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哒感赋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16243发布日期:2020-03-31 11:5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咔哒感赋予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咔哒感赋予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各种设备(例如,车辆用设备、家庭用设备等)的操作的操作机构,已知构成为能够进行基于操作构件的旋转操作以及按下操作的操作机构。根据这样的操作机构,通过基于操作构件的旋转操作和按下操作,能够进行互不相同的操作(例如,选择操作以及确定操作)。另外,在这样的操作机构中,存在构成为能够对基于操作构件的旋转操作以及按下操作这双方赋予咔哒感的机构。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带按压开关的电子部件,其构成为,在操作杆被旋转操作时,能够通过点按弹簧赋予咔哒感,在操作杆被按下操作时,能够通过构成按压开关的圆顶状部发生变形而赋予咔哒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415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对旋转操作赋予咔哒感的结构与对按下操作赋予咔哒感的结构层叠设置。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难以将高度方向的尺寸薄型化。尤其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不得不将对按下操作赋予咔哒感的结构(圆顶状部)配置在操作杆的下侧,因此更加难以将高度方向的尺寸薄型化。基于上述情况,谋求可提供能够对基于操作构件的按下操作以及旋转操作这双方赋予咔哒感的、薄型的操作机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具备:操作构件,其能够进行旋转操作以及按下操作;第一咔哒感赋予单元,其在所述操作构件被进行所述旋转操作时,与在所述操作构件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一凸轮部抵接,从而对所述旋转操作赋予咔哒感;第二咔哒感赋予单元,其具有滑动构件,所述滑动构件在所述操作构件被进行所述按下操作时,与在所述操作构件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二凸轮部抵接,从而向所述操作构件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外侧滑动,并对所述按下操作赋予咔哒感;以及复位单元,其在所述操作构件的所述按下操作被解除时,使所述操作构件复位到初始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一实施方式,可提供能够对基于操作构件的按下操作以及旋转操作这双方赋予咔哒感的、薄型的操作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的分解图。

图2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所具备的操作构件的底面侧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拆下了盖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拆下了盖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装配有盖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咔哒感赋予机构的a-a剖视图。

图7a是示出与基于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中的操作构件的旋转操作相伴的动作的一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7b是示出与基于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中的操作构件的旋转操作相伴的动作的一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8a是示出与基于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中的操作构件的按下操作相伴的动作的一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8b是示出与基于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中的操作构件的按下操作相伴的动作的一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示出一变形例的咔哒感赋予机构(拆下了盖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一变形例的咔哒感赋予机构(拆下了盖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一变形例的咔哒感赋予机构所具备的咔哒感赋予构件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咔哒感赋予机构100的结构〕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的分解图。图2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所具备的操作构件120的底面侧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拆下了盖板14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拆下了盖板140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装配有盖板14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图4所示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的a-a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后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图中z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

图1~图6所示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是能够进行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以及按下操作的装置。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例如装配在搭载于车辆的触摸面板的表面。由此,使用者能够经由操作构件120进行相对于触摸面板的旋转操作或按下操作,来代替使用手指直接进行触摸面板的旋转操作以及按下操作。尤其是,咔哒感赋予机构100构成为较为薄型,且能够对于旋转操作以及按下操作而分别向使用者赋予咔哒感。

如图1所示,咔哒感赋予机构100构成为具备壳体110、操作构件120、第一板簧131、第二板簧133、滑动构件132以及盖板140。

壳体110是供其他各部件(操作构件120、第一板簧131、第二板簧133、滑动构件132以及盖板140)组装的构件。壳体110例如使用较硬质的树脂材料。壳体110具有主体部111以及轴部112。

主体部111大致为上部开口的、较薄型的呈圆筒状的部分。在主体部111的周壁部组装有第一板簧131、第二板簧133以及滑动构件132。在主体部111的周壁部,为了保持第一板簧131以及第二板簧133而被切除的部分即保持部111b在同一圆周上以90°间隔形成有四个。各保持部111b的上部开口,以能够从上方插入第一板簧131以及第二板簧133。

轴部112是从主体部111的内底面的中央部向上方(图中z轴正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即,具有中空结构)的部分。轴部112是通过插入操作构件120的内筒部121而将操作构件120轴支承为能够进行旋转操作以及按下操作的部分。

操作构件120是能够进行旋转操作以及按下操作的、圆筒状(即,具有中空结构)的构件。操作构件120例如使用较硬质的树脂材料。如图3~图5所示,操作构件120以使壳体110的轴部112贯穿内筒部121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10的轴部112。由此,操作构件120能够以轴部112作为旋转轴,向第一方向(图5中的箭头a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图5中的箭头b方向)进行旋转操作,并且能够沿着轴部112的轴向(图中z轴方向)向下方(图5中的箭头c方向)进行按下操作。为了能够进行操作构件120的顺畅的动作,内筒部121的内径成为比轴部112的外形稍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操作构件120的下侧的周缘部,向外侧(操作构件120的半径方向的外侧)且向水平方向突出的多个第一凸轮部122沿着该周缘部设置。多个第一凸轮部122具有弯曲的凸状,其设置为用于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赋予咔哒感。

另外,如图2所示,在操作构件120的下侧的周缘部、且沿着该周缘部形成的多个第一凸轮部122的背侧,向外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外侧)且向斜下方突出的第二凸轮部123沿着该周缘部连续地形成。第二凸轮部123的截面具有弯曲的凸状,该第二凸轮部123设置为用于将操作构件120沿上下方向的移动转换为滑动构件132沿半径方向(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滑动动作,并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赋予咔哒感。

第一板簧131是“第一咔哒感赋予单元”的一例。第一板簧131是对金属制且薄板状的材料进行加工而成的、具有弹簧特性的构件。对于第一板簧131,通过弯折该第一板簧131而形成有凸部131a。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板簧131以凸部131a与在操作构件120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一凸轮部122对置的方式(即,以朝向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的方式)组装于壳体110的主体部111的规定的组装位置。由此,在操作构件120被旋转操作时,第一板簧131的凸部131a与在操作构件120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一凸轮部122抵接,第一板簧131通过凸部131a来按压第一凸轮部122,从而能够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赋予咔哒感。

滑动构件132是“第二咔哒感赋予单元”的一例。滑动构件132例如使用较硬质的树脂材料。滑动构件132是其截面呈大致l字状的构件。如图6所示,滑动构件132以其内侧缘部的弯曲的上角部132a与沿操作构件120的下侧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二凸轮部123对置的方式配置于壳体110的主体部111。在操作构件120被按下操作时,滑动构件132的上角部132a与操作构件120的第二凸轮部123抵接,滑动构件132通过第二凸轮部123而向外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外侧)被施力,从而向外侧滑动。此时,对于滑动构件132,在上角部132a根据第二凸轮部123的形状而通过第二凸轮部123的顶点时,产生加速度的变化。由此,滑动构件132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赋予咔哒感。另一方面,在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被解除时,滑动构件132由于第二板簧133的回弹力而向内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内侧)被施力,从而向内侧滑动,复位到原来的位置。此时,滑动构件132通过上角部132a而朝向内侧按压操作构件120的第二凸轮部123,从而对操作构件120向上方施力。由此,操作构件120复位到原来的位置。即,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作为“复位单元”的一例而具有第二板簧133以及滑动构件132,该“复位单元”在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被解除时,对滑动构件132向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内侧施力,从而使操作构件120复位到初始位置。

第二板簧133是对金属制且薄板状的材料进行加工而成的、具有弹簧特性的构件。第二板簧133通过粘接材料或铆钉等固定机构而被固定于滑动构件132的背面。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二板簧133以滑动构件132与操作构件120对置的方式组装于在壳体110的主体部111的周壁部形成的保持部111b。由此,在进行了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时,与滑动构件132向外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外侧)滑动相伴,第二板簧133向外侧挠曲并产生回弹力。然后,在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被解除时,第二板簧133通过该回弹力而对滑动构件132向内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内侧)施力,使滑动构件132向内侧滑动。由此,第二板簧133能够使滑动构件132复位到原来的位置,并且与其联动地使操作构件120复位到原来的位置。

盖板140是对金属制且薄板状的材料进行加工而成的构件。如图5所示,盖板140具有与壳体110的主体部111的周壁部的形状相应的、薄板状的环状部141。盖板140使操作构件120贯穿环状部141的开口,并且使环状部141覆盖主体部111中的操作构件120的周围的部分(周壁部以及上部开口)。并且,盖板140通过从环状部141的外周缘部向下方垂下的钩部142与在主体部111的侧壁部的外周面设置的爪部111a嵌合而被固定于主体部111。由此,盖板140堵塞主体部111的周壁部以及上部开口,防止操作构件120从轴部112的脱落、收容于主体部111的周壁部的各部件(第一板簧131、第二板簧133以及滑动构件132)的脱落、以及异物向主体部111的混入。

在此,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一对第一板簧131以将操作构件120夹在中间而配置在相互对置的位置(即,180°间隔)的方式组装于在壳体110的主体部111的周壁部形成的保持部111b。由此,能够抑制操作构件120由于来自第一板簧131的向内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的作用力而相对于轴部112偏移的情况。

另外,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一对滑动构件132与第二板簧133的组以将操作构件120夹在中间而配置在相互对置的位置(即,180°间隔)的方式组装于在壳体110的主体部111的周壁部形成的保持部111b。由此,能够抑制操作构件120由于来自第二板簧133的向内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的作用力而相对于轴部112偏移的情况。

尤其是,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一对第一板簧131、以及一对滑动构件132与第二板簧133的组在壳体110的主体部111的周壁部中配置在同一圆周上(即,相同的高度位置)。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能够实现壳体110的主体部111的薄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仅通过将第一板簧131以及第二板簧133从上方插入在壳体110的主体部111的周壁部形成的保持部111b,就能够将第一板簧131、第二板簧133以及滑动构件132配置在规定的位置。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对于第一板簧131以及第二板簧133,插入保持部111b的部分即两端部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因此,能够将第一板簧131以及第二板簧133组装于在壳体110的主体部ll1的周壁部形成的四个保持部111b中的任一个。即,进行咔哒感赋予机构100的组装作业的担当者无需注意应将第一板簧131以及第二板簧133组装于哪个保持部111b,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咔哒感赋予机构100的组装作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能够容易地变更第一板簧131的配置数量和第二板簧133(以及滑动构件132)的配置数量。例如,通过变更第一板簧131的配置数量,能够容易地变更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的载荷。另外,例如,通过变更第二板簧133(以及滑动构件132)的配置数量,能够容易地变更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的载荷。

〔与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相伴的动作的一例〕

图7是示出与基于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的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相伴的动作的一例的局部放大图。图7a示出与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相伴,第一板簧131被第一凸轮部122按压的状态。另外,图7b示出与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相伴,第一板簧131从基于第一凸轮部122的按压解放的状态。

如图7所示,在操作构件120的下侧的周缘部,向外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外侧)且向水平方向突出的多个第一凸轮部122沿着该周缘部设置。

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板簧131以第一板簧131的凸部131a与第一凸轮部122对置的方式(即,以朝向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的方式)配置于在壳体110的主体部111的周壁部形成的保持部111b。

在未进行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时,如图7b所示,第一板簧131的凸部131a成为嵌入相邻的两个第一凸轮部122间的状态。

如图7a所示,在将操作构件120向一个方向(图中箭头d方向)旋转时,操作构件120的第一凸轮部122通过其弯曲的凸形状向外侧(图中箭头e方向)按压第一板簧131的凸部131a,并向一个方向(图中箭头d方向)旋转移动。

然后,如图7b所示,在操作构件120向一个方向(图中箭头d方向)进一步旋转时,操作构件120的第一凸轮部122通过其弯曲的凸形状使第一板簧131的凸部13la向内侧(图中箭头f方向)复位,并向一个方向(图中箭头d方向)进一步旋转移动。

然后,如图7b所示,第一板簧131的凸部131a再次成为嵌入相邻的两个第一凸轮部122间的状态。

这样,在操作构件120旋转时,对于第一板簧131,以该第一板簧131的凸部131a通过第一凸轮部122的凸形状的顶点为界,由于自身的回弹力而向第一凸轮部122赋予的阻力从增加状态向减少状态变化。同时,对于第一板簧131,以该第一板簧131的凸部131a通过第一凸轮部122的凸形状的顶点为界,使第一凸轮部122的旋转移动中的加速度从减速状态向加速状态变化。并且,对于第一板簧131,在该第一板簧131的凸部13la再次成为嵌入相邻的两个第一凸轮部122间的状态时,使第一凸轮部122的旋转移动紧急停止。由此,第一板簧131能够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赋予咔哒感。

〔与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相伴的动作的一例〕

图8是示出与基于一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的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相伴的动作的一例的局部放大图。图8a示出未进行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时的、滑动构件132的状态。图8b示出进行了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时的、滑动构件132的状态。

如图8a所示,滑动构件132以其内侧缘部的弯曲的上角部132a与在操作构件120的下侧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二凸轮部123对置的方式配置于壳体110的主体部111。

如图8a所示,在未进行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时,滑动构件132的内侧缘部的上角部132a不与在操作构件120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二凸轮部123抵接。由此,滑动构件132不会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施加负载。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在进行了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时,操作构件120向下方(图中箭头g方向)移动。此时,操作构件120的第二凸轮部123通过其弯曲的凸形状而与滑动构件132的上角部132a抵接,并对滑动构件132向外侧(图中箭头h方向)施力。由此,滑动构件132向外侧滑动。

此时,对于滑动构件132,在上角部132a根据第二凸轮部123的凸形状而通过第二凸轮部123的顶点时,滑动移动时的加速度从减速状态变化为加速状态。与其联动地,操作构件120向下方移动时的加速度从减速状态变化为加速状态。并且,当操作构件120的第一凸轮部122的下表面与滑动构件132的上表面抵接时,操作构件120向下方的移动紧急停止。由此,滑动构件132能够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赋予咔哒感。

在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第二凸轮部123沿着操作构件120的下侧的周缘部,遍及整周地连续地形成。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无论操作构件120位于哪个旋转位置,在进行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时,都能够通过第二凸轮部123赋予咔哒感,并使滑动构件132向外侧滑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中的咔哒感根据第二凸轮部123的凸形状、以及滑动构件132的上角部132a的形状来决定。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通过对第二凸轮部123的凸形状、以及滑动构件132的上角部132a的形状的至少任一方进行调整,能够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赋予多样的咔哒感。

如以上说明那样,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在操作构件120被旋转操作时,第一板簧131的凸部131a与在操作构件120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一凸轮部122抵接,从而能够对旋转操作赋予咔哒感。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在操作构件120被按下操作时,滑动构件132与在操作构件120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二凸轮部123抵接,从而能够向外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外侧)滑动,并对按下操作赋予咔哒感。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即使不在操作构件120的下侧配置对按下操作赋予咔哒感的结构,也能够对按下操作赋予咔哒感。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可提供能够对基于操作构件的按下操作以及旋转操作这双方赋予咔哒感的、薄型的操作机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将第一板簧131(第一咔哒感赋予单元)和滑动构件132(第二咔哒感赋予单元)配置在同一圆周上。即,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能够将第一板簧131以及滑动构件132设置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可提供能够对基于操作构件的按下操作以及旋转操作这双方赋予咔哒感的、薄型的操作机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一对第一板簧131(第一咔哒感赋予单元)和一对滑动构件132(第二咔哒感赋予单元)分别以将操作构件120夹在中间且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由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能够抑制操作构件120由于来自第一板簧131的向内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的作用力而相对于轴部112偏移的情况。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能够抑制操作构件120由于来自滑动构件132的向内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的作用力而相对于轴部112偏移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使用第一板簧131作为第一咔哒感赋予单元。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使用第二板簧133作为第二咔哒感赋予单元所具备的复位单元,该复位单元用于对滑动构件132向内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内侧)施力从而使操作构件120复位到初始位置。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能够将第一咔哒感赋予单元以及第二咔哒感赋予单元的、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上的尺寸薄型化。即,能够将壳体110的主体部111的半径方向上的尺寸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对第一板簧131以及第二板簧133进行保持的多个保持部111b分别具有能够保持第一板簧131以及第二板簧133这双方的形状。由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进行咔哒感赋予机构100的组装作业的担当者无需注意应将第一板簧131以及第二板簧133组装于哪个保持部111b,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咔哒感赋予机构100的组装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操作构件120以及壳体110的轴部112分别具有中空结构。由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例如,在将该咔哒感赋予机构100装配于触摸面板的表面时,使用者能够视觉辨认到在与该中空部分对应的显示区域显示的显示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操作构件120以及壳体110的轴部112的至少任一方具有中空结构。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技术方案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咔哒感赋予机构,也可应用于能够进行旋转操作以及按下操作的任意装置。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可以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以及按下操作的至少任一方设置能够进行电连接以及操作的结构(例如,配线、端子等)。即,可以使上述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具有旋转开关、按压开关等功能。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可以对壳体110的主体部111设置三个以上的第一板簧131。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可以对壳体110的主体部111设置三个以上的滑动构件132与第二板簧133的组。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可以使第一板簧131与第二板簧133一体地形成。由此,可以使得能够在在圆周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以及按下操作这双方赋予咔哒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可以使用其他施力构件(例如,螺旋弹簧、弹性橡胶等)来代替第一板簧131。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中,可以使用其他施力构件(例如,螺旋弹簧、弹性橡胶等)来代替第二板簧133。

〔变形例〕

图9是示出一变形例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a(拆下了盖板14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一变形例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a(拆下了盖板140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以及图10所示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a具备咔哒感赋予构件150来代替第一板簧131、滑动构件132以及第二板簧133,这一点与咔哒感赋予机构100不同。咔哒感赋予构件150是将“第一咔哒感赋予单元”以及“第二咔哒感赋予单元”一体化的构件的一例。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一变形例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a具有四个咔哒感赋予构件150,这四个咔哒感赋予构件150分别组装于以90°间隔在壳体110的主体部111的周壁部形成的、四个保持部111b。

图11是示出一变形例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a所具备的咔哒感赋予构件150的放大图。如图11所示,咔哒感赋予构件150具备滑动构件151以及第三板簧152。

滑动构件151具有与滑动构件132大致相同的形状。即,滑动构件151与滑动构件132同样地,是其截面呈大致l字状的构件,且在其内侧缘部形成有弯曲的上角部151a。但是,对于滑动构件151,在形成于外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壁部上追加设置有向内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凸部153这一点上,与滑动构件132不同。凸部153与第一板簧131的凸部131a同样地,呈弯曲的凸形状,且设置为用于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赋予咔哒感。

第三板簧152与第二板簧133同样地,是对金属制且薄板状的材料进行加工而成的、具有弹簧特性的构件。第三板簧152通过粘接材料或铆钉等固定机构而被固定于滑动构件151的背面。

在这样构成的咔哒感赋予机构100a中,在进行了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时,操作构件120的第二凸轮部123通过其弯曲的凸形状而与滑动构件151的上角部151a抵接,并对滑动构件151向外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外侧)施力。由此,滑动构件151向外侧滑动。

此时,对于滑动构件151,在上角部151a根据第二凸轮部123的凸形状而通过第二凸轮部123的顶点时,滑动移动时的加速度从减速状态变化为加速状态。与其联动地,操作构件120向下方移动时的加速度从减速状态变化为加速状态。并且,当操作构件120的第一凸轮部122的下表面与滑动构件151的上表面抵接时,操作构件120向下方的移动紧急停止。由此,滑动构件151能够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按下操作赋予咔哒感。

另外,在咔哒感赋予机构100a中,在未进行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时,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四个滑动构件151各自的凸部153成为嵌入相邻的两个第一凸轮部122间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咔哒感赋予机构100a中,在进行了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时,四个滑动构件151各自的凸部153被操作构件120的第一凸轮部122向外侧(操作构件12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半径方向的外侧)按压。此时,对于各凸部153,以通过第一凸轮部122的凸形状的顶点为界,由于来自第三板簧152的回弹力而产生的、向第一凸轮部122赋予的阻力从增加状态向减少状态变化。同时,对于各凸部153,以通过第一凸轮部122的凸形状的顶点为界,使第一凸轮部122的旋转移动中的加速度从减速状态向加速状态变化。并且,对于各凸部153,在再次成为嵌入相邻的两个第一凸轮部122间的状态时,使第一凸轮部122的旋转移动紧急停止。由此,各凸部153能够对基于操作构件120的旋转操作赋予咔哒感。

本国际申请基于2017年8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151069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援引至本国际申请。

附图标记说明

100咔哒感赋予机构

110壳体

111主体部

111a爪部

111b保持部

112轴部

120操作构件

121内筒部

122第一凸轮部

123第二凸轮部

131第一板簧(第一咔哒感赋予单元)

132滑动构件(第二咔哒感赋予单元以及复位单元)

133第二板簧(复位单元)

140盖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