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埋式液冷电池箱和配置该电池箱的箱体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9934发布日期:2019-03-27 09:5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半埋式液冷电池箱和配置该电池箱的箱体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电池箱及配置这种液冷电池箱的箱体电池。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带有液冷结构的电池箱通常为这种结构形式:在箱壁内部埋设一根或多根弯折状的水管。使用时,将前述水管的进、出水口与外界的循环供水系统相连,循环供水系统将低温水送至水管、并在水管中流动,沿水管流动的低温水吸收箱壁(箱壁吸收箱内电池热量)的热量后而升温,升温后的水从水管出水口回流至前述循环供水系统。

上述水管在箱壁内的埋设工艺通常为:把不锈钢材质的水管作为嵌件放入箱体的浇铸模具中,当熔融的铝水浇如模具并冷却后,便形成了箱壁内埋设有水管的电池箱。

1、上述这种结构的电池箱,因为水管弯曲埋在箱壁内,而且铝质的箱壁在成型过程中无法对其进行压铸而提高其结构强度,故而必须将箱壁的厚度做的非常的大,至少需保证箱壁具有16mm左右的厚度,这使得电池箱自重很大,同时也增大了电池箱外轮廓的体型,这与箱体电池轻小化设计背道而驰,而且也增加了电池箱的材料成本。

2、上述这种结构的电池箱必须做的很厚才能保证其强度。

3、上述这种结构电池箱中的换热水管一旦出现故障,无法将水管拆除进行维修或更换,导致整个电池箱整体报废,无法二次利用。

4、上述这种结构电池箱,无法直观观察换热水管的状态,当换热水管发生破损时,使用者不能第一时间获知,无法及时维修或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半埋式液冷电池箱,同时还公开了一种配置这种电池箱的箱体电池,这种液冷电池箱具有更薄的箱壁厚度、更高的强度,而且可直观获知换热水管损坏的情况,以便更换或维修。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半埋式液冷电池箱,包括箱体和换热水管,所述换热水管为其径向尺寸沿着所述箱体厚度方向被压扁的扁管结构,所述换热水管浇铸固定于所述箱体内、且其外表面露出所述箱体并与所述箱体的外表面平齐。

本申请这种半埋式液冷电池箱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所述箱体包括箱体底壁以及围设于所述箱体底壁四周的箱体侧壁,所述换热水管为其径向尺寸沿着所述箱体底壁的厚度方向被压扁的扁管结构,所述换热水管浇铸固定于所述箱体底壁内、且其底部外表面露出所述箱体底壁并与所述箱体底壁的底部外表面平齐。

所述换热水管浇铸固定于所述箱体底壁内。

所述换热水管为铜管,钢管,或者外层为合金管而内层为铝管的复合管。

所述换热水管的底部外表面为平面。

所述箱体为铝质。

所述箱体底壁的外表面设置有网格状加强筋。

所述箱体底壁的底部外表面形成于所述网格状加强筋上。

一种箱体电池,包括电池箱和收容于所述电池箱中的电池,所述电池箱采用上述的半埋式液冷电池箱结构。

本申请的优点是:

1、将换热水管埋入箱体底壁底部并且露出,而使得换热水管上方的箱体底壁部分均为实心体,箱体底壁具有在换热水管上方的更大的厚度尺寸,相对于传统电池箱将换热水管完全埋入箱体底壁内部、导致箱体底壁中间中空而两侧实心的结构,对于同等厚度的箱体底壁,本申请中箱体底壁的结构强度更高(其实心部分更为集中)。而且换热水管浇筑固定于箱体中,其与箱体的结合力很高,较大的提升了箱体的结构强度。

2、换热水管的底部外表面露出箱体底壁,使得换热水管的底部外表面直接接触吸散热设备,以迅速将换热水管吸收的电池热量向外引出。而且当换热水管破损损坏时,可直接观察到损坏点,以便及时维修或更换。

3、换热水管的底部外表面与箱体底壁的底部外表面平齐布置,当电池箱坐落在承载平台上时,承载平台不会对换热水管施加挤压力而导致换热水管变形。

4、将换热水管沿着箱体底壁的厚度方向竖向压扁,有利于将箱体底壁的厚度做的更薄,同时也不至于换热水管的通水量过少,而且保证换热水管和箱体具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半埋式液冷电池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换热水管的截面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半埋式液冷电池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箱体,101-箱体底壁,101a-加强筋,102-箱体侧壁,2-换热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限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实施例一:

图1和图2示出了本申请这种半埋式液冷电池箱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与传统液冷电池箱相同的是,其也包括敞口的箱体1、用于将所述箱体的敞口封闭住的箱盖(图中未画出)、与箱体1配合的换热水管2。箱体1包括箱体底壁101以及围设于箱体底壁四周的箱体侧壁102。实际应用时,该电池箱内布置电池,向换热水管2中通入循环的冷却水,冷却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吸收箱体1和箱内电池的热量而使电池降温,再从水管出水口流出。

本实施例的关键改进在于,上述换热水管2为其径向尺寸沿着箱体底壁101的厚度方向被压扁的扁管结构,换热水管2埋设于箱体底壁101内、且其底部外表面露出箱体底壁101、并与箱体底壁101的底部外表面平齐。

不难理解,将换热水管2沿着箱体底壁的厚度方向竖向压扁,有利于将箱体底壁的厚度做的更薄,同时也不至于换热水管2的通水量过少,而且保证换热水管2和箱体具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将换热水管2埋入箱体底壁101底部并且露出,而使得换热水管2上方的箱体底壁101部分均为实心体,箱体底壁101具有在换热水管2上方的更大的厚度尺寸,相对于传统电池箱将换热水管完全埋入箱体底壁内部、导致箱体底壁中间中空而两侧实心的结构,对于同等厚度的箱体底壁,本实施例中箱体底壁101的结构强度更高(其实心部分更为集中)。

而且,换热水管2浇筑固定于箱体底壁101中,其与箱体底壁101的结合力很高,较大的提升了箱体底壁101的结构强度。

此外,换热水管2的底部外表面露出箱体底壁101,使得换热水管2的底部外表面直接接触吸散热设备,以迅速将换热水管2吸收的电池热量向外引出。

换热水管2的底部外表面与箱体底壁101的底部外表面平齐布置,当电池箱坐落在承载平台上时,承载平台不会对换热水管2施加挤压力而导致换热水管变形。

与传统的换热水管2和箱体1的结合方式相同,上述换热水管2也是浇铸固定于箱体底壁101中的。在制作时,先将换热水管2压成扁管,然后将扁管放置在铸造模具模腔的底部位置,再将熔融的金属(通常为铝水)浇入模腔中,冷却后便形成了其底部埋有换热水管2的箱体底壁101。

上述换热水管2一般采用耐高温的铜管或钢管。而本实施例采用外层为合金管而内层为铝管的复合管。

而且为了让换热水管2露出箱体底壁101的面积尽量大,同时为了尽可能缩减换热水管2的竖向尺寸、以提升箱体底壁101上半部分的厚度,本实施例将换热水管2的底部外表面201设置成平面。制作完成后,换热水管2底部的平面整体裸露在箱体底壁外部、并与箱体底壁的底部外表面平齐。

所述箱体底壁101的外表面设置有网格状加强筋101a。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换热水管2也可以设置在箱体侧壁102处,并使换热水管2表面露出且平齐于箱体侧壁102的外表面。

实施例二:

图3示出了本申请这种半埋式液冷电池箱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这种液冷电池箱与上述实施例一中液冷电池箱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箱体底壁101的外表面设置有网格状加强筋101a,而箱体底壁101的底部外表面则形成于这些网格状加强筋101a上。也就说是,换热水管2布置在网格状加强筋101a处,而且换热水管2与网格状加强筋101a的底部表面平齐。

上述加强筋101a和箱体底壁101为一体结构,二者可以整体铸造而成,也可以当平板状的箱体底壁制作完成后,再对箱体底壁外表面铣槽而形成加强筋101a。

加强筋101a可进一步提升箱体底壁101的结构强度。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能够了解本申请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申请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