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对线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9156发布日期:2019-09-17 20:15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线对线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电源和装置、装置和装置、或者装置内部单位(unit)之间相连接以构成电路的线对线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线对线连接器是将电源和装置、装置和装置或者装置内部单位之间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路的连接机构。一般而言,线对线连接器以公母连接器的方式对应地构成,从而能够彼此进行结合。

随着公母连接器彼此相紧固,公连接器的端子管脚插入及紧固于母连接器的端子以实现电连接,能够传递信号或者供应电源。

但是,现有技术的端子管脚或者端子的长度相较于横向、纵向宽度(或者直径)更长,沿着端子管脚或者端子的长度方向插入于连接器的内部,所述端子管脚在端子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插入而彼此紧固,因此,为了公母连接器的紧固而占据较多的作业空间。

由此,存在有在作业空间狭小的环境下不易进行组装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作业空间狭小的环境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的线对线连接器组件。

作为解决所述目的的一例,本实用新型的线对线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具有设置于电路板的插头和安装于所述插头的多个第一端子;第二连接器,具有壳体和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多个第二端子;在所述插头向与所述电路板平行的方向延伸形成有多个第一端子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安装孔用于安装与第一金属线相连接的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在所述壳体向与所述电路板平行的方向延伸形成有多个第二端子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安装孔用于安装与第二金属线相连接的多个所述第二端子,所述壳体沿着与所述电路板垂直的方向与所述插头相紧固。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分别包括:第一固定部,以包围所述第一金属线的方式弯曲,用于固定所述第一金属线;以及第一接触板部,其一部分从所述第一端子安装孔凸出,所述第一接触板部以与所述电路板垂直的方式配置,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分别包括:第二固定部,以包围所述第二金属线的方式弯曲,用于固定所述第二金属线;以及第二接触板部,与插入于所述第二端子安装孔的所述第一接触板部相连接。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所述第一接触板部可包括:第一倾斜部,从所述第一端子的底座部的左右两侧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分别倾斜地向上延伸;以及第一接触部,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倾斜部分别垂直地向上延伸,从而以彼此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接触部从所述第一端子安装孔凸出,所述第二接触板部可包括:第二倾斜部,从所述第二端子的底座部的左右两侧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分别倾斜地向下延伸;以及第二接触部,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倾斜部分别垂直地向下延伸而彼此相向,所述第二接触部以沿着侧方向隔开的方式配置,从而能够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外侧面相接触。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可以彼此进行面接触或者在多个位置进行点接触。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上端部可以形成有锥形部,所述锥形部引导所述第二接触部向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两侧展开。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可以分别还包括:第一卡合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接触板部之间,当所述第一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端子安装孔时,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于所述插头;以及第一卡合凸出部,在所述第一端子的底座部向下方向倾斜地凸出,以便卡合于所述第一端子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分别还包括:第二卡合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第二接触板部之间,当所述第二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二端子安装孔时,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于所述壳体;以及第二卡合凸出部,从所述第二端子的底座部向上方向倾斜地凸出,以便卡合于所述第二端子安装孔。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所述第一卡合部可以从所述底座部的左右两侧向上方向凸出形成。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所述第一连接器可以还包括第一保持器,所述第一保持器安装于所述插头,配置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后方,用于防止安装于所述插头的所述第一端子脱离;所述第二连接器可以还包括第二保持器,所述第二保持器安装于所述壳体,配置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后方,用于防止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端子脱离。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所述第一保持器可以包括:第一结合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持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结合部卡合于分别形成于所述插头的左右两侧的卡钩;以及第一凸出部,从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持器的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结合部之间凸出形成,所述第一凸出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后方,所述第二保持器可以包括:第二结合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保持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结合部卡合于分别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的卡钩;以及第二凸出部,从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保持器的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结合部之间凸出形成,所述第二凸出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后方。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所述插头可以包括:插头主体,在所述插头主体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弹性臂容置部;以及端子安装部,从所述插头主体向上方向凸出形成,所述第一端子安装孔以沿着侧方向隔开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端子安装部,

所述壳体可以包括:壳体主体,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安装孔以沿着侧方向隔开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壳体主体;以及弹性臂,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的左右两侧,所述弹性臂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所述弹性臂容置部。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所述弹性臂可以包括:下侧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侧面下端部;施压部,从所述下侧连接部向上方向延伸,以与所述壳体主体的外侧面在侧方向上隔开的方式配置,当所述插头和所述壳体相紧固时,所述施压部将所述弹性臂容置部的内侧沿着侧方向进行弹性施压;以及紧固凸起,凸出于所述施压部的外侧面,所述紧固凸起的截面呈楔子形状,以便在所述插头和所述壳体相紧固时,使所述紧固凸起与所述弹性臂容置部相紧固。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在所述插头可以设置有第一保持器结合槽,所述第一保持器结合槽分别形成于所述插头的两侧面,所述第一保持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一保持器结合槽;在所述壳体可以设置有第二保持器结合槽,所述第二保持器结合槽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前方,所述第二保持器结合于所述第二保持器结合槽。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所述壳体可以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分别从所述壳体主体的两侧凸出形成,以便覆盖所述端子安装部的两侧面。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所述插头可以包括第一卡合凸块,所述第一卡合凸块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安装孔的前方,来使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端子安装孔,从而沿着所述第一端子安装孔限制所述第一端子的插入深度;所述壳体包括第二卡合凸块,所述第二卡合凸块形成于所述第二端子安装孔的前方,来使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端子安装孔,从而沿着所述第二端子安装孔限制所述第二端子的插入深度。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所述插头可以还包括:分隔壁,在所述分隔壁的左右两侧分别划分所述弹性臂容置部;多个凸出端,从左右两侧的所述分隔壁的上端部向上方向凸出,在所述电路板的垂直方向上限制所述弹性臂的插入深度。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所述壳体主体的支腿部内侧面可以利用所述弹性臂与所述分隔壁的外侧面彼此进行面接触。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在所述壳体可以设置有层积连接部,所述层积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之间,以使所述第二连接器能够进行层积;所述层积连接部可以包括:多个凸柱,凸出形成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上表面;以及多个凸柱容置槽,形成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下端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层积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器中的一个第二连接器的凸柱结合于另一个第二连接器的凸柱容置槽。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在所述壳体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与拾取单元的槽对应的凸起,以便能够利用所述拾取单元夹住并提起所述第二连接器。

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所述凸起可以沿着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以便利用所述拾取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层积方向的垂直移动,来使所述拾取单元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结合或者分离。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随着使壳体和插头的组装方向为与电路板垂直的方向,使壳体和插头之间的组装距离变短,从而在作业空间狭小的环境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线对线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从左侧观察图1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图3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彼此连接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将图6中的第一端子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将图7的第一端子翻转180度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右侧观察图6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在图6中的第一连接器安装第一端子及第一保持器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底面观察图10中的插头的概念图。

图12是示出在图10的插头安装第一端子及保持器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中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将图13中的第二端子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将图14的第二端子翻转180度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从左侧观察图13中的第二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7是示出从右侧观察图16的第二连接器的底面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在图13的第二连接器安装第二端子及第二保持器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在图11的第二连接器安装第二端子及第二保持器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中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相连接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器的层积结构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图21中层积的第二连接器中的一个连接器被拾取单元分离的情形的概念图。

图23是示出利用图22的拾取单元将第二连接器向垂直下方向进行移动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线对线连接器组件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即使属于彼此不同的实施例,对于相同、类似的结构将赋予相同、类似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并且,在对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如果判断为对相关的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混淆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例的技术思想时,将省略该详细的说明。

并且,所附的附图仅是为了容易地理解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例,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技术思想并不受到所附的附图的限制,而是应当被理解为涵盖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及技术范围中包括的所有变更、均等物乃至替代物。

包含第一、第二等序数的术语可以用于说明多样的结构要素,但是所述结构要素并不受到所述术语的限定。所述术语仅是作为将一个结构要素与其它结构要素相区分的目的来使用。

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有明确不同的含义,单数的表达包含复数的表达。

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或者“设置”等仅是为了指定说明书上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者将其组合的情形存在,而并非意在预先排除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其它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者将其组合的情形的存在或者附加可能性。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线对线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侧视图,图4是从左侧观察图1的主视图,图5是示出图3中的第一端子120和第二端子220彼此连接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的第一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将图6中的第一端子120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将图7的第一端子120翻转180度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从右侧观察图6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主视图,图10是示出在图6中的第一连接器10安装第一端子120及第一保持器130(retainer)的情形的立体图,图11是从底面观察图10中的插头110的概念图,图12是示出在图10的插头110安装第一端子120及保持器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中的第二连接器20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将图13中的第二端子220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将图14的第二端子220翻转180度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从左侧观察图13中的第二连接器的主视图,图17是示出从右侧观察图16的第二连接器20的底面立体图,图18是示出在图13的第二连接器20安装第二端子220及第二保持器230的情形的立体图,图19是示出在图11的第二连接器20安装第二端子220及第二保持器230的情形的剖视图,图20是示出图1中的第一端子120及第二端子220相连接的情形的立体图。

本实用新型的线对线连接器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

第一连接器10包括:插头110、多个第一端子120以及第一保持器130。

插头110设置于电路板1的上表面。可以在电路板1设置一个或者多个插头110。本实施例中示出一个插头110设置于电路板1的情形。

可以在插头110的内部设置多个第一端子120。第一端子120可以与用于信号传递及供电的第一金属线2相连接。第一端子120由导电材质构成。

插头110可以包括:插头主体111、端子安装部112以及多个弹性臂容置部115。

插头主体111形成为矩形形态,插头主体111以可接触的方式配置于电路板1。端子安装部112可以在插头主体111的上部以矩形形态凸出形成。

为了使第一金属线2以与电路板1平行的方式延伸,多个第一端子安装孔113可以在端子安装部112的内部沿着与电路板1平行的方向形成。如图6所示,多个第一端子安装孔113可以以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端子安装部112的方式形成。

多个第一端子安装孔113可以在端子安装部112的内部沿着侧方向彼此隔开配置。多个第一端子120可以分别安装于第一端子安装孔113。

多个弹性臂容置部115可以在插头主体111的两侧分别沿着上下方向贯穿形成。多个弹性臂容置部115可以以在侧方向上隔开的方式配置。

多个弹性臂容置部115可以被在侧方向上隔开配置的两个分隔壁116划分。在两个分隔壁116之间,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贯穿形成有中间孔117。

在两个分隔壁116的上端部分别凸出形成有凸出端1161,两个凸出端1161可以以比插头主体111的上端部更高的方式凸出。

第二连接器20包括壳体210、多个第二端子220以及第二保持器230。

壳体210可以包括壳体主体211、支腿部214以及弹性臂215。

可以在壳体主体211的内部安装多个第二端子220。第二端子220可以与第二金属线3相连接。为了安装第二端子220,多个第二端子安装孔212可以以与电路板1平行的方式延伸形成,从而以插头110和壳体210相紧固的状态为基准,第二金属线3以与电路板1平行的方式延伸。以图5为基准,第二端子安装孔212以沿着左右水平的方向贯穿壳体主体211的方式形成。

支腿部214可以从壳体主体211的两侧分别向正下方凸出形成。两个支腿部214可以以沿着侧方向隔开的方式配置。支腿部214可以分别插入安装于插头主体111的弹性臂容置部115。

支腿部214的内侧面可以利用弹性臂215与分隔壁116的外侧面进行面接触。

弹性臂215可以包括下侧连接部2151、施压部2152、紧固凸起2153以及把手部2155。

下侧连接部2151可以连接于支腿部214的下端部。

施压部2152可以从下侧连接部2151向上方向延伸。施压部2152可以与支腿部214在侧方向上隔开配置。施压部2152可以沿着侧方向受力而弹性变形。

施压部2152的外侧面可以构成为比弹性臂容置部115的内侧宽度更宽地展开。当弹性臂215插入到弹性臂容置部115时,施压部2152可以向朝向支腿部214缩合的方向弹性变形。

紧固凸起2153可以在施压部2152的外侧面向侧方向凸出形成,以使紧固凸起2153与弹性臂容置部115相卡合。在弹性臂容置部115的内侧下部,可以形成有以沿着侧方向具有阶差的方式形成的弹性臂卡合凸块。

当弹性臂215沿着上下方向插入到弹性臂容置部115时,在紧固凸起2153经过卡合凸块2154的过程中,弹性臂215向侧方向展开,从而能够对弹性臂容置部115进行弹性施压。由此,紧固凸起2153能够以与卡合凸块2154相咬合的方式进行结合。

利用壳体210的垂直移动,支腿部214受到弹性臂215的侧方向施压,从而能够面接触于分隔壁116。由此,能够限制壳体210向侧方向晃动。

并且,利用壳体210的垂直移动,壳体主体211的下表面卡合于凸出端1161,从而能够限制弹性臂215的插入深度。即,当壳体主体211接触于凸出端1161时,弹性臂215将不再向下方向下移。

随着紧固凸起2153卡合于卡合凸块,能够防止壳体210相对于插头110上升。

由此,随着壳体210紧固于插头110,能够完成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的垂直方向组装。随着第一连接器10及第二连接器20的垂直方向组装完成,能够使第一端子120和第二端子220在垂直方向上紧固于电路板1。在附图上,端子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紧固。

把手部2155在施压部2152的上端向侧方向凸出形成,在壳体210和插头110相紧固后,在为了将第二连接器20从第一连接器10拆卸而向侧方向按压把手部2155时,弹性臂215进行缩合,并在此过程中能够使紧固凸起2153从卡合凸块解除紧固。

壳体210可以还包括凸出部216。凸出部216可以构成为分别覆盖端子安装部112的两侧面和第一保持器130的两侧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随着壳体主体211包围端子安装部112的三方向侧面,能够将插头110和壳体210稳定地进行紧固。

凸出部216的内侧面分别面接触于端子安装部112和第一保持器130的外侧面,还能够防止第一保持器130的第一结合部131任意地脱离。

多个第一端子120分别可以容置于第一端子安装孔113而进行安装。多个第一端子120分别可以以图5为基准,沿着第一端子安装孔113从右侧向左侧方向以水平的方式插入安装。

多个第一端子120分别包括第一底座部121、多个第一固定部122、第一板部123以及第一卡合部124。

第一底座部121可以以呈板形态的方式延伸构成。第一底座部121可以沿着与电路板1平行的方向配置。

多个第一固定部122的各个第一固定部122分别从第一底座部121的两侧向侧方向凸出形成,并且可以以呈圆形的方式弯曲,从而包围第一金属线2。

弯曲的第一固定部122在包围第一金属线2后,以第一固定部122的两端部彼此相接触的状态压接,从而能够固定第一金属线2。多个第一固定部122可以配置于第一端子120的后方(长度方向基准)。

第一板部123可以在第一底座部121的两侧(以沿着侧方向横跨第一底座部121的方向为基准)以预设定的形态弯曲。

第一板部123可以具有第一倾斜部1231及第一接触部1232。

第一倾斜部1231可以在第一底座部121的左右两侧向侧方向彼此相向来倾斜地弯曲。左右两侧的第一倾斜部1231和第一底座部121可以形成三角形。第一底座部121可以对应于三角形的底边。两个第一倾斜部1231可以对应于三角形的彼此相邻的两个边。

左右两侧的第一接触部1232在两个第一倾斜部1231各自的上端向与电路板1垂直的方向延伸,两个第一接触部1232分别可以构成为平板形态并彼此进行面接触。在附图上,第一接触部1232分别可以沿着上下方向配置。

第一接触部1232可以在高度方向上比第一倾斜部1231更长地形成。

可以使形成三角形的第一倾斜部1231和第一底座部121容置于第一端子安装孔113,第一接触部1232向插头主体111的上部凸出。

根据第一板部123的结构,形成三角形的第一底座部121和第一倾斜部1231能够稳定地支撑第一接触部1232。例如,在向第一接触部1232施加垂直下方向(重力方向)的力时,通过在两个第一倾斜部1231的各个第一倾斜部1231的上端将该力向两侧进行分散,能够缓解接触板部的冲击。

第一卡合部124可以配置于第一固定部122和第一板部123之间。第一卡合部124可以从第一底座部121的两侧向上方向凸出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卡合部124在第一底座部121的两侧分别以呈直角的方式弯曲,从而能够形成高度方向上的长度比底座部的宽度更长的矩形。

第一卡合部124可以卡合于第一端子安装孔113。例如,在第一端子安装孔113的前方的在左右侧方向上相向的侧面可以形成有第一卡合凸块1241。

利用第一卡合凸块1241的结构,可以使第一端子120的第一接触板通过,但是第一卡合部124将卡合于第一卡合凸块1241,从而能够限制第一端子120的插入深度。并且,当第一端子120过度地插入到第一端子安装孔113时,通过使第一卡合部124卡合于第一卡合凸块1241,能够预先防止因第一接触板与插头110的内侧相碰撞而发生冲击。

其中,第一接触板、第一卡合部124以及第一固定部122分别共享第一底座部121,并可以沿着第一底座部121的长度方向以从前方到后方的顺序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

第一端子120可以还包括第一卡合凸出部125。第一卡合凸出部125可以将第一底座部121的一部分切开为“ㄈ”模样,并以向下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第一卡合凸出部125构成为使第一端子120卡合于第一端子安装孔113。

例如,在第一端子安装孔113的下侧,卡合卡钩1251以与第一卡合凸出部125彼此咬合的方式凸出形成,从而能够通过使第一卡合凸出部125卡合于卡合卡钩1251来限制移动。利用第一卡合凸出部125的结构,当将第一端子120安装于第一端子安装孔113时,能够防止第一端子120向第一端子120的插入相反方向后退。

第二端子220可以安装于壳体210。第二端子220作为与第二金属线3相连接的结构要素,第二端子220安装于壳体210。在第二端子220的第二接触板部223中,沿着侧方向彼此相向的第二接触部2232可以彼此隔开配置。

在将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相紧固的情况下,第一端子120的第一接触部1232朝向上方向,第二端子220的第二接触部2232朝向下方向,第一接触部1232和第二接触部2232可以在侧方向上重叠来配置。

左右两侧的第二接触部2232可以比第一接触部1232的厚度稍薄地隔开配置,以便能够与第一接触部1232相接触。

在将第一端子120和第二端子220相连接时,第一接触部1232插入于壳体210的第二端子安装孔212,第一接触部1232可以在第二端子安装孔212内部与在左右两侧彼此相向且隔开配置的第二接触部2232相连接。

在第一接触部1232的上端部可以形成有锥形部1233。锥形部1233可以越靠近第一接触部1232的上端其厚度越薄地形成。左右两侧的第一接触部1232的彼此相接触的内侧面为平面,锥形部1233在左右两侧的第一接触部1232的外侧面以彼此向上倾斜的方式形成。

根据这样的锥形部1233,在将第一端子120和第二端子220相连接时,第二接触部2232被锥形部1233向两侧展开,从而能够沿着第一接触部1232的外侧面向下方向移动并进行接触。此时,第一接触部1232和第二接触部2232可以彼此进行面接触或在多个位置进行点接触。例如,在第二接触部2232的内侧面的多个位置可以分别凸出形成有点接触部。

并且,第二端子220可以构成为,使第二倾斜部及第二接触部2232从第二底座部221向正下方凸出延伸。其余结构要素与第一端子120相同或类似,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保持器130以包围端子安装部112的两侧面和前方面的方式安装于插头110,从而防止多个第一端子120从多个第一端子安装孔113向第一端子120的插入相反方向脱离。

为了安装第一保持器130,在端子安装部112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第一保持器结合槽114,以使第一保持器130能够容置于第一保持器结合槽114而进行结合。第一保持器130的大致呈“ㄈ”形态开放的部分朝向端子安装部112,第一保持器130的左右两侧面和后方面可以包围第一保持器结合槽114和端子安装部112的前方面。

在第一保持器13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结合部131,在第一结合部131之间可以形成有多个第一凸出部133。多个第一凸出部133与第一结合部131以在侧方向上隔开的方式配置,多个第一凸出部133的各个第一凸出部133可以彼此在侧方向上隔开配置。

多个第一凸出部133和第一结合部131可以利用以沿着侧方向横跨的方式延伸的保持器底座部134来相连接。

多个第一凸出部133分别插入于第一端子安装孔113并配置于第一卡合部124的后方,从而能够防止第一卡合部124向第一端子120的插入相反方向脱离。

并且,第一结合部131可以利用形成于第一保持器结合槽114的卡钩卡合。在第一结合部131的内侧形成有沿着侧方向贯穿形成的卡合孔1311,通过使卡钩132插入于卡合孔1311,能够防止第一保持器130向插入相反方向脱离。

第二保持器230仅在安装于壳体210的方面上与第一保持器130的安装对象不同,而第一保持器130及第二保持器230的结构及作用相同或类似,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只是,为了安装第二保持器230,在壳体主体211的两侧面和前方面分别形成有第二保持器结合槽213,在形成于壳体主体211的两侧面的第二保持器结合槽213可以分别凸出形成有卡钩。

图2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器20的层积结构的立体图,图22是示出图21中层积的第二连接器20中的一个连接器被拾取单元30(pickup unit)分离的情形的概念图,图23是示出利用图22的拾取单元30将第二连接器20向垂直下方向进行移动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多个第二连接器20分别具有层积连接部,并且可以为了与第一连接器10进行组装,而以层积结构进行结合。

层积连接部可以包括多个凸柱241、多个凸柱容置槽242。

多个凸柱241沿着第二连接器20的层积方向形成于壳体主体211的上表面,多个凸柱容置槽242可以形成于壳体主体211的支腿部214的下端。多个凸柱241和凸柱容置槽242可以以沿着第二连接器20的层积方向或者上下方向彼此对应的方式配置。

随着在第二连接器20的层积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器20中的一个第二连接器20的凸柱241插入结合于另一个第二连接器20的凸柱容置槽242,在层积第二连接器20时能够以呈一列的方式进行层积。

多个第二连接器20可以利用拾取单元30与第一连接器10相组装。

拾取单元30可以构成为“ㄈ”形态。拾取单元30可以包括拾取底座部31、拾取臂部32。

拾取臂部32可以从拾取底座部31的两端部分别向一方向凸出形成。

滑动槽321可以在拾取臂部32的内侧面沿着长度方向形成。

在第二连接器20中,在壳体主体211的两侧面可以沿着与电路板1平行的方向分别形成有滑动凸起322。

拾取单元30向与第二连接器20的层积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拾取单元30的滑动槽321与第二连接器20的滑动凸起322相结合。

拾取单元30可以夹住以层积结构结合的多个第二连接器20中的一个第二连接器20并提起。

接着,拾取单元30朝向设置于电路板1的第一连接器10移送后,将第二连接器20的弹性臂215沿着与电路板1垂直的方向紧固于第一连接器10的弹性臂容置部115。

壳体210和插头110沿着与电路板1垂直的方向相紧固。

第二端子220的第二接触部2232被形成于第一端子120的第一接触部1232的上端的锥形部1233展开,从而与第一接触部1232进行面接触或者在多个位置进行点接触。此时,左右两侧的第二接触部2232的彼此相向的侧方向间隔比第一接触部1232的厚度稍窄,并且比锥形部1233的最小厚度稍宽地隔开,由此,第二接触部2232能够将第一接触部1232沿着侧方向进行弹性施压。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必要特征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可以具体化为其它特定的形态。因此,以上所述的详细说明在所有层面上均被考虑为是例示性而不是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当由对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合理解释来决定,与本实用新型等价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