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防雷灭弧的一体化密封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3521发布日期:2019-11-19 21:3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防雷灭弧的一体化密封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雷灭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防雷灭弧的一体化密封组件。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防雷一直都是电力部门防雷工作的重要内容,雷电故障仍然是影响电网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雷电因素是输电线路故障跳闸的主要原因,当输电线路发生雷击,导致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闪络,随之而起的工频续流,损坏绝缘子串及金具,导致绝缘子串烧毁及烧断导线事故,对此电力部门一般采用输电线路加装线路防雷器来实现保护。一篇中国专利的申请号为:201610747255.3,专利名称为:雷电诱导型固相灭弧防雷器,该灭弧防雷器虽然灭弧能力强、工作稳定可靠、更换灭弧气丸快捷方便,但喷射气流会在灭弧转盘与灭弧筒连接处产生泄露,考虑到不集中的气流对电弧作用不够充分,从而导致灭弧防雷器的灭弧能力和防雷效果,为此,能希望喷射气流最大化作用于电弧并可以通过提高灭弧气流通道的密封性来提升灭弧气流的强度,为此,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防雷灭弧的一体化密封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防雷灭弧的一体化密封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组件能有效提高了转盘与灭弧筒之间气流通道的密封性,使喷射气流最大化作用于电弧,提高了防雷灭弧可靠性,该密封组件结构同时也提高了灭弧防雷的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防雷灭弧的一体化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产气组件、密封包、转盘、灭弧筒在转盘的盘面上且沿圆周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凹槽,在每个凹槽的底部中心设置有喷气孔,所述产气组件密封包覆在所述密封包内,所述密封包的上半部分密封包覆安装在凹槽的顶端开口部之下与底部之上,所述密封包的下半部分套设在灭弧筒内,该灭弧筒用于支撑密封包且为所述密封包的下半部能从喷气孔向下伸入至灭弧筒的顶端筒口内进行密封连通时提供支撑力,使密封包的下半部与灭弧筒的顶端开口形成密封状态。

上述方案优选的,在所述转盘的上下盘面分别设置有底板和卡板,所述密封包分别通过底板和卡板密封在所述转盘上设置的凹槽内,所述密封包具有封包腔部、从封包腔部下端延伸出的肩部和从肩部向下伸出且逐渐递减的颈部,所述产气组件密封设置在封包腔部内,在所述凹槽的顶端开口与底端之间通过底板和卡板将封包腔部密封在所述凹槽内的,所述肩部)通过卡板卡接固定在所述凹槽的底端,所述产气组件在密封包内被触发产生强气流时,所述密封包的颈部从上至下依次穿过喷气孔和卡板插入所述灭弧筒的顶端筒口内进行密封连通。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灭弧筒的顶端筒口上方设置有呈刚性的支撑壳体,所述产气组件在密封包内被触发产生强气流时,所述密封包的颈部通过支撑壳体插入至灭弧筒的顶端筒口进行密封连通。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壳体的上端面呈平滑表面,该支撑壳体的上端面中心具有上开口部,所述支撑壳体的下端面具有喇叭状的下开口部,所述产气组件在密封包内被触发产生强气流时,所述密封包的颈部插入支撑壳体的上开口部,所述支撑壳体的下开口与部灭弧筒的顶端筒口密封连通,使所述密封包的颈部通过支撑壳体灭弧筒的顶端筒口进行密封连通。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灭弧筒的顶端筒口部的边缘上设置有弹簧(8),该弹簧套设在所述支撑壳体的下开口部的外壁上,该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灭弧筒的顶端筒口的边缘外侧连接,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支撑壳体下表面外壁连接。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支撑壳体内还设置有u型密封圈,该u型密封圈嵌套在支撑壳体的上开口部内壁上,所述产气组件在密封包内被触发产生强气流时,所述密封包的颈部插入支撑壳体的上开口部时,该颈部的口部外壁与所述u型密封圈进行接触密封。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产气组件由触发电极、气丸以及紧密环绕包裹在气丸外部周围的框体构成,框体的底端具有一个喷气口,该喷气口与颈部)的出口在同一竖直的轴线上,所述触发电极从气丸内向上依次穿出框体、封包腔部外部与所述底板电气连接。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在气丸内向上引出一条或两条以上的触发电极。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颈部的长度为在1cm-4cm之间,该颈部的最小处的直径不超过1cm,所述颈部的最大处的直径不超过2cm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组件结构简单,很好地防止了强气流外泄,能够保证产生的强气流最大化作用在电弧上。

(2)、本实用新型将切换机制和密封结构巧妙地合为一体,结构简单,连接关系不复杂,大大增强防雷灭弧可靠性。当产气组件在密封包内产生强气流时,使得灭弧筒顶部的支撑壳体能够在弹簧作用下上下移动(滑动),并且保证不会发生左右偏移,提高了防雷灭弧可靠性,该密封组件结构同时也提高了灭弧防雷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防雷灭弧的一体化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产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产气组件1,密封包2,转盘3,底板4,卡板5,支撑壳体6,u型密封圈7,弹簧8,灭弧筒9,触发电极10、气丸11,框体12,喷气口13,封包腔部20,肩部21,颈部22,凹槽30,喷气孔3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发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防雷灭弧的一体化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产气组件1、密封包2、转盘3、灭弧筒9在转盘3的盘面上且沿圆周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凹槽30,在每个凹槽30的底部中心设置有喷气孔31,所述产气组件1密封包覆在所述密封包2内,所述密封包2的上半部分密封包覆安装在凹槽30的顶端开口部之下与底部之上,所述密封包2的下半部分套设在灭弧筒9内,该灭弧筒9用于支撑密封包2且为所述密封包2的下半部能从喷气孔31向下伸入至灭弧筒9的顶端筒口内进行密封连通时提供支撑力,使密封包2的下半部与灭弧筒9的顶端开口形成密封状态,当产气组件1在转盘3上的凹槽30内逐一被触发而产生强气流时,所产生的强气流在密封的条件下进行喷射以达到灭弧的操作,从而将产气组件1密封包覆在一个可转动的转盘3上,当产气组件1在转盘3上的凹槽30内逐一被触发而产生强气流时,该转盘3转动一格并使密封包2的下端开口再次插入所述灭弧筒9的顶端开口进行连通并形成密封状态;所述产气组件1在密封包2内被触发产生强气流时,该灭弧筒9用于支密封包2且为所述密封包2的下半部能上下相对滑动时与所述喷气孔11密封连通提供支撑的弹力,喷气孔31喷出的强气流使密封包2的下半部与灭弧筒9的顶端筒口在弹力的作用下相对滑动而分离,当弹力消失后,所述密封包2的下端开口再次从喷气孔31向下伸入至灭弧筒9的顶端筒口内进行连通密封,并使密封包2的下端开口与灭弧筒9的顶端开口形成密封状态,从而将产气组件1密封包覆在一个可转动的转盘3上,当产气组件1在转盘3上的凹槽30内逐一被触发而产生强气流时,所产生的强气流在密封的条件下进行喷射强以达到灭弧的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所述转盘3的上下盘面分别设置有底板4和卡板5,所述密封包2分别通过底板4和卡板5密封在所述转盘3上设置的凹槽30内,所述密封包2具有封包腔部20、从封包腔部20下端延伸出的肩部21和从肩部21向下伸出且逐渐递减的颈部22,所述产气组件1密封设置在封包腔部20内,在所述凹槽30的顶端开口与底端之间通过底板4和卡板5将封包腔部20密封在所述凹槽30内的,所述肩部21通过卡板5卡接固定在所述凹槽30的底端,所述产气组件1在密封包2内被触发产生强气流时,所述密封包2的颈部22从上至下依次穿过喷气孔31和卡板5插入所述灭弧筒9的顶端筒口内进行密封连通;在所述灭弧筒9的顶端筒口上方设置有呈刚性的支撑壳体6,所述产气组件1在密封包2内被触发产生强气流时,所述密封包2的颈部22通过支撑壳体6插入至灭弧筒9的顶端筒口进行密封连通;所述支撑壳体6的上端面呈平滑表面,该支撑壳体6的上端面中心具有上开口部,所述支撑壳体6的下端面具有喇叭状的下开口部,所述产气组件1在密封包2内被触发产生强气流时,所述密封包2的颈部22插入支撑壳体6的上开口部,所述支撑壳体6的下开口与部灭弧筒9的顶端筒口密封连通,使所述密封包2的颈部22通过支撑壳体6灭弧筒9的顶端筒口进行密封连通;在所述灭弧筒9的顶端筒口部的边缘上设置有弹簧8,该弹簧8套设在所述支撑壳体6的下开口部的外壁上,该弹簧8的下端与所述灭弧筒9的顶端筒口的边缘外侧连接,所述弹簧8的上端与所述支撑壳体6下表面外壁连接,所述产气组件1在密封包2内被触发产生强气流时,使得灭弧筒9的顶部筒口上的支撑壳体能够在弹簧8作用下上下移动(滑动)。

在所述支撑壳体6内还设置有u型密封圈7,该u型密封圈7嵌套在支撑壳体6的上开口部内壁上,使颈部2与支撑壳体6通过u型密封圈7接触起到密封的作用,所述产气组件1在密封包2内被触发产生强气流时,所述密封包2的颈部22插入支撑壳体6的上开口部时,该颈部22的口部外壁与所述u型密封圈7进行接触密封;所述产气组件1由触发电极10、气丸11以及紧密环绕包裹在气丸外部周围的框体12构成,该框体12的底端具有一个喷气口13,该喷气口13与颈部22的出口在同一竖直的轴线上,所述触发电极10从气丸内向上依次穿出框体12、封包腔部20外部与所述底板4电气连接;在气丸11内向上引出一条或两条以上的触发电极;所述颈部22的长度为在1cm-4cm之间,确保了弹簧8在气流作用下压缩时,使颈部22与支撑壳体6能够有足够的分离时间,以便转盘转动时重新进入下一次的密封接触,该颈部22的最小处的直径不超过1cm,颈部22的最大处的直径不超过2cm,从而保证了气体喷出时的流量和压力,使气体有足够的冲击力作用于支撑壳体6并对弹簧8进行压缩。产气组件1中的气丸11被框体12从四面包裹,气体仍可能从两面未包裹的缝隙处泄露,故又在产气单元框体外增加了一个一体化的密封包2,密封包2卡在转盘3上设置的凹槽30内,通过转盘的底板4与卡板5将其卡住。密封包2的下端出气口(颈部22)的口径往下递减,似尖嘴型,在柱形灭弧筒9上方设一个u型密封圈7,外部设置钢性支撑壳体6,支撑壳体6的下端面具有喇叭状的下开口部,颈部22插入支撑壳体6的上端开口内并通过u型密封圈7进行接触密封在灭弧筒9的顶端筒口处,支撑壳体6的底部气体出口似喇叭状且口径往下递减,支撑壳体6的最底端嵌在灭弧筒9内,支撑壳体6与灭弧筒之间采用弹簧8连接,当产气组件1触发产生大量高强度气体时,从气体从密封包2的喷气口13喷出的大量高强度气体经过u型密封圈7,密封圈在高温下向四周鼓胀,并将密封包2与支撑壳6之间的缝隙堵住,使绝大部分气体进入到灭弧筒9内。连接处的弹簧8受气流作用会被压缩,使得灭弧筒9的顶部筒口上的支撑壳体6能够在弹簧8作用下上下移动(滑动),气流消失后又能复原,发产生大量高强度气体至在气流消失之间的时间内,弹簧8的弹力消失,转盘3安装规定的动作转动一格,能够实现对每一个凹槽30内的密封包2依次进行卡位。产气组件1被触发时,转盘转动的方式具体可以参考申请号为201610747255.3,专利名称为:雷电诱导型固相灭弧防雷器,采用该专利旋转卡位的技术方案,不仅保证了可靠旋转和可靠定制保证了触发后又能可靠拖位,防止转盘误转,因此,当转盘3上的产气组件1被触发后,喷射气流会在转盘与灭弧筒连接处不会产生泄露,喷射气流可最大化作用于灭弧筒,使密封包2的颈部22与刚性支撑壳体6分别在弹簧8以及u型密封圈7的作用下进行密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