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8408发布日期:2020-05-08 13:43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电容器:该电容器将连接有汇流条的一端的电容器元件收纳于壳体内,并将设置于汇流条的另一端的外部连接用的端子从壳体的开口向外部引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外部连接用的端子设置为从汇流条的端部延伸出,且将该端子与设置于外部装置的外部端子连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29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和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端子构件。在此,所述端子构件包含设置于所述端子构件的端部且能够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从所述端子构件的所述端部延伸出的第1端子部和与该第1端子部重叠在一起的第2端子部。

本公开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端子构件的工序和将所述端子构件与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工序。所述端子构件包含设置于所述端子构件的端部且能够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从所述端部延伸出的第1端子部和与该第1端子部重叠在一起的第2端子部。制造所述端子构件的工序包括:将展开状态的所述第1端子部和所述第2端子部在所述第1端子部与所述第2端子部之间的边界折弯使其重叠在一起的工序;以及对重叠在一起的所述第1端子部和所述第2端子部在所述第1端子部以及所述第2端子部的厚度方向上进行压制的工序。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难以产生电容器元件的热损伤的电容器。

本公开的效果或意义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将会更进一步明确。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将本公开实施化时的一个例示,本公开并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的任何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将电容器元件单元收容在壳体内之前的电容器元件单元以及壳体的立体图。

图3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3b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4a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的周边的第1汇流条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4b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后连接端子部的周边的第2汇流条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汇流条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的周边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5b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汇流条的第2后连接端子部的周边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制造工序的流程的图。

图7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部折弯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8a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部压制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8b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9a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9b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0a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0b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0c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1a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1b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实施方式之前,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进行简单地说明。外部连接用的端子与汇流条中的电容器元件侧的主体部分相比,与电流的流动正交的方向的宽度容易变小,即使主体部分和厚度相同,其宽度方向的截面积也容易变小,因此电阻容易变大。因此,在从外部装置流向电容器的电流变大的情况下,外部连接用的端子容易发热而成为高温。在外部连接用的端子成为高温的情况下,若该热经由汇流条向电容器元件传播,则担心电容器元件会受到热损伤。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开始使用面向电动汽车的电容器。例如,可以在用于驱动电动马达等的逆变器单元搭载电容器。从电源装置向逆变器单元供给电力,此时,与电源装置相连的外部端子与电容器的外部连接用的端子连接。在这样的情况下,特别是,易于从电源装置向电容器流过大的电流,因流过大电流,外部连接用的端子容易产生发热。由此,容易产生电容器元件的热损伤。

鉴于这样的课题,本公开提供一种难以产生电容器元件的热损伤的电容器。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公开的电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进行说明。为了方便,在各图中,适当地附注了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另外,图示的方向始终表示薄膜电容器1的相对的方向,并不表示绝对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薄膜电容器1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电容器”对应。此外,第1端面电极410以及第2端面电极420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电极”对应。进一步地,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端子构件”对应。进一步地,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连接端子部”对应。

但是,上述记载的目的只是将权利要求书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结构建立对应,丝毫不是通过上述建立对应而将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公开限定成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是薄膜电容器1的立体图。

参照图1,薄膜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壳体200以及填充树脂300。电容器元件单元100被收容在壳体200内,在壳体200内填充填充树脂300。填充树脂300是热固化性树脂,例如是环氧树脂。埋没于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填充树脂300中的大部分被壳体200以及填充树脂300保护而免受湿气、冲击的影响。

图2是将电容器元件单元100收容在壳体200内之前的电容器元件单元100以及壳体200的立体图。图3a是第1汇流条500的立体图,图3b是第2汇流条600的立体图。

参照图2、图3a以及图3b,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包含六个电容器元件400、第1汇流条500、第2汇流条600、第1绝缘片700以及第2绝缘片800。

电容器元件400通过以下方式来形成,即,将在电介质膜上蒸镀铝而得的2片金属化膜重叠,将重叠的金属化膜卷绕或层叠,并按压成扁平状。在电容器元件400中,在一个端面通过锌等金属的喷涂而形成第1端面电极410,在另一个端面同样地通过锌等金属的喷涂而形成第2端面电极420。6个电容器元件400在两端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作为前后2列地按各列各配置3个,在该状态下,在这些电容器元件400的第1端面电极410以及第2端面电极420分别连接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元件400由在电介质膜上蒸镀铝而得的金属化膜形成,但除此以外,也可以由蒸镀锌、镁等其他金属而得的金属化膜形成。或者,电容器元件400可以由蒸镀这些金属当中的多个金属而得的金属化膜形成,也可以由蒸镀这些金属彼此的合金而得的金属化膜形成。

第1汇流条500通过将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板适当剪切、折弯而形成,具有第1主体部510、3个第1前连接端子部520、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成为一体的结构。

第1主体部510包含端子面部510a和前表面部510b。端子面部510a具有后端部的右端附近部分稍稍向后方突出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从上方覆盖6个电容器元件400的第1端面电极410。在端子面部510a,在排列在左右方向上的6个开口部511的前缘形成第1电极端子512。此外,在端子面部510a,在后端部形成4个第1电极端子512,在右端部形成3个第1电极端子512。2个第1电极端子512与各电容器元件400的第1端面电极410接触,这些第1电极端子512通过钎焊等接合方法与第1端面电极410接合。由此,第1汇流条500与6个电容器元件400的第1端面电极410电连接。前表面部510b具有细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从端子面部510a的前缘部立起。前表面部510b的上端部弯曲为向前方突出。

在第1主体部510,在端子面部510a形成2个圆形的流通孔513。在2个流通孔513之下不存在电容器元件400。此外,在第1主体部510,横跨端子面部510a和前表面部510b地形成长圆形的流通孔514。

3个第1前连接端子部520以等间隔地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于前表面部510b的上端部。第1前连接端子部520具有向上方延伸后弯曲而向前方延伸的钩形状。在第1前连接端子部520,在比弯曲部521更靠前端部的一侧形成圆形的贯通孔522。

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设置在第1汇流条500的后侧的端部即端子面部510a的后端部。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具有向上方延伸后弯曲而向后方延伸的钩形状。在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在比弯曲部531更靠前端部的一侧形成圆形的贯通孔532。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详细结构后述。

第2汇流条600通过将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板适当剪切、折弯而形成,具有第2主体部610、3个第2前连接端子部620、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成为一体的结构。

第2主体部610包含端子面部610a、前表面部610b和后表面部610c。端子面部610a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从下方覆盖6个电容器元件400的第2端面电极420。在端子面部610a形成前后2个且左右方向6个的合计12个的开口部611,在各开口部611的前缘形成第2电极端子612。2个第2电极端子612与各电容器元件400的第2端面电极420接触,这些第2电极端子612通过钎焊等接合方法与第2端面电极420接合。由此,第2汇流条600与6个电容器元件400的第2端面电极420电连接。前表面部610b的左侧部分具有高度较高的长方形的形状,并且右侧部分具有高度较低的长方形的形状,且该前表面部610b从端子面部610a的前缘部立起。前表面部610b的左侧部分的上端部弯曲为向前方突出。后表面部610c具有长方形的形状,且从端子面部610a的后缘部立起。

在第2主体部610,在端子面部610a形成2个圆形的流通孔613。在2个流通孔613之上不存在电容器元件400。此外,在第2主体部610,横跨端子面部610a和前表面部610b地形成两个长圆形的流通孔614。

另外,在图3b中,前侧的6个开口部611以及第2电极端子612和左侧的流通孔613隐藏于前表面部610b。

3个第2前连接端子部620以等间隔地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于前表面部610b的左侧部分的上端部。第2前连接端子部620具有向上方延伸后弯曲而向前方延伸的钩形状。在第2前连接端子部620,在比弯曲部621更靠前端部的一侧形成圆形的贯通孔622。

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设置于第2汇流条600的后侧的端部即后表面部610c的上端部。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具有向上方延伸后弯曲而向后方延伸的钩形状。在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在比弯曲部631更靠前端部的一侧形成圆形的贯通孔632。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详细结构后述。

在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前侧,3个第1前连接端子部520和3个第2前连接端子部620在左右方向上交替排列。此外,在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后侧,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和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在左右方向上排列。

在第1汇流条500的前表面部510b与第2汇流条600的前表面部610b之间配置第1绝缘片700。此外,在第2汇流条600的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与电容器元件400之间配置第2绝缘片800。第1绝缘片700以及第2绝缘片800由绝缘纸、丙烯酸、硅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通过第1绝缘片700来确保第1汇流条500与第2汇流条600之间的绝缘距离,通过第2绝缘片800来确保第2汇流条600的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与电容器元件400的第1端面电极410之间的绝缘距离。

壳体200为树脂制,例如由作为热可塑性树脂的聚苯硫醚(pps)形成。壳体20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具有底壁201、从底壁201立起的前侧壁202、后侧壁203、左侧壁204以及右侧壁205,且上表面开口。

在左侧壁204以及右侧壁205,在上部设置安装突片210。安装突片210具有与左侧壁204以及右侧壁205相同的宽度。前侧壁202以及后侧壁203延伸到左右的安装突片210的前端。在安装突片210形成插通孔211。在插通孔211中,为了提高孔的强度而嵌入金属制的套环212。在左右的安装突片210的中央部的背面侧形成向下方延伸的安装套筒220。在安装套筒220中埋入螺母(未图示)。另外,在图2中,仅描绘出右侧的安装套筒220。

在前侧壁202,在右端附近的上部形成安装突片230。在各安装突片230形成插通孔231。在插通孔231中,为了提高孔的强度而嵌入金属制的套环232。此外,在前侧壁202,在下部,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地形成4个安装套筒240。在安装套筒240中埋入螺母241。

这些安装突片210、230以及安装套筒220、240在将薄膜电容器1固定于逆变器单元等外部装置的设置部时使用。

电容器元件单元100被收容在壳体200内,在壳体200内注入熔融状态的填充树脂300。此时,填充树脂300通过第1汇流条500的流通孔513、514以及第2汇流条600的流通孔613、614,由此,填充树脂300容易遍及6个电容器元件400之间。将填充树脂300在壳体200内填满至开口200a的附近,若填充树脂300的注入完成,则壳体200被加热。由此,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固化。

这样,如图1所示,完成薄膜电容器1。3个第1前连接端子部520、3个第2前连接端子部620、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从填充于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露出。

接下来,对第1汇流条500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和第2汇流条600的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

图4a是示出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周边的第1汇流条500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图4b是示出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周边的第2汇流条600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图5a是表示第1汇流条500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周边的薄膜电容器1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图5b是表示第2汇流条600的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周边的薄膜电容器1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

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包含从第1主体部510的后端部延伸出的钩状的第1端子部530a和从第1端子部530a的前端折返并与第1端子部530a重叠在一起的钩状的第2端子部530b。同样地,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包含从第2主体部610的后表面部610c的上端部延伸出的钩状的第1端子部630a和从第1端子部630a的前端折返并与第1端子部630a重叠在一起的钩状的第2端子部630b。

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由相同的材料(铜板)形成,相互重叠的部分的厚度、即第2端子部530b、630b的厚度和第1端子部530a、630a中的第2端子部530b、630b所重叠的部分的厚度相同。在后述的汇流条制造工序中制造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时,第2端子部530b、630b和第1端子部530a、630a中的第2端子部530b、630b所重叠的部分通过压制而被压扁。因此,第1端子部530a、630a中的第2端子部530b、630b所重叠的部分的厚度比第1端子部530a、630a中的第2端子部530b、630b所不重叠的部分的厚度小。

这样,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由第1端子部530a和与第1端子部530a重叠在一起的第2端子部530b构成,因此其厚度成为比第1主体部510的厚度大的厚度(大致2倍)。同样地,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由第1端子部630a和与第1端子部630a重叠在一起的第2端子部630b构成,因此其厚度成为比第2主体部610的厚度大的厚度(大致2倍)。

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弯曲部531包含于第1端子部530a和第2端子部530b相互重叠的部分。并且,在比弯曲部531更靠第2端子部530b的折返部分(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前端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分,第1端子部530a和第2端子部530b通过铆钉533接合。在第1端子部530a和第2端子部530b形成供铆钉533通过的孔534a、534b。同样地,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弯曲部631包含于第1端子部630a和第2端子部630b相互重叠的部分。并且,在比弯曲部631更靠第2端子部630b的折返部分(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前端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分,第1端子部630a和第2端子部630b通过铆钉633接合。在第1端子部630a和第2端子部630b形成供铆钉633通过的孔634a、634b。

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贯通孔532由形成于第1端子部530a的第1孔532a和形成于第2端子部530b且与第1孔532a匹配的第2孔532b构成。第1孔532a的直径设为与第2孔532b的直径相同。同样地,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贯通孔632由形成于第1端子部630a的第1孔632a和形成于第2端子部630b且与第1孔632a匹配的第2孔632b构成。第1孔632a的直径设为与第2孔632b的直径相同。

对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前端部的左右的角535、635实施r加工而将其弄圆。另外,也可以代替r加工而对左右的角实施倒角(c面切割)加工。

如图5a所示,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第1端子部530a和第2端子部530b相互重叠的部分中的、与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没于填充树脂300。同样地,如图5b所示,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第1端子部630a和第2端子部630b相互重叠的部分中的、与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没于填充树脂300。

接下来,对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汇流条制造工序的流程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连接端子部折弯工序的图。图8a是用于说明连接端子部压制工序的图,图8b是用于说明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的图。

如图6所示,用于制造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的汇流条制造工序包括冲切工序、连接端子部折弯工序、连接端子部压制工序、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以及整体折弯工序。

以下,以第1汇流条500为例,对汇流条制造工序的各工序进行说明,但对于第2汇流条600也是同样的。

首先,进行冲切工序(s1)。在冲切工序中,使用具有第1汇流条500的形状的冲模对板材(铜板)依次冲切,切出展开状态的第1汇流条500。

接下来,进行连接端子部折弯工序(s2)。如图7所示,在连接端子部折弯工序中,在展开状态的第1汇流条500中,将第2端子部530b在与第1端子部530a之间的边界处折弯,并将其与第1端子部530a重叠在一起。

接下来,进行连接端子部压制工序(s3)。如图8a所示,在连接端子部压制工序中,对重叠在一起的第1端子部530a以及第2端子部530b在它们的厚度方向上进行压制而将它们压扁。由此,第1端子部530a和第2端子部530b的相互对置的面牢固地紧贴。

接下来,进行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s4)。如图8b所示,在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中,首先,在第1端子部530a开设第1孔532a,在第2端子部530b开设第2孔532b,由此在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形成贯通孔532。此外,在第1端子部530a以及第2端子部530b开设供铆钉533通过的孔534a、534b。接下来,将因压制而被压扁从而比第1端子部530a的基端部更向左右伸出的部分削落,并且对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前端部的左右的角535实施r加工。

最后,进行整体折弯工序(s5)。在整体折弯工序中,将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折弯成为最终的形状,并且将第1主体部510以及第1前连接端子部520折弯成为最终的形状。进而,将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第1端子部530a和第2端子部530b通过铆钉533接合。

这样,制成图3a那样的第1汇流条500。

薄膜电容器1例如可以搭载于电动汽车中用于驱动电动马达的逆变器单元。从电源装置(电池)向逆变器单元供给电力。在该情况下,与电源装置相连的外部端子(未图示)通过使用了贯通孔532、632的螺纹紧固而与第1汇流条500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汇流条600的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连接。此外,与逆变器电路相连的外部端子(未图示)通过使用了贯通孔522、622的螺纹紧固而与第1汇流条500的第1前连接端子部520以及第2汇流条600的第2前连接端子部620连接。

在电动马达驱动时,即,在向薄膜电容器1通电时,可在与电源装置相连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流过来自电源装置的大的电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与第1汇流条500的第1主体部510相比,与电流的流动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的宽度小,相反,通过第1端子部530a和第2端子部530b相互重叠的构造而使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厚度比第1主体部510的厚度大。由此,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与电流的流动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的截面积变大,因此电阻变小。因此,可减轻流过大的电流时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中的发热。同样地,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也与第2汇流条600的第2主体部610相比,与电流的流动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的宽度小,相反,通过第1端子部630a和第2端子部630b相互重叠的构造而使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厚度比第2主体部610大。因此,可减轻流过大的电流时的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中的发热。

<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的端部设置能够与外部端子连接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这些连接端子部530、630包含从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的端部延伸出的第1端子部530a、630a和与该第1端子部530a、630a重叠在一起的第2端子部530b、630b。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厚度变大,因此与电流的流动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的截面积变大,电阻变小。由此,由于能够减轻电流流动时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发热,因此能够防止这些热传播到电容器元件400而引起电容器元件400发生热损伤。

此外,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具有贯通孔532、632,贯通孔532、632由形成于第1端子部530a、630a的第1孔532a、632a和形成于第2端子部530b、630b的第2孔532b、632b构成,第1孔532a、632a和第2孔532b、632b的直径设为相同。

在第1孔532a、632a的直径和第2孔532b、632b的直径不同的情况下,一方的孔的直径设为外部端子的连接所需的大小,另一方的孔的直径设为比其大。在该情况下,与一方的孔大的程度相应地,在贯通孔532、632的部分,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截面积会变小相应程度,电阻会变大相应程度。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孔532a、632a和第2孔532b、632b的直径设为相同,因此能够使第1孔532a、632a和第2孔532b、632b的直径一致成外部端子的连接所需的大小。因此,在贯通孔532、632的部分,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截面积不会变小,电阻不会变大。

进而,第2端子部530b、630b从第1端子部530a、630a的前端折返而与第1端子部530a、630a重叠在一起。

根据该结构,由于可以不与包含第1端子部530a、630a的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分开地作成第2端子部530b、630b,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

进而,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具有弯曲部531、631,且弯曲部531、631包含于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相互重叠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由于弯曲部531、631的厚度变大,从而弯曲部531、631的刚性提高,因此,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比弯曲部531、631更靠前端的一侧难以变形。

进而,在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中的比弯曲部531、631更靠第2端子部530b、630b的折返部分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分,将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通过铆钉533、633接合。

根据该结构,第1端子部530a、630a与第2端子部530b、630b之间因从第2端子部530b、630b的折返部分离开而容易打开,由于将因形成弯曲部531、631而之间进一步容易打开的部分通过铆钉533、633接合,因此能够提高该部分处的第1端子部530a、630a与第2端子部530b、630b的紧贴性。由此,能够防止因在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产生间隙(紧贴性变差)而使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电阻变大。

进而,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相互重叠的部分中的、与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没于填充在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填充树脂300牢固地支承因厚度变大而变重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根部,因此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难以变形,能够高精度地维持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位置。

进而,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通过汇流条制造工序来制造,该汇流条制造工序包括:将展开状态的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在它们的边界折弯而使它们重叠在一起的工序;以及将重叠在一起的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在它们的厚度方向上进行压制的工序。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通过折弯而重叠在一起,因此,可以不与包含第1端子部530a、630a的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分开地作成第2端子部530b、630b,能够容易地制造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

而且,由于重叠在一起的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通过压制而被压扁,因此可提高第1端子部530a、630a与第2端子部530b、630b的紧贴性。由此,能够防止因在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产生间隙(紧贴性变差)而使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电阻变大。进而,能够防止因填充树脂300进入到第1端子部530a、630a与第2端子部530b、630b之间而使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电阻变大。

<变更例>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另外,本公开的应用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汇流条500中,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的第1端子部530a和第2端子部530b通过铆钉533接合。同样地,在第2汇流条600中,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第1端子部630a和第2端子部630b通过铆钉633接合。然而,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也可以通过其他接合方法接合。例如,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也可以通过压接而接合。在该情况下,如图9a所示,能够采用如下的压接构造,即,在第2端子部530b、630b形成突起537、637,该突起537、637通过形成于第1端子部530a、630a的孔538、638后而被弄扁(被铆接)。另外,也可以在第1端子部530a、630a形成突起537、637,在第2端子部530b、630b形成孔538、638。此外,例如,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也可以通过钎焊而接合。在该情况下,如图9b所示,焊料片s被夹在第1端子部530a、630a与第2端子部530b、630b之间。并且,焊料片s被加热而熔化后再次凝固,从而将第1端子部530a、630a与第2端子部530b、630b结合。进而,例如,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也可以通过点焊等焊接而接合。在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通过钎焊或焊接而接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对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的相互重叠的部分整体实施钎焊或焊接。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端子部530b、630b由与第1端子部530a、630a相同的材料形成,且在第1端子部530a、630a的前端部折返而与第1端子部530a、630a重叠在一起。然而,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也可以采用将第2端子部530b、630b与第1端子部530a、630a分体地形成并与第1端子部530a、630a重叠在一起而接合这样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如图10a那样,相互重叠的部分的第1端子部530a、630a的厚度和第2端子部530b、630b的厚度也可以相同。或者,相互重叠的部分的第1端子部530a、630a的厚度和第2端子部530b、630b的厚度也可以不同。在厚度不同的情况下,如图10b所示,可以使第2端子部530b、630b的厚度大于第1端子部530a、630a的厚度。这样的话,与第1端子部530a、630a一体的第1主体部510以及第2主体部610的厚度不会变大,因此难以导致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的重量增加、成本增加等。此外,在像这样将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设为分体的情况下,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可以在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的相互重叠的部分整体进行基于焊料片s的焊接。此外,也可以代替焊接而进行焊接。进而,为了将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接合,也可以夹着弯曲部531、631在前端部侧和基端部侧进行铆钉固定、压接。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形成用于与外部端子的连接的贯通孔532、632。然而,如图10c所示,也可以在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形成用于与外部端子的连接的切口部539、639。切口部539、639的形状与所连接的外部端子对应,例如设为u字形状。切口部539、639由形成于第1端子部530a、630a的第1切口部539a、639a和形成于第2端子部530b、630b的第2切口部539b、639b构成。此时,将第1切口部539a、639a和第2切口部539b、639b的大小(切口部的宽度、切口部的进深等)设为相同。这样,与将第1孔532a、632a和第2孔532b、632b的直径设为相同的情况同样,能够使得在切口部539、639的部分处,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截面积不会变小,电阻不会变大。另外,切口部539、639与贯通孔532、632同样,能够在汇流条制造工序的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中形成。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端子部530a、630a的左右宽度和第2端子部530b、630b的左右宽度相同,且两端部一致。然而,也可以是使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中的一方的宽度比另一方的宽度大等这样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的两端部不一致。此外,在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是分体的情况下,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的前端部也可以不一致。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前端部,在将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重叠在一起后,对左右的角535、635实施r加工。然而,如图11a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1端子部530a(630a)与第2端子部530b(630b)的边界部分,形成如下这样的切口部535a(635a),该切口部535a(635a)在将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重叠在一起时在左右的角535(635)形成r。另外,切口部535a(635a)也可以在将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重叠在一起时形成c切割形状。

进而,在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的端部,在将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重叠在一起后,开设第1孔532a、632a以及第2孔532b、632b和铆钉533、633所通过的孔534a、634a、534b、634b。然而,如图11b所示,也可以在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在将它们重叠在一起之前开设第1孔532a(632a)以及第2孔532b(632b)和铆钉533(633)所通过的孔534a(634a)、534b(634b)。另外,考虑到将第2端子部530b(630b)折返时的位置偏移,也可以使第1孔532a(632a)以及第2孔532b(632b)中的一方大于另一方。同样地,也可以使第1端子部530a(630a)的孔534a(634a)以及第2端子部530b(630b)的孔534b(634b)中的一方大于另一方。

与第1孔532a、632a以及第2孔532b、632b同样,图10c的第1切口部539a、639a和第2切口部539b、639b也可以在将第1端子部530a、630a和第2端子部530b、630b重叠在一起之前开设。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第1切口部539a、639a以及第2切口部539b、639b中的一方大于另一方。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构成为:第2端子部530b、630b从第1端子部530a、630a的前端折返而与第1端子部530a、630a重叠在一起。然而,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也可以构成为:第2端子部530b、630b从第1端子部530a、630a的左端或右端折返而与第1端子部530a、630a重叠在一起。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汇流条500的第1前连接端子部520以及第2汇流条600的第2前连接端子部620也可以通过构成为使第1端子部和第2端子部重叠在一起,从而使其厚度(截面积)变大。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容器元件单元100中包含6个电容器元件400。然而,电容器元件400的个数也能够包括个数为1个的情况在内地适当变更。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容器元件400是通过将在电介质膜上蒸镀铝而得的2片金属化膜重叠并将重叠的金属化膜卷绕或层叠而形成的,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将在电介质膜的两面蒸镀铝而得的金属化膜和绝缘膜重叠并将其卷绕或层叠来形成这些电容器元件400。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公开的电容器的一个例子,列举了薄膜电容器1。然而,本公开也能够应用于薄膜电容器1以外的电容器。

此外,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上方”、“下方”等方向的用语表示仅依赖于构成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相对的方向,并不表示铅垂方向、水平方向等绝对的方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对于各种电子设备、电气设备、工业设备、车辆的电部件等中所使用的电容器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薄膜电容器(电容器)

200壳体

300填充树脂

400电容器元件

410第1端面电极(电极)

420第2端面电极(电极)

500第1汇流条(端子构件)

520第1前连接端子部

521弯曲部

522贯通孔

530第1后连接端子部(连接端子部)

530a第1端子部

530b第2端子部

531弯曲部

532贯通孔

532a第1孔

532b第2孔

533铆接

535a切口部

539切口部

539a第1切口部

539b第2切口部

600第2汇流条(端子构件)

620第2前连接端子部

621弯曲部

622贯通孔

630第2后连接端子部(连接端子部)

630a第1端子部

630b第2端子部

631弯曲部

632贯通孔

632a第1孔

632b第2孔

633铆钉

639切口部

639a第1切口部

639b第2切口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