电磁线圈包括线圈骨架340,固定座310与线圈骨架340可以分别为独立的两件,当然固定座310与线圈骨架340也可以是一体成型,即将固定座相应的结构直接设置在线圈骨架上,使复位弹性件320直接顶抵在线圈骨架340和复位按钮之间。固定座与电磁线圈骨架一体成型,成型方便,减少配件个数,减少生产工艺。线圈铁芯341活动装接在线圈骨架340,线圈骨架340侧面设有能与滑块332相滑动配合的滑槽342。通过滑块与滑槽的滑动配合以使按钮本体与线圈骨架滑动装配,使得插头内部结构更加紧凑。

本实施例中,线圈铁芯341之末端设有环形的卡槽343,卡槽343外还设有限位凸台344。

本实施例中,该插头还包括电极拉杆400,电极拉杆400活动装接在壳体100内且传动连接复位按钮和插脚组件200,按压复位按钮带动电极拉杆400与复位按钮相卡接,电极拉杆400带动第一电极触点230与第二电极触点521接触。

本实施例中,电极拉杆400包括拉杆本体410和固接拉杆本体410的伸出部420,拉杆本体410活动装接在活动腔111内,伸出部420顶端与线圈铁芯341相对应配合,且伸出部420设有第一卡接部421;按压复位按钮带动第一卡接部421与第二卡接部333相卡接配合,漏电时线圈铁芯341活动带动伸出部420活动以使第一卡接部421与第二卡接部333相分离。

本实施例中,拉杆本体410滑动装接在壳体100内且位于电极弹片220之下方。拉杆本体410滑动装接在壳体100内且位于电极弹片220之下方,按压复位按钮带动第一卡接部421与第二卡接部333相卡接配合,并在复位弹性件320的作用下以使拉杆本体410向上移动带动电极弹片220向上移动与PCB板500电连接实现导通;漏电时电磁线圈吸合线圈铁芯341带动伸出部420活动以使第一卡接部421与第二卡接部333相分离,电极弹片220在其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回弹并带动拉杆本体410向下移动进行复位。电极拉杆结构设计巧妙,使得电极拉杆与电极弹片和复位按钮相配合的结构更加紧凑。

本实施例中,伸出部420顶端设有能与卡槽343相配合的两根触脚422,卡槽343夹置在两根触脚422之间。

本实施例中,该插头还包括测试按钮700,测试按钮采用轻触开关结构并伸出上盖120。该测试按钮700能模拟漏电情况以对插头进行测试。

该插头装配过程如下:

先将电极拉杆400置于活动腔111内;再将插脚组件装入下壳体110,此时电极弹片220位于拉杆本体410之上方;

再将脱扣装置装入下壳体110,固定座310底面抵靠在插脚210顶端,并通过螺钉将固定座310与下壳体110锁固在一起,此时插脚组件也一并被锁固;

接着,将互感器600装接在壳体100的容置区域114内,再将PCB板500盖在脱扣装置上方,此时互感器600伸出让位部510;

最后,将上盖120盖接在下壳体110上,按钮本体伸出上盖120。

以下对该插头的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说明,为方便叙述,下述中的“上、下、左、右”均参照图5、图6中的位置关系进行。

需要上电时,按压按钮本体330,带动第二卡接部333向左移动,以使第一卡接部与421第二卡接部333相卡接配合,如图6所示,松开按钮本体330并在复位弹性件320的作用下按钮本体330复位且拉杆本体410向右移动带动电极弹片220向右移动以使第一电极触点230与PCB板500之第二电极触点521相接触实现导通,此时电极弹片220处于被拉伸状态;

漏电时电磁线圈吸合线圈铁芯341带动线圈铁芯341向上移动,通过卡槽343与两根触脚422的配合带动伸出部420向上活动以使第一卡接部421与第二卡接部333相分离,电极弹片220在其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回弹并带动拉杆本体410向左移动进行复位,第一电极触点230与PCB板500之第二电极触点521断开,如图5所示。

该种插头整体尺寸较小,无论其横向尺寸、纵向尺寸和厚度均比现有的插头小很多,极大提高了整体视觉效果和美感,在不断追求审美效果的当今,该种漏电保护插头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