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光伏组件潜在诱因衰减效应的光伏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6845发布日期:2019-02-01 19:55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降低光伏组件潜在诱因衰减效应的光伏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行业,尤其是一种降低光伏组件潜在诱因衰减效应的光伏组件结构。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潜在诱因衰减效应的主要原因为:光伏系统在高气温高湿度高电压的环境下,光伏组件的封装玻璃的钠离子会析出,并且通过封装填充聚合物的醋酸根粒子或者封装填充聚合物的吸湿游离到封装中的太阳能电池片上,导致太阳能电池片失效,并且影响其他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现在消除这个衰减效应的方法有:

太阳能电池端:

(1)使用刻蚀后硅片表面氧化生成二氧化硅层,用二氧化硅层隔绝钠离子的游离附着;

(2)增大电池表面的氮化硅层的折射率,也是隔离钠离子游离附着的作用。光伏组件端:

(1)使用POE封装聚合物材料;

(2)使用低钠低钙离子的封装玻璃。

系统端:

负极接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降低光伏组件潜在诱因衰减效应的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降低光伏组件潜在诱因衰减效应的光伏组件结构,电池片置于上层封装玻璃和背板之间,汇流带连接电池片,上层封装玻璃、背板同汇流带连接导通。

优选的,上层封装玻璃、背板基于导电条同汇流带连接导通。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背板为下层封装玻璃,所述光伏组件为双玻组件;上层封装玻璃、导电条、汇流带、导电条、背板玻璃顺次叠置接触。

作为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背板为有机物背板,所述光伏组件为单玻组件;上层封装玻璃、导电条、汇流带、背板顺次叠置接触。

具体的,所述汇流带为镀锡铜带,所述导电条为镀银或者镀铜并依附在上层封装玻璃或者背板上,所述导电条附着的位置不遮挡住电池片的受光面。

优选的呢,所述导电条为条状,厚度小于5微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结构方案为将光伏组件的封装玻璃、汇流带、电池片形成一个等势体,消除了封装玻璃和电池片的内建电场,在光伏系统的运行高温高湿度高电压的环境下,玻璃中的钠离子缺少了高达1000-1500V的高电场,就削减了钠离子漂移附着到电池片表面的能力。主要作用为延长光伏组件使用寿命,保证光伏组件在运行过程能够稳定输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玻组件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玻组件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单玻/双玻)正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实施例1:结合图1,一种降低光伏组件潜在诱因衰减效应的双玻组件结构,上层封装玻璃2、导电条4、汇流带3、导电条4、背板5顺次叠置接触,背板5为下层封装玻璃。导电条4的作用为能紧贴于上层封装玻璃2/背板5,与玻璃2/背板5有很好的附着力,经过很长的时间不会引起导电条4与上层封装玻璃2/背板5脱层。使用镀银、镀铜的方法进行导电条4附着在上层封装玻璃2上,导电条4附着的位置不可以遮挡住电池片1的受光面,汇流带3为镀锡铜带,能够与导电条4很好的焊接并导通。

实施例2:结合图2,一种降低光伏组件潜在诱因衰减效应的单玻组件结构,上层封装玻璃2、导电条4、汇流带3、背板5顺次叠置接触,背板5为有机物背板。导电条4的作用为能紧贴于上层封装玻璃2,与玻璃2有很好的附着力,经过很长的时间不会引起导电条4与上层封装玻璃2脱层。使用镀银、镀铜的方法进行导电条4附着在上层封装玻璃2上,导电条4附着的位置不可以遮挡住电池片1的受光面,汇流带3为镀锡铜带,能够与导电条4很好的焊接并导通。

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具有导电条4导通的光伏组件,在高温高湿高电压的环境下,以上层封装玻璃2为例进行说明:上层封装玻璃2外表面会因为高湿附着水汽,水汽结成水膜,高温将上层封装玻璃2内的钠离子或者钙离子析出,游离到水膜中,水膜就实现导电,水膜和导电条4的距离最短,所以在水膜和导电条4间存在一个电场,电池片1就不具备电场极板的作用,电池片1上不再有钠离子附着的条件,电池片1处的高压电场电势差为0,就不存在电池片1失效风险。

当背板5为下层封装玻璃时与上述同理,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图3,所述导电条4为条状,厚度小于5微米。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做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