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线贯穿安装式墙壁插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4752阅读:7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线贯穿安装式墙壁插座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电器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导线贯穿安装式墙壁插座结构。



背景技术:

墙壁插座具有使用方便、节省空间和外形美观的优点,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墙壁插座安装后为了适用于多个电器同时进行使用,插座面板上的插孔数量和排列位置也在进行升级。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86型插座、118型插座和120型插座,其中118型插座虽然具有调整方便和使用灵活的优点但是多个插孔面板组合后的插座在连接电源线时需要多段不同颜色的导线进行跳线连接,导致接线复杂并且容易造成连接错误和连接松动,非专业人员难以入手,进而造成安装效率低和更换困难的弊端,因此,设计一种导线贯穿安装式墙壁插座结构解决上述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便于墙壁插座导线的安装,能够降低接线难度,提高安装效率和安装正确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导线贯穿安装式墙壁插座结构,包括前固定壳、插座、螺钉和后固定壳,所述前固定壳包括第一壳壁和第二壳壁,所述前固定壳的第一壳壁设有面板放置槽,所述前固定壳的第二壳壁设有连接槽;所述插座包括插座面板、后盖、线夹、静触点铜片和用于连接插座面板与后盖的螺栓,所述插座面板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插座面板的第一端部设有插孔,所述插座面板的第二端部设有静触点安装槽,所述后盖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均连接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后盖的第二端部设有螺钉孔,所述后盖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分别设有导线插孔,所述静触点铜片包括零线触点、零线接线柱、火线触点、火线接线柱、地线触点和地线接线柱,所述零线接线柱、火线接线柱和地线接线柱分别安装有所述线夹,所述静触点铜片固定安装在所述静触点安装槽内,所述零线触点、火线触点和地线触点分别与所述插孔对应设置,所述后盖的第一端部与所述插座面板的第二端部通过所述螺栓相连接,所述零线接线柱、火线接线柱和地线接线柱分别与所述螺钉孔对应设置;所述板放置槽内排列安装有所述插座,所述插座面板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前固定壳的第一壳壁相互平齐设置,所述后固定壳中心位置设有定位槽,所述后固定壳还设有墙壁安装孔,所述墙壁安装孔对称设置在所述定位槽的两侧,所述后固定壳通过所述定位槽套装在所述后盖且所述后固定壳安装在连接槽内,导线穿入所述后盖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的所述导线插孔且与所述零线接线柱、火线接线柱和地线接线柱相连接,所述螺钉穿过所述螺钉孔与所述线夹相连接。

具体的,所述零线接线柱的截面、火线接线柱的截面和地线接线柱的截面均为圆弧形结构。

具体的,所述线夹为半圆环状结构。

具体的,所述导线插孔包括零线插孔、火线插孔和地线插孔,所述零线插孔、火线插孔和地线插孔相互平行设置。

具体的,所述零线接线柱与所述零线插孔同轴设置,所述火线接线柱与所述火线插孔同轴设置,所述地线接线柱与所述地线插孔同轴设置。

具体的,所述导线插孔端部设有圆角结构。

具体的,所述螺钉孔包括零线螺钉孔、火线螺钉孔和地线螺钉孔,所述零线螺钉孔与零线接线柱对应设置,所述火线螺钉孔与火线接线柱对应设置,所述地线螺钉孔与地线接线柱对应设置。

具体的,所述零线螺钉孔、火线螺钉孔和地线螺钉孔为共线设置,所述后盖第二端部设有平面,零线螺钉孔、火线螺钉孔和地线螺钉孔设置在所述平面的对角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和安装方便的优点,能够省去多个并列设置插坐之间采用跳线的连接方式,能够降低接线难度,提高安装效率和安装正确率,并且能够增加导线与插座触点的连接强度,从而降低连接点的电阻,提高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总体安装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总体安装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插座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静触点铜片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静触点铜片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固定壳,101.面板放置槽,102.连接槽,2.插座,210.插座面板,211.插孔,212.静触点安装槽,220.后盖,221.螺钉孔,222.导线插孔,230.线夹,240.静触点铜片,241.零线触点,242.零线接线柱,243.火线触点,244.火线接线柱,245.地线触点,246.地线接线柱,3.螺钉,4.后固定壳,401.定位槽,402.墙壁安装孔,5.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如图1-5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总体安装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总体安装第二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插座第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静触点铜片第一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静触点铜片第二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导线贯穿安装式墙壁插座结构,包括前固定壳1、插座2、螺钉3和后固定壳4,所述前固定壳1包括第一壳壁和第二壳壁,所述前固定壳1的第一壳壁设有面板放置槽101,所述前固定壳1的第二壳壁设有连接槽102;所述插座2包括插座面板210、后盖220、线夹230、静触点铜片240和用于连接插座面板210与后盖220的螺栓,所述插座面板210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插座面板210的第一端部设有插孔211,所述插座面板210的第二端部设有静触点安装槽212,所述后盖220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均连接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后盖220的第二端部设有螺钉孔221,所述后盖220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分别设有导线插孔222,所述静触点铜片240包括零线触点241、零线接线柱242、火线触点243、火线接线柱244、地线触点245和地线接线柱246,所述零线接线柱242、火线接线柱244和地线接线柱246分别安装有所述线夹230,所述静触点铜片240固定安装在所述静触点安装槽212内,所述零线触点241、火线触点243和地线触点245分别与所述插孔211对应设置,所述后盖220的第一端部与所述插座面板210的第二端部通过所述螺栓相连接,所述零线接线柱242、火线接线柱244和地线接线柱246分别与所述螺钉孔221对应设置;所述板放置槽101内排列安装有所述插座2,所述插座面板210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前固定壳1的第一壳壁相互平齐设置,所述后固定壳4中心位置设有定位槽401,所述后固定壳4还设有墙壁安装孔402,所述墙壁安装孔402对称设置在所述定位槽401的两侧,所述后固定壳4通过所述定位槽401套装在所述后盖220且所述后固定壳4安装在连接槽102内,导线5穿入所述后盖220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的所述导线插孔222且与所述零线接线柱242、火线接线柱244和地线接线柱246相连接,所述螺钉3穿过所述螺钉孔221与所述线夹230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零线接线柱242的截面、火线接线柱244的截面和地线接线柱246的截面均为圆弧形结构,能够增加导线5与各接线柱的接触面积,并且便于线夹230与各接线柱的配合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线夹230为半圆环状结构,线夹230圆周上设有螺纹孔结构,便于线夹230与各接线柱的配合安装,通过螺纹孔便于螺钉3的配合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导线插孔222包括零线插孔、火线插孔和地线插孔,所述零线插孔、火线插孔和地线插孔相互平行设置,因此,便于导线5的整齐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零线接线柱242与所述零线插孔同轴设置,所述火线接线柱244与所述火线插孔同轴设置,所述地线接线柱246与所述地线插孔同轴设置,因此,能够便于导线5的快速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导线插孔222端部设有圆角结构,因此,便于导线5穿入导线插孔222内,接线时避免导线5被卡住。

作为优选,所述螺钉孔221包括零线螺钉孔、火线螺钉孔和地线螺钉孔,所述零线螺钉孔与零线接线柱242对应设置,所述火线螺钉孔与火线接线柱244对应设置,所述地线螺钉孔与地线接线柱246对应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零线螺钉孔、火线螺钉孔和地线螺钉孔为共线设置,所述后盖220第二端部设有平面,零线螺钉孔、火线螺钉孔和地线螺钉孔设置在所述平面的对角线上,因此,便于螺钉3的旋拧,提高接线效率。

具体安装过程,先将插座2排列设置,再将后固定壳4套装在排列设置插座2的后盖220上;根据排列设置插座2的宽度将导线5一端的绝缘皮剥掉,再将导线5剥掉绝缘皮的一端插入导线插孔222内并且调整导线5的安装位置,最后旋拧螺钉3使导线5与静触点铜片240接通,使排列设置的插座2通过导线5串联,通过墙壁安装孔402将插座2和后固定壳4固定安装在墙壁的底盒上,最后再将前固定壳1扣合在后固定壳4上,因此,能够省去插孔面板之间采用跳线方式连接,能够降低接线难度,提高安装效率和安装正确率,并且能够增加导线与插座导体的连接强度,从而降低连接点的电阻,提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