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电流快速插拔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31896发布日期:2020-06-17 00:18阅读:2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电流快速插拔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电流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电流快速插拔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新能源电动汽车采用电力驱动,为了保证电力充足,需要利用外接设备对电动汽车内的电池组进行充电,为了提高匹配度和充电效率,通常会用到大电流连接器。

目前现有的大电流高压电力传输连接装置具有以下缺点:

(1)插拔锁扣可靠性差,容易脱落;

(2)过电流能力低,温度升高快;

(3)使用中存在塑料与金属配合不当而分离退针的风险,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使用要求。

有鉴于此,急需对现有的大电流连接装置结构进行改进,以方便操作,提高过电流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大电流连接装置结构存在操作不便,过电流能力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大电流快速插拔连接器,包括:

插头,外侧设有绝缘的第一壳体,内侧设有接电体,所述壳体的外端设有接通所述接电体的插入口,内端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设有环形套,所述环形套的内侧设有导电套,所述导电套的内壁固定有触指弹簧,底部与所述接电体连接;

插座,包括外侧的绝缘的第二壳体和内侧的导电片,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导电片形成配合防脱结构,所述第二壳体插装于所述插槽内,所述环形套、所述导电套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导电片之间,所述导电片通过所述触指弹簧和所述接电体实现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通过卡接件实现卡扣连接。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嵌套的橡胶套、收缩套和尾螺帽,所述橡胶套置于所述接电体的外周,所述接电体的外周还设有螺纹段,所述尾螺帽的内端与所述螺纹段固定,外端形成所述插入口。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插槽相通,所述卡接件包括:

固定座,内侧设有弹簧套筒,外侧设有防退扣,所述弹簧套筒内设有弹簧;

推钮,四周两侧设有防脱扣,一侧设有突出部,内侧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通过销钉抵靠在所述弹簧的外端,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供所述推钮滑动的滑槽;

卡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周面,与所述突出部相对,随着所述推钮的滑动,所述突出部伸入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实现卡接;所述突出部脱出所述卡槽,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解除卡接。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配合防脱结构包括:

限位插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

限位台,设置于所述导电片的外端,所述限位台插入所述限位插口内,且形状与所述限位插口适配;

防脱凸台,设置于所述导电片上,并置于所述限位台的内侧,抵靠于所述限位插口的内侧面。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呈凹凸斜面,所述凹凸斜面的凸位设有第一卡位,所述凹凸斜面的凹位设有第二卡位。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接电体的内端设有圆孔,所述导电套伸入所述圆孔内,所述导电片的底部外周设有绝缘塞。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套内设有弹簧槽,所述触指弹簧置于所述弹簧槽内。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插槽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尾螺帽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设有密封圈。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采用模具注塑包胶形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为卡扣连接,可根据需要调节二者的配合位置;利用防脱配合结构使得导电片和第二壳体的结构更牢固,避免发生分离退针的问题;采用触指弹簧的设计使插头中的导电套与插座的导电片紧密贴合,接插完成后过流能力大,解决了传统接插件过流能力不强的问题,降低温度的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电流快速插拔连接器,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大电流快速插拔连接器,包括插头100和插座200。插头100和插座200分别用于连接充电桩和车载电池组件。

如图2和图3所示,插头100外侧设有绝缘的第一壳体110,内侧设有接电体116,壳体的外端设有接通接电体116的插入口,内端设有插槽113。插槽113内设有环形套111,环形套111的内侧设有导电套112,导电套112的内壁固定有触指弹簧190,底部与接电体116连接。

如图4和图5所示,插座200转动设置于插槽113内,包括外侧的绝缘的第二壳体220和内侧的导电片210,第二壳体220和导电片210形成配合防脱结构,第二壳体220插装于插槽113内,环形套111、导电套112置于第二壳体220和导电片210之间,导电片210通过触指弹簧190和接电体116实现电连接,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通过卡接件实现卡扣连接。导电套112作为导电片210和接电体116之间的电连接件,保证了和二者的接触面积,避免接触不良导致不过电或电流过小。

本实用新型,第二壳体220和第一壳体110为卡扣连接,可根据需要调节二者的配合位置;利用防脱配合结构使得导电片210和第二壳体220的结构更牢固,避免发生分离退针的问题;采用触指弹簧190的设计使插头100中的导电套112与插座200中的导电片210紧密贴合,接插完成后过流能力大,解决了传统接插件过流能力不强的问题,降低温度的升高。

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10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嵌套的橡胶套120、收缩套130和尾螺帽,橡胶套120置于接电体116的外周,接电体116的外周还设有螺纹段115,尾螺帽的内端与螺纹段115固定,外端形成插入口。橡胶套120可牢固套设于接电体116上,保证绝缘效果,同时收缩套130起到进一步箍紧的作用,尾螺帽与接电体116固定,防止橡胶套120、收缩套130和自身从接电体116上脱落。

第一壳体110上设有通孔114,通孔114与插槽113相通,卡接件包括固定座160、推钮180和卡槽222。其中:

固定座160内侧设有弹簧套筒,外侧设有防退扣,弹簧套筒内设有固定座161;防退扣用于防止固定座160弹出通孔114。

推钮180四周两侧设有防脱扣,一侧设有突出部181,内侧设有限位结构182,限位结构182通过销钉162抵靠在固定座161的外端,第一壳体110上设有供推钮180滑动的滑槽;防脱扣用于防止推钮180弹出通孔114。

卡槽222设置于第二壳体220的外周面,与突出部181相对,随着推钮180的滑动,突出部181伸入卡槽222内,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220实现卡接;突出部181脱出卡槽222,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220解除卡接。

利用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配合关系可人手调节,锁扣功能采用档位推钮180式设计,可实现不同位置的锁扣,解决了一般接插件的锁扣不便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限位结构182呈凹凸斜面,凹凸斜面的凸位设有第一卡位,凹凸斜面的凹位设有第二卡位。凹凸斜面可设置为多个卡位,利用自身形状即可实现限位作用。凹凸斜面可做成两个峰一个谷,销钉162在波纹面滑动,推钮180推动弹性销钉爬上波纹面峰。

如图4所示,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20和导电片210形成配合防脱结构,配合防脱结构包括:

限位插口221,设置于第二壳体220的内侧;

限位台211,设置于导电片210的外端,限位台211插入限位插口221内,且形状与限位插口221适配;

防脱凸台212,设置于导电片210上,并置于限位台211的内侧,抵靠于限位插口221的内侧面。

利用上述结构,使得导电片210与第二壳体220适配,无法旋转,而防脱凸台212防止导电片210向外侧脱出。

进一步地,导电套112内设有弹簧槽,触指弹簧190置于弹簧槽内。弹簧槽使得触指弹簧190的位置固定,并始终与导电片210保持接触,从而使得能够过大电流。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接电体116的内端设有圆孔,导电套112伸入圆孔内,导电片210的底部外周设有绝缘塞230。导电套112插入接电体116的圆孔内,接触更为牢固。绝缘塞230有效防止导电片210的末端漏电,防止与导电套112其他位置接触产生不良影响。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20和插槽113之间设有密封圈150,尾螺帽和第一壳体110之间设有密封圈150。密封圈150提高了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密封性,具有防水和防尘性能。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插头100和插座200采用模具注塑包胶形成,采用这种加工方式,有效避免漏电情况,并能提高插头100和插座200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为卡扣连接,可根据需要调节二者的配合位置;利用防脱配合结构使得导电片和第二壳体的结构更牢固,避免发生分离退针的问题;采用触指弹簧的设计使插头与插座的金属接电体紧密贴合,接插完成后过流能力大,解决了传统接插件过流能力不强的问题,降低温度的升高。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