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端子及排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0284发布日期:2020-05-22 21:30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插端子及排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插接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插端子及排母。



背景技术:

在电表、自动化机械、网络通讯等多个含有电子元器件的领域中,排针与排母均有广泛的使用,通常在使用时会将排针插接在排母上,随后将排母上的插端子插接在pcb板等元器件上。

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插端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如今普通排母内的插端子采用“鱼叉”结构,其易变形,传统的连接方式是排针插入排母中,排母壳体对排针进行限位,使得排针与插端子接触,实现电力的传输。由于排针与插端子的接触需要借助排母壳体,因此排针与插端子连接稳定性差,排针与插端子之间容易出现接触不充分的风险,无法对电力稳定传输,且传统插端子自身的结构较为简单、易变性,影响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对电力稳定传输的插端子及排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端子及排母,排针能够更稳定的与插端子连接,降低出现接触不充分的风险,有效对电力稳定传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端子,包括端子本体以及插簧机构,所述端子本体的一端与所述插簧机构连接,所述插簧机构形成用于夹紧排针的夹紧通道,且所述插簧机构用于与排母壳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插簧机构包括支撑件以及至少一个插簧组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端子本体连接,所述插簧组件包括多个与所述支撑件连接的簧片,多个所述簧片之间形成所述夹紧通道;

所述支撑件上具有用于与所述排母壳体卡接的卡块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簧片弯曲呈弧形,所述簧片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进一步地,所述插簧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插簧组件在所述支撑件上上下分布,且两个所述插簧组件中的插簧相向延伸或背向延伸。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插簧组件中的插簧相向延伸时,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端子本体的一端扣合成与所述夹紧通道连通的包围结构。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插簧组件中的插簧背向延伸时,位于上方的所述插簧组件形成用于排针穿入所述夹紧通道的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本体上设有用于限定所述端子本体相对于所述排母壳体位置的定位组件。

进一步地,沿着所述端子本体的延伸方向,所述端子本体内凹形成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过渡部以及插接部,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过渡部的一端与所述插簧机构连接,所述过渡部具有第二过渡斜面,以减小所述插接部横截面尺寸。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排母,包括排母壳体以及上述方案所述的插端子,所述插簧机构与排母壳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端子及排母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插端子中,端子本体的一端与插簧机构连接,插簧机构可以与排母壳体连接,在使用时,排针插入排母后会直接插入插簧机构所形成的夹紧通道内,插端子夹紧排针的同时实现电力的传输。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插端子中具有插簧机构,插簧机构直接形成了用于夹紧排针的通道,将原来必须由排母壳体以及插端子共同组合才能实现的功能集中在了插端子上,排针与插端子的接触不需要再借助排母壳体,使得排针能够更稳定的与插端子连接,降低出现接触不充分的风险,有效对电力稳定传输。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排母具有排母壳体以及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排母,插簧机构与排母壳体连接,上述排母能够更稳定的与排针接触,稳定传输电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插端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插端子在第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插端子在第二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插端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插端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插端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标:1-端子本体;11-定位组件;12-连接部;13-过渡部;131-第二过渡斜面;14-插接部;2-插簧机构;21-支撑件;211-包围结构;212-卡块组件;22-插簧组件;221-簧片;23-第一过渡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插端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插端子在第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插端子在第二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插端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插端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插端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插端子,如图2至图6所示,包括端子本体1以及插簧机构2,端子本体1的一端与插簧机构2连接,插簧机构2形成用于夹紧排针的夹紧通道,且插簧机构2用于与排母壳体连接。

上述插端子中,端子本体的一端与插簧机构连接,插簧机构可以与排母壳体连接,在使用时,排针插入排母后会直接插入插簧机构所形成的夹紧通道内,插端子夹紧排针的同时实现电力的传输。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插端子中具有插簧机构,插簧机构直接形成了用于夹紧排针的通道,将原来必须由排母壳体以及插端子共同组合才能实现的功能集中在了插端子上,排针与插端子的接触不需要再借助排母壳体,使得排针能够更稳定的与插端子连接,降低出现接触不充分的风险,有效对电力稳定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凡是能够形成用于夹紧排针的夹紧通道的结构都可以是上述实施例所提及的插簧机构2。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簧机构2可以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向中部凹陷来形成夹紧通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插簧机构2可以包括支撑件21以及至少一个插簧组件22,支撑件21与端子本体1连接,插簧组件22包括多个与支撑件21连接的簧片221,多个簧片221之间形成夹紧通道。

其中,支撑件21对插簧组件22进行支撑,插簧组件22中的多个簧片221实现与排针的多触点接触,使得电力更稳定的传输。

插簧机构2可以包括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等多个插簧组件22。当插簧机构2包括多个插簧组件22时,多个插簧组件22在支撑件21上由上至下依次分布。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排针充分与插簧机构2接触的同时,避免上述插簧机构2的结构过于复杂,插簧组件22为两个,两个插簧组件22在支撑件21内上下分布。两个插簧组件22与排针上插针的不同高度接触,增加排针与插簧机构2的接触点。

其中,插簧组件22可以包括两个、三个、四个等多个簧片2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使得上述簧片221更加圆滑,插拔手感更佳,簧片221弯曲呈弧形,簧片221的一端与支撑件21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根据两个插簧组件22中插簧的延伸方向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2至图4所示,插簧组件22为两个,两个插簧组件22在支撑件21上上下分布,且两个插簧组件22中的插簧相向延伸。即面向图2的方向,位于上方的插簧组件22中的插簧向下延伸,位于下方的插簧组件22中的插簧向上延伸。位于上方的插簧组件22能够直接将排针上的插针导向下方的插簧组件22,使得插针插接时更加的稳定。

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2至图4所示,位于上方的插簧组件22包括三个簧片221,位于下方的插簧组件22包括两个簧片221,即插簧机构2与排针上的每一个插针具有五个接触点,五个簧片221的端部形成夹紧通道。

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件21远离端子本体1的一端扣合成与夹紧通道连通的包围结构211,该包围结构211位于两个插簧组件22的上方,包围结构211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将插针导入插簧组件22所形成的夹紧通道中。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件21包括背板以及多个侧板,背板上端连接有一个簧片221,且背板上对应簧片221的位置开设有通孔,位于上方的侧板扣合成包围结构211,且包围结构211的两侧各连接有一个簧片221,支撑件21的下端设有两个侧板,每一个侧板与连接有一个簧片221。上述支撑件21的结构简单,支撑件21可以与插簧机构2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包围结构可以为全包围结构,例如矩形环状结构,也可以为三面包围结构,例如u形结构。

在本实施例一中,背板上可以设有加强筋,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端子本体1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一中,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端子本体1的长度可大可小,如图2和图3所示,端子本体1具有较长的长度,如图4所示,端子本体1的长度较小。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二中,如图5和图6所示,插簧组件22为两个,两个插簧组件22在支撑件21上上下分布,且两个插簧组件22中的插簧背向延伸。即面向图5的方向,位于上方的插簧组件22中的插簧向上延伸,位于下方的插簧组件22中的插簧向下延伸。位于上方的插簧组件22直接形成用于插针进入夹紧通道的开口,能够快速的对插针进行夹紧。

在本实施例二中,如图2至图4所示,位于上方的插簧组件22包括三个簧片221,位于下方的插簧组件22也包括三个簧片221,即插簧机构2与排针上的每一个插针具有六个接触点,六个簧片221的端部形成夹紧通道。

在本实施例二中,支撑件21包括背板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背板大约中部的位置连接有一个簧片221,该簧片221为位于下方的插簧组件22中的簧片221,且背板上对应簧片221的位置开设有通孔,背板的顶部连接有三个簧片221,三个簧片221形成上方插簧组件22;每一个侧板上连接有一个簧片221,且侧板上对应簧片221的位置开设有通孔。上述支撑件21的结构简单,支撑件21可以与插簧机构2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二中,背板上可以设有加强筋,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端子本体1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21上具有用于与排母壳体卡接的卡块组件212。让支撑件21与排母壳体能紧密配合,使插端子不能轻易脱离塑件。

其中卡块组件包括设于支撑件21侧壁上的多个卡块,多个卡块用于与排母壳体卡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由于端子本体1较细,插簧机构2与端子本体1连接的一端具有过渡台,过渡台具有第一过渡斜面23,使插簧机构2与端子本体1间过渡更牢固,不易变形。

另外,如图2至图5所示,为了有效对插端子插入排母壳体的深度进行限位,并有效保障插端子的中心度,使其不会出现歪斜现象。端子本体1上还可以设有用于限定端子本体1相对于排母壳体位置的定位组件11。

定位组件11可以包括定位台,定位台与排母壳体内的结构相抵以限定端子本体1相对于排母壳体的位置,定位组件11也可以包括倒刺,倒刺与排母壳体内的结构卡接以限定端子本体1相对于排母壳体的位置。

如图2至图4所示,定位组件11包括两个第一定位台,两个第一定位台均与端子本体1连接,且朝向远离端子本体1的方向延伸。

如图5所示,定位组件11包括两个第二定位台,两个第二定位台均具有倒刺,且两个第二定位台均与端子本体1连接,且朝向远离端子本体1的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上述插端子也可以不设有定位组件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为了使得端子本体的结构足够的牢固,沿着端子本体1的延伸方向,端子本体1内凹形成凹槽,即端子本体1呈半包围结构,加强端子本体1的牢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为了使得端子本体的结构更加的牢固,端子本体1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12、过渡部13以及插接部14,连接部12远离过渡部13的一端与插簧机构2连接,过渡部13具有第二过渡斜面131,以减小插接部14横截面尺寸。

插接部14的横截面尺寸配合pcb板等元器件设置,连接部12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插接部14的横截面尺寸,使得端子本体1更加牢固,不易弯折。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12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插接部14的横截面呈3/4圆环形结构,使得插接部14的结构更加的牢固。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母,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排母包括排母壳体以及上述插端子,插簧机构2与排母壳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排母具有排母壳体以及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排母,插簧机构与排母壳体连接,上述排母能够更稳定的与排针接触,稳定传输电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