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6009发布日期:2020-05-20 02:31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插接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座装置。



背景技术:

插座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电路接线可插入的座,各种电器装置的电路接线可插入插座中,以实现电路接通。为了在插座未使用时能够得到保护,常在插座上设置保护门。插座未使用时,保护门挡住可供电路接线插入的通孔,以防止外部环境中的灰尘进入,并避免用户误触插座,造成电伤的情况。

现有市面上具有保护的插座常为移动式插座,保护门设计在面盖下端,保护门不能有效完整的遮蔽住插孔,故灰尘、毛絮等物通常落入到插孔,往往导致保护门卡死,功能失效。且毛絮等易燃物落入插孔内,附在插座内部五金件上,影响五金件的散热与导电,在插座外接负载后,插座内部五金件不能有效散热,温升急剧上升,加以毛絮的易燃,从而导致电气火灾。同时由于保护门不能有效完整的遮蔽插孔,水汽、油污等液体容易溅入插座内,从而导致电器短路,造成电气火灾。因此,市面上移动式插座因使用环境不确定,或使用不当,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座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插座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性不够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插座装置,所述插座装置包括:防护盖;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在所述防护盖的对应位置设有定位区域;第一复位组件,所述第一复位组件设在所述防护盖和所述安装架之间,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可在外部插头拔出时驱动所述防护盖复位;保护组件,所述保护组件包括设在所述定位区域的对应位置的保护门;第二复位组件,所述第二复位组件设在所述保护组件上,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可在外部插头拔出时驱动所述保护门复位;插套组件,所述插套组件包括可与外部插头相互配合的电器元件;壳体,所述安装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安装架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复位组件、所述保护组件、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和所述插套组件的容纳空腔。

更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盖在边缘下侧设有卡槽,所述安装架在所述定位区域的边缘处设有可与所述卡槽相互配合的卡件,所述卡槽与所述卡件之间设有空隙。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限位台,所述限位台固定设置在所述定位区域上,所述限位台设有蓄能沉孔;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设在所述定位区域上;扣合凸起,所述扣合凸起固定设置在所述防护盖上,所述扣合凸起上设有定位槽;扭簧,所述扭簧包括第一弯头以及沿着所述第一弯头延伸设置的第二弯头,所述第一弯头卡在所述定位槽上,并且与所述扣合凸起一同设在所述蓄能沉孔中,所述第二弯头一端设在所述定位孔中。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复位组件还包括:滑槽,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定位区域上;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固定设置在所述防护盖上并可与所述滑槽滑动设置,所述定位凸起的滑动方向与所述防护盖的移动方向相互一致;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设在所述限位台上,并与所述蓄能沉孔相互连通;定位台,所述定位孔设在所述定位台中,所述定位台还设有导向孔,所述第二弯头穿过连接孔和导向孔之后固定在所述定位孔中。

更进一步地,第一复位组件还包括:摩擦平衡点,所述摩擦平衡点设置在所述防护盖上;沉台,所述沉台设置在所述定位区域上,并且与所述摩擦平衡点相互接触。

更进一步地,所述保护门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扣合凸起的避让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组件包括:支座,所述保护门设在所述支座上;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保护门在所述支座的对立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弹性件一端抵触所述支座的内壁,另一端抵触所述保护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复位组件还包括:导柱,所述导柱固定安装在所述保护门上,其一保护门上的导柱朝向对立的保护门设置;导孔,所述导孔设置在所述保护门上,在所述保护门复位时所述导柱穿过所述导孔;导轨,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保护门上;导槽,所述导槽设置在所述支座上,并且所述导轨可在所述导槽上滑动;联动凸台,所述联动凸台设置在所述保护门的下表面;联动凹槽,所述联动凹槽设置在所述保护门的下表面,其一保护门上的联动凹槽与对立的保护门上的联动凸台对应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保护门上设有与二极两扁插头相互匹配的第一驱动面以及与二极两圆插头相互匹配的第二驱动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架上还设有扣位;所述保护组件还包括:扣位孔,所述扣位孔设在所述支座上并与所述扣位孔相互匹配;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设在所述支座上,所述安装座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电器元件的容纳型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种插座装置,设有防护盖、第一复位组件、保护门和第二复位组件,在插头插入插座装置时,插头依次穿过防护盖和保护门,与电器元件相互配合,实现电路接通,在插头拔出插座装置时,第一复位组件驱动防护盖复位,第二复位组件驱动保护门复位,通过防护盖和保护门提供的双重保护作用,能够有效避免外部环境的灰尘等物质进入插座装置内部,大大提高了插座装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装置装配完成的成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装置省去面板、插套组件、壳体的爆炸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护盖、安装架、保护组件的反向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护组件和第二复位组件的爆炸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护门处于封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头顶开保护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现有的插座往往只采用保护门提供保护作用,通过用户手动移动保护门,再将插头插入插座中,或者通过设置弹性机构的方式,插头直接顶开保护门,在插头拔出之后,弹性机构再带动保护门复位,以实现保护作用。但是现有的插座设置的保护门往往不能有效完整的遮蔽住插孔,依然容易造成灰尘进入的情况,插座的安全性不高。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种插座装置,设有防护盖11、第一复位组件、保护门41和第二复位组件,在插头100插入插座装置时,插头100依次穿过防护盖11和保护门41,与电器元件61相互配合,实现电路接通,在插头100拔出插座装置时,第一复位组件驱动防护盖11复位,第二复位组件驱动保护门41复位,通过防护盖11和保护门41提供的双重保护作用,能够有效避免外部环境的灰尘等物质进入插座装置内部,大大提高了插座装置的安全性。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插座装置,插座装置包括:防护盖11;安装架2,安装架2在防护盖11的对应位置设有定位区域21,防护盖11可设在定位区域21上;第一复位组件,第一复位组件设在防护盖11和安装架2之间,第一复位组件可在外部插头100拔出时驱动防护盖11复位;保护组件4,保护组件4包括设在定位区域21的对应位置的保护门41;第二复位组件,第二复位组件设在保护组件4上,第二复位组件可在外部插头100拔出时驱动保护门41复位;插套组件6,插套组件6包括可与外部插头100相互配合的电器元件61;壳体7,安装架2固定在壳体7上,安装架2与壳体7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第一复位组件、保护组件4、第二复位组件和插套组件6的容纳空腔。图1示出了装配完整的插座装置。

在组装时,可先将防护盖11装载定位区域21上,再将第一复位组件分别安装在防护盖11上和安装架2上,第一复位组件位于防护盖11和安装架2之间,随后,将第二复位组件安装在保护组件4上,并将保护组件4安装在安装架2上,然后,将插套组件6与保护组件4连接安装,最后,将安装架2固定安装在壳体7上,完成整体装配。插座装作采用各个组件装配,各个组件可灵活实现产线独立装配,或者各个组件自动化装配后再进行组装,整体的装配方式简单,生产效率高,制造成本低,并且能够保证装配后的稳定性。

插头100未插入插座装置时,防护盖11和保护门41处于封闭状态,为插座装置提供双重保护,外部环境中的灰尘等物质无法进入插套组件6的对应位置,也就无法影响电器元件61。在插头100插入插座装置时,插座装置处于通电状态,插头100的插脚依次穿过防护盖11和保护门41,再进入插套组件6的对应位置,并插入电器元件61,与之实现相互配合,以达到电路接通的目的。在插头100拔出插座装置时,随着插头100的拔出,第二复位组件驱动保护门41复位,第一复位组件再驱动防护盖11复位,保护门41与防护盖11重新转换为封闭状态,继续为插座装置提供双重保护,防护盖11为第一重保护,保护门41为第二重保护,即使外部环境中的部分物质从防护盖11中进入,保护门41也依然会将该部分物质抵挡在外,使该部分物质不会与电器元件61相互接触。并且,防护盖11与保护门41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能够大大提高防触电的效果,即使用户不小心误触插座装置,依然能够及时脱离插座装置,避免其发生触电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防护盖11、定位区域21、第一复位组件、保护组件4、第二复位组件、插套组件6的数量相互一致,并分别配合使用。

实施例二

参考图2、图3和图5,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二的防护盖11的下侧朝向定位区域21,防护盖11在边缘下侧设有卡槽113,安装架2在定位区域21的边缘处设有可与卡槽113相互配合的卡件22,卡件22可选为筋位。在防护盖11安装在安装架2时,卡件22卡入卡槽113中,卡槽113与卡件22之间设有空隙,该空隙即是图5所示的隔断距离b,空隙大于或等于0.5mm。当遇到外部环境的水汽或者油污时,确保水汽或者油污在防护盖11卡槽113的槽壁顺延卡件22的外侧流出,从而有效的防止水汽或者油污进入插座装置的内部,进一步地提高了插座装置的安全性。

实施例三

参考图2至图5,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三的限位台31,限位台31固定设置在定位区域21上,限位台31设有蓄能沉孔311;定位孔,定位孔设在定位区域21上,但与限位台31并不处于同一位置;扣合凸起112,扣合凸起112固定设置在防护盖11上,扣合凸起112上设有定位槽1121;扭簧32,扭簧32包括第一弯头321以及沿着第一弯头321延伸设置的第二弯头322,第一弯头321卡在定位槽1121上,并且与扣合凸起112一同设在蓄能沉孔311中,第二弯头322一端设在定位孔中。

扭簧32的第一弯头321为呈多圈层叠环绕的第一铁线所组成,其第二弯头322为延伸第一弯头321的末端设置的第二铁线所组成,并且第二铁线一端呈弯折状。装配时,先将第一弯头321环绕卡在扣合凸起112的定位槽1121上,再将防护盖11设在定位区域21上,此时扣合凸起112卡入蓄能沉孔311中,第一弯头321随着扣合凸起112卡入限位台31的蓄能沉孔311中,但第二弯头322延伸出蓄能沉孔311,并弯折一端卡入定位孔中。

防护盖11上设有第一通孔111,定位区域21上设有第二通孔211,在插头100插入插座装置时,插脚先进入第一通孔111,并拧动防护盖11,使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211相互对应,使得插脚得以穿过第二通孔211。随着防护盖11的拧动,扭簧32的第一弯头321也在蓄能沉孔311中随之压缩,并得以蓄能,第二弯头322受到拉扯往第一弯头321的方向移动。在插头100拔出插座装置时,随着插脚的依次退出第二通孔211和第一通孔111,扭簧32得到弹性拉伸,将蓄积的能量释放,提供防护盖11一定的旋转力,防护盖11得以旋转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为保证防护盖11旋转受力均匀,将限位台31设为圆形,定位区域21设为半径较大的圆形,并且限位台31位于定位区域21的中心位置。

当然,第一复位组件只需有蓄能机构,既能够实现驱动防护盖11复位的目的,例如,使用弹簧片、线性弹簧也能够实现蓄能复位作用。防护盖11也可以使用与蓄能机构相互配合的左右或者上下移动式,通过防护盖11左右或者上下移动,以实现打开或者封闭。但是,使用旋转方式的防护盖11,封闭效果更好,尤其是防护盖11作为插座装置的第一道保护措施而言,防护盖11旋转之后,能够使得第一通孔111移动,与第二通孔211不相互对应,有效完整的遮蔽住第二通孔211,能够极佳地避免灰尘等物质进入第二通孔211。并且,使用旋转方式的防护盖11,能够保证与保护门41存在安全规定距离,保证插座装置的使用安全质量。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四的第一复位组件还包括:参考图3,滑槽34,滑槽34设置在定位区域21上;参考图6,定位凸起114,定位凸起114固定设置在防护盖11上并可与滑槽34滑动设置,定位凸起114的滑动方向与防护盖11的移动方向相互一致。

将防护盖11设在定位区域21上时,扣合凸起112进入蓄能沉孔311中,定位凸起114随之对应嵌入滑槽34中,若刚开始定位凸起114未与滑槽34对应嵌入,可旋转并给予一定下压力给防护盖11,防护盖11的定位凸起114即可准确嵌入滑槽34。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防护盖11为旋转方式实现打开或封闭,故将滑槽34设为圆弧状。在防护盖11旋转时,定位凸起114随之在滑槽34中滑动,防护盖11得到导向作用。

实施例五

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五的第一复位组件还包括:参考图6,摩擦平衡点115,摩擦平衡点115设置在防护盖11上;参考图3,沉台35,沉台35设置在定位区域21上,并且沉台35的端面与摩擦平衡点115相互接触。

摩擦平衡点115可选设为三个,并均匀分布在防护盖11上。在本实施例中,摩擦平衡点115设置在防护盖11朝向定位区域21中部的内侧壁上。在防护盖11旋转时,沉台35的端面与摩擦平衡点115相互接触配合,以减少防护盖11的相对摩擦和保持运动平衡,确保防护盖11的运动顺畅。

实施例六

参考图4,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六的第一复位组件还包括:连接孔312,连接孔312设在限位台31上,并与蓄能沉孔311相互连通;定位台33,定位孔设在定位台33中,定位台33还设有导向孔331,第二弯头322穿过连接孔312和导向孔331之后固定在定位孔中。

扭簧32的第一弯头321随扣合凸起112卡入蓄能沉孔311之后,第二弯头322从连接孔312穿出,并进入导向孔331,依次其弯折一端卡入定位孔中,完成扭簧32的装配。在防护盖11旋转时,第一弯头321受力压缩,并会拉扯第二弯头322,由于连接孔312和导向孔331的导向及连通作用,第二弯头322不会过于变形。

实施例七

参考图8,保护门41上设有用于避让扣合凸起112的避让槽44,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保护门41均设有避让槽44,组成的槽与扣合凸起112的底端相匹配,在扣合凸起112卡入蓄能沉孔311之后,扣合凸起112可进入避让槽44中,从而减小保护组件4与安装架2之间的距离,使插座装置的整体体积更小更美观。

实施例八

参考图6和图7,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八的保护组件4包括:支座42,保护门41设在支座42上;第二复位组件包括:弹性件51,弹性件51和保护门41在支座42的对立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弹性件51一端抵触支座42的内壁,另一端抵触保护门41。

参考图8,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门41在支座42的对立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并且两个保护门41呈对称设置,同样地,弹性件51也在支座42的对立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弹性件51一端抵触支座42的内壁,另一端抵触保护门41一侧。当然,保护门41也可以设有更多个,弹性件51也同样可以设有更多个,此处不一一赘述。

参考图8和图9,在插头100插入插座装置时,插脚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211,并分别抵触两个保护门41,用户继续施力,插脚会顶开两个保护门41,使保护门41相互远离,此时,弹性件51得到弹性压缩。插脚得以穿过保护门41的位置,并在之后插入电器元件61,与电器元件61实现相互配合。在插头100拔出插座装置时,随着插脚的退出,弹性件51得以弹性拉伸,弹性件51推动对应的保护门41复位,此时两个保护门41相互靠近,以达到封闭目的。

可选地,在弹性件51的对应安装位置上设有限位部,弹性件51一端可卡入限位部中,实现弹性件51与保护门41的装配预固定,从而防止保护门41掉落或者弹性件51在装配过程中弹出,可有效提升装配的稳定性,以及大大提高插座装置的良品率。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1可选为弹簧,当然,弹性件51也可以为其它,只要能够实现弹性复位即可,此处不一一赘述。

实施例九

参考图7,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九的第二复位组件还包括:导柱521,导柱521固定安装在保护门41上,其一保护门41上的导柱521朝向对立的保护门41设置;导孔522,导孔522设置在保护门41上,在保护门41复位时导柱521穿过导孔522。

在保护门41上,均设有导柱521和导孔522,由于保护门41对称分布,则其一保护门41的导柱521对应另一保护门41的导孔522。在插头100未插入插座装置时,由于弹性件51的弹性作用力,保护门41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则其一保护门41的导柱521插入另一保护门41的导孔522中。在插头100拔出插座装置时,随着保护门41的相对移动,导柱521顺利进入导孔522中,保护门41得到导向作用,避免其在移动过程发生偏移现象。并且,导柱521与导孔522对应设置,能够有效防止插销单侧插入时,保护门41单侧水平分离。

实施例十

参考图7,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十的第二复位组件还包括:联动凸台541,联动凸台541设置在保护门41的下表面;联动凹槽542,联动凹槽542设置在保护门41的下表面,其一保护门41上的联动凹槽542与对立的保护门41上的联动凸台541对应设置。

在保护门41相对复位移动时,联动凸台541可卡入联动凹槽542中。若是发生插销单侧插入的情况,例如儿童用户不小心手伸入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211中,保护门41同时一侧下降,另一侧上升,保护门41能够翻转一定角度,虽然翻转角度不会非常大,但能够保证实现保护门41的防触电功能。

实施例十一

参考图7,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十一的第二复位组件还包括:导轨531,导轨531设置在保护门41上;导槽532,导槽532设置在支座42上,并且导轨531可在导槽532上滑动。

保护门41均设有导轨531,导轨531嵌入导槽532中。在保护门41相对移动时,导轨531在导槽532中滑动,保护门41能够进一步地得到导向作用。

实施例十二

参考图6,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十二的第二复位组件还包括:定位凸台,定位凸台固定设在保护门41的滑动路径上,定位凸台设有多个,并在同一保护门41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在保护门41相对移动时,由于定位凸台的作用,保护门41的翻转角度可达到4°至4.5°,实现防单极保护。并且,能够大大减小保护门41的厚度尺寸,厚度尺寸可在4mm至4.5mm范围内。

实施例十三

参考图8,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十三的保护门41上设有与二极两扁插头100相互匹配的第一驱动面411以及与二极两圆插头100相互匹配的第二驱动面412。由于插头100可有多种规格,参考图9,若是二极两扁插头100插入时,其插脚可给予第一驱动面411一定作用力,第一驱动面411受力后相对水平运动滑开。若是二极两圆插头100插入时,其插脚可给予第二驱动面412一定作用力,第二驱动面412受力后相对水平运动滑开。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211也同样适用于二极两扁插头100和二极两圆插头100,有助于二极两扁插头100和二极两圆插头100均能够顺利通过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211。

实施例十四

参考图7,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十四的安装架2上还设有扣位25,保护组件4还包括:扣位孔421,扣位孔421设在支座42上,并且,扣位孔421与扣位25相互匹配。

在装配时,将扣位25扣合在扣位孔421上,即可完成安装架2与保护组件4的装配。并且,如此安装方式,能够进一步地减小安装架2与保护组件4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得整体结构更为小巧紧凑。

实施例十五

参考图6,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十五的保护组件4还包括:安装座43,安装座43固定设在支座42上,安装座43设有用于容纳电器元件61的容纳型腔431。由于电器元件61通常设有两个,分别对应二极插脚,则容纳型腔431设有分别隔离并对称的两个空间,用于容纳两个电器元件61。在装配时,直接将电器元件61插入安装座43,电器元件61容纳于容纳型腔431中,实现“盲装”效果,从而解决装配的防呆需求,大幅提升装配效率,并且能够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实施例十六

参考图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十六的插座装置还包括:面板1,防护盖11设在面板1上,面板1固定安装在安装架2上,整体装配质量高。由于防护盖11的高度与面板1的高度相一致,防护盖11可与定位区域21相互接触。

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面板1上设有扣合槽12,安装架2上设有与扣合槽12相互匹配的扣合件23,通过扣合件23扣合在扣合槽12中,以实现面板1与安装架2的相互固定。

插套组件6还包括开关按钮62,面板1留有与开关按钮62相一致的孔口。开关按钮62可部分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在开关按钮62按下之后,插头100插入插座装置,能够达到电路接通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