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一体式电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5282发布日期:2019-04-09 22:2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一体式电感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感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新型的一体式电感结构,主要配套应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光伏逆变器中。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光伏逆变器中需要配套有升压电感和逆变电感,在目前市场上配套应用于光伏逆变器中的升压电感和逆变电感一般都是两个独立个体,分别安装在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中,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光伏逆变器体积庞大,设备成本高,系统连线复杂,安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一体式电感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新型的一体式电感结构,包括铝壳,铝壳上端敞口,铝壳的腔体经由其中部的隔磁片分隔成左右腔室,左腔室内置放升压电感,右腔室内置放逆变电感,铝壳的腔体内灌封有导热硅胶,升压电感、逆变电感和隔磁片浸没导热硅胶中。

作为优选,所述隔磁片由矽钢片制作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升压电感由第一升压绕组和第二升压绕组构成,第一升压绕组和第二升压绕组共用“日”字形铁芯,第一升压绕组和第二升压绕组分别绕制在“日”字形铁芯的前芯柱和后芯柱上,第一升压绕组和第二升压绕组的绕线端头分别连接到第一升压绕组接线端子和第二升压绕组接线端子;所述逆变电感由第一逆变绕组和第二逆变绕组构成,第一逆变绕组和第二逆变绕组共用“口”字形铁芯,第一逆变绕组和第二逆变绕组分别绕制在“口”字形铁芯的前芯柱和后芯柱上,且第一逆变绕组和第二逆变绕组串接,逆变电感的绕线端头连接到逆变绕组接线端子。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升压绕组接线端子、第二升压绕组接线端子和逆变绕组接线端子的基部均设置在环氧树脂板上,环氧树脂板固定在铝壳的内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环氧树脂板顺着隔磁片固定在铝壳的内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环氧树脂板浸没导热硅胶中。

使用时,根据升压需要可以选择第一升压绕组外接或第二升压绕组外接或将第一升压绕组串接第二升压绕组后再外接。本实用新型将逆变电感和升压电感一体安装固定在一个铝壳里,由矽钢片制作构成的隔磁片将逆变电感和升压电感隔开消磁,避免相互产生磁场干扰,升压电感、逆变电感、隔磁片和环氧树脂板浸没在铝壳腔体内灌封的导热硅胶中,增强散热效果及防护等级。本实用新型将逆变电感和升压电感一体式安装设计,整体体积小巧,利于降低设备成本,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光伏逆变器体积庞大、设备成本高、系统连线复杂、安装不方便等的技术问题,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铝壳,2-隔磁片,3-第一逆变绕组,4-第二逆变绕组,5-第一升压绕组,6-第二升压绕组,7-环氧树脂板,8-逆变绕组接线端子,9-第二升压绕组接线端子,10-第一升压绕组接线端子,11-左腔室,12-右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参看图1,一种新型的一体式电感结构,包括铝壳,铝壳上端敞口,铝壳的腔体经由其中部的隔磁片分隔成左右腔室,左腔室内置放升压电感,右腔室内置放逆变电感,铝壳的腔体内灌封有导热硅胶,升压电感、逆变电感和隔磁片浸没导热硅胶中。其中所述隔磁片由矽钢片制作构成;所述升压电感由第一升压绕组和第二升压绕组构成,第一升压绕组和第二升压绕组共用“日”字形铁芯,第一升压绕组和第二升压绕组分别绕制在“日”字形铁芯的前芯柱和后芯柱上,第一升压绕组和第二升压绕组的绕线端头分别连接到第一升压绕组接线端子和第二升压绕组接线端子;所述逆变电感由第一逆变绕组和第二逆变绕组构成,第一逆变绕组和第二逆变绕组共用“口”字形铁芯,第一逆变绕组和第二逆变绕组分别绕制在“口”字形铁芯的前芯柱和后芯柱上,且第一逆变绕组和第二逆变绕组串接,逆变电感的绕线端头连接到逆变绕组接线端子;所述第一升压绕组接线端子、第二升压绕组接线端子和逆变绕组接线端子的基部均设置在环氧树脂板上;所述环氧树脂板顺着隔磁片固定在铝壳的内壁上并浸没导热硅胶中。

使用时,根据升压需要可以选择第一升压绕组外接或第二升压绕组外接或将第一升压绕组串接第二升压绕组后再外接。本实用新型将逆变电感和升压电感一体安装固定在一个铝壳里,由矽钢片制作构成的隔磁片将逆变电感和升压电感隔开消磁,避免相互产生磁场干扰,升压电感、逆变电感、隔磁片和环氧树脂板浸没在铝壳腔体内灌封的导热硅胶中,增强散热效果及防护等级。本实用新型将逆变电感和升压电感一体式安装设计,整体体积小巧,利于降低设备成本,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光伏逆变器体积庞大、设备成本高、系统连线复杂、安装不方便等的技术问题,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等特点。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