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22437发布日期:2019-07-19 23:0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吸式按键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其键帽可下沉收纳的磁吸式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键盘上的按键于未使用时,其键帽保持在未被按压的位置,故传统键盘于非使用状态时,具有一定的厚度,不利储藏或搬运。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当使用者不需使用笔记本电脑时,用户会将屏幕合上,由于传统的按键无法收合,因此屏幕有可能与按键产生碰撞而受损。又,无法收合的按键较占据空间,造成笔记本电脑薄型化的限制。此外,若按键结构利用弹性构件(例如硅胶圆突)以提供键帽回复力的设计时,当键帽被强制下沉以便于收纳时,弹性构件原则上会长时间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可能引起永久变形而影响弹性,不利于弹性构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通过拉远用以产生键帽回复力的两磁吸件的距离,以使键帽能下沉以便于收纳。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按键结构,包含:

底板;

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之上;

升降机构,包含:

第一支架,连接至该底板及该键帽之间;以及

第二支架,与该第一支架枢接且连接至该底板及该键帽之间,该键帽能通过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以相对于该底板平行于垂直方向移动;

第一磁吸件,固定设置于该第一支架且突出于该第一支架,该第一磁吸件于该垂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该升降机构于该垂直方向上的投影的一侧;

活动板,可滑动地设置于该底板之下;以及

第二磁吸件,对应该第一磁吸件固定设置于该活动板,该第一磁吸件与该第二磁吸件间产生磁吸力;

其中,当该活动板位于第一位置时,该第二磁吸件位于该第一磁吸件下方,且该磁吸力经由该第一磁吸件及该升降机构驱使该键帽远离该底板移动,以及

当该活动板自该第一位置水平滑动至第二位置时,该第二磁吸件远离该第一磁吸件及该升降机构,使得该磁吸力下降以使该键帽朝向该底板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含:

底板;

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之上;

升降机构,包含:

第一支架,连接至该底板及该键帽之间;以及

第二支架,与该第一支架枢接且连接至该底板及该键帽之间,该键帽能通过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以相对于该底板平行于垂直方向移动;

第一磁吸件,固定设置且突出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其中之一,该第一磁吸件于该垂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该升降机构于该垂直方向上的投影的一侧;

活动板,可滑动地设置于该底板之下且包含凸起部;以及

第二磁吸件,固定设置于该底板且位于该第一磁吸件下方,该第一磁吸件与该第二磁吸件间产生磁吸力;

其中,当该活动板位于第一位置时,该磁吸力经由该第一磁吸件及该升降机构驱使该键帽远离该底板移动,以及

于该活动板自该第一位置水平滑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该凸起部推抵该第一支架以使该第一支架朝向该底板旋转,使得该键帽朝向该底板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支架以上端部与该键帽连接且以下端部与该底板连接,该第二支架包含滑槽,沿延伸方向延伸,该延伸方向由该第二支架的下端部指向该第二支架的上端部,该活动板包含滑勾,于该活动板自该第一位置滑动至该第二位置的过程中,该滑勾于该滑槽内滑动并对该滑槽施力以使该第二支架朝向该底板旋转。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滑槽包含开口及槽道,于该活动板自该第一位置滑动至该第二位置的过程中,该滑勾自该开口滑入该槽道。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滑槽具有槽底面,该槽底面沿朝向该键帽偏离该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于该活动板自该第一位置滑动至该第二位置的过程中,该滑勾滑动于该槽底面上。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开关及触发件,其中,该开关设置于该活动板上,该触发件对应该开关设置于该第一支架或该第二支架上,该键帽可向该底板移动使得该触发件触发该开关,当该活动板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开关未被触发。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触发件呈悬臂结构并以该悬臂结构的自由端部触发该开关。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触发件与该第一磁吸件以一顺磁性材料一体成形,该第二磁吸件为一磁铁。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触发件与该第一磁吸件以一顺磁性材料一体成形后,再以埋入射出的方式与该第一支架一体成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活动板包含一凸起部,于该活动板自该第一位置水平滑动至该第二位置的过程中,该凸起部推抵该第一支架以使该第一支架朝向该底板旋转。

综上所述,相较于先前技术,根据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其键帽即使未受到按压外力,仍能下沉以便于收纳。又,该键帽回复力(即该磁吸力)非由弹性结构产生,故不会有先前技术中弹性构件可能永久便形而影响弹性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部分爆炸图;

图3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俯视图,其中,键帽未绘示于图中;

图4为图1中按键结构沿线x-x的剖面图;

图5为图4中按键结构于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图;

图6为图4中按键结构于活动板移动后的剖面图;

图7为图1中按键结构于活动板移动后的侧视图,其中,键帽以虚线绘示其轮廓于图中;

图8为根据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部分爆炸图;

图9为图8中按键结构如图1中x-x位置的剖面图;

图10为图9中按键结构于活动板移动后的剖面图;

图11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部分爆炸图;

图12为图11中按键结构如图1中x-x位置的剖面图;

图13为图11中按键结构于活动板移动后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请参阅图1至图5。根据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包含底板10、键帽12、升降机构14、第一磁吸件16、触发件17、活动板18、第二磁吸件20及开关电路板22。键帽12设置于底板10之上。升降机构14包含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分别连接至底板10及键帽12之间,使得键帽12能通过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相对于底板10平行于垂直方向d1(以双箭头标示于图4及图5中)于未按压位置(如图4所示者)及按压位置(如图5所示者)移动。第一磁吸件16固定设置于第一支架142且突出于第一支架142。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磁吸件16于垂直方向d1上的投影(于图3中部分的隐藏轮廓以虚线绘示)位于升降机构14于垂直方向d1上的投影(相当于其于图3所示之廓轮)的一侧。触发件17设置于第一支架142上。活动板18可滑动地设置于底板10之下。第二磁吸件20对应第一磁吸件16固定设置于活动板18,第一磁吸件16与第二磁吸件20间产生磁吸力f(以双箭头表示于图4及图5中)。开关电路板22设置于活动板18上并随着活动板18一起移动,例如通过黏贴于活动板18上,又或者与活动板18间产生结构干涉。开关电路板22具有开关222(以带斜线的圆圈表示于图2中,并以方块表示于图4及图5中),对应触发件17设置。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2以上端部1422与键帽12连接且以下端部1424与底板10连接。第二支架144以上端部1442与键帽12连接且以下端部1444与底板10连接。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以枢接轴a1(以虚线示于图3中,以十字标记表示于图4及图5中)相互枢接。第一磁吸件16及枢接轴a1位于第一支架142连接至底板10处的两侧,使得磁吸力f驱使第一支架142逆时针旋转(以图4或图5的视角),进而带动第二支架144旋转以使键帽12向上移动。藉此,当键帽12未被按压时,键帽12能位于未按压位置(如图4所示)。当键帽12被外力按压以朝向底板10移动至按压位置时(如图5所示),第一磁吸件16远离第二磁吸件20,触发件17随着第一支架142朝向底板10而旋转以触发开关222。当外力移除时,磁吸力f即可作为键帽12的回复力,经由第一磁吸件16及升降机构14驱使键帽12远离底板10移动(以回到原位,即如图4所示未被按压时的位置)。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开关电路板22可由但不限于常见的三层结构的薄膜电路板(其上下层上载有开关电路,中间层绝缘上下层的电路)。例如开关电路板22亦能够以印刷电路板或软板制作,其上焊接触碰开关(作为开关222)。

于本实施例中,触发件17与第一磁吸件16以顺磁性材料一体成形,例如以金属板件冲压成形,此冲压件(其隐藏轮廓于图2中虚线绘示)再以埋入射出的方式与第一支架142一体成形。第二磁吸件20为磁铁,以与第一磁吸件16间能产生磁吸力f。触发件17呈悬臂结构,朝向升降机构14内侧延伸,其自由端部具有朝向底板10的突起17a,用以触发开关222。呈悬臂结构的触发件17原则上具有弹性,能避免开关222承受过大的触发力,有助于延长开关222的使用寿命。此外,于实际操作中,触发件17与第一磁吸件16不以同一结构件为限。例如触发件17为独立于第一磁吸件16的悬臂结构,对应开关222固定于第一支架142或第二支架144上。又例如,触发件17为第一支架142或第二支架144上朝向开关222突出的部分结构。

请一同参阅图6。于本实施例中,活动板18能平行于水平方向d2(以双箭头标示于图4至图6中)相对于底板10滑动以位于第一位置(如图4及图5所示者)或第二位置(如图6所示者)。当活动板18位于该第一位置时,第二磁吸件20位于第一磁吸件16下方,开关222亦位于触发件17的突起17a下方。此时,按键结构1处于使用状态,用户可操作按键结构1(即按压键帽12、触发开关222,以实现输入操作),如图4及图5所示及其相关说明。当活动板18自第一位置水平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磁吸件20远离第一磁吸件16及升降机构14,使得磁吸力f下降(即磁吸力f减小)以使键帽12朝向底板10移动。此时,按键结构1整体高度减少,便于收纳;换言之,按键结构1处于收纳状态。于实际操作中,可通过设计活动板18位于第二位置时磁吸力f的量值,使得键帽12及升降机构14在自重的作用下自动收折而使按键结构1处于收纳状态。此外,当活动板18位于该第二位置时,开关电路板22亦随着活动板18而移动,使得开关222偏离触发件17的突起17a,故于按键结构1处于收纳状态时,虽然触发件17亦旋向底板10,触发件17的突起17a仍不会触碰到开关222,故开关222未被触发,此结构设计可避免开关222被长时间按压。

于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还包含其他互动结构以利于按键结构1处于收纳状态。其中,第二支架144包含滑槽146,沿延伸方向144a(以一箭头表示于图2中)延伸,延伸方向144a由第二支架144的下端部1444指向第二支架144的上端部1442。活动板18包含滑勾182,对应滑槽146。请参阅图1、图2及图7。于活动板18自第一位置(如图1所示者)滑动至第二位置(如图7所示者)的过程中,滑勾182于滑槽146内滑动并对滑槽146施力以使第二支架144朝向底板10旋转,亦有助于使按键结构1处于收纳状态。此外,于此过程中,因磁吸力f的下降亦有助于减少滑勾182于滑槽146内滑动的阻力。因此,磁吸力f的下降与滑勾182于滑槽146内的滑动均有助于使按键结构1处于收纳状态。此外,于本实施例中,滑槽146包含开口1462及槽道1464。于活动板18自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滑勾182自开口1462滑入槽道1464。槽道1464具有槽底面1464a,槽底面1464a沿朝向键帽12偏离延伸方向144a的方向延伸。于活动板18自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滑勾182滑动于槽底面1464a上。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活动板18得由但不限于冲压件制作,滑勾182自活动板18本体朝向键帽12延伸弯折形成并穿过底板10,第二磁吸件20固定设置于活动板18相对的限位部184间,于实际操作中,第二磁吸件20可辅以固定于活动板18底面的薄片件24(例如麦拉片,以虚线绘示于图2中)固定。此外,于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于第二支架144两侧均设置有滑槽146及对应的滑勾182,此有助于滑勾182对第二支架144对称施力,可使升降机构14朝向底板10平顺叠合。

请参阅图8至图10,于其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按键结构2相对于按键结构1以其他互动结构,搭配会随活动板18一起活动的第二磁吸件20,以利于按键结构1处于收纳状态。为简化说明,按键结构2与按键结构1结构相似,按键结构2沿用按键结构1的元件符号,关于按键结构2的其他说明,请参阅按键结构1的相关说明,不再赘述。按键结构2的活动板18包含凸起部186。于活动板18自第一位置(如图9所示者)水平滑动(即平行于水平方向d2滑动)至第二位置(如图10所示者)的过程中,凸起部186推抵第一支架142以使第一支架142朝向底板10旋转。其中,第一支架142的下端部1424以旋转轴向1424a(以十字标记表示于图9及图10中)相对于底板10旋转。以图9及图10的视角而言,凸起部186推抵第一支架142的下端部1424的位置与枢接轴a1所在位置分别位于旋转轴向1424a的上下两侧,凸起部186推抵第一支架142的下端部1424以使第一支架142顺时针旋转。

于实际操作中,按键结构可兼具按键结构1、2的结构,即同时包含会随活动板18一起活动的第二磁吸件20、滑勾182搭配滑槽146、及凸起部186,其结构可基于前述各实施例而可得知,不另赘述。此外,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2为内环支架,第二支架144为外环支架,第一支架142枢接于第二支架144内侧,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11至图13。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3与按键结构1结构相似,为简化说明,按键结构3原则上沿用按键结构1的元件符号,关于按键结构3的其他说明,请参阅按键结构1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于按键结构3中,第二磁吸件20固定设置于底板10且位于第一磁吸件16下方,第一磁吸件16与第二磁吸件20间产生磁吸力f(以双箭头表示于图12及图13中)。其中,第二磁吸件20固定设置于底板10相对的两个限位部102之间,于实际操作中可辅以固定于底板10底面的薄片件24(例如麦拉片,以虚线绘示于图11中)固定。

如图12所示,活动板18位于第一位置,按键结构1处于使用状态,使用者可通过按压键帽12以触发开关222,其作动细节如前文所述,不另赘述;其中,磁吸力f经由第一磁吸件16及升降机构14驱使键帽12远离底板10移动。于活动板18自第一位置(如图12所示)水平滑动至第二位置(如图13所示)的过程中,活动板18的凸起部186推抵第一支架142以使第一支架142朝向底板10旋转,使得键帽12朝向底板10移动,以使按键结构1整体高度减少,便于收纳;换言之,按键结构1处于收纳状态(如图13所示)。其中,虽然于此过程中,第一磁吸件16与第二磁吸件20间的水平相对位置不变,但于实际操作中,凸起部186推抵第一支架142之力(例如由使用者经由拉动或推动活动板18施加)仍可克服磁吸力f,因此,第一支架142逻辑上仍能经由凸起部186的推抵而旋转。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3亦包含滑槽146及与之互动的滑勾182,于活动板18自第一位置水平滑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滑槽146与滑勾182间产生结构干涉,亦有助于使按键结构1处于收纳状态;其作动细节及其结构其他说明,如前文按键结构1中相关说明所述,故不另赘述。于实际操作中,按键结构3亦可不通过滑槽146搭配滑勾182,而由凸起部186推抵第一支架142以使按键结构1处于收纳状态,于此不另赘述。

于前述按键结构1、2、3中,键帽12即使未受到按压外力,仍能下沉以便于收纳。又,键帽12回复力(即该磁吸力)非由弹性结构产生,可避免先前技术中实体弹性构件可能永久便形而影响弹性的问题。

综上所述,相较于先前技术,根据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其键帽即使未受到按压外力,仍能下沉以便于收纳。又,该键帽回复力(即该磁吸力)非由弹性结构产生,故不会有先前技术中弹性构件可能永久便形而影响弹性的问题。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