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送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3197发布日期:2018-09-08 00:15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具体属于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送料装置。



背景技术:

摩托车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是摩托车汽油机点火控制触发信号的关键零部件,它依托于磁力发电机飞轮提供的凸包结构,将机械信号装化为电信号提供给点火器控制汽油机点火。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是由若干元器件组合装配而成的,其中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上固定有绕线筒,需要在绕线筒上缠绕铜线,但是目前采用的方法是采用手持的方式,将单个的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固定在绕线机上,但是这种方式较为麻烦,效率较为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送料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快速的将若干个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预先进行定位,定位后能够顺利的将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送入到绕线机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送料装置,包括推送结构,所述推送结构上连接有一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连接有一L型板,所述L型板上固定有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气缸杆顶部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阵列固定有若干个骨架定位座,所述骨架定位座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两卡接块,所述卡接块之间的间隔距离等于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的绕线筒的外径。

进一步,所述推送结构为丝杠结构,所述移动块连接在丝杠结构的丝杆上且滑动连接在丝杠结构的滑动杆上。

进一步,所述丝杠结构上连接有驱动丝杆转动的丝杆电机。

进一步,所述卡接块的长度等于绕线筒两端的挡板之间的长度。

进一步,所述两卡接块之间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表面开设有和绕线筒相匹配的弧形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快速的将若干个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预先进行定位,定位后能够顺利的将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送入到绕线机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将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送到绕线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丝杠结构;2、移动块;3、L型板;4、升降气缸;5、连接板;6、定位板;7、卡接块;8、丝杆;9、丝杆电机;10、滑动杆;11、支撑块;12、弧形槽;13、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14、绕线机;15、卡接销。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到图3所示的一种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送料装置,包括推送结构,所述推送结构上连接有一移动块2,所述移动块2上连接有一L型板3,所述L型板3上固定有升降气缸4,所述升降气缸4的气缸杆顶部固定有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上阵列固定有若干个骨架定位座,所述骨架定位座包括定位板6,所述定位板6上设置有两卡接块7,所述卡接块7之间的间隔距离等于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13的绕线筒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时候过程如下,先将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13固定在骨架定位座上,具体在固定的时候,将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13的绕线筒卡接在卡接块7之中,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13的连接板被定位板6支撑,当需要将其固定在绕线机14上的时候,先启动升降气缸4,升降气缸4的气缸杆向上移动到和绕线机14的卡接销15相对应的高度,然后启动推送结构,推送结构上的移动块2向前移动,移动块2向前移动的时候,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13通过绕线筒中的连接孔卡接在卡接销15中,随后升降气缸4向下移动,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13脱离送料装置,移动块2移动到初始位置,绕线机14开始进行绕线动作,在绕线机14进行绕线的时候,操作者将待绕线的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13放置在骨架定位座为下一次绕线做准备。

进一步,所述推送结构为丝杠结构1,所述移动块2连接在丝杠结构1的丝杆8上且滑动连接在丝杠结构1的滑动杆10上。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推送结构为丝杠结构1,在丝杆8转动的时候,其上的滑动块水平移动,具体的,丝杆8是通过丝杆电机8进行驱动的,当然,丝杆8末端也可以连接旋转把手,通过操作者操控旋转把手驱动推送结构进行运动。

进一步,所述卡接块7的长度等于绕线筒两端的挡板之间的长度。本实用新型的卡接块7的长度等于绕线筒两端的挡板,所以绕线筒可以刚好较为稳固的卡接在两卡接块7中。

进一步,所述两卡接块7之间设置有支撑块11,所述支撑块11上表面开设有和绕线筒相匹配的弧形槽12。本实用新型的两卡接块7中设置有支撑块11,该支撑块11用以支撑绕线筒,使得摩托车磁电机传感器骨架13定位的时候更加稳固。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