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EMI的深沟槽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224595发布日期:2020-09-15 19:2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善EMI的深沟槽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emi的深沟槽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普通deeptrench超结mos功率管的剖面图由于其工艺方法的特征,导致p-pillar形貌在是垂直平滑的;在对emi有高要求的电源适配器类型应用中,p-pillar平滑的形貌会导致mos开关过程中,coss充放电快,震荡大,噪声多,emi性能不佳。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改善emi的深沟槽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emi的深沟槽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提供第一导电类型的衬底,在所述衬底上制作若干层中间外延层,每层中间外延层的上侧注入形成有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层,在最上层中间外延层上侧制作表面外延层;

步骤2,在所述表面外延层上长掩蔽层,在有源区内的掩蔽层上制作jeft注入开口,并通过所述jeft注入开口对表面外延层进行jeft注入操作,以在表面外延层上形成jeft注入区;

步骤3,在所述掩蔽层上制作沟槽开口,并通过所述沟槽开口在表面外延层和中间外延层上制作沟槽,沟槽的底部设置在最底层的中间外延层内,向所述沟槽内填充第二导电类型的杂质;

步骤4,执行退火操作,以将所述重掺杂层退火形成端部深入至沟槽内部的第一导电类型的pillar;

步骤5,在表面外延层、jeft注入区和沟槽的上侧长氧化层,并将有源区内的氧化层去除,仅保留终端区的氧化层;

步骤6,在所述氧化层和有源区内的表面外延层的上侧长栅氧化层,在有源区内的栅氧化层的上侧沉积多晶,并进行多晶掺杂,并刻蚀掉沟槽上侧以及有源区与终端区之间的多晶及栅氧化层;

步骤7,在有源区内多晶两侧的表面外延层及多晶执行杂质注入和推阱操作,以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同时对多晶重掺杂;

步骤8,在所述表面外延层、沟槽、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和多晶的上侧沉积介质层,在所述介质层上刻蚀形成连接孔;

步骤9,在所述介质层的上侧及连接孔内溅射形成金属层,并将所述金属层刻蚀形成栅区和源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层的注入元素为磷,注入的能量60-80kev,注入的剂量1e12-3e12。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外延层包括6至8层。

进一步的,在步骤4中的退火操作前,还在沟槽四周的表面外延层内注入形成有第二导电类型的结区,所述沟槽的上端外侧与第二导电类型的结区连接。

进一步的,每层中间外延层的电阻率为1-3ω.cm,且其厚度为5-7um。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改善emi的深沟槽mos器件,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衬底,所述衬底上侧依次设有若干层中间外延层和表面外延层,所述中间外延层和表面外延层内形成有沟槽,所述沟槽的底部设置在最底层的中间外延层内,所述沟槽内填充有第二导电类型的杂质,所述沟槽的两侧的每层中间外延层上侧形成若干个第一导电类型的pillar,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pillar的端部深入至沟槽的内部,所述沟槽的两侧的表面外延层上设有jeft注入区,在终端区的表面外延层的上侧长有氧化层,在所述氧化层和有源区内的表面外延层的上侧长有栅氧化层,在有源区内的栅氧化层的上侧沉积有多晶,并刻蚀掉终端区、沟槽上侧以及有源区与终端区之间的栅氧化层和多晶,在所述多晶两侧的表面外延层内形成有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同时对所述多晶进行重掺杂,在所述表面外延层、沟槽、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和多晶的上侧沉积有介质层,在所述介质层上刻蚀形成有连接孔,在所述介质层的上侧及连接孔内溅射形成有金属层,所述金属层刻蚀形成有栅区和源区。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外延层包括6至8层。

进一步的,在退火操作前,还在沟槽四周的表面外延层内注入形成有第二导电类型的结区,所述沟槽的上端外侧与第二导电类型的结区连接。

进一步的,每层中间外延层的电阻率为1-3ω.cm,且其厚度为5-7um。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层和介质层的上侧沉积有钝化层,所述钝化层上刻蚀形成有栅极和源极的开口区;所述衬底的下侧依次蒸发有ti、ni和ag层。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沟槽的两侧设置若干个第一导电类型的pillar,第一导电类型的pillar的端部深入至沟槽内的第二导电类型的pillar内,从而改变沟槽内的第二导电类型的pillar的形状,使得开关过程中,coss的充放电会变缓,减小了开关震荡,降低了开关噪声,emi性能得到提升;且由于未增加整体的epi厚度及光罩层,成本也不会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衬底、中间外延层和表面外延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在表面外延层上执行jeft操作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刻蚀沟槽并回填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执行退火操作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在终端区设置氧化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长栅氧化层并沉积多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沉淀介质层并刻饰形成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溅射金属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至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善emi的深沟槽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提供第一导电类型的衬底1,在衬底1上制作若干层中间外延层2,每层中间外延层2的上侧注入形成有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层3,在最上层中间外延层2上侧制作表面外延层4。其中,衬底1为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1的电阻率通常为0.001-0.005ω.cm。选择不同的外延电阻率和厚度,可得到不同的器件耐压。中间外延层2和表面外延层4均为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在制作中间外延层2时,先在衬底1的上侧生长一层厚度为5-7um外延,进行一次第一导电类型的杂质普注,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层3的注入元素优选为磷,注入的能量60-80kev,注入的剂量1e12-3e12。然后重复生长外延和杂质普注操作,一般重复5至7次,即可制作出6至8层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层3。表面外延层4的电阻率为1-3ω.cm,厚度优选为5um。中间外延层2与表面外延层4的总厚度优选为45-60um,器件耐压可以达到500v-800v。

步骤2,在表面外延层4上长掩蔽层5,在有源区内的掩蔽层5上制作jeft注入开口6,并通过jeft注入开口6对表面外延层4进行jeft注入操作,以在表面外延层4上形成jeft注入区7。具体的,jeft注入开口6是通过在掩蔽层5上依次涂胶、曝光和刻蚀形成。为了不影响后续工艺,在完成jeft注入操作后,需要将此步骤涂的胶去除。jeft注入的能量:60kev-80kev,注入剂量:1e12-3e12,注入元素:磷元素。

步骤3,在掩蔽层5上制作沟槽开口8,并通过沟槽开口8在表面外延层4和中间外延层2上制作沟槽9,沟槽9的底部设置在最底层的中间外延层2内,向沟槽9内填充第二导电类型的杂质。沟槽开口8和沟槽9也是经过涂胶、曝光和刻蚀形成。为了不影响后续工艺,在向沟槽9内填充好杂质后,应将此步骤中涂的胶去除。

步骤4,执行退火操作,以将重掺杂层3退火形成端部深入至沟槽9内部的第一导电类型的pillar10。退火的温度:1100℃,退火的时间:30-180分钟。

步骤5,在表面外延层4、jeft注入区7和沟槽9的上侧长氧化层11,并将有源区内的氧化层11去除,仅保留终端区的氧化层11。生长氧化层11的厚度优选为8000-12000埃。

步骤6,在氧化层11和有源区内的表面外延层4的上侧长栅氧化层12,在有源区内的栅氧化层12的上侧沉积多晶13,并进行多晶掺杂,并刻蚀掉终端区、沟槽9上侧以及有源区与终端区之间的多晶13及栅氧化层12。其中,栅氧化层12的厚度优选为700-1200埃,多晶13的厚度优选为6000-8000埃。此步骤中的对多晶13掺杂是通过扩散炉进行掺杂。

步骤7,在有源区内多晶13两侧的表面外延层4及多晶13执行杂质注入和推阱操作,以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14,同时对多晶13重掺杂。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14的注入剂量:5e15-1e16,注入能量:60kev-120kev,注入元素:砷,推阱温度:950℃,推阱时间:30分钟。

步骤8,在表面外延层4、沟槽9、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14和多晶13的上侧沉积介质层15,在介质层15上刻蚀形成连接孔16。介质层15优选为bpsg(硼磷硅玻璃),介质层15的厚度优选为10000埃。

步骤9,在介质层15的上侧及连接孔16内溅射形成金属层17,并将金属层17刻蚀形成栅区和源区。其中,金属层17优选为铝层,其厚度优选为4um。

在步骤4中的退火操作前,还可以在沟槽9四周的表面外延层4内注入形成有第二导电类型的结区18,沟槽9的上端外侧与第二导电类型的结区18连接。结区18注入量:4e13-6e13,注入能量:100kev-140kev,注入元素:硼。

还可以像现有技术一样选择性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10,在金属层17的上侧沉积钝化层,并将钝化层刻蚀形成栅极和源极的开口区。

步骤11,从衬底1的底侧进行减薄,器件的剩余厚度为200um-300um,在衬底1的底侧依次蒸发ti、ni和ag(钛、镍和银)。

结合图1至8,基于以上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改善emi的深沟槽mos器件,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衬底1,其中,衬底1为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1的电阻率通常为0.001-0.005ω.cm。选择不同的外延电阻率和厚度,可得到不同的器件耐压。

在衬底1的上侧依次设有若干层中间外延层2和表面外延层4,中间外延层2和表面外延层4均为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在制作中间外延层2时,先在衬底1的上侧生长一层厚度为5-7um外延,然后进行一次第一导电类型的杂质普注,即可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层3,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层3的注入元素优选为磷,注入的能量60-80kev,注入的剂量1e12-3e12。然后重复生长外延和杂质普注操作,一般重复5至7次,即可制作出6至8层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层3。表面外延层4的电阻率为1-3ω.cm,厚度优选为5um。中间外延层2与表面外延层4的总厚度优选为45-60um,器件耐压可以达到500v-800v。

在中间外延层2和表面外延层4内形成有沟槽9,沟槽9的底部设置在最底层的中间外延层2内,在沟槽9内填充有第二导电类型的杂质,在沟槽9的两侧的每层中间外延层2的上侧形成若干个第一导电类型的pillar10,第一导电类型的pillar10由上述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层3经退火形成,退火的温度:1100℃,退火的时间:30-180分钟。第一导电类型的pillar10的端部深入至沟槽9的内部,沟槽9的两侧的表面外延层上设有jeft注入区7,jeft注入区7通过jeft注入操作形成,jeft操作注入的能量:60kev-80kev,注入剂量:1e12-3e12,注入元素:磷元素。

在终端区的表面外延层4的上侧长有氧化层11,氧化层11的厚度优选为8000-12000埃。在氧化层11和有源区内的表面外延层4的上侧长有栅氧化层12,栅氧化层12的厚度优选为700-1200埃。在有源区内的栅氧化层12的上侧沉积有多晶13,多晶13的厚度优选为6000-8000埃。并刻蚀掉终端区、沟槽9上侧以及有源区与终端区之间的栅氧化层12和多晶13,在多晶13两侧的表面外延层4内形成有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14,同时对多晶13进行重掺杂。在有源区内无栅氧化层11覆盖的表面外延层4和沟槽9上侧两端制作有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14,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14的注入剂量:5e15-1e16,注入能量:60kev-120kev,注入元素:砷,推阱温度:950℃,推阱时间:30分钟。在表面外延层4、沟槽9、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14区和多晶12的上侧沉积介质层15,介质层15优选为bpsg(硼磷硅玻璃),介质层15的厚度优选为10000埃。在介质层15上刻蚀形成有连接孔16,在介质层15的上侧及连接孔16内溅射形成金属层17,并将金属层17刻蚀形成mos器件的栅区和源区。金属层17优选为铝层,其厚度优选为4um。

在退火操作前,还可以在沟槽9四周的表面外延层4内注入形成有第二导电类型的结区18,沟槽9的上端外侧与第二导电类型的结区18连接。结区18注入量:4e13-6e13,注入能量:100kev-140kev,注入元素:硼。

还可以在金属层17和介质层15的上侧沉积有钝化层,在钝化层上刻蚀形成有栅极和源极的开口区,也可以在衬底1的下侧依次蒸发有ti、ni和ag层,在蒸发ti、ni和ag层前,先从衬底1的底侧进行减薄,器件的剩余厚度为200um-300um。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其它未具体描述的部分,属于现有技术或公知常识。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